Vo1.45 NO.3 May.201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0L0GY 第45卷第3期 2018年5月 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8.03.13 红层泥质砂岩隧道进口段注浆加固及效果评价 杨成忠,杨 鹏,王 威,王淑芳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以江西某红层软岩隧道为背景对注浆加固进行分析。该隧道进口段的围岩揭示为破碎程度高、完整性差、地下水 发育。在考虑工程实际的基础上,确定以小导管预注浆和全断面径向注浆为主的注浆加固方案。依据理论和经验公式 确定相关的注浆参数。通过现场监测对注浆效果进行了详细评价。监测结果表明:注浆在衬砌外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 注浆圈,降低了围岩的遇水软化程度,提高了围岩强度,减小了围岩的渗透系数,拱顶沉降及围岩收敛最终趋于稳定。隧 道右边墙围岩破碎程度高,同时拱顶围岩注浆效果欠佳,建议施工中加强对右边墙和拱顶的支护。 关键词:隧道工程;红层软岩;注浆加固;效果评价;现场量测 中图分类号:TU457;U457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65(2018)03—0098-08 Grouting reinforce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inlet section of a red-layer shaly sandstone tunnel YANG Chengzhung,YANG Peng,WANG Wei,WANG Shu ̄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a red layer soft rock tunnel project in Jiangxi is used to analyze the grouting reinforcement.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entrance section of the tunnel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ragmentation,poor integrity and abundant groundwater.On the basis of considera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 grouting reinforcement scheme with the small pipe pre grouting and full section radial grouting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ory and empirical formula,the relevant grouting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Through the field monitoring,the grouting effect is evaluated in detail.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ting forms a relatively stable grouting ring outside the lining,which reduces the water softening degre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improves the strength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reduces the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Finally,the vault settlement and surrounding rock convergence eventually tend to be stable.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right wall has a higher degree of fragmentation,and the grouting effect of the vault surrounding rock is poor.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upport of the right wall and vault is strengthened. Keywords:tunnel engineering; soft rock of red beds; grouting reinforcement; effect evaluation; field monitoring 软岩隧道洞口段常面临有浅埋、偏压、富水等不 利于围岩稳定的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会多次 受到扰动,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变得复杂,这 对隧道稳定特别是对红层软岩隧道高破碎程度围岩 收稿日期: 2017—09—21;修订日期:2017—1 2-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668017);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52ACB20016);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 资助(2016D0038) 第一作者: 杨成忠(1964-),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ycz0791@sina.conl 通讯作者: 王威(1987一),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基础工程与岩土力学方面的研究。E mail:rebwgO5@163.toni 的也定带水r 1 险. 果施1 嗣I没汁处 i … 浆乃 0注浆堵水JJ ‘棠,依-lJ, l-『u 瞍川! 采川脱场 小 1,隧道…+“11 f【l iq彻会 常… 大变肜,t:ll渗 水 沦fn 验公』I= 定了 父的 浆参数,i 广l M题 此对J _1: ,采取仃效的 浆 史护 甜r隧道的 浆力fl…,许多々家 集 f1 浆施 、, 察法fJ】地质 达对比法,川时 合 场的 I I/+- jI 删 数掘对';i!浆的质 千¨效 进仃综合的 削 一一j’以为今 似¨ 提供参 卅施水』JI …j】1 、 水相I 渗,世俅 隧道也定 IJ 施l, 奠个的父 、 : 做J 人} fI'j 屯,这 fiJI:究 I 技术。。 沦分忻fl『『)定 浆的l卞fI父参数f l 工程概况 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 f 度为445 逊【I段 畅 n等 ’干J1 ’ 的fl=JI=究£ 侧 J 川!论分 : f ×lf 析 数 帧拟,们l 究r 浆 川火参数的改变对隧 j n水币l】1人J 5水Jti J的影【】阳 此夕l、,一 浅 偏J1 也段,地卜水发f ,l {然坡『fJ 2s。~35”, 进f 1地质 构;2-0~1.20 I11 软 一蚀|)1fI』状粉胍晶0 f ,1.20~6.O0 I1|为令 化 质抄 ,蚀 状,6.(JI) ~浆试验也J "r十¨2- f允 “ I I I】i_『n0 f l:究很少 … 的 t地 越过 效的 场 测数 术 价沣浆的效 张 、 依 地顷 i 5t.'-,分析确定J l 4.O0 I1| l Jx【化砂 ,l 4.O0--,以j 为-fl J l化砂 隧址J≮城的构造结构… 乃线 断裂 :, , 浆参数, 过 测教瓤t r价r i-浆效 破轴 止 尔 ,倾…l柯尔,多以削转肜怠。 ,疗较 ;内 为上,总 止 3()。~50 、,以 卜。』 打【Jr 、IK r }欠之,= f顷lh J I柯尔 。、依 』 啪定r』J』l f I纠厚度, f l 泡l 仆的 浆加…_,J‘案,此外通 做f门基础f.,确定J 茎道 I f小 过 场 始 察,《lJ’l。L5_r 浆 J 毕:f 和l… 悄 ,i 。 为I f I I I条泥顷砂 , 化裂隙发f , {小做 , ji:埘 浆的放 进仃_r 价 这些 涉及刘 体 I:-软,‘- I:渴包( 1) 隧进 越段 械 J蔓 r越过 场数 求” 浆效 的 价, 埘J 的1 , 究』i , 辫 较尺, 体 H: 较人,施f }Ilf… 饱定 较 II,J 3 隧川 I≮¨ lJ 允洲j 彩 {l 、 J l;午水{l I 98().9 Ll 地幔 小义”计;rIJLiI 分离』 隧道进厂I段 I|lIll,最大‘I-降水艟2 898.2 mI1 1,降 I i ~特 r{ , 号虑施I 什、r 难,t 卡¨l_ 的 8月fj’,约I 个: j I:阿-iI i的74%,隧i西施l I1+,,I J fI‘f 6 f , 定以 挖 f r9/』、 钳预 浆秆1外挖 l1。个断 』J,隧道受地J 水影响人 口粉质黏{ E蜀砂 田 rIn系万源 i圜破碎带 日个 化 线日强风化 线回第阳系中 新统 图I 隧道右线地质纵断面 Fig.1 Geoh,gical profile of tunnel right line 2 方案设计 亥隧道进㈠段的… 姒J 低, 地卜水的湾流作 川J , J 1 1』 I罐道)t:挖之J ·J 迅述.}JI J ;)C降 I J州边f 移{ r匕较人,1:ll『探施I 埘6遂道 I f¨ J“ I,10稳 定 l't-:iI常 :利,m埘I 破昨 艘Jtti 的稳定 』J JI 1 利 此,采取 浆J JllIii+iI的措施求』J J ll 、 水相I防渗 n ‘ 拼 2.1 浆参数的确定 丁 I 咖SL-"注浆J111… i 1.… 嘤依 I ‘范f¨r 纵、隧址fx 验,汪浆J‘ 的确定 ^ 埘… 曲 J 的地质情 、地 承栽乃、l 、 I9J,支 小 综合号虑 依 观场的fll{火悄 ,f'li 验公』I= 的堆础【 确定 前小导僻颅 浆。。 干¨个断… … 浆的 度 B=(2~3D) (I) 啦施『 条什、 西难点fl l的』。 … ,确 … 片 定以 挖 的小 I’:倾 浆f¨JI:挖 的个=断 浆乃i 的 浆 水』111 力’案,外 合m喷fII钠 B.=( 一 )/2 (2) 杨成忠,等:红层泥质砂岩隧道进口段注浆加固及效果评价 2018年 式中:B——小导管预注浆的范围/m; 曰 ——小导管预注浆的厚度/m; D——隧道开挖直径/m。 当IV:C=0.8:1、c:S=1:0.5时,水泥一水玻璃1 d的 强度为4.5 MPa,28 d强度为8.9 MPa,同时它的初凝 时间为19.4 S,终凝时间为36.8 S。该种材料的配比 径向注浆加固圈的厚度可依据第四强度理论计算 确定,将隧道看成厚壁圆筒进行简化计算,理 式为 ” : 较合适工程实际,为此选择此种配比作为该隧道的注 浆配比。 2.3超前预注浆 B2 (√南 ) ㈩ 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对进口段拱顶位置的破碎围岩 起到稳定抗渗的作用,可以降低地下水渗流造成的围 式中: ,——径向注浆加固圈厚度/m; or——围岩加固体允许抗压强度/MPa; P ,——围岩最大静水压力/MPa。 依据地下水平衡理论和相关经验公式,确定地下 水平衡时所需的注浆体渗透系数 : ,rr (2H -3ro) "rr ro]H' K —————— : 百 ————一—L(4) 4 式中:日——水位至隧道底部的高度; ——隧道的半径; ——含水体部分的厚度; ——隧址区的年平均降雨量; H ——隧址区地表径流深度; ——隧址区的年地表蒸发量; F——隧址区的地表水流域面积; ——安全系数,取2.5。 根据以上经验公式并结合工程资料和隧道施工情 况,确定出设计注浆加固圈的相关系数,见表1。导d、 表1注浆参数 Table 1 Grouting parameters 哮 , 寄≈2.2注浆材料的选择 隧道洞口工程段为不良的地质段,易发生围岩和 支护大变形、渗涌水等情况。因此,注浆加固是防止出 现工程问题的关键,而注浆材料的选择又是注浆工序 的重点。工程上对注浆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经济成 本、浆液的可行程度、施工的难易程度等。结合以往工 程注浆堵水经验、现场试验及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确 定此次注浆以水泥一水玻璃双浆液为主。隧道在注浆 施工过程中,浆液的初凝时间需要长一点,而终凝时间 短一点,这样有利于浆液的扩散和施工操作,同时较短 的终凝时间不会造成浆液的浪费。依据实验室结果, 岩强度损失。小导管采用 42,长度为7.5 m,轴向× 环向为1.5 m X 0.4 iTl,外插角为10。,水泥一水玻璃注 浆液配比为 :C=0.8:1、C:S:1:0.5,注浆速度为 8~15 L/min,注浆压力为1.5 MPa。小导管环向布置 和轴向布置见图2,注浆参数见表2。 图2小导管预注浆布置 Fig.2 Small catheter pre—grouting arrangement 表2小导管注浆参数 Table 2 Small catheter grouting parameters 2.4径向注浆 在钻孔和爆破施工过程中围岩扰动比较大,开挖 区域周围的围岩产生较多裂隙。全断面的径向注浆对 于修复裂隙、提高围岩强度、减小围岩松动圈的厚度、 降低围岩和支护的收敛位移等非常有利。此次全断面 径向注浆选用中空锚杆 25,长度为4.5 m,环向×轴 向为1.2 m×0.7 m。中空锚杆的布置方向垂直于隧 道开挖轮廓线,水泥一水玻璃注浆液配比为 :C: 0.8:1、C:S=1:0.5,注浆速度为10~30 L/min,注浆 压力为3 MPa。径向注浆设计图见图3,注浆参数 见表3。 为了让先注入的浆液对后注入的浆液起到约束挤 压作用,施工采用的方法是先从拱脚处注浆,而后往上 注浆。 第3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0 7in 塑堕 图3径向注浆设计图 Fig.3 Radial grouting design 表3径向注浆参数 Table 3 Radial grouting parameters 3 效果评价 采用现场观察法和地质雷达对比法,同时结合现 场的监控量测数据对注浆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 评判。 3.1揭露面观察法 在隧道开挖前实施超前的小导管预注浆后,掌子 面开挖过程中渗流水状况明显减弱,由流线状变为偶 尔的滴冒水,部分区域仅表现为潮湿,掌子面上方的岩 石掉块现象基本没有。开挖后的现场情况表明,预注 浆提高了加固区的围岩强度,了围岩变形和遇水 的强度损失,同时减小了围岩的渗透系数,阻碍了地下 水的渗透流动。 在隧道开挖后,对已开挖区实施全断面的径向注 浆,经现场察看,部分区域的围岩裂隙有浆液扩散,在 充分注浆的前提下,表明浆液对裂隙进行了充分的填 充;隧道边墙较为干燥,拱顶、拱肩等位置由注浆前的 滴漏水变为潮湿或者干燥,隧道开挖后的围岩整体没 有出现较大变形,这表明全断面的径向注浆在衬砌外 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注浆圈,承担了部分外荷载提高 了围岩的强度,同时减小了围岩的渗透系数,起到了很 好的防水堵水作用。 3.2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具有精度高和效率好的特点,且不会对 围岩产生破坏和扰动,因此工程上经常使用地质雷达 对注浆质量进行检测。地质雷达是通过发射天线对物 体发射一种窄频脉冲电磁波,利用电磁波在不同地下 介质的传播特性来探察不同介质分界面的结构、电性 和空间位置。结合现场实际和工程经验,数据的采集 选用MALA/GPR第三代数字式主机(ProEx)系统和 500 MHz天线频率。 地质雷达对全断面径向注浆的探测范围为距离洞 口30~48 m,共18 m,现场探测位置见图4,在两边墙 和拱顶位置各布置1条测线。注浆前后的探测结果如 图5所示。 l。 I l 图4现场监测断面 Fig.4 Field monitoring section 从图5a可以看出,左边墙在径向注浆前有地下水 发育、部分围岩松动范围较大等特征,0~0.9 m和 15~18 m内径向围岩较为破碎且含水比较多,在0~ 3 m内围岩地下水较其他位置明显更多。 从图5b可以看出,0~0.9 m和15~18 m内径向 围岩在注浆后围岩完整性明显较好,含水量也较低,在 0~3 m内围岩的结构面和裂隙被浆液很好地填充。 整体上,注浆后围岩松动圈得到、地下水含量降 低,表明注浆的效果良好。 从图5c可以看出,右边墙在径向注浆前有地下水 发育、部分围岩松动范围较大等特征,0~1.6 m径向 和15~18 m轴向围岩较为破碎且含水比较多,在0~ 3 m内围岩地下水较其他位置明显更多。 从图5d可以看出,0~1.6 m和0~3 m内径向 围岩在注浆后围岩完整性明显较好,含水量也较低, 15—18 m内轴向围岩的地下水反射信号较少,表明 含水量降低了,同时破碎围岩也得到加固。注浆前 后的雷达图像变化,反映出在整体上,右边墙得到很 好的加固,在局部薄弱位置围岩变形稳定,加固圈的 作用明显。 从图5e可以看出,拱顶在径向注浆前0~0.8 m 和0~3 m内径向围岩都比较破碎且含水量较高,在 20—22 m内轴向围岩明显比其他位置区域的完整性 差,这表明对该位置的注浆加固非常有必要。 从图5f可以看出,0~0.8 m和0~3 m径向围 岩在注浆后围岩的含水量下降了,但仍然比较多, {勿成忠,等:= I: 埙砂 隧道进门段 浆JJ『1『iIj.I搜效 价 『韦l 的结构 卡兀裂隙填允度不高, 岩完整性挺高 的较少,陔IX域的 姒度有待加强,十¨比下存 【)lslanct:/Ill 1 3 4 5 6 7 8 9 10l1 l!l3l4I 5 I6l 7 l8 . 20 20~22 in内轴I,1】同抖得到r很好的』Jn同.… 完 整性好 DisIallCe/III 0 l 2 3 4 5 6 7 8 9 l0ll l 2 I3 l4l 5 l6l 7l8 室3() 三 60 i 茎 5三二 《a)左边墙注浆前 Dislance/m (b)左边墙注浆后 Distance/lIl 0 I 2 3 4 5 6 7 8 9 l0 l1 l 2 l3 l4 l 5 l6 l 7 撵E 5曼三 2 3 4 5 6 7 8 9 10}l l 2 l 3 I4 l 5 I6 I 7 0 10 鉴2【I 30 三40 _5O 60 0暑 三 (c)右边墙注浆前 Distance/nl (d)右边墙注浆后 I)islance/Ill 0 2 4 6 8 10 l 2 l4 I6}8 2()22 24 0 2 4 6 8 10 l 2 I4 I6 I8 2()22 24 0 l0 2O -、.!-、.^ 5 0 5 0 5 0 竺30 兰40 一矗芑E)uIdu0 一 儿l三0.【J E一【Il u(1..二≈ k-50 60 一∞曼三一一0 善2 3 兰三 2喜置毒450 0 0= 60 (rJ拱顶注浆后 喜雹 Q ●譬l1u【u一卜 2 3 4 5 6 (c)拱顶注浆前 兰芝 【IJ_J+ “ 0 O 0 0 0 0 0 图5不同部位雷达探测图像 Fig.5 Radar image of different parts j血过对拱顺注浆fj1f=后雷达 像的刈‘比分忻,发脱拱 顶的 浆效 较左边埔明显降低,在整体上拱顶同 得 到 』Jfl l州,frI部分Ix:域位置的注浆效果不理想 考虑列 段的沉降速率在前20 cI有降彳『 ,但 体的趋势足下 降的,并 20 d后趋 :0、A断…最终的收敛f 移为 50 innl左 ,而B和C断面的收敛位移分圳为40 IIIlll 和38 nlnl,这说明 段的 浆效 存 一点蓐 .fI_『祭 各个 浆位 的施 1 力‘法一致,问题产生的几f能原l大】 足:拱顶在i_i 浆过程fI],丁人需要从下往上进行注浆,这 佯易 观注浆位置I 的偏差导致跑浆和裂隙填充度较 体j-沣浆保证J 拱顶的H爿 稳定 由 6还fIJ‘以看 ,左洞水 位移I州拱顶 似,收 敛位移存20 d后收敛稳定,收敛速度也 20·IJ 趋_丁 0,同时A断面的水平 移最终 45 II1111.B千丌c断 分别为30 Illnl和32 111111 进一步分析 . 浆 挖 低; 向注浆的注浆 乃并没有适当的提高,『n于重力 的作川I,造成渗透路 短.从 导致裂隙填充度低 依 地质霄达探测的结果,进口段30~48 m内的 体注浆效果较好, 同时探测发观, 结构面乖IJ裂隙得到很好的 后左洞 岩在10 d以内变彤增K迅速.变彤述率的变 化呈振荡减小.存20 cl以后刚 变肜收敛稳定,说f】J】 左洞的注浆效果较好,浆液加…r 动圈的发展 填允, 浆捉尚了罔 完整 ,降低j 地下水的含量。 墙一侧的啊岩破碎程度不1J松动圈范 , 制_r H爿 松 旧较左边墙的大,易…现变形和歼挖时的 体掉块,l大l 此需 及时采舣加…和支护 此外,拱顶局郜I 域的注 浆效 不理想,建议 开挖过后,应尽快喷锚支护形成 南 7可以看}1j,7 洞的拱顶化移和刷边收敛 随时问变化情况同左{IriJ的类似.邮存 l()tI‘t 线 封 抑制拱顶 柑松动圈发展和拱顶f)c降 场监测ItT以r解闹 乖lJ衬砌 开挖后内力和变 增加,20 d左行趋于收敛,右洲A段拱顶沉降f¨Ⅷ边 收敛位移最终分圳为38 III111 26 IIIIll,这比左洲的 A段相比减少了24r/r和42.2%,B段的拱顶柯l洲周 最终收敛位移分}jlj为34 inl f1I 28 nlm.中¨比 {lIiJ B 3.3 观场监测 彤随11,¨ 的变化情况,,lf-利丁掌握H;l柑和衬砌的受力 特 和变形的内在规律 依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的 段减少l 5%和6.67%.c段情况f¨Ij段类似,卞II心减 少7.9%和6.25% 、整体K 浆埘硅、 1洲的 变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川.左洲的变肜化移比 有洞大,建l义施1_加强埘左洲… 的支护干Il临测肝 及时施加二衬j 监i{J!lJ顺¨为拱顶})C降和洞周水平收敛,监测断面见 4, 6为左洲 同部佗监测结果f¨1线 I… 6 fIJ‘以看….在 挖后l0 c1以内左洞拱顶沉 降呈线性的增/JlI,存20 I左右,沉降位移趋]j收敛,i 第3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03· guI/教器臀描 。 圳 瑚 圳 瑚 瑚 0 10 20 30 40 50 0 20 3O 40 5O 监测时间/d 监测时间/d (b)拱顶沉降速率 8 (a)拱顶沉降 量 擎 1;卜 篙 一 IⅢ)/瓣 越蜉 鞴 2 O 8 6 4 2 O 一。p.ul曼/索硝疑罄 6 4 2 O O 10 20 30 40 50 监测时间/d 监测时阐/d (c)水平收敛 fd)水平收敛速率 图6 左洞不同部位位移监测情况 Fig.6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left tunnel 6 ,5 量 簧s 整 臀 辎l O O 10 2O 30 40 5O 监测时间/d (a)拱顶沉降 3O 监测时间/d (b)拱顶沉降速率 25 g 20 要 羹15 1;卜 *1O 5 O 0 20 3O 40 监测时间/d (c)水平收敛 监测时间/d fd)水平收敛速率 图7右洞不同部位位移监测情况 Fig.7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ight tunnel ·104· 杨成忠,等:红层泥质砂岩隧道进口段注浆加固及效果评价 2018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4 结论 (1)注浆在衬砌外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注浆圈, 降低了围岩的遇水软化程度,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同时 Technology),2013,46(8):3432—3440.(in Chinese)] 何川,李铮,等.富水地区隧道注浆圈内部 [6] 杨赛舟,水压分布规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 (3):546—553.[YANG S Z,HE C,LI Z,et a1. Inner water pressur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tunnel 减小了围岩的渗透系数,起到了很好的防水堵水作用。 (2)高破碎围岩注浆后地下水的反射信号较少, 局部薄弱位置围岩完整性得到提高,注浆效果良好,但 grouting circle in water—rich area[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2017,46(3):546 在拱顶的部分位置注浆效果欠佳,建议适当提高该位 置的注浆压力,改善注浆工艺。 (3)隧道注浆开挖后围岩变形一开始增长迅速, 变形速率的变化呈振荡减小,最终围岩变形收敛稳定, 注浆效果较好,了围岩松动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儒.山岭隧道高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 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10,27(5):58—62. [ZHANG J R.Grouting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unnel in high--pressure water- rich fauh fracture zone[J].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0,27(5):58—62.(in Chinese)] [2] 黄志杰.象山隧道径向注浆堵水施_丁技术[J].隧 道建设,2009,29(2):235—238.[HUANG Z J. Water—sealing radial grouting technology applied in construction of Xiangshan tunnel[J].Tunnel Construction,2009,29(2):235—238. (in Chinese)] [3] 卢华喜,王漪璇,周珍伟,等.盾构隧道下穿铁路股 道及火车站站房的影响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 报,2015,32(4):25—32.[Lu H X,WANG Y X, ZHOU Z W.et a1.Influence analysis of subway shield tunneling on existing track and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 [J].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2015,32(4):25—32.(in Chinese)] [4] 张成平,张顶立,王梦恕,等.高水压富水区隧道限 排衬砌注浆圈合理参数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2007,26(11):2270—2276.[ZHANG C P, ZHANG D L,WANG M S,et a1.Study on appropriate parameters of grouting circle for tunnel with limiting discharge lining in high water pressure and water pressure and water—enriched reg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7,26(11):2270—2276.(in Chinese)] [5] 李立新,邹金锋.破碎岩体隧道注浆参数确定方法 [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6(8): 3432—3440.[LI L x,ZOU J F.Design method of grouting parameters for broken rock tunnel[J]. —553.(in Chinese)] [7] 华福才.FLAC一(3D)在青岛地铁渗流场中的应用 [J].岩土力学,2013,34(1):299—304.[HUA F C.Application of FLAC3 D to seepage field of Qingdao metro[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3,34(1): 299—304.(in Chinese)] [8] 郑立宁,谢强,胡熠,等.电磁波CT岩溶路基注浆 质量检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37(6):7l一75.【ZHENG L N,XIE Q,HU Y, et a1.Test study of electromagnetic CT for detecting grouting effect of Karst roadbed[J]. 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2010,37(6): 71—75.(in Chinese)] [9] 张庆松,,张霄,等.隧道断层泥注浆加固机制 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 (5):924—934.[ZHANG Q s,LI P,ZHANG X,et a1.Model test of grouting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for fault gouge of tunnel[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5,34(5):924— 934.(in Chinese)] [10] 徐坤,王志杰,阚呈,等.浅埋弃土段大断面隧道施 工力学行为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42 (1):87—94.[XU K,WANG Z J,KAN C,et a1.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large se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in a shallow spoil segment[J]. 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2015,42(1): 87—94.(in Chinese)] [11] 王鹏,周传波,刘亚辉,等.武汉地铁三号线土层盾 构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J].水文地质丁程地 质,2015,42(1):75—78.[WANG P,ZHOU C B, LIU Y H,et a1.A study of land subsidence in the subway shield tunnel excavation in soil strata in Wuhan[J].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 2015,42(1):75—78.(in Chinese)] [12] 张成平,张顶立,叶英,等.高压富水岩溶隧道注浆 机理及作用效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T程学报, 2009,5(5):996—1002. [ZHANG C P,ZHANG D L,YE Y,et a1.Analysis of grouting mechanism and 第3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05. (上接第97页) [9] 谈云志,孔令伟,郭爱国,等.压实红黏土的湿化变 形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3):483 一Chinese)] [12] 李家春,田伟平.工程压实黄土崩解试验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5):74—77.[LJ J C, TIAN W P. Experiment of compacted loess 489.[TAN Y Z,KONG L W,GUO A G,et a1. Experimental study on wetting deformation of compacted laterit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 1,33(3):483—489. (in Chinese)] disintegr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5,24(5):74—77.(in Chinese)] [13] 李喜安,黄润秋,彭建兵.黄土崩解性试验研究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增刊1):3207 —[10] 张泽,马巍,PENDIN Vadim V等.不同含水量亚黏 土的崩解特性实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4,41(4):104—107.[ZHANG z,MA W, PENDIN Vadim V,et a1.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dis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am with different 3213.[LI x A,HUANG R Q,PENG J B.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isintegration of loes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9,28(Sup1):3207—3213.(in Chinese)] moisture content[J].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2014,41(4):104—107.(in Chinese)] [11] 郭永春,谢强,文江泉.水热交替对红层泥岩崩解 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39(5):69— 73.[GUO Y C,XIE Q,WEN J Q.Effect of the alternation of heat and water on the slaking [14] 王健,马蹯,张鹏辉,等.于湿交替对黄土崩解速度 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52(6):1273—1279. [WANG J,MA F,ZHANG P H,et a1.Effect of wet— dry alternation on loess disintegration rate[J].Acta Pedologica Sinica,2015,52(6):1273—1279.(in Chinese)] phenomenon of redbeds[J].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2012,39(5):69—73.(in 责任编辑:汪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