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题库02
中医基础练习
一 . 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
1 . 过食苦味食物可致: A . 心盛乘肺 B . 脾盛乘肾 C . 肝盛乘脾 D . 肾盛乘心 E . 肺盛乘肝
2 .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应属: A . 虚中夹实 B . 真虚假实 C . 真实假虚 D . 虚实夹杂 E . 实中夹虚
3 .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 A . 胃大肠胆经 B . 心脾胆经
C . 大肠小肠三焦经 D . 小肠三焦胃经 E . 胆大肠三焦经
4 . 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A . 心气充沛 B . 血液充盈 C . 脉道通畅 D . 三焦通利
E . 肺肝脾功能正常
5 . 下列何气能兼其他五气: A . 暑 B . 湿 C . 寒 D . 风 E . 热
6 . 下列各证,应选用“寒因寒用”治疗的是
A . 实寒证 B . 虚寒证
C . 真热假寒证 D . 真寒假热证 E . 寒热错杂证
7 . 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 . 肝 B . 心 C . 脾 D . 肺 E . 肾
8 . 脾在液为: A . 汗 B . 涕 C . 涎 D . 唾 E . 泪
9 . 暑邪伤人,可见到气短、乏力症状,其原因是
A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 . 暑邪伤人,损伤脾胃,纳食减少 C . 暑多挟湿,阻遏气机 D .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E . 暑为阴邪
10 . 元气之根是指: A . 脾 B . 胃 C . 肝 D . 肾 E . 三焦
11 . 所谓“阴中求阳”,指的是 A . 阴阳双补
B . 壮水之法,以制约阳亢 C . 在补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 D . 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 E . 扶阳益火之法,以制约阴盛
12 . 奠定了中医临诊理法方药体系的专著是
A . 《温病条辨》 B . 《温热论》 C . 《肘后备急方》 D . 《医林改错》 E . 《伤寒杂病论》
13 . “利小便之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 . 小肠泌别清浊 B . 大肠主津 C . 膀胱气化 D . 肾主二便 E . 三焦决渎
14 . 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 A . 手太阴与手少阳 B . 足厥阴与足少阳 C . 手少阴与手阳明 D . 足太阴与足太阳 E . 足少阴与足阳明
15 . 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 A . 气能生血 B . 气能行血 C . 气能摄血 D . 血能载气 E . 血能养气
16 . 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 . 滋润 B . 抑制 C . 凝聚 D . 收敛 E . 推动
17 . 自然界的清气与谷气在胸中积聚而生成的气是 A . 元气 B . 宗气 C . 营气 D . 卫气 E . 中气
18 . 在中医五脏中,主宰人体水液代谢的是
A . 心主血脉的作用 B . 肺主宣发的作用 C . 脾主运化的作用 D . 肝主疏泄的作用 E . 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
19 .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A . 反治法 B . 从治法 C . 治标法
D . 标本兼顾法 E . 以上都不是
20 . 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
A . 多发于六腑
B . 损伤脉络,阻滞气机 C . 易扰神明
D . 在体内形成瘕块 E . 病程较长,症状不定
21 . 临床上,脾不统血可以导致出血,其出血特点是 A . 血色紫黯 B . 血色鲜红 C . 血色淡红 D . 血液黏稠 E . 夹有血块
22 . 能促进大肠传导作用的是 A . 胃气的降浊 B . 肺气的肃降 C . 小肠泌别清浊 D . 脾之运化 E . 肾的温化
23 . 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 A . 心 B . 脾 C . 肝 D . 肾 E . 肺
24 . 疾病的基本病理主要是指: A . 阴阳失调 B . 脏腑功能失调 C . 经络功能失调
D . 内生五邪病理变化 E . 气血失调
25 . 下列对精气的存在形式描述最恰当的是 A . 空虚
B . 即可有形,也可无形 C . 圆形 D . 有形 E . 无形
26 .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 《温病条辨》 B . 《伤寒杂病论》 C . 《神农本草经》 D . 《难经》 E . 《黄帝内经》
27 . 与血液生成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是:
A . 脾胃心肝肾 B . 脾胃心肺肾 C . 脾胃肺肝肾 D . 脾胃心肺肝 E . 以上均不是
1
28 . 能调节女子行经和男子排精的脏腑是 A . 脾肾 B . 心肾 C . 肝肾 D . 肺肾 E . 肝脾
29 . 下列属于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 主骨生髓 B . 开窍于耳 C . 主水液 D . 司二便 E . 以上都不是
30 . 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 . 寒凝 B . 气虚 C . 气滞 D . 血热 E . 湿热
31 . 下列哪项属肾阳虚的症状: A . 脉无力而迟缓 B . 午后潮热 C . 舌干红 D . 心烦不安 E . 阳事易兴
32 . “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项作用:A . 心主血脉 B . 肺主气 C . 胃的受纳
D . 肺主治节的作用 E . 心、肺的输布气血
33 .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主要指的是
A .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 . 邪气伤人,必伤人体的正气 C . 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D .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E . 正气虚弱,邪气不足
34 . 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A . 肾阳虚衰 B . 肾阴亏乏 C . 命门虚寒 D . 肾气不固 E . 肾精亏损
35 . 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 . 气门 B . 吸门 C . 飞门 D . 户门 E . 魄门
36 . 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阴阳关系的是: A . 心与肺 B . 心与肾 C . 肝与肾 D . 脾与肾 E . 肺与脾
37 . 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
A . 足阳明胃经 B . 足太阳膀胱经 C . 足厥阴肝经 D . 足少阳胆经 E . 足少阴肾经
38 . 下列各项中,可以用来解释“脾病传肾”发生机理的是 A . 相克 B . 相侮
C . 母病及子 D . 相乘 E . 子病犯母
39 . 具有温煦脏腑作用的阳气,中医学称之为: A . 少火 B . 壮火 C . 虚火 D . 实火 E . 内火
40 . 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 . 王清任 B . 吴又可 C . 李杲 D . 张从正 E . 朱丹溪
41 . 久泄脱肛和胃下垂都可采取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所反映的是 A . 辨证论治 B . 同病异治 C . 辨征而治 D . 辨证论治 E . 辨病而治
42 .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 . 《伤寒杂病论》 B . 《黄帝内经》 C . 《诸病源候论》 D . 《神农本草经》 E . 《中藏经》
43 . 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经前接: A . 足少阳胆经 B . 足少阴肾经 C . 足阳明胃经 D . 手少阴心经 E . 手少阳三焦经
44 . 下列哪项不属于肝经所过部位: A . 巅顶 B . 两胁 C . 少腹 D . 外踝 E . 鼻咽部
45 . 促使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A .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 B . 正虚邪恋
C . 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D . 邪去而正不复 E . 正邪相争剧烈
46 . 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 . 禀赋的强弱 B . 邪正的盛衰 C . 合理的饮食 D . 邪气的性质 E . 感邪的轻重
47 . 与心相表里的是: A . 大肠 B . 小肠 C . 肺 D . 肾 E . 心包
48 .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 . 精 B . 气 C . 血 D . 津 E . 液
49 . 临床因食积导致的泄泻,宜采用的治法是 A . 通因通用 B . 塞因塞用 C . 缓则治其本 D . 补泻并用
E . 先祛邪,后扶正
50 .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是: A . 三焦 B . 脾 C . 肾 D . 肺 E . 命门
51 .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 . 曲直 B . 稼穑 C . 炎上 D . 润下 E . 从革
52 . 散布在体表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 A . 精 B . 气 C . 血 D . 津 E . 液
53 . 就肺来说脾对肺的生理联系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 . 生我 B . 克我 C . 我生 D . 我克 E . 反克
54 . 《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久卧伤: A . 气 B . 血 C . 肉 D . 精 E . 筋
55 . 以下哪组说法是对的: A .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下源
2
B . 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 C . 脾为主水之脏,肝为水之下源 D . 肺为主水之脏,肾为水之下源 E .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
56 . 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 . 培土生金 B . 滋水涵木 C . 金水相生 D . 佐金平木 E . 益火补土
57 . 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A . 阴损及阳 B . 阴盛则寒 C . 阳虚则寒 D . 阳盛格阴 E . 阴盛格阳
58 . 过食咸味食物可致: A . 肺盛乘肝 B . 肾盛乘心 C . 脾盛乘肾 D . 肝盛乘脾 E . 心盛乘肺
59 .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 . 元气 B . 宗气 C . 营气 D . 卫气 E . 中气
60 . 根据阴阳学说,阳偏胜导致的证候是
A . 实热证 B . 实寒证 C . 虚热证 D . 虚寒证 E . 阳亢证
61 . “阴中求阳”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A . 阴偏胜 B . 阳偏胜 C . 阴偏衰 D . 阳偏衰 E . 阴阳两虚
62 . 劳逸过度可以伤及脏腑,其中劳神过度最易损伤的是 A . 心、肺 B . 心、脾 C . 肝、肾 D . 肝、脾 E . 心、肾
63 . 中医五脏中,被称为“华盖”的脏是A . 肝 B . 心 C . 脾 D . 肺 E . 肾
64 . 下列属“相侮”传变的是 A . 心病及肝 B . 心病及肺 C . 心病及脾 D . 心病及肾 E . 肾病及心
65 . 精气变化的过程体现的是 A . 气机 B . 气化 C . 气滞 D . 气脱 E . 气郁
66 . 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观点:
A . 阴虚慎用热药 B . 阳盛慎用热药 C . 火旺慎用热药 D . 假热慎用热药 E . 以上都不是
67 . 过食酸味食物可致: A . 肝盛乘脾 B . 肾盛乘心 C . 脾盛乘肾 D . 心盛乘肺 E . 肺盛乘肝
68 . 称为目之约束者是: A . 白睛 B . 黑睛 C . 目系 D . 目眦 E . 眼睑
69 . 五行相克的关系中,恐“所胜”的情志是 A . 怒 B . 喜 C . 思 D . 悲 E . 惊
70 . 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
A . 饮之凝聚成痰 B . 水乃湿聚而成 C . 水液积聚成饮 D . 水聚稠浊为饮 E . 湿乃水液弥散之态
二 . 多选题(共30题,每题1分)
1 . 实证临床可见到: A . 二便不通 B . 脉实有力 C . 瘀血内阻 D . 心悸气粗 E . 水湿泛滥
正确答案:A,B,C,E 考生答案:
2 . 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 A . 春多热病 B . 夏多暑病 C . 长夏多湿病 D . 秋多风病 E . 冬多寒病
正确答案:B,C,E 考生答案:
3 . 脾的升举作用失常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
A . 恶心呕吐 B . 腹部坠胀 C . 久泻脱肛 D . 皮下出血 E . 内脏下垂
正确答案:B,C,E 考生答案: 4 . 肾阳对机体的主要作用是 A . 温煦 B . 推动 C . 兴奋
D . 制约肾阴 E . 气化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5 . 金性“从革”的引申义是 A . 肃杀 B . 收敛 C . 上升 D . 沉降 E . 承载
正确答案:A,B,D 考生答案: 6 . 肺失宣降常见的病症是 A . 无汗 B . 泄泻 C . 胸闷 D . 鼻塞 E . 咳喘
正确答案:A,C,D,E 考生答案: 7 . 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
A . 对致病原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 B . 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 C . 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
D . 对衰老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化 E . 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8 . 濡养头发的主要物质是 A . 血 B . 津 C . 液 D . 气 E . 精
正确答案:A,E 考生答案:
9 . 情志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 . 情志过激过久可成为致病因素 B . 情志与疾病之间具有双向作用 C . 疾病的病理变化亦可导致情志变异 D . 不同性质的情志刺激,其致病性质不同
E . 个体的气质不同,可导致情志的明显差异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10 . 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 A . 风邪 B . 寒邪 C . 湿邪 D . 火邪 E . 暑邪
正确答案:A,B,C 考生答案: 11 . 以下哪些说法是对的: A . 发为血之余 B . 爪为筋之余 C . 齿为骨之余 D . 发为肾之外候 E . 发的生机根源于肾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3
12 . 宗气的主要功能是: A . 主管语言 B . 温煦肢体
C . 调节心脏的搏动 D . 走息道以行呼吸 E . 贯心脉以行气血
正确答案:D,E 考生答案:
13 . 下列属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 A . 大腿内侧前缘 B . 小腹 C . 脊柱两侧 D . 鼻咽部 E . 足大趾端
C . 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 D . 创立了温热辨证方法 E .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正确答案:C,E 考生答案:
21 . 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A . 治病求本 B . 急则治其标 C . 调摄精神 D . 加强锻炼
E . 先安未受邪之地
正确答案:C,D,E 考生答案:
22 . 人体气化功能失常,可影响到: A . 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C . 里热盛极,格阴于外 D . 真寒假热证 E . 真热假寒证
正确答案:A,D 考生答案:
29 . 精神互用体现哪两脏的密切关系: A . 肺 B . 心 C . 脾 D . 肝 E . 肾
正确答案:B,E 考生答案:
30 . 足三阴经从足趾上行于何处交于正确答案:B,D 考生答案:
14 . 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之间的平衡:
A . 是绝对的 B . 是相对的 C . 是量上相等的 D . 不是静止的 E . 不是绝对的
正确答案:B,D,E 考生答案: 15 . 头发的濡养主要依靠: A . 气 B . 血 C . 津 D . 液 E . 精
正确答案:B,E 考生答案:
16 . 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 A . 白喉 B . 大头瘟 C . 霍乱 D . 鼠疫 E . 痄腮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17 . 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 A . 心 B . 肺 C . 脾 D . 胃 E . 肾
正确答案:C,D 考生答案:
18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医药知识的积累
B . 长期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C . 早期的解剖学知识 D . 古代哲学的影响 E .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19 . 与宗气生成有关的脏是: A . 心 B . 肝 C . 脾 D . 肺 E . 肾
正确答案:C,D 考生答案:
20 .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A . 创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B . 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
B .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C . 汗液的排泄
D . 体温的相对恒定 E . 大、小便的排泄
正确答案:A,B,C,E 考生答案:
23 .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 . 扶弱 B . 补母 C . 抑强 D . 泻子 E . 母子双补
正确答案:A,C 考生答案:
24 . 汗孔又称“玄府”,又可称为: A . 魄门 B . 鬼门 C . 净府 D . 气门 E . 腠理
正确答案:B,D 考生答案:
25 . 肺的肃降功能主要表现在: A . 吸入自然界清气 B . 排出汗液
C . 肃清肺和呼吸道中的异物 D . 生成宗气
E . 促进清气、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正确答案:A,C,E 考生答案: 26 . 十二经别的主要功能是:
A . 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
B . 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
C .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D . 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E .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27 . 瘀血是指:
A . 溢出于体外的血液 B . 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 C . 阻滞于血脉之中的血液 D . 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E . 贮藏于肝内的血液
正确答案:B,C,D 考生答案: 28 . 以热治热适用于: A .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B . 阳热偏盛
手三阴经: A . 头面部 B . 上肢内侧 C . 胁肋 D . 腹腔 E . 胸腔
正确答案:D,E 考生答案: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