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的艺术特征
来源:华佗健康网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4期(总第83期)2009年8月m版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No.4(Sum 83) A u ̄2009 论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的艺术特征 卢 杰 熊 荣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陶瓷刻划花装饰是指在尚未干透的坯体表面上,用竹制或铁制工具来刻划出各种深浅、面积不同 的纹饰。本文以在陶瓷坯体表面不同的刻画技法作为观察对象从制作工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宋代陶瓷刻划 花装饰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宋代;陶瓷:刻划纹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4-0048-03 中国各地的制瓷工业在北宋以后,进人了蓬勃发展 始盛行,团花、宝相花、鸟纹等各类题材装饰.大量出现在 的阶段。北方是耀州窑系、定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的 各类碗盘与盖盒上。在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各层唐代文 天下,而在南方地区,除了越窑系统外,龙泉窑、景德镇 化遗存中,却可明显观察到阴线刻划纹饰逐渐兴盛的现 窑、建阳窑也相继兴起。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瓷窑 象。 体系。 公元十世纪以后,线划纹饰不仅在越窑盛行.北宋时 陶瓷刻划花装饰是指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体表面 期龙泉窑所烧造的作品,也深受其影响,线刻纹也开始作 上,用竹制或铁制工具来刻划出各种深浅、面积不同的纹 为器身装饰。就目前几年墓中出土的越窑作品来看,直至 饰。在陶瓷胎体表面的刻划装饰中,包含了剔花、刻花、划 十一世纪初期,线刻纹装饰的越窑青瓷仍在持续烧造。就 花、镂空、篦划纹、篦点纹等各种不同的工艺技法。 目前出土资料来看,线刻技法不仅南方地区出现。北方窑 在装饰技法上.陶瓷刻划纹饰所利用的是剔除土坯 口亦多有采用。减地刻花是先刻出纹样轮廓。再将花纹以 表面多余土料的方法,用以增加阴影效果,突显出纹饰本 外部分沿轮廓线向外剔掉一部分,使纹样凸现,并以不同 身的立体感。这种装饰技法并不是宋代时期陶瓷所特有 的层次表现花瓣或枝叶等,类似于浅浮雕的样式。富有立 的装饰手法,在此之前的各个时代均有发现类似性质的 体感。刻好后再在细部划出类似叶筋、花蕊等线条,让纹 装饰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隋唐、五代的不断改进, 样更细腻生动,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到了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 公元十世纪.针刻花技法流行于耀州窑.不少越窑常 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貌,独具一格,为世人所喜爱和赞 见的纹饰,如蝶纹、缠枝花,朵花纹,亦见于耀州窑的线刻 赏。但是北宋时期以后,陶瓷刻划花装饰的发展开始流行 纹装饰中。此外。针刻花技法在北方磁州窑系所烧造作品 起来.成为南北各地窑口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陶瓷装饰 中,亦多有所见。北方线刻纹饰与南方越窑作品细致写实 上所表现的各种刻划浮雕效果。显示出当时的手工艺者 的线刻纹饰相对比.北方针刻纹饰的线条更为简练奔放。 对于雕刻技法的成熟运用。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分为五 相较于以下各类刻划纹饰,阴线划纹出现的时间较早。除 种,依次为:阴线划纹(针刻花)、浮雕剔花、刻花、篦划纹、 了作为作品的主要装饰外,大量的线刻技法亦与其它剔 镂雕。 刻纹饰结合。例如各类浮雕式花卉纹或莲瓣纹上辅助性 一、阴线划纹(针刻花)的艺术特征 的叶脉或花脉纹,通常皆以线刻技法描绘。 用竹签、木签或铁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体表 二、剔刻纹f剔花)的艺术特征 面浅划出阴线状纹饰,称之为阴线划纹,也叫针刻花。在 剔刻花技法是将纹饰以外多余的土料剔去。形成浮 宋代最有代表性的阴线划纹的作品.是越窑所生产的针 雕式效果。剔刻纹作品在北宋时期的南、北各地皆有发 刻花青瓷。早在公元九世纪初期左右,越窑就已经开始运 现。宋代陶瓷装饰中的剔刻纹饰。可以分别被归入高浮雕 用阴线刻划纹装饰。到了九世纪中期以后,针刻花装饰开 与平浮雕这两种类型。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卢 杰(1956一),男,江西武宁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雕塑油画。 熊 荣(1983一).男.江西上高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雕塑油画。 第4期 一卢杰,熊荣:论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的艺术特征 低的土坯上,快速而大量地制造出各种闻距不同的并行 线纹。相较于以上所到的宋代各类刻划纹饰,篦纹装饰征 宋代已逐渐形成了属于陶瓷艺术中特有的装饰工艺。在 这个时期的篦划纹已经成为南北各地窑口广泛应用的装 饰纹样。 五、镂空的艺术特征 又称为镂雕、透雕。是将装饰纹饰部位的胎土,完全 是商浮雕式剔仡:装饰主题从表面浮起,雕刻的各 部位互相重迭交错.突起的最高点并不在同一平面上。高 浮雕式剔花以耀州窑剔花青瓷为代表,这种运用减地雕 花技法的浅浮雕作品,非常具有曼维效果。各类浮雕卷草 纹、花叶纹重迭于不同层次的剔刻装饰平面上,并附以阴 线刻纹做为辅助装饰。这类剔花是属于北宋早期的作品。 二是平浮雕式剔花:以磁州窑白釉剔花作品为代表, 这类磁州窑剔花作品.将白色纹饰面以外的部分完全剔 除后。露出坯体颜色较深之杂色胎,造成强烈的明暗对 剔除雕通。以五代、北宋时期可见于器座或圈足上的镂空 为例.其造型应是模仿当时流行的壶门座装饰,类似装饰 比。由于凸起来的雕刻面与凹下去的地方,各自都在同一 平面上.从而使雕刻面在陶瓷表面上形成的阴影整齐而 有规律.反衬出雕刻主题棱角清晰的外轮廓。形成剪影一 般的效果。这类磁州窑作品流行的年代,是在公元十世纪 晚期至十一世纪.到了十一世纪后半期。剔花技法并没有 在磁州窑作品中完全消失。只是逐渐失去装饰技法上的 主流地位.并开始与其它刻划及彩绘技法整合。 另外。远在西北地区,由党项族所建立的西夏国,也 吸收了此陶瓷装饰技法。发展出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黑、 褐釉剔花装饰,西夏灵武窑与磁州窑剔花稍有不同,在制 作技法上.灵武窑剔花作品简化了白化妆土的步骤,他们 将土坯先施上一层褐色釉.再剔刻掉部分釉层露出胎土, 并直接入窑烧制。不再施透明釉,其作品纹饰面是没有釉 层覆盖的。这种方法比中原磁州窑剔花更为筒便,但同样 达到了平浮雕式的浮雕效果。 三、刻花的艺术特征 北宋中期以后.前期所常见的浮雕剔地和针刻花技 法,已逐渐为一种新的斜刀刻花手法所取代。这种更为有 效的刻划技法被称之为单人侧刀法。以直刀深刻、斜刀广 削的刻划方式,可以在不需要完全剔除纹饰四周胎土的 情况下。制造出立体阴影的效果。所刻划出来的线条,犀 利流畅,层次有别,与前一种大面积别地浮雕的手法比较 起来,斜刀刻花则更为简洁便利,相对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的刻花技法.在当时广为流行.从 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到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各地 窑厂纷纷采用,并出现了各种精彩的花卉植物、鱼龙走兽 和婴戏图,并且在构图布局上,呈现多样化的形式,成为 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装饰刻花技法。另外一种刻花 技法为直刀深刻,垂直用刀,刻划坯体表面,常见于定窑、 磁州窑作品的刻划纹饰中。 四、篦划纹(含篦点纹)的艺术特征 用密集小齿所组成的篦状工具。在坯体表面所刻划 之平行复线纹,各线之间的间距一致,成为篦划纹。五代 以来,常作为描写花瓣叶脉、水波等辅助性纹饰的针刻花 技法,在宋代中期以后逐渐为新出现的篦纹装饰所取代。 由于这种多齿的篦梳工具一次可以划出多条并行线纹. 比先前的逐条刻划的并行线纹更加快速便利.是一种新 的技法。从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的角度来看.同时期的器 物艺术中,例如金银器与漆器,基于材料硬度与塑性的考 虑,则完全未有类似的装饰纹样。篦状工具适合在硬度较 也常见于某些金银器底座,这类壶门座先前是属于家具 下部结构上的装饰。此外,为了实用的功能需求,以陶瓷 制作的香炉,也以镂空雕花的方式装饰香炉盖。到了元代 出现的是双层结构的镂空高足杯。其制作方式是在土坯 成型时。预先将器壁制成类似孔明碗式的双层腹壁,再以 外层器壁进行镂空雕饰。 六、陶模印花的艺术特征 到了北宋中期以后,另一个大量运用在陶瓷装饰技 法上的技术,是陶模印花的开始流行。陶模印花是指先在 母模上刻划纹饰后,再以土坯翻制多个印花内范,这些模 范印花可以分别制造出阴纹和阳纹的效果,并可用不同 的构图方式。表现各式不同主题的纹样。人窑经过烧烤 后.便可同时间翻印大量纹饰相同的印花作品,如此一 来.劳动成本相对降低,并且提高了生产量。尽管印花技 术可以完全复制出各种刻花纹及篦纹所呈现的阴影三维 效果.但从两件刻花和印花的标本断面中,我们仍可以清 楚地辨别其问的差异,刻花纹凹陷处的转折明显,而印花 纹饰凹陷处则呈现压印时的弧面。 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看,陶模印花代表了生产力和 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原先需要逐件刻划纹饰的作品, 现在只在母模上刻划一次.便可大量生产同一形制纹样 的作品,用来适应当时国内及海外的大量市场需求。这种 印花技法最先在北方的定窑流行。到了十一世纪以后,已 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了当时最为普遍的装饰技法。 各地区的窑厂先后相继采用此制作技法.以提高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河北曲阳定窑、陕西铜川耀州窑。便分别生 产印花白瓷及印花青瓷。河南地区的临汝窑系,也在此一 时期仿制耀州窑的印花青瓷。江西的景德镇窑。生产出青 白瓷和类似定窑的南瓷来占有市场。另外如广西的永福 窑、广东的西村窑,以及福建的窑厂.都非常盛行陶模印 花装饰技法。刻划装饰技法虽然并未完全被陶模印花技 术所取代,但已失去了装饰技法上的主流地位。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在 宋代陶瓷中.大量雕刻技法的多样化表现.代表了我国在 陶瓷制作技术上、雕刻技法运用上的高度成熟。刻划花装 饰艺术,满足了当时的社会审美需求,给人以朴素高雅的 艺术特征。通过用刀具在陶胚上进行艺术创作.以刻划花 纹饰来进行构图和空间处理。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宋代 的陶瓷刻划花装饰是刻划花装饰的顶峰.独具一格.为世 人所喜爱。 (下转第88页) 88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 而使其不断扩展与更新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技能;(2)良 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师主观幸福感。促进教师心理 健康发展,这不但对教师家庭生活的质量改善有着重要 生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交往能力、改善学习状态、培养良 好学习观、生活观、教师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 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贡献。 学校和社会也应努力创建和谐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 环境,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办 好学校刊物,校园广播站,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 现风采的舞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建设的环境氛围。使学 校真正成为教师爱生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师生关系是一个古老而不朽的话题.古今中外对此 研究建树颇多,并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生生不息。如何 建立和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需要 各界有关人士的共同不懈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影响,也更能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促进学 校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3)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帮助教 师完善个性,增强个人魅力。 3、师生关系对学生家长、学校的间接影响 学生在学校的学业和人际交往表现是家长关注学生 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生的 期待程度,也是对学生发展做出规划的影响因素。学生的 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人际交往。间接影响着家 长对学生发展状态的判断。也间接影响着对学生未来规 划的决策。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势必会对 家长全面了解学生有益。如果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学校作 【参考文献】 出整体性良好评价,表明三者都会为学校的发展效力。势 必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与保持需要教师、学生、家 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1]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 的研究阴.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2]李晓东,聂尤彦.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困难、人际关系、 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2). [3]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 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家长的积极参与、协助之下 才能得以实现。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中起 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41 3T ̄.教师的优良心理品质 心理科学通讯,1990(3). [5]刘静.2O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们. 教育探索,2003(7). 着主动作用。教师应不断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热爱 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平等对 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 学会尊重和爱;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 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6]董奇,陈传升.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with teacher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mong a nafion ̄sample of Chinese urban adolescent. ̄J.].应用心理学。2O01(2):3 ̄1 0_ [7]阳德华.初中生抑郁情绪与学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o2(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结果,学 生在学习生活中应主动担负起与教师沟通的责任。在自 己的学习观、学习习惯、努力程度、生活观、教师观等对师 [8]张磊.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9]时蓉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1993. 、 生关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上作出最大努力,尽量为 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 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家长应协助学校、教师共同帮助学 [1O]炼永文.学习动力现状调查及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 大学.200o. (上接第49页) [2]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北京文物出/,E 社,1982. [3】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吏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4]庞薰巢.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5】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On Artistic Features of Engraved Designs Decoration on Ceramics in Song Dynasty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dicussed the artsistic features of engraved design decoration on eerslnlc¥in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Song Dynasty;ceramics;carve and decor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