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三)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23年高三生物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三)

(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引起。目前,猴痘疫情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事件”,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猴痘病毒经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侵入人体细胞 B.人体被猴痘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广 C.效应T细胞可将侵入人体的猴痘病毒消灭殆尽 D.蓝细菌和猴痘病毒一样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答案】B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与宿主细胞进行信息交流,但不是细胞间的的信息交流,A项错误:被病原体寄生的细胞的清除属于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B项止确:效应工细胞可以使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裂解,但不能消灭病毒,C项错误: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猴发宣病毒无细胞结构,因此无核糖体

2.中国科学家詹祥江及其团队通过整合北极游隼多年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阐明了气候变化在鸟类迁徙路线形成中的作用,发现一个和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揭示了长期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用标志重捕法能准确计算北极游隼的种群数量 C.该研究表明生物的行为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 D.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北极游隼的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B

【解析】活动范围一定、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北极游

隼属于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北极游隼的迁徙与气候变化和基因AD-CY8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的行为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C正确;D、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D正确。

3.图甲是测定温度与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变化关系的曲线。图乙是测定该植物相关生理过程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天光照,则在25℃条件下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B.测净光合速率时,一段时间后若液滴不移动,此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一定为0

C.若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 D.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24h后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在30℃条件下增加,在35℃条件下减少 【答案】D

【解析】利用种子探究呼吸速率时,有光无光均可以;利用植物探究呼吸速率时,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甲图中,实线表示呼吸速率,虚线表示净光合速率,乙图中液滴是否移动取决于是否产生或者消耗氧气。

A、在全天光照的情况下,30℃时CO2吸收量与25℃时比下降的不多,但呼吸作用增加的更多,故制造的有机物更多,A错误;

B、测量光合速率时,一段时间后若液滴对应的数据保持不变,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植物非绿色部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B错误;

C、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才可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

C错误;

D、由于12h光照、12h黑暗,30℃时和35℃时的净光合作用分别大于和小于呼吸作用,所以30℃时有机物增加,35℃时有机物减少,D正确。

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科研人员测算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化肥 生产力式 氮肥 稻鱼共生 水稻单作 278.2 459.0 复合肥 1116.2 1578.5 43.2 51.5 农药 小麦 222.6 0 玉米 265.5 0 1925.7 2089 饲料 合计 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均更高,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 相比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更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C. 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D. 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答案】D

【解析】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个基本原理。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污染环境,因此生态效益较低,且经济效益也低于稻鱼共生模式,A错误;B、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利于碳中和,B错误;C、水稻单作系统存在消费者,例如蝗虫等,C错误;D、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粪肥田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鱼粪肥田)、自生(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故选D。

5.图1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图2表示切去尖端并在形态学

上端放置了 A、B 琼脂块的胚芽鞘。单侧光只照射在胚芽鞘的 A 侧。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若图2中两琼脂块所含生长素浓度不相同,导致胚芽鞘两侧生长速度不相同的原因是两侧的细胞数量不同

B.若图2中两琼脂块所含生长素浓度分别为图1中的 e、 c 点对应的浓度,那么胚芽鞘将向B侧弯曲生长

C.若图2中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1中a点,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 b,d ),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D.若将图2的胚芽鞘水平放置,观察到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一侧弯曲生长,远地侧的浓度范围为(e,c ) 【答案】C

【解析】一是不能正确分析水平放置的生长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情况,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近地侧)比上部(远地侧)的分布多。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属于高浓度,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二是将生长素浓度高低与多少混为一谈,认为多就是浓度高。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多少与生长素浓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后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情况。

(1)①单侧光: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②地心引力(重力)→茎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植物体形态

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把植物体横放时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而产生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 (2)运用生长素的两重性来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时,应首先注意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根、茎、叶、果实等),从而判断对其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

(3)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顶端优势。①原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②应用:果树的剪枝、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除顶端优势外的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a.根的向重力生长,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重力性。b.除草剂,其中2,4-D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 6.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 B、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

C、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确;

D、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31.(11分)袁隆平院士曾说,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是他的第三个梦想。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 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的水稻品种。现有普通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若干,由于标签损坏无法辨认类型,某生物兴趣小组使用0.3 g/mL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结果如下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l)图1中A→C段,能观察到I组水稻细胞发生了_____________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大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并未添加清水,Ⅱ组水稻原生质体体积逐渐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继续探究了耐盐碱水稻的耐盐能力,实验结果如图2,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尝试

写出他们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2可知,该品系的耐盐碱水稻更适合种植在盐浓度低于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

【答案】(1)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基本不变

(2)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或发生渗透吸水。

(3)配置一系列浓度大于 0.3g/mL 的 KNO3溶液(1 分),分别将 II 组水稻

细胞置于各组 KNO3溶液中(1 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记录(1 分)(共3分)。 (4)0.4g/mL(不写单位得 0 分)

【解析】分析图 1 可知,使用 0.3g/mL 的 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后,II 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发生渗透吸水;而 I 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因此初始时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液溶液浓度,因此 II 组水稻为耐盐碱水稻。

(1)A→B 段,I 组水稻发生质壁分离;B→C 段,I 组水稻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差,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2)使用 0.3g/mL 的 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后,II 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发生渗透吸水; (3)根据分析可知,II 组水稻为耐盐水稻,因此探究耐盐水稻的耐盐能力,可选用 II 组水稻进行合理分组。图 2中的横坐标表明,需要配置一系列浓度大于 0.3g/mL 的 KNO3溶液,分别处理 II 组水稻细胞,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记录。

(4)据图 2 可知,细胞在 0.4g/mL 的 KNO3溶液中刚好未发生质壁分离,而在 0.45g/mL 的 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因此若要其正常渗透吸水,需要将该品系的耐盐水稻种植在盐浓度低于 0.4g/mL 的土壤中。

32.(10分)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正常机体中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机理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胰岛素与位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结合,激活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多种作用维持血糖平衡。除图中已标出的胰岛素的作用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答出2点即可)。 (2)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指正正常剂量的胰岛素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即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据图分析,引发该疾病的可能因素有_______________ (填下列字母)。 a.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 b.受体数量、结构与功能异常

c.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发生的信号转导异常

(3)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发现存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这种病症属于_______________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合是可逆的,两者分离时可导致低血糖。

(4)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表现出组织肿胀现象,是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相对_______________而出现水肿现象。 【答案】

(1)胰岛素受体 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2) abc (3)自身免疫 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4)升高

【解析】(1)细胞通过受体识别激素,激素发挥作用:从图中可知,胰岛素与位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然后通过转运葡萄糖、合成蛋白质、合成脂肪、表达生长基因等多种途径维持血糖平衡;除此以外,胰岛素还能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 (2)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引发该疾病的可能因素:

a、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起糖尿病,a正确;

b、受体数量、结构与功能异常,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最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而引起糖尿病,b正确;

c、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发生的信号转导异常,不能调节血糖降低用而引起糖尿病,c正确。

故选:abc。

(3)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存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这种病症属于自身免疫病。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减弱了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会导致血糖偏高,若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分离,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可使血糖下降,导致低血糖。

(4)糖尿病足是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组织代谢产生的物质不能及时运走,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而出现水肿现象。

33.(12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演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研究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水平上进行的。

(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_____,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解析】(1)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林场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因为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属于次生演替。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食物和栖息空间,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3)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达到降低害虫的发生率的作。用。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为缺失水分等气候条件,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34.(10分)鸡是ZW型性别决定,ZZ为公鸡,ZW为母鸡。但外界环境有时能使母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发生性反转成为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性反转公鸡产生精子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该时期因能发生_____________而形成更多种类的配子,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2)让一只性反转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子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

(3)鸡的芦花(B)与非芦花(b)为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非芦花公鸡。为了确定这只非芦花公鸡的出现是因基因突变引起,还是由于性反转造成的,让将该非芦花公鸡与多只母鸡进行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请预期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联会 互换(或基因重组) (2)2:1

(3) 如果子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数量比为1:1 ,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果子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数量比为2:1,则是性反转造成的

【解析】鸡是ZW型性别决定,即母鸡的性染色体组合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合是ZZ。母鸡发生性反转后,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由母鸡经性反转形成的公鸡的性染色体组合仍为ZW,WW染色体组合的受精卵是不能发育的。 (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种现象叫联会,该时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因能发生互换(或基因重组)而形成更多种类的配子,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2)母鸡发生性反转后,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由母鸡经性反转形

成的公鸡的性染色体组合为ZW,与母鸡(ZW)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中性染色体组合理论上是ZZ∶ZW∶WW=1∶2∶1,但WW染色体组合的受精卵是不能发育的,所以,后代性别比例为母鸡∶公鸡=2∶1。 (3)将该非芦花公鸡与多只母鸡进行交配。

①如果这只非芦花公鸡的出现是因基因突变引起的,则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与芦花母鸡(ZBW)杂交,子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数量比为1∶1; ②如果这只非芦花公鸡的出现是因性反转造成的,则非芦花公鸡基因型为ZbW,与芦花母鸡(ZBW)杂交,由于WW的个体不能发育,故子代中母鸡(ZBW、ZbW)与公鸡(ZBZb)的数量比为2∶1。

35.为研制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某同学以小鼠甲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前必须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该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以小鼠甲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得到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图中筛选1所采用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该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筛选2含多次筛选,筛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使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 取小鼠甲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 选择培养基 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够生存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 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将杂交瘤

细胞在体外培养

【解析】由图可知,筛选1指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2指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实验前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是为了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

(2)取小鼠的脾脏,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可以制成单细胞悬液。

(3)图中筛选1需要用到选择培养基,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存活。筛选2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过程要用到抗原抗体杂交,故筛选所依据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

(4)获得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可以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或在小鼠的腹腔中进行培养,使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

【点睛】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到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