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与文明
“文化”一词,语义极广。东西方因文化背景不同,对文化的定义也有较大差别。中国甲骨金文中已出现“文” 、 “化”。二者最早出现在《易·贲卦· 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向《说苑· 指武》: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一词的涵义是指文治教化、文德睦远、人伦教化等。
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词根culture,意指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农作物的培育、栽培园艺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我们所讲的“文化”概念,其本质意蕴是指“人类化”、 “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 “自然的人化”过程表现为: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三个层面。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状态,是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一般主张把文字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都邑城池的建立等事项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在西方是市民世界的产物。
“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之间有大面积的重合,但二者不能等同。文明的内涵比文化大,但外延比文化小。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
2.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留存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重合,但也有区别。古代文化类针对现代而三言,是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强调的是不断演进的全部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其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形成的,故而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的封闭与文化的“同化”力。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和力和亲和力。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表现为道家的“任自然”、荀子的改造自然、儒家的“辅相天地”。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还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学说,证明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重德性的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孝”
孝文化是制度行为文化,也是精神心理文化。孝文化有封闭性的一面,也有文化的“同化”力。孝文化体现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的和谐思想。
孝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的“比德”学说,证明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重德性的文化。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父母是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父母是教你第一眼看这个世界的人;父母是穷其一生教育、引导你的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1、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孝,德之本也。 “举孝廉” 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父母在,不远游。 语出《论语·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处。
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与弟弟太叔段发生矛盾,母亲帮着弟弟,郑庄公对母很生气,一气之下,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说完
后后悔莫及,但作为君王又不好收回。有一次,一个大臣来献礼,庄公留他吃饭。大臣却把肉留着不吃。庄公说其原故,大臣说,“我有一老母亲,没有吃过大王赐予的肉,我想留给她吃。”庄公无限感叹地说:“你有老母亲可以孝敬,偏偏我没有。”大臣问其原故,庄公便说出以前说的话。大臣说:“这有何难。”于是修一个隧道,让母子俩在隧道里相见。
泣笞伤母:体念母亲情至忱,线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尝粪忧心: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许世友上将: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逝世了,他的遗愿是和母亲土葬。早在毛主席当政时,他就拒在火葬协议上签字。对许世友还乡土葬一事,邓小平的批示是:“下不为例。”就这样,特殊的将军含笑于九泉。
蒋经国:蒋经国的母亲叫毛福梅,是蒋介石的原配夫人,1939年被日本鬼子炸死,蒋经国悲愤地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并且从此立志,任何时候不接见日本官方人士,更不去日本访问。
胡适(1891-1962):安徽人, 著名学者。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黄美红“卖身救父”:我是一个24岁的女孩,只要有人借4万元钱给我重病的父亲治病,我愿意义务替他工作3年或捐献自己的器官。——黄美红于2007年6月12日发表在红网上的帖子。
2、外国人心目中的“孝道”
“孝”是东方——具体说是东亚、东南亚等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特有的文化。西方国家没有“孝”的概念。
西方人认为老人进敬老院天经地义。人们常说,西方国家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老人的坟墓。这种文化感觉象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信奉力量。事实上,敬老院作为社会化解决老龄问题的方式,其良好的条件更加体现了人文关怀。
可以说,“孝”在西方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亲情的象征。 3、孝道是整个生物界的共有现象。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二、怎么孝敬父母?
《弟子规》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讲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三、孝道的四个层次
1、给他们最低的生活保障。什么叫做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要有孝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3、用自己的成就光耀门庭,感谢父母。一位北大学生毕业留言时说:“我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让母亲微笑,二是让母校微笑。” 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刻下 “精忠报国”。
4、培养好自己的小孩也是对父母的孝顺。“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袁氏世范 》 孝顺父母是人的优良美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