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
)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7.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2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2.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3
6. 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8.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
A.实践的需要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9.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A 6.B 7.B 8.A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CD 4.ABCD 5.BCD 6.ABCD 7.ABD 8.ABCD 9.ACD 10.ABD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 2.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垄断形成之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三、辨析题
1.此观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因为它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制
4
度性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设想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由于它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4. 错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正确性。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4.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4.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五、材料分析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l)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述材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就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替代,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客观规律代为依据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当然,马克思又承认,社会主义出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当下的实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资本主义有其存在
5
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因此,资本主义当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是永存的,而只能说明它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一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就必然出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没有意识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异,割裂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虽然都具有客观性,但与自然规律运行的盲目性不同,社会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社会主义却不会自发地实现,而要有赖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的积极的革命行动。
五.闻一多 (材料)(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
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问答题
1.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三、辨析题
1.此观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因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修改和补充。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观点,创立了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使它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6
3.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问答题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思想理论来源,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也为其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19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科学理论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不可知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意有,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