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虚词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来源:华佗健康网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文言虚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3.加深对古文的理解,提升古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二、课型 复习课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析: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 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

(二)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 1.而

词性 用法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 不译,可译“又” ② 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就,接着,或不译 连 ③ 表示承接关系 ④ 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 词 ⑤ 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⑥ 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⑦ 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

⑧ 表示目的关系 来

代词 ⑨ 表示第二人称 通“尔”,你

(1)练

习:

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故其国富而兵强。

③ 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④ 图穷而匕见。

⑤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高考真题

① (2016全国卷)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宋史·曾公亮传》

② (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 2.何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代 词 副 词 ② ③ ④ ⑤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 作宾语,代处所,事物 作定语 表示提问(动词前) 表示程度(形容词前) 为什么,什么原因 什么,哪里 什么,哪 为什么 多么,怎么 常见文言疑问代词:胡、奚、曷、何、孰、安、焉、恶。 (1)练习

①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不试之以足。 ④ 水何澹澹。

⑤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⑥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⑦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高考真题

① (2014湖北卷《吴德基传》)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译:百姓不懂道理,当众羞辱我,你却放了他们,为什么(怎么能)轻视我到这种地步?

② (2015课标2卷《北史 来护儿传》)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不能清除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3.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 表示反问语气 呢 ③ 表示推测语气 吧 助 ④ 表示感叹语气 啊 词 ⑤ 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 介词 练习 ① ② ③ ④ ⑤

形容词、副词词尾 相当介词“于” 的,地,或不译 在,或其他 ⑦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摄乎大国之间。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⑥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⑦ 异乎三子者之撰。 4、乃 词性 用法 ① 表示承接 ② 表示范围 ③ 表示结果 副词 ④ 表示出乎意料 释义 就,于是 仅仅、只 才(能够) 竟,竟然,却 ⑤ 表示判断 是,就是 ⑥ 表示递进 甚至 代词 ⑦ 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的 (1)练习 ①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 胜败乃兵家常事。

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 良乃入,具告沛公。

⑤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高考真题

① (2019·全国卷Ⅰ)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② (2019·全国卷Ⅱ) 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

③ (2019·全国卷Ⅲ)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自己不如田文。 5. 其

(1)代词:

①指示代词:那(这)、那(这)个、那(这)些。

②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他(它),他(它)们,他(它)们的; 第一人称:自己。 特指若干个中的一个:其中。

(2)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可以译作“难道、还是、大概、一定”等意思。 (3)练习

① 余嘉其能行占道,作《师说》以贻之。 ②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③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且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递进 况且,而且 连 词 ② 表示假设 如果,即使是 ③ 表示让步 尚且,都,还 副 词 ④ 表示将要 将,将要

⑤ 表示暂时 暂且,姑且 ⑥ 表示将近 将近,将要 (1)练习 ①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 得过且过。

③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2)真题

(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7.若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词 ① 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代词 ② ③ 表示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 你,你们,你的 如此,这样 动词 ④ 表示比拟,比较 像,如,好像 练习 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③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④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翻译:以您这样的办法,来求取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8.所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② 助词 ③ ④ ⑤ 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为+所,表示被动 …的人,…的事,…的情况 被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用来…的,…的凭借 方法或依据 所+以,表示原因 表示处所 …的原因 处所,地方 代词 练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9.为 词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19·全国卷Ⅲ)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用法 ① 表示对象 表示原因,目的 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 释义 替,给,对,向 因为,为了,因此 被 介 词 ② ③

助词 ④ 表示疑问语气 动词 ⑤ 表动作行为 练习 ① 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⑥ (2019·全国卷Ⅰ)吴廷尉为河南守。 10.焉 词性 代 词 兼 词 助 词 用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表示第三人称 表示疑问语气 相当于“于+之” 相当于“于+此” 相当于“于+何” 表示各种语气 形容词词尾 呢 认为,做,是,治理等 释义 他(她),它 什么,哪里,怎么 对它,对他(她) 在这里,对这件事 在哪里,从哪里 了,呢,啊,或不译 ……的样子,……地 练习 ① 心不在焉。

② 人之所罕至焉。

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⑤ 割鸡焉用牛刀。

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 且焉置土石? 11. 也

(1)句中或句末语气词

① 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② 表判断语气。

③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肯定、感叹的语气。 ④ 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停顿。 (2)复合虚词

①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②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③ 【也欤】表感叹,“啊”。 12.以 词性 介 词 用法 ① ② ③ 表示工具、手段 表示对象 表示时间、处所 释义 拿,用,凭,“凭借...的身份” 把 在,于,从

④ 表示原因 因,因为,由于 ⑤ 表示方式 按照,依照,不译 ⑥ 表示并列、递进 而,而且,并且 ⑦ 表示承接 而,来,或不译 表示目的、结果 用来,以便 连 ⑧ 词 ⑨ 表示原因 因为 ⑩ 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⑪ 表示修饰 而,或不译 动词 ⑫ 表动作行为 认为,做,用 (1)练习 ① 持之以恒。 ② 虽董之以严刑。 ③ 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⑤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⑥ 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⑦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⑧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高考真题 (2018·全国卷Ⅰ)

①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人名)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② 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13.因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依据 依靠,凭借 介 词 ② 表示条件 趁着,趁机 ③ 表示方法 通过,经由 ④ 表示原因 因为,由于 连 词 ⑤ 表示结果 因此 副词 ⑥ 表示承接 于是,就 动词 ⑦ 表示动作行为 沿袭,接着 练习 ①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② 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⑤ 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⑥ 单于使使晓(告知)武,会论(一起审讯)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4.于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 ① 表示时间,处所 在,到,从

词 ② ③ ④ ⑤ ⑥ 表示对象 表示对象 表示被动 表示比较 表示原因 对,向,对于 与,跟,同 被 比 由于 练习 ① 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 君幸于赵王

④ 业精于勤,荒于嬉。 ⑤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5.与 词性 用法 介词 ① 表示对象 连词 ② 表示连接 助词 动词 练习 ④ ⑤ 释义 跟,替,同 和,及 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 —— 表示动作行为 结交,亲附 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③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④ 子非三间大夫与? 16.则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承接 就,于是,便 连词 ② 表示转折 却,反而,然而 ③ 表示并列 就,或不译 表示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④ 表示确认 就,就是 练习 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②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③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 入则孝,出则弟。

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者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助 词 ② ③ ④ 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常译为“...的人” 表示判断 表示停顿,,不译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⑤ 数词+者 练习 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③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④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⑤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8.之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代人、物、事 他,他们,它,它们 代 词 ② 表示近指 这,这种 ③ 表示修饰,限制 的 ④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助 ⑤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词 ⑥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⑦ 补足音节 不译 动词 ⑧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 往,去,到……去 (1)练习 ①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③ 之二虫又何知。 ④ 不刊之论。

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高考真题【2019年全国卷2】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用千计算。 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