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来源:华佗健康网
ON TH E CHANGES OF JINGDEZH EN FOLK KILNS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谢志明Xie Zhiming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景德镇333000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Jingdezhen,333000 【摘要】景德镇瓷器历史悠久,世界闻名。而其民窑的兴盛,为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艺术的繁荣功不可没。回顾景德镇民窑的的起 源、分布与审美风格,有助于人们从不同方面去认识民窑,发掘民窑,促进民族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光大。 【关键词】景德镇;民窑业;变迁; 【Abstract】With a long-standing history,Jingdezhen porcelain enjoys the world-known reputation.For the prosperity of ceramic art in Jingdezhen,even China,the Folk Kilns can not be ignored Reviewing the evolution,sites and aesthetic style,it helps US to know,to discover,and to further national ceramic art. 【Keywords】Jingdezhen;Folk Kilns;Changes 引言 至宋元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设立了督陶机构(宋代监镇、元代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先民们已“耕而陶”,开 浮梁磁局),贡瓷从民窑中“百里挑一,干中选十”。但无论是 启了景德镇民窑业之先声。历经数世,景德镇民窑于明清时期步 在唐、宋,抑或元,景德镇的贡瓷仍主要源出民窑。这样,官窑 入繁荣鼎盛,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文明和行业文化。观照景德 其实寓于民窑之中,官监民烧, “有命则贡,无命则止”。因 镇民窑的起源、分布与艺术,凸现出先辈 ̄i]A9审美意识、民俗观 此,景德镇民窑生产的历史可追溯至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的源头。 念,以及生产力状况等,记录着景德镇民窑业的历史变迂。 明初御器厂的创建,景德镇民窑并未停止,进入了官、民窑并存 的时代。于明中、末期,清康乾三朝,景德镇民窑不仅创造了景 1、民窑源流 德镇历史上的一个个辉煌,而且还将中国的陶瓷文化传播到了世 界各地,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景德镇的陶瓷业渊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先民作“印纹硬陶”: 。 业还未与农业分离门“亦耕亦 ’,景德镇的民窑 2,尚为雏形。 、~窑场迁移 ~。 景德镇“水土宜陶”, “自陈以来名天下”。此时,民窑业还处 随着社会更迭、制瓷工艺的提高,景德镇民窑和官窑的分野也渐 于家庭副业式的小农经济状态。景德镇资源丰富,窑场分散,遍 露端倪。《浮梁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 陶玉献瓷于朝,后诏 布“四山八坞” 以得自然之利。而史载季汉瓷窑 唐陶窑、霍 仲初等制器进御;又载,景龙初年奉召赶制献陵祭器。此为景德 窑已逝,无遗址可查;唯五代可考。 镇最早的官窑和民窑之分。但其仅见于史书,无窑址可考。目 前,景德镇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瓷器仍属五代。 从瓷窑遗址来看,景德镇最初是沿河置窑。五代窑址大体分布在 谢志明,1973年一,男,江西宁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英语教学和陶瓷文化旅游。 陶瓷史话 TAoCI SH]HUA 2011.03 南河及东河流域、市区及近郊,开始有向中心集中的趋势。如杨 梅亭、三宝蓬、湘湖;十八渡、董家坞等,大都依山傍水,邻近 瓷土矿坑和窑柴产地,以假借水力之便。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窑址几乎集中分布在东河流域和南河流 域。早期窑址有湘湖、黄泥头、石虎湾、湖田等;中期则是湖 田、南市街、柳家湾、小坞里等;晚期(即南宋)以湖田、市区窑 场为主,逐步向市区靠拢。南宋蒋祈《陶记》有, “景德陶,昔 三百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盛况。 由于珠山御器厂的设立,众多的民窑以珠山为核心,散布在其周 围,沿窑成市。现在景德镇市区的面貌是在明代奠定的。而宋以 前B01E]貌,已不可详考。景德镇街市的走向与昌江的流向一致, 由北向南,呈不规则长条形,完全是随着陶瓷业的发展而形成 的。 3、生产性质 从“新平 台陶,始于汉世”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也是景 德镇民窑不断走向市场的过程。史称, “自燕云而北,南交趾, 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这一发展,也恰 巧是景德镇社会生产力悄然变化的历程。 在宋元以前,先民们“耕亦陶”,民窑业还未与农业分离,为家 庭副业式Bgd,农经济。据有关推断,景德镇唐代青瓷粗、笨、 厚,带有瓷业雏形特征,不具备作为商品远销他乡的条件,还只 是处于自产自销的早期状态。至五代,景德镇青瓷,特别是白 瓷,当时在全国已初露头角。 从宋中期开始,景德镇民窑业开始逐渐脱离农业而独立,内部有 比较复杂的分工合作。至宋元时期,景德镇的民窑业从初级向高 级阶段发展,并出现了民营手工业作坊。但此时“陶氓食工,不 受艺佣”,还不完全具备工场手工业存在的条件,其仍属于小手 工业作坊或家庭作坊。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宋代监镇、元代浮梁 磁局的设立是景德镇民窑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以明初御器厂的创立为标志,官窑工场手工业诞生。许多陶工进 入官窑服徭役,将官窑的技术带入民窑;民窑在生产技术和制作 水平上与官窑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到明末,景德镇民窑在分工组 织上的逐步专业化,并冲破了过去“不受艺佣”的家庭手工业限 制,出现了大量的雇用劳动者,促使景德镇民窑中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如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 十二,方克成器”,可窥一斑。 清初,景德镇民窑业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康熙 ■圈 年间,地域性行帮代替了匠族,民窑资本和佣工急速增长,资本 主义因素更加明显。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与腐朽、行帮本身的封 建性,景德镇民窑业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真正蓬勃发展起来,并随 着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4、审美风格 陶瓷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其“质”与“文”内蕴着中 华文化的审美情趣,演绎着雅、俗文化(儒家提倡“文”“质” 相契,而道家则注重“质” “朴”)的彼此消长。 五代时期,景德镇民窑所产青瓷、白瓷瓷质在全国首屈—指。其瓷 质清纯而少雕琢,自然天成,恰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对“雅”的 追求。至两宋,景德镇成为全国青白瓷的生产中心。与其它名窑不 同,景德镇的器物既折射出文人“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又考虑 到大众的世俗喜好。其釉色、质感和美学追求上体现的是道家精 神;而萄圭型匕,竭力仿造体现儒家思想的古代礼器。 从元至明中期,景德镇民窑瓷器进入雅、俗文化合流的时期。元 朝,外族文化1 ̄gzJ I入、陶瓷新品BgN烧(青花瓷、釉里红等),景德 镇民窑开创了俗文化为主导的彩瓷先河。明初禁海,民窑产品以 内销为主。考虑到大众审美习俗,承接元代画风(青花人物故事 画、吉祥图案等),到明中期,民窑逐渐赢得市场。消费对象从 中下层平民扩展到中上层贵族及文人士大夫阶层,其艺术风格由 传统文人意境向近代世俗文化转变。 到明晚期,尤其是从清开始,俗文化、市井文化成了当时景德镇 民窑陶瓷艺术的主流。明末海禁解除,民窑陶瓷更多地受到外来 艺术与文化的冲击(如描金、繁艳的图案)。由于民族传统、市井 文化的流行,不仅民窑就连官窑瓷器的装饰,达到了“图必有 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华丽、矫饰成为主流,一直延续到清 末,甚至民国时期。 景德镇民窑的发展史即是中国手工业发展史的缩影,正是其所创 造的辉煌,才创造了东方瓷国的美名;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文 明和行业文化。观照景德镇民窑的变迁,有助于从不同方面去认 识民窑,发掘民窑,促进民族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光大。 【参考文献】 ]方李莉.景德镇民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李兴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J]中国陶 瓷,2007,(1O) [3]谢志明景德镇瓷器款式的历史变迁[J].中国陶瓷,2009,(12) [4]江泓.从景德镇民窑看中国民间陶瓷的若干审美特征[J】景德镇陶 瓷,2005,(1).[5]蓝浦.景德镇陶录[M].翼经堂本. [6]欧阳世彬.十五世纪景德镇民窑研究『J]陶瓷学报,2006,(2). [7]史仲文 胡晓林中国全史rM]人民出版社出版,1 9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