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上半年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A。B项中的“脆弱性”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农业主要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D项中的“自给自足”材料中没有体现。 选择题
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
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由材料可知飞钱 A.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 B. 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
C. 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 D. 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信息“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可知,这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我国到北宋才出现纸币;D项与材料无关。 选择题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 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 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 官府垄断外贸 D. 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意在强调海禁松弛,“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只准出口少量粗丝”等信息均足以证明海禁尽管松弛,但是仍然有诸多限制,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只能是清代在康乾以后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选项B正确;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反映的主旨是政府松弛海禁政策,而且材料中“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可以说明政府对外贸的垄断程度减弱,排除C;松弛海禁和对外开放是两个不同概念,选项D偷换概念,排除。 选择题
某学者在一本书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贸易通道的改变 B. 殖民争霸的失败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黄金白银的流失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衰落,英国、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选择题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A. 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 B. 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 C. 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 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为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所以答案选A;垄断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材料涉及的时间为15、16世纪,此时工业革
命尚未进行,排除C;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各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打击进口贸易、高筑贸易壁垒,这种做法并不利于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D。 选择题
(题文)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 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 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材料“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可知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了就业机会,没有指出提供大量劳动力,故A错误,B正确;英国的就业机会增多,并非殖民地人民就业机会增多,D错误;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C错误。
选择题
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那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以下不属于“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表现是 A. 直接的东西方贸易 B. 早期的殖民扩张 C. 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传教士来华 【答案】C
【解析】A、B、D符合16世纪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属于“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不符合材料“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C。 选择题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年代 阶层(职业)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 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己普及 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数据看出,英国店主、制造业者、农场主1700年识字率明显高于1560年, 有利于英国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故A正确;材料的数据是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无法体现“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排除B;农牧业雇工和佃仆、茅舍农的识字率一直较低,不能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己普及,排除C;材料反映出识字率变动情况,无法体现“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排除D。 选择题
1886年5月1日美国爆发了全国性工人罢工;1894年爆发的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联邦政府调动军队占领了芝加哥;19世纪90年代小农
场主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平民党运动”;新闻界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清洁工”的揭发内幕、暴露丑恶的记者。这些事件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日益广泛地传播 B. 美国的垄断膨胀导致社会问题繁多 C. 美国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 D.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农场主和记者的运动无关,A项错误;题干提及爆发在19世纪末美国爆发的工人罢工、农场主的示威和记者的揭发,体现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B项正确;美国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与题干关联较小,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发展迅速,D项错误。 选择题
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A. 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从1888至1919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正确。原棉不属于工业国产品,故B排除。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排除。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会导致贸易入超加剧,故D排除。 选择题
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 B. 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答案】D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仅反映了1889——1893年时期的情况,与题意要求不合,故A项排除;收回利权运动与进口接机械设备无必然的逻辑联系,故B项排除;图示数据反映的是机器设备的进口情况,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知识与图示的时间信息可得出当时清政府为了偿付大量战争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进口的机器设备的数量较多,故D项正确。
【点晴】解题的关键一是对图示中的数据、时间信息进行分析,二是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归纳。 选择题
下表为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对比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背景是 东北 华北 上海 长江流域 华南
1895年 1.7 5.2 51.1 2.1 39.9 1931年 17.0 17.1 34.2 13.7 17.9
A.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均衡发展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北、华北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增长快,这和1895-1931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华北有关,
A项正确。进出口贸易值占中国百分比不能反映中国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排除B。表格信息反映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的百分比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均衡发展无关,排除C。表格信息反映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的百分比变化,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信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选择题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 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 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答案】C
【解析】材料“国营工矿业”与“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结束后,西部的企业重新迁回曾经的沦陷地区,同时政府组织因为战争导致失业的员工复员,故C项正确;ABD项反映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
下表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①和②分别是哪一年 项目 ① ②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A. 1912年;1919年 B. 1952年;1957年 C. 1949年;1952年 D. 1978年;1984年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煤炭和钢铁增幅明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家制定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因此表格信息与选项B中时间相符,为正确选项;1912年至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速发展,但是这一时期在轻工业领域成就显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1949至1952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工业增幅,尤其是重工业增幅不可能出现表格中所显示的幅度,排除C;1978年至1984年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农村改革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展开,因此其增幅应当主要体现在农业,这与材料所示信息不符,排除D。
选择题
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量 1957 2092.6 166.8 1925.8 1958 2883.4 223.5 2659.9 1959 4157.5 2.0 4155.5 1960 2720.4
66.3 2654.1 1961 1355.0 5809.7 -4454.7
A. 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B. 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 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D. 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换取工业发展所学资金,所以表中的粮食净出口数量很大,1958年中国错误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粮产量下降,出现三年大困难时期,1961年中共调整政策,大量进口粮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选择题
197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一九八零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 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C.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犹存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开始的序幕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推动农村农业机械化改革,与推动城市企业改革并不相关,故B项错误;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是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体现国家控制经济的现状,故D项正确。 选择题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合,故A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敞开”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D项正确。 选择题
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A. 经济体制的变革 B. 所有制度的变革 C. 分配制度的变革 D. 盐业自主权扩大 【答案】A
【解析】
盐业的改革其实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缩影,盐业的改革历程在本质上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盐业改革并未改变所有制,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分配制度,选项C排除;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现象而非本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
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A. 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 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 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故A项错误;题干并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的影响力提升,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成熟,故D项错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
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
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可以得出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以及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以及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可以得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以及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可知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以及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依据材料二可知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依据材料三可知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观点任选一种即可。) 【答案】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 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论证:①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③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
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④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原料产地。
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观点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
态度:我同意“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 论证:政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经济: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科技: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 总之,西方由于自身的内部发展,为掠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同意“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西欧的发展与殖民掠夺间的关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若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这一观点,可从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促进本国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若不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这一观点,可从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促进经济的发展等
角度思考作答。本解析以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这一观点为例进行解析。首先需要列举出观点和表明态度,即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为线索,列举不同阶段西方掠夺对西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欧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从个案来看,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与原料产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
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
【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
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慈禧太后对时局的认识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以及新政内容涉及较广、新政影响到许多方面等角度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