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实施探讨

来源:华佗健康网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实施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飞速增长,但由于常规能源发电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及储量限制,具有不可持续性。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主要建设在太阳能充足的高原地区,但是由于地形及光伏发电工程占地大的特点,容易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光伏发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实施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光伏发电;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建议

1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1.1 水土流失形式多样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在海拔较高地区还伴有风蚀。

1.1.1 水力侵蚀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施工所临时堆放的土石,其结构较为松散,孔隙率大,若不做好防护工作,当雨水冲刷时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1.2 重力侵蚀

光伏发电项目通常建在高原地区,建设区域通常地形起伏较大。施工过程中,容易对原始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影响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同时对原有地形结构造成破坏,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的发生。

1.2 侵蚀类型多样性

在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水土流失具有点、线、面并存的特点。

1.2.1 点状侵蚀

光伏发电面板支架基础的开挖、回填等会对地形结构造成破坏。虽然单个支架基础建设所造成的破坏较为轻微,但是整个工程数万个支架基础的集中建设仍会对建设区域地表造成大面积破坏,导致土壤丧失或减小原有的防冲固土能力,开挖料又为水土流失提供物质来源,若遇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另外,光伏板的安装也会破坏地表植被的生长环境,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

1.2.2 线状侵蚀

道路建设中路基的开挖与填筑破坏了原地形地貌、植被、地表物质,使其失去原有的防冲固土能力;还会造成局部作业面地表坡度加大,坡面变的平滑,导致坡面径流速度增加,冲刷力增强,加剧水土流失,使道路沿线极易发生土体下滑、路基坍塌等水土流失现象。

1.2.3 面状侵蚀

施工场地建设和拆除过程中,将损坏、占压或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等,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改变其水土保持功能,可能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升压站施工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回填,扰动剧烈会破坏大范围的植被,且在后期由于人员活动,会对原有地表植被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2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及管理

2.1 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职能

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执行力度,促使建设、施工单位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在工程开展初期,对光伏发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学性及可实施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应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督促建设单位对工程进行水土保持监理、监测,确保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位。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及时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水土保持验收。

2.2 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及组织管理

(1)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组织管理,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与工艺,优化施工工序,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施工。

(2)光伏面板基础施工期间采取临时排水、挡护等措施,对于受损的原地貌采取绿化植草措施;道路视地形修建浆砌块挡墙及截水沟、浆砌石边沟等措施,确保道路路基及边坡稳定。施工场地布设临时防护措施及截、排水措施,并提出水土保持要求,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时设施,进行植被恢复;升压站区布置挡护给排水措施,后期进行园林式绿化恢复植被。

(3)防治措施布设要与主体工程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整体防护体系。

2.3 建设单位应做好的工作

(1)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效果;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与资金进行监控管理,保证水土保持措工程质量。

(2)应委托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测资质的监测单位,开展本水土保持监测

工作,并与监测单位做好施工期间防护措施的优化和改良,通过监测开展,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提高及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积累资料。

(3)积极主动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自觉接受其监督检查,并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情况,落实“三同时”制度。

(4)工程完工后及早委托评估单位进场,有效做好建设期间的分部工程验收,为工程验收做好准备。

3 总结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的建设涉及较大的地域范围,对大面积区域的植被造成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应合理采取措施,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同时,要及时对发现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治理,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HJ 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S].

[2]陈诺夫.光伏发电与资源环境[J].电力技术,20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