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当代文学媚俗倾向的理论思考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卷第5期 V0I.2 No.5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02年9月 Seot 2002 关于当代文学媚俗倾向的理论思考 陆万胜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261043) 摘要: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急剧变化,使 当代文学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该文陈述了媚俗化倾向的种种表现,并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 对当代文学的媚俗化倾向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新世纪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当代文学;媚俗倾向;哲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05)一0053—0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 国有、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劳动者的积 的伟大变革,即逐步放弃计划经济,全面实施社会 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革命性的重大举措,导致 了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急剧变 极性,另一方面,出现了分配上的差异和多元文化 并存的局面。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了包括文学 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剧烈震荡。 革。作为反映时代的文学,紧步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一批立意深刻、手法新颖、高扬现实主义传统、 多姿多彩地表现时代的好作品。同时,在这社会 急剧变革的时代,文坛上也表现出了媚俗化的倾 向,并有发展的趋势。 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活动中,作家们挣脱 了“遵命文学”的羁绊,作品显示出鲜活的个性,无 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表现出 了极大的多样化,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作为文学作品的读者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群 体,这个群体对文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对 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的这一场伟大 变革,是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先导,引发为一场巨 大的社会变革,作为受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文 学,自然受到剧烈震动。 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遵命文学”都深表厌恶,他们 都希望通过文学的欣赏活动获得愉悦的享受。由 于作家的创作自由和读者的选择性欣赏的实现, 文学创作与欣赏、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发生了彻底 的改变,即作家挣脱了“遵命文学”的羁绊,却又陷 入读者苛刻的挑剔与选择中。另外,我国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文学领域,是一块僵硬划一的板块,在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一板块粉碎了,并且市 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悄悄地融进了文学领域,文学 文学从来就是文化发展的表征,某个民族的 一定时代的文化时尚,文化品位,往往首先通过这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从“文革” 个民族的一定时代的文学表现出来。 错误的泥沼中挣脱出来,认真总结了教训,审时度 势,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在农村,首先实行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被集中起来的土地重新分到了 农民个体手中;在城镇,外商独资,个体企业,合资 企业以及股份制所有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 作品开始以商品的身份进入了市场,作家在创作 中千方百计地迎合着读者的需求,中国各阶层的 读者在对文学的需求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层次。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 收稿日期:2o02_-o5.25 作者简介:陆万胜(195o__),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 5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潍坊学院学报 2002年9月 准则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所 去迎合绝大多数人的品位。这种商业文学或亚 商业文学实际上也属于通俗文学。 以,人们对文学欣赏的品位是不同的,但应该看 到,在工人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在朴实、吃苦耐劳 的农民群体中,在工农子弟兵的方阵中,确有一批 人急切地企盼着真、善、美相统一的好作品,这批 人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因为这批人的根本利 益与需求,指示着社会发展的趋势。由于改革开 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许多人的思想观 念发生了变化,在多元文化、多元的价值观念、多 面对着市场的需求,作家队伍也发生了分流, 部分作家弃文从商,也有部分作家干起了卖文为 生的行道,文学的媚俗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到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俗文学普及于社会的各 个阶层,成为人们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但是作 家队伍中也有许多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和文学 观念,安于寂寞,甚至不齿于“文稿拍卖”活动。他 元的行为道德准则面前,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他们希冀通过文学的鉴赏,来抚慰受伤的心 灵。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文学开始分流。 通俗文学得到大规模发展,这些作品多以反映名 人佚事,生活热点,人物隐私,社会黑幕,稗史杂闻 等为主要内容,以记实文学的形式出现在各大媒 体中,在商品经济业已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背景 下,绝大多数国民都具有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 应社会的强烈欲望,记实文学的出现,部分地满足 了人们的这一要求。 随着富裕阶层的悄然兴起,闲适文学充斥文 坛。这类文学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国先富起来的 一批人,他们已无须再去体验创业的艰辛,更无缺 衣少食的困扰,于是,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开始玩味 日常的雅趣,刻画杯中的波澜,感叹无病的呻吟。 出于这些人笔下的文学作品,除对风花雪月的吟 咏外,便是酒足饭饱后的闲适情绪的宣泄。譬如 抒写岁月流失,容颜败退的无奈,写对旧情人的怀 念,写丈夫久日不归的情感失落,写与小狗小猫的 无聊调笑等,这种被称为“小女人”“小男人”的文 学作品,成为20世纪末文化风景中的一片秋叶, 成为通俗文学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中叶,经济改革同时也引发 了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普 遍得到改善,政治上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宽松,中国 人开始了扬眉吐气的生活。但是,任何事物在产 生和发展中都显示了两重性,我们在赞美新生活 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 费主义开始流行,甚至有的人在性与暴力中寻求 生理感官的刺激。故此,反映性与暴力的文学几 成泛滥之势。 另外,带有明显的商业广告色彩的有偿报告 文学,企业文学,行业文学也随处可见。在这类作 品中,为了达到利用文学促销的目的,作者不得不 ・54・ 们认为,文学在当今也是商品,但其价值又不能以 单纯的金钱来衡量,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效益及于 千秋万代。应该说,这样的作家依然执着于对文 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疑问,他们代表着文学 创作的主流,代表着作家的主流,是我们的希望所 在。 通俗文学是整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人们还不能给通俗文学下一准确的定义,给予“通 俗”和“非通俗”以明确的界定,但在通俗文学的流 行中,人们似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通俗文学具有 大众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点。 通俗性与大众性是一脉相承的,通俗文学首 先要适合绝大多数社会大众的口味,通俗文学的 需求层面,既包括社会上层的某些成员,也包括大 量的文化层次较为低下的大众接受者。通俗文学 的娱乐功能也极为明显,通俗文学的作品往往以 生动、形象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情节,或以强烈、刺 激的言语,或以便捷、易懂的形式,能直接刺激接 受者的感官,造成接受者心理上的愉悦。通俗文 学还具有商品化的特点,通俗文学的作品一般是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入文化市场的,所以,通俗文 学作品特别强调它的经济价值。通俗文学的商品 化和娱乐性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大众性。 考察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通俗文学的存 在是自然的、合理的、必要的。通俗文学产生于民 间,产生于劳动者的自娱自乐,作品在民间经过数 代数人的流传,流传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改、完善的 过程,尤其是几经文人的改造、修饰,许多通俗文 学作品由通俗步入经典,如《诗经》、《三国志通俗 演义》、《西游记》等都是由民问流传而后步入文学 经典的范例。令人深思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 叶文坛上出现的媚俗化倾向,是部分作家主动放 弃原来的创作原则,放弃严肃主题和重大题材的 创作,杜撰人生的噱头或荒诞的闹剧,以讨得大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陆万胜:关于当代文学媚俗倾向的理论思考 的欢欣。因此,对于文坛上出现的媚俗化倾向分 析、思考,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文学创作健康 发展。 一定时代的文学作品与物质条件的联系中,了解 到一定时代某种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同的历 史阶段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是不同的,与之相 适应的包括文学现象在内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变 化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要研究精神生产和 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是社会意识形态 的一种形式。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 文学媚俗化倾向,可以从哲学、新闻学、社会学等 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观照,以求得到全面的认识。 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 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 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精神生产不同。”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为我们唯物 建筑的理论告诉我们,通俗文学现象的出现是经 济基础变革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 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 地、历史地考察和研究当代文坛上出现的媚俗倾 向提供了正确的观点和研究的方法。【 儿P2%J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走过了坎坷的发展 历程。首先,从经济基础的所有制形式看,新中国 的所有制形式是建立在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 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 地的经济基础之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由于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刚走出战争的硝烟,还来不 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 础。”E1](p32 J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 的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必然 要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产生与这 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在一 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形成,因而,一定民族、一定 及考虑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建立 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 是急于进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迅速建立起 了农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通过 公私合营,用公有制取代了其它所有制形式,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发生了不相适应的矛盾。新中 时代的文学也就必然为其经济基础所制约和决 定,这一论断告诉我们,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 文学,它的产生、存在和它的性质,都不能从它的 本身得到说明,而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 国成立后,很快就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 化的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片面强调发展单一的 全民所有制,轻视和打击集体所有制经济,取缔个 体所有制经济,新中国的经济很快就表现出僵滞 呆板的弊端。此时,在上层建筑领域,政治首先反 映了这种统得过死的经济。在一般情况下,作为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寻求 解释”。[ 儿P33j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 变革,一种是经济条件的变革,一种是政治制度 构成上层建筑环节的政治、法律等属于制度结构 的部分,其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是较快的、 包括意识形态的变革,前者不能以后者为依据,而 后者却必须依前者去说明。对于考察变革时代的 文化现象也应如此。 较明显的。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在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必然出现高度集中的政治, 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民主制度不健全,广大 劳动者的创造性、积极性遭到压制,“文革”悲剧的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在一定时代的 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时代的经济基础所决 定。文学现象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具 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文学现象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为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马 酿成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的直接恶果。文学也属 于上层建筑领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学,同样具 有高度集中、一元化的特点,在文学艺术、宗教、哲 学等领域中,往往是根据上级的文件去写作、去编 造、去诠释,甚至到了“文革”时期,出现了全国八 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包括着人们的文学创 亿人口共赏、共唱由某位中央领导亲自改定的几 出样板戏、同读由一位战士写作的一本小说、同咏 一作及鉴赏活动在内的全部文化生活,只有指出文 化现象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从 首诗的怪现象。 ・ 5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潍坊学院学报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曾分析上层 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指出它们之间各有不同的 特点和相对独立性,它们彼此变化的情况也并不 相同,常常是或隐或显,或快或慢,因而便产生了 它们之间变革和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但是,这仍 不能否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在新中国 建立后的二十几年间,人们奉行着这样一条原则, 即政治统帅一切,这样,上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 经济条件下,经济基础中商品的生产、交换及消费 形式实实在在地反映到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领 域,文学作品的生产既然旨在满足大众的文化消 费需求,也就无法摆脱商品规律的制约。因而,政 治化的“教化文学”、“引导文学”受到冲击或淡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 公共行为的特点,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行为, 而首先是一种交换行为,要接受商品交换规律的 支配。商品交换的规律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文学创 作和欣赏领域,无情地改变了传统文学领域中的 中,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实际上成 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歪曲了政治与上层建筑中 其它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抹杀了上层建筑反映经 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本规律。所 以,作为当时政治化了的文学不可能出现多元化 的繁荣局面。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 经验教训,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全面纠正了 “左”的错误,对经济基础进行了全面调整,并作出 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此基础 上,公有制的改造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个 人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个体经济更是如同 雨后春汛,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有外商独 资、外商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有国人办的个体企 业、个人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一改过去公有制一统 天下的局面。这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展开公 平的竞争,生产力得到发展。 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后,计划经济的体制被彻 底改变,无论是哪种性质与模式的企业,其商品生 产与交换都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和调节,国际价 值规律自始至终支配着世界市场,企业家必须依 据来自世界市场的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生产 要素配置,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行政命令 已经不再灵验,政府的职能不得不为适应经济基 础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在中国全面实施市场经济 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努力与世界经济接轨的 新形势下,政治化、一元化的文学必然要走向大众 化、多元化,在这种情势下,以商业性、通俗性、娱 乐性为基本特征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就势所必然 了。 在商品经济时代,文化活动越来越具有社会 生产的性质,一种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商品化的 生产和消费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总是由 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文化的发展又有自 己的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市场 ・56・ 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在经济基础未曾改变的计划 经济时代,人们对文化作品的接受是为了受到教 育或得到引导,其方式往往具有强制或灌输的成 分,而当今的文化市场上,文化的消费者俨然成了 顾客,顾客即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选择的权力。 另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环 境也进一步宽松,人们在为生存、为发展紧张地拼 搏之余,绝大多数人希冀于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 得到身心的愉悦和享受,通俗文学作品就是迎合 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20世纪8O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西 方的各种思潮涌人中国,中国人面临新的文化反 思。同时,在中国的大变革中,富裕阶层悄然兴 起,分配差距拉大,人们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事实 感到不可理喻,于是,宿命论、信仰危机乃至于生 活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改 革开放后,经济基础的新的状况,使得广大群众包 括文学工作者的心态也发生种种变化,这一切都 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创作传统的变异,媚俗化的创 作倾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如何评价通俗文学,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评判方式和评判标准。政治家侧重教化,往往指 责通俗文学的下流;批评家看重经典,往往谴责通 俗文学的低俗;文化经纪人讲究效益,往往看中通 俗文学的利润。总之,各家见仁见智,众说不一。 但是,当今经济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的繁 荣则是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媚俗化创作倾向的 出现,自然意味着有众多的作家参与到通俗文学 的创作队伍中,在客观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繁荣 与普及。流行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构成,需要说明 的是,媚俗化的创作倾向的确包含着许多消极的 因素,这正如在肯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应看到经 济领域中存在并继续产生着消极因素一样,但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陆万胜:关于当代文学媚俗倾向的理论思考 能因此否定经济繁荣的事实。 在中国各阶层渎者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王朔小说, 就足以说明这一道理。王朔善于编造曲折、离奇 的情节,又以特有的阶层性语言令人愉悦,这位作 当代中国文坛出现媚俗化的创作倾向乃至通 俗文化的勃兴,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西 方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结果,是公民的各项权 利不断扩大、公民自由得以实现的表现。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通俗文学现象,可以清 楚地看到:通俗文学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小说内容多是写市民阶层中的个体户、浪子无 赖、娼妓赌棍,这些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及遭遇, 往往带有传奇色彩,为人鲜知。于是,王朔小说具 有庞大的读者群。作者又有意无意地将小说内容 远离政治,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反叛 情绪,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小说相比,更容易引起读 者的兴趣,尽管那些正统的文学理论家将王朔的 作品称为“痞子文学”,但是,王朔却赢得了广大的 读者。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只要不危及国 家根本利益,都应促使文学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 向发展。我国政府历来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一元 文学是社会的产物,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伟大 的哲人称文学是社会的晴雨表,或者说是社会的 一面镜子。人们通过文学文本的解读,又可以了 解丰富多彩的大干社会,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可以 寄托个人的情感,读者解读文学文本可以得到愉 悦,因此,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不可 主义,提倡尊重包括通俗文学在内的多种亚文化, 达到不同文化的共存和融合,推进整个文化的不 断繁荣。 或缺的。换句话说,文学已成为社会的重要构成 因素,它在一个独特的层面上凸现着整个客观世 界的真实情况。大众性通俗文学是整个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审视评判文学时,不能只将目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大陆实施了对 内实行全面改革,对外实行全面开放的国策,中国 大陆在与世界隔绝了几十年后重新回到了国际大 家庭,大陆的中国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外国 光投向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学样式,而忽略大众性 通俗文学及其它文学样式的存在。否则,得出的 结论只能是偏颇的、残缺的。 人也怀着好奇心踏上这片神奇的国土。当时,中 国人急于改变落后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现状,集中 力量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引进各方面的专家 与资金,西方文化【乜随之长驱直入。在短短的几 年中,中国的经济、科技与世界的差距大大缩短。 60年代末西方文坛,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 主义哲学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创作原则。他们认 为,文学创作不再是现实的反应,而把文学作品视 为人创造的自在的主体,因而加强了虚构的随意 性。他们还主张,消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认为作 品的意义仅在于读者对作品的解读。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原则还在于反传统、反文化、反 语法等极端倾向,并醉心于语言的游戏甚至主张 取消标点,取消小说与非小说、经典文学与非经典 文学的界限,主张在文学创作中排斥理性,依赖直 势若春潮般的经济改革,多元经济格局的形成,政 治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中国的大众 找回了自我,并且在思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等诸 方面,明显地吸收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因素。世界 文化在相互交流、渗透中,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涌进中国大陆,如萨特的存在主义,马斯洛的新人 本主义,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学说等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在破除 觉,提倡表现潜意识,包括生命意识中的性意识、 性心理。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在文化多元化的 社会中,主流文化是表达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每 一了迷信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后,开始关注自 身的价值以及生存环境,个人的主体意识及主观 创造性充分显现出来。同时,此时的中国大众出 现了精神空虚、信仰危机、消解中心、逃离权威等 思想趋向。于是,人们通过文化制品的制作与欣 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表达 国家意愿以及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大 众性通俗文化大部分属于非主流的亚文化,亚文 化与代表社会进程的主流文化相比,往往具有反 社会的一面。通俗文学存在的依据在于,它能使 赏,宣泄压抑已久的情感。这样,高尚与卑下,理 想与私欲,高亢与低糜等极为丰富的情绪都有机 会在文学中得以表现,所以,文学的媚俗化就随之 产生了。 ・人们通过文化选择满足不同层面人的需求,社会 也因此增加灵活度和调节功能,以达到稳定发展 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轰动中国文坛乃至于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潍坊学院学报 2()o2年9月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坛许多作家坚 响。 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了一批颇有份量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俗文 作品。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在告别了政治 学以人们出乎预料的发展势头,弥漫各个角落,这 话语以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话语,因而仅在个人 可能使某些人不知所措。通俗文学是一把双刃 欲望的话语的泡沫中,没有走出低俗与迷茫。譬 剑,它有着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方面,如通俗文学 如,2O世纪9O年代,散文这一文学样式曾出现发 制品中,有不少作品内容是肯定和歌颂真、善、美 展的盛况,从作品的内容看,也受到媚俗化的明显 的,但也有些通俗文学作品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 影响。有些散文作者关心的是大众的阅读兴趣, 的消解作用。这是因为通俗文学受到市场规律的 于是,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 利益原则的支配,所以,许多通俗文学作品具有避 散文作家轻松地找到了贴近大众的途径,即屈就 开说教,淡化政治,营造轻松、舒适、刺激、缠绵的 大众的口味和兴趣,制造了软香细腻的文学快餐。 氛围,以赢得尽可能多的消费者。作为社会主义 这种散文的内容,多写诸如我的狗,我的猫,我的 的文学工作者,应在坚持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作 童年、情人、丈夫等,在反映“一地鸡毛”式地琐碎 好通俗文学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完善法制和规章, 事的同时,丧失了反映时代,反映社会本质的责任 对于那些黄色、黑色文学制品,毫不手软,坚决取 感、使命感,人们读这些散文,往往在不知不觉中 缔,对于当代文坛上出现的媚俗化倾向,应在大力 忘记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和理想的追求,作者的 倡导主旋律文学的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朝 真情实感荡然无存,娇柔做作、无病呻吟成为这些 着健康、无害的方向发展。对于绝大多数通俗文 散文的鲜明标志。 学作品,则应采取最大限度的宽容政策,尽可能满 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坛,由于受到西方现代 足大众对多样文化的选择。 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的影响,有的作家在强 参考文献: 调主体意识的同时,在作品中加强了虚构的随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性。尤其在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强调表 1995年6月版. 现人物的生命意识的同时,张扬人的性意识,性的 [2儿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 描写成了作品不可缺少的成分,从这些作品中,可 社.1995年6月版. 以明显看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本能学说的影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3年9月版. Pleasing’——the’——Publ ic Tendenc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s Considered LU Wan—sheng (Weifang Uni ̄rsity,Weifang 261043,CJ1iTta) Abstract:Since 1990 S,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s,a pleasing—the— public tendency i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grown prominence and is still going strong.The pre ̄nt paper,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not only states divergent expressions of this tendency but alSO makes analysis of its cause.Correct orientation of new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is aim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ontemporary;literature;a pleasing——the——public tendency;philosophy;.mciology 责任编辑:陈冬梅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