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7卷第1l期 教育与教学研究 V_01.27NO.1 l 20l3年1 1月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NOV.20l3 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 吕信伟 (成都市教育局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从县域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市域层 面是大势所趋。成都市结合三囤层空间结构特点,提出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实践模式。该模式将成都三个圈层20个区 (市)县组成10对“一对一”的互动发展联盟体,通过跨区域学校结对,以多样化推进方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城乡教育互 动发展联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域成都”的统筹配置,有效促进了成都教育圈层融合和高位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成都市;城乡教育均衡;学校结对;三圈一体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13)11—0001—05 深化教育公平,既要着力推进和巩固校际均衡 均按三圈层对待);三圈层包括都江堰市、崇州市、彭 发展成果,又要着眼“全域成都”,主动推进县域均 州市、邛崃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和蒲江县。自 衡、圈层均衡、城乡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2003年以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 通过“五大工程”计划、“教育八大措施”、“教育灾后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 重建”等重要措施,二三圈层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较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 大改善,特别是农村学校。但是,三圈层之间由于经 乡教育均衡发展,并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推进 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导致圈层教育发展差 市域层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适应教育自身发展 异明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 的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成都市结 差异的存在。2009年,在“全域成都”理念的引领 合我国城市所具有的圈层空间结构,打破原有的思 下,成都市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发展战略, 维模式,提出构建适合地级市特点的城乡教育互动 强化中心城区反哺三圈层、带动三圈层的义务和责 发展联盟模式。 任,以行政方式强力推动6个中心城区(含高新区)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是指在教育行政 与远郊9个区(市)县签订协议,包括三圈层的8个 部门主导下,根据城市圈层空间结构,以及城乡优质 区(市)县和青白江区,结成“6+9”互动发展联盟,拉 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在区(市)县教育发展合作框架 开实践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序幕。 下,通过跨区域城乡学校结对、干部教师互派交流等 2011年,《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方式,重点围绕学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 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逐步推进市域内区 学生活动和学校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促进城乡教 (市)县间均衡。要增强市域统筹,在政策、经费、装 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局部教育均衡向全域城乡 备、项目等方面,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区(市)县的支持 教育一体化方向转变的一种实践模式。 力度。要推进城乡互动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成都 一、背景 市将推进县际均衡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 成都市具有比较典型的圈层经济结构。根据地 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一、三圈层的推进, 理远近,成都市一圈层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 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第三圈层区(市)县农村学 武侯区、成华区五城区和高新区;二圈层包括新都 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缩小了一、三圈层的区 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龙泉驿区和青白江区(青 (市)县之间的教育差距。2012年,在成都市“三圈 白江区虽属二圈层,但在教育的圈层政策和扶持中, 一体”发展战略规划下,成都市教育局决定将城乡教 【收稿日期12013—09—24 *基金项目:0213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县域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提高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化水平研究”(编号:ZSR13 —3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吕信伟(1964一),男,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 1 ・ 第11期 2013年11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No.1l 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一、三圈层推行深化到一、 二、三圈层,打破三个圈层间各区(市)县之间的行政 壁垒、资源流通壁垒,在市域层面推进均衡发展。 2012年,成都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深化城乡教育互 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以此来推进城 乡教育圈层融合、优质均衡发展。将2009年实施的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6+9”),从一、三圈层的 “一对多”的区县联盟模式扩张到一、二、三圈层,将 分属三个圈层的20个区(市)县结成“一对一”的区 县联盟(“10+10”)。 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实施 在《关于深化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 融合的意见》指导下,成都市建构了适合其三圈层经 济特点的、促进市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城乡教育互 动发展联盟”的运行模式,即以区县联盟为基本框 架,以此框架下的学校结对为基础,采取多样化的方 式推进学校的跨区域结对。跨区域结对学校根据自 身的特点采取合理模式,围绕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教 育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学生活动、学校文化来 开展干部、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并在教育理念、管 理、制度、文化等方面整体对接和谋划,促进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 展、联盟区县的共同发展,缩小三圈层间各区县间的 教育差距,推进“三圈一体”优质均衡发展。 (一)市域统筹 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统筹下,采取“强弱结盟”、 “以城带乡”的办法,实行区(市)县联盟,而联盟的区 (市)县在市教育局主导下签订联盟协议。根据协议 共同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等。同时,出台 专门文件《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发 展工作的意见》,规定要求各区(市)县要有计划有组 织地实现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区学校的结对发展和资 源共享。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成绩突出的区(市) 县、学校予以奖励。市教育局在整个模式中扮演着 主导、监督、服务的角色,并对区(市)县联盟情况进 行监督和捆绑考核。 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有效地实 施,成都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教育互动发 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在制度设计上,综合 运用引导、考核、激励、支持以及动态监测等政策和 手段,采取“强弱结盟”、“以城带乡”的办法,充分考 虑教育资源、水平等处于优势的区(市)县对较弱区 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成都市的20个区(市)县放 在同一平台上,组成1O对“一对一”的区(市)县联 ・2・ Nov.20l3 盟,进行整体考虑,充分发挥三个圈层教育各自的优 势和特色,加快缩小三个圈层之间的整体差距,促进 教育“三圈一体”的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成都市教 育局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深化城乡学校结 对发展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城乡中小学干部双 向互派和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名校进 县城托管到乡镇深化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等,构 建起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实 现对县域教育资源的市级整合利用。 (--)联盟自主 区(市)县联盟依据协议,联盟区(市)县结合优 质教育资源的推进工作,统筹制定好规划、年度计划 和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根据区域教育发展规 划自身的情况,双方各自遴选一批学校进行“一对 一”的跨区域学校结对。统筹协调解决好交流干部 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保证结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城乡教育互动联盟模式的实践主体是联盟的区 (市)县。联盟的区(市)县具有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和 总体要求下的充分自主权,在平等、互助、自愿的原 则下,围绕着共同愿景,以共同的目标组成合作联盟 体。联盟的区(市)县自主地选取一批学校进行结 对,自主地决定干部、教师交流情况,自主地决定合 作的项目等等。如青羊区一蒲江县,在市教育局的 主导下,青羊区与蒲江县签订了《青一蒲教育互动融 合合作协议》,确定了联盟关系,成立了青蒲教育融 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自主地开展活动,共享优质教 育资源,促进两个区县共同发展。 1.制定政策,建设长效机制,保障互动工作有 效进行。双方制定了《深化青蒲互动发展促进教 育圈层融合的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对互动 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和科学策划;还制定了《青蒲结对 学校融合发展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对结对学校实行 捆绑考核,确保互动工作实实在在地进行,同时加强 过程监控,全面提高互动工作执行力。两地设置了 互动专项经费,并把专项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对做出 突出成绩的结对学校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 持,学校对派出干部、教师给予人员经费缺口补贴。 2.青羊区教育局与蒲江县教育局各自选取了 13所学校进行“一对一”结对。按市教育局的要求, 蒲江县将金钥匙学校托管给青羊区金沙小学,将鹤 山镇北街小学加入泡桐树小学名校集团,将寿安中 学加入树德实验中学名校集团,而其他1O所结对学 校,则由结对学校自主决定互动方式,共享两地的教 育资源,自主地互派干部、教师进行交流,促进结对 第l1 期1月 2013 ̄1学校的发展。 吕信伟: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 No.11 Nov.2013 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实现学生发 展的“三级课程体系”。同时,领办学校十分注重对 分校后备教师干部的培养,选派后备干部去领办学 校挂职锻炼,以实现金堂分校的可持续优质发展。 2.跨区域委托管理。跨区域委托管理模式是 3.以项目为带动,不断追求工作创新。青羊区 教育局和蒲江县教育局设立《跨区域义务教育公办 学校委托管理策略研究》项目,制定具体的研究方 案,组建研究团队,探索跨区域学校委托管理的模 式、措施和方法,探索在现行属地化管理体制下优质 以“托管到乡镇”为主要推进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 务、契约式管理”方式跨区域开展“一对一”学校委托 管理,将农村的薄弱学校直接委托给城市优质学校 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和辐射的有效途径,形成义务 教育学校跨区域委托管理的工作特色。两地教育局 在蒲江县共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开发基 地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两地有序组织青蒲学生参加 进行全方位管理。优质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并出任执 行校长,校长由派驻地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确保校长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暑假 夏令营活动。 (三)多样化推进 区(市)县结成互动联盟以后,联盟的区(市)县 的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确定参与跨区域学校结盟的学 校,结盟的学校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按照 “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的原则,采取合适的方式 实施城乡学校互动发展。其主要的运行方式有名校 集团化、跨区域委托管理、共同发展体、“一对一”帮 扶等。 1.名校集团化。名校集团化模式是指以优质 学校为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新学校、农村学校发展, 发挥其名校的引领作用,采取“名校领办、对口带动、 辐射覆盖”策略,从而带动分校共同发展,其实质上 就是一种“以强带弱”方式,将名校的办学理念、学校 管理、教师教学等资源带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 学校的一种模式。本文中的名校集团化模式主要指 成都一二圈层的城市优质学校带动二三圈层的城市 薄弱学校实行“名校进县城”的方式:在二三圈层的 区(市)县建立优质学校分校,由优质学校专派校长 来引导分校的发展,同时还派去骨干教师进行交流; 而分校也要选派校长、管理人员和年轻教师到优质 学校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模式。如锦江区的成都 七中育才学校在金堂县原中学校址上建立的成都七 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就是这种模式。成都七中育才 学校作为领办学校,派驻专任校长和骨干教师到金 堂分校,负责分校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将七中育才 学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输送到分校,在 教学和管理上实现无缝对接交流。当然,金堂县在 教育发展水平上明显弱于锦江区,交流更多的是单 向学习和帮助。育才学校和金堂分校实现了“三同 步三统一”,即教学进度同步、教育活动同步、教学研 究同步,教学内容统一、学生练习题统一、学生考试 统一。建立起多维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 负责制下,优质学校先进管理理念等的顺利输出,也 有助于实现学校内部管理、办学行为的充分自主。 跨区域委托管理通常运用于第三圈层的比较偏远的 那些既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也没有发展所需要的教 育资源的农村薄弱学校,实行委托到乡镇的方式来 提升农村学校的发展。此模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 为农村学校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还可以 带去经济资源,能以最快的速度带动农村学校实现 跨越式的发展,使农村学校用最短的时间走上内涵 式发展之路。如青羊区金沙小学委托管理蒲江县金 钥匙学校和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委托 管理崇州市桤泉镇思源学校。青羊区和蒲江县作为 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双方为全面提升金钥匙学校的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共同制定《关于推进蒲江县金 钥匙学校委托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来推进托管工 作开展。通过建立组织机构,构建管理团队,提供人 才保障;组建项目实验科研团队和教师发展支持团 队,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教师成长;构建评估细则, 督导学校发展dJn强各界联系,整合共建资源;保障 经费投入,加强财务监管等等,为托管工作的开展提 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委托管理工作取得实效,顺利实 现协议托管目标。从对金钥匙学校教师、家长和学 生的调查看,100%的教师、99%的家长、100%的学 生认为学校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满意度也全部 达到100%。 ’ 3.共同发展体。共同体就是指结对学校形成 教育共同体,以共同发展愿景为纽带,以共同的目标 为追求,集聚在一起,合作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 问题,共同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相互协作、相互帮 助,形成发展的共同体。共同体内的城乡学校地位 平等,学校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最终 实现城乡两所学校同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发展目 标,使结对学校得到发展。如武侯区的西北中学与 新津的普兴中学是这方面的范例。2012年9月,武 ・ 3 ・ 第ll期 2013年11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No.11 Nov.2013 侯区西北中学与新津县普兴中学结为互动发展联 盟,开启跨区域教育资源融合之路。两校本着“重实 际、可操作、同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在学校管理、 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方面共同探讨,以“同课异构” 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为互动主题,研讨同一课题教学 盟、“一对一”的跨区域学校结对,是一种全方位、多 层次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在“全域成都”视角下的“市 域统筹”方法。将可调控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农村 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向低位和薄弱学校倾斜,强化 市级统筹的规划和市级统筹的标准,以城乡统一的 设计的最优化方案,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 的。“同课异构”交流活动作为一种好的教学研讨形 式,为两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合作、交流、分享为一 体的互动平台,使得两校教师在交流活动中都有极 大的收获和提高。同时,通过骨干教师引领、专题讲 标准为依据,打破成都市城乡教育二元标准,构建起 了新型的城乡教育关系。 (二)突破了“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藩篙 成都市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以完善政 策机制为导向,以区(市)县“一对一”教育联盟为基 座、学科研讨、青年教师培养、干部互派、网站互通、 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互动交流,共同推进素质 教育,在互动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共 同体模式新路。 4.“一对一”帮扶。“一对一”帮扶模式是指结对 学校中一二圈层的优质学校对二三圈层的薄弱学 校、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和带动,通过优质学校领导、 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帮助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传授 管理经验以及示范课等形式,加强结对学校师生间 的交流与协作,实现结对学校共同发展。此模式比 较典型的就是新都机关幼儿园与彭州市西郊小学中 心幼儿园。2012年7月,新都机关幼儿园与彭州市 西郊小学中心幼儿园签约成为互动联盟,双方确定 了互动联盟发展的目标、内容,两所幼儿园定期开展 管理经验交流,每学期集中开展听课、示范讲座、教 科研、园本培训,组织教师互访、联谊、参观等活动, 互动重点放在集体活动资源互动方面。新都机关幼 儿园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定期到西郊小学中心幼儿园 献课,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个活动中,帮助西 郊小学中心幼儿园的教师筛选教材、解读教材、分析 教材,指导教师现场备课、说课、评课和进行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在新都机关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激 发了西郊小学中心幼儿园教师的参与动机和创造 力,促进他们去研究、去反思,并加强学习与研究,提 高了其专业化水平。 三、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成效 成都市实施的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是 一种市域内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创新了 市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方式。其最大的成 效就是推进了成都市城乡教育圈层融合和优质均衡 发展,满足了更多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需求。 (一)丰富和发展了“市域统筹”的方式方法 成都市将三个圈层的20个区(市)县放在同一 个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一对一”的区(市)县联 ・d・ 本框架,突破行政区划和圈层界限;以学校结对发展 为基础,打破学校在县域内自我封闭发展的格局;以 干部教师交流为重点,打破了干部教师“唯我所有” 的格局;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为深化,打破优质教育 资源“唯我独享”的格局。这些既构成城乡教育互动 发展联盟模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特征,也成为突破 管理体制障碍的系统方法。 (三)深化了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和方式 当学校校舍、设施设备配置、学校运转保障等问 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城乡教育、城乡学校的差距集中 表现为优秀干部教师的城乡差距。城乡教育互动发 展联盟模式的实施,突破“县管校用”干部教师的属 地化管理障碍,拓展流动地域、空间、范围,完善流动 方式。据调查,2012年成都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 联盟模式过程中,区(市)县联盟间互派干部125名 (任职一年以上的122人,其中任职三年的38人), 互派教师754名(交流期限全部超过半年,一年以上 的280人),2993名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青 年教师结成师徒。 (四)探索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的新模式 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按照“政府购买服 务、契约式管理”思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2012 年9月,蒲江县、崇州市教育局分别委托青羊区金沙 小学、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管理蒲江 县金钥匙学校、崇州市桤泉镇思源学校的试点工作。 联盟双方和学校双方分别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 各方责、权、利。成都市实施学校委托管理,一方面 通过契约式购买服务,加强联盟纽带和载体建设,促 进互动常态化,合作更加紧密。同时,委托优质学校 管理农村学校,解决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基本均衡 后,缩小与城区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方面等 内涵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在现行属地化管理体 制下,实现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实 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规模扩大。 20 举 月 吕信伟: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 NoNvo..2101 3 都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区(市)县联 盟汇报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动态实地监督、抽查。 二是健全督导信息公开制度。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门 应有专门的网站公开区(市)县联盟的情况,而联盟 的区(市)县也有专门的网站公开学校结对的情况、 四、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建议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促进成都市“三 圈一体”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绩。但由于不同结盟区(市)县间、不同结对学校间 认识思维、发展水平、资金投人、师资保障等因素的 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联盟区(市) 县发展不均衡、结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教 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跨区 域结对学校教师交流存在困难,等等。在以后的推 干部和教师交流情况,使得社会各界能更好地监督 区(市)县的联盟、跨区域学校结对的成果。这种信 息公开制度能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能够 根据督导评估结果了解自己的成绩和差距、优势和 进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更为有效的措施如在联盟区 劣势,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市)县之间建立具有特色的发展机制、对联盟的成 (三)完善干部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深 效进行专业化的全程评估、将联盟的成效与行政人 度融合 员的绩效结合起来等来保障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 一是建立动态、灵活的教师编制调整机制。编 健康、持续地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制部门要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生 (一)强化城乡互动、“三圈一体”教育优质均衡 总体数量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核定中小学教职工 发展理念 编制。人事部门要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教师需求计 市级政府部门必须全面提高人们关于城乡互动 划,负责本辖区内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计划的综合 交流的思想认识,从而形成与之相契合的非正式制 核定。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学校教师补充的新 度,营造成都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一 机制,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有序合理流动, 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等要加强对互动 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 交流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互动交流的推行。 学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二是逐 二是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宣传促使社会大众 步解决教师绩效工资矛盾。实现教师工资“全域成 了解互动交流对于逐步改善城乡教育失衡状况,实 都”同酬待遇,为全市加快教师交流扫清制度障碍。 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加强互动教 三是建立和完善一套包含评优评先倾斜、培训机会、 师互动前的培训,明确教师派出的目的、任务与可带 经费补贴、奖励等在内的激励机制,吸引教师自愿、 回的成果。四是激发结对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 主动参与交流。 创新性,打破常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农村 学校被动的局面,让互动变得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二)完善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门、联盟区(市)县 [1]邵泽斌.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 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机制 乡教育一体化[J].复旦教育论坛,2010,(5):14—20. 科学完善的督导评估机制是推行城乡教育互动 [2]柯.玲,赵燕.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研究 ——发展联盟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对区(市)县 以成都市为例[J].教育研究,2013,(7):157—161. 联盟效果的督导主要由成都市教育局根据联盟区 [3]张果,任平,黄强.成都市圈层经济特点与发 展战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OO9, (市)县汇报的材料进行监督,这种方式决定了城乡 (5). 教育互动联盟模式运行的成效性难以保证。一是成 Interac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agll —一I’I钮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Lv Xin—wei (Chengdu Bureau ofEducation,CIleIl ,Sichuan,610000,Cha ̄) Abstract:The advancement of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the priority ofthe elementary education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space structure of Chengdu,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ssociation mode for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fo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il.This mode puts 20 ciites,oountise and districts into 10 pairs and then forms an association.The associatiOil pro. emtse hte joint development fo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by paring schools from diferent ciites,counties nad districts in various ways.hTe mode breaks the conmmnication barner caused by distance and legion and finally boosts the balanced developmem of education in Chengdu. Key words:the association of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Chcngdu;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school paIiIlg;“three circles,one integraiton”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