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时间:2010-1-6 15:19:20 点击:302 核心提示: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专题——表达技巧类教案泰州实验中学 高三语文组 授课人:孟智顺10.1.11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三、课时安排:一课...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专题——表达技巧类教案

泰州实验中学 高三语文组 授课人:孟智顺 10.1.11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

1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五、知识梳理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以抒情和描写为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3、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 、照应 、对比 、白描等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2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这一专题的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

二、 考点解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这节课我们探讨的是第1点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课前我们对这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并让大家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三、 课前预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比兴 )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借景抒情 5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反衬 )

6 .樯橹灰飞烟灭。 ( 借代 ) 7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 对比 )

(二)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2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3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4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5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6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7 .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含蓄有味。(借景抒情)

2.(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5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典故)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四、问题诊断

五、小组合作学习

(一)试 题 类 型(常见的有判断手法型、评析手法型、比较异同型)

6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判断手法型

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啼”。

归纳答此类题的步骤:

(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评析手法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7 / 13

“自落”对“空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归纳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8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3.比较异同型

(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9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不一而足,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

温馨提醒: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归 纳 总 结:

10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题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古人写诗常讲究技巧,表达技巧也比较复杂多样,但只要熟悉了各种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在鉴赏时注意准确地判别出来,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是如何运用的,最后落脚在效果或情感主旨上,鉴赏就算到位了,得分要点肯定漏不掉。

五、课堂检测: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

11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2 / 1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解析: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阐运用)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析效果)

六、布置作业

完成《高考核按钮》P94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集合训练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