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含解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20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的晚期,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人、尸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左传》亦有“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内容。材料表明 A. 商纣残暴无道引发暴动 B. 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 C. 商与东夷之间战争频繁 D. 商以武力手段慑服四夷 【答案】B

【解析】“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说明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B正确;暴动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C中战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武力说法不符合题意。 2. 孟子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 B. 官府垄断了商业和手工业 C. 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D.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解析】“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说明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A正确;官府并灭有垄断商业,B错误;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是明朝后期,C错误;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战国时期,D错误。 3. 东晋南朝时,谱学盛行。贾弼之撰《十八州氏族谱》,谱中士族禁止与庶族通婚共坐,谱学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 士族政治的弊端 B. 士、庶族的争斗 C. 社会结构的固化 D. 宗法制度的强化 【答案】C

【解析】“谱中士族禁止与庶族通婚共坐”说明地主阶级中出现了分化,选官制度仍然依照门阀氏族,说明社会结构的固化,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1971年,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全面积有42万平方米,其中一个窑穴

2020

还存有唐代储藏但已碳化的谷子(据估算,这些谷子在唐储放时约25万公斤)。与此同时,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封建剥削的残酷 B. 滥发货币的影响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唐代农业的发达 【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发展,“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说明当时农业发展,D正确;其他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 如下表所示,针对地主土豪聚族而居的现象,明太祖经常大量征地把他们迁出本乡。这些做法

A. 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削弱了这些豪强的社会基础 C. 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 D. 消除地方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答案】B

............

6. 章太炎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干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他主张 A. 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革命的热肠 B. 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 C. 用革命唤醒民众,增进反清的力量 D. 用文章呼吁团结,增进光复的机会 【答案】A

【解析】材料“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说明章太炎利用国粹主义唤起革命的激情,A正确;B中宗教错误;C中民众不符合题意;D中光复说法错误。

7. 192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

2020

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对这一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认识合理的是

A.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说明党组织思想混乱的状况 C. 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D. 反映出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方向 【答案】D

【解析】从““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到“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说明中国共产党字啊逐渐摆脱国民党控制,实行独立领导革命的战争,D正确;A是遵义会议;B是八七会议;C中照搬错误。

8. 党的十九大重新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61年前中共八大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的矛盾,进而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1966年,《五·一六通知》认为“中国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随即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据此来看,认清国内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是

A.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 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推动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D. 为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答案】D

【解析】十九大、八大和1966年关于国内矛盾的阐述,主要是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D正确;A、B和C不符合三者的共性,排除。

9. 公元前6世纪末,伊萨哥拉斯在斯巴达军队的帮助下迫使克里斯提尼流落他乡后,攫取了政权。他试图建立寡头统治,但遭到议会和雅典人民的强烈抵制。伊萨哥拉斯被迫交出权力,克里斯提尼得以被召回,重新掌握权力。这件事主要反映出雅典 A. 直接式民主政治的顶峰 B. 克里斯提尼统治的稳固 C. 民主化趋势的难以阻挡 D. 民主政体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C

【解析】“他试图建立寡头统治,但遭到议会和雅典人民的强烈抵制。伊萨哥拉斯被迫交出权力,克里斯提尼得以被召回,重新掌握权力”说明专制在雅典不得人心,C正确;A中直接民主错误;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 1840年4月,英国国会对是否发动对华战争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材料体现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是

A. 内阁集体负责制 B. 国王统而不治 C. 议会是权力中心 D. 集体决策原则 【答案】D

2020

【解析】材料显示议会讨论,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说明英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集体决策,D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 1957年5月苏联决定撤销25个中央部和1 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同时还决定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这样企业就得与属于不同经济委员会的众多企业打交道,往往一个委员会就可以打乱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A. 破立失调 B. 没有冲击旧体制 C. 不切实际 D. 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A

【解析】“这样企业就得与属于不同经济委员会的众多企业打交道,往往一个委员会就可以打乱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说明苏联在改革中没有持续发展,破立失调,A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1945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2005年,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占世界的55%,其中美国占27. 57%。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

A. 多极化 B. 全球化 C. 区域化 D. 公正化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从1945年美国对世界经济独占到2005年美国经济占领份额的下降,其他新兴经济集团的出现,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A正确;其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第36题一第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一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历史最长者当数海上保险。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投保海上保险,类似于现代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船上的船长、船员也可投保。到16世纪,又发展到承保旅客被海盗绑架而支付的赎金。17世纪的英荷战争中,英国与荷兰的贸易遭受严重打击。不久,经英国皇家特许批准专营海运保险的英国皇家交易保险公司和伦敦保险公司先后成立。

——摘编自郭颂平《海上保

2020

险学》

材料二 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历史

中国境内第一家保险公司是由东印度公司鸦片部于1805年在广州设立。

1 885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办的“仁和”和“济和”保险公司是中国人兴办的最早的保险公司。

1885年-1911年,华商保险公司共创有35家。而截止到1900年,共有52家洋行代理148家外商保险公司。

1914年-1925年,新设35家华商保险公司。

1926年,中国的银行也相继投资于保险业。截止到1935年,银行和政府投资的保险公司迭12家, 资本共计2070万元。 材料三现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从1956年开始,独家经营中国国内保险业务。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的种种特权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全部退出中国。 1988年3月21日,我固第一家股份制的、地方性的保险企业——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 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经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1994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功吸纳美国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大世界财团参股。 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固保险法》颁布。

1998年11月18日,经固务院批准,中1固保监会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摘编自付菊《中国保险业发展改

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保险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保险业的特点。

2020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建国初期的保险业,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呈现怎样的新变化?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民族保险业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海盗肆虐;英荷战争 (2)在外商的诱导和示范下产生;与外商保险公司相比,数量和规模明显较小;一战时期,民族保险业发展较快;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金融资本和官僚资本逐渐渗透保险业。

(3)新变化:市场化,出现股份制、地方性、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法制化,颁布专项法律引导保险业;规范化,设立专门机构监督保险业。

认识:民族保险业是民族工业的缩影,其近代发展历程深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业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发展,日益成熟。

【解析】(1)依据材料一“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投保海上保险、到16世纪,又发展到承保旅客被海盗绑架而支付的赎金。17世纪的英荷战争中”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信息从产生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以及一战时期喝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发展特征回答。

(3)第一小问新变化依据材料三从市场化、法制化以及规范化回答;第二小问从民族保险业是民族工业的缩影以及改革开放后发展状况思考回答即可。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合力论认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任何一个人的愿望 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也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史实,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评分说明

2020

请考生在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入清以后,因“年代久远”,匠籍日益混乱,特别是经过明末农民战争的冲击,“原匠子孙逃故无遗”.顺治二年(1645年),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明令废除匠籍制度,手工业工匠不再交纳班匠代役银(即匠班银)。十五年,工部因京师“工程尚繁,需用不赀”,又恢复了班匠银的征收。但当时许多地方早已籍存丁亡,只得“或派民户代完,或有司自行赔补”。十七年,山西潞安府的织绸机工进行了焚烧织机的斗争。由于班匠银数量较少,如浙江平湖县只有一百九十余两,若归入条鞭(一条鞭法)或摊入地亩(摊丁入地),民户负担并不特别加重,而银额则可得到保证,清政府乃于康熙三年(1664年)规定班匠银改入条鞭内征收;从三十六年起,以浙江为始,各省又陆续将其摊入地亩。随着代役银负担的解除,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

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废除匠籍的原因。

20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废除匠籍的影响。

【答案】 (1)匠籍混乱;明末农民战争的冲击使得许多地方籍存丁亡;匠户的斗争;班匠银数量较少;商品经济的发展。

(2)匠户摆脱了对国家的封建人身依附,获得了自由身份;缓和了政府与匠户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经过明末农民战争的冲击”“匠籍日益混乱”并结合所学从商品经济发展等回答。

(2)依据材料“民户负担并不特别加重,而银额则可得到保证”“随着代役银负担的解除,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的信息归纳回答即可。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以外交部国务秘书之名命名的哈尔斯坦主义,即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近郊屠杀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忏悔。同年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奈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保证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担不使用武力威胁和不使用武力的义务;1972年两个德国签署《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实现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12月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一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目的。

【答案】(1)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2)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谋求实现德国和平统一。 【解析】(1)依据材料“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保证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担不使用武力威胁和不使用武力的义务”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以及谋求实现德

2020

国和平统一角度归纳回答。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 1月4日),盛宣怀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 1887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

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于天津。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奏设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于上海。 1897年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清廷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并促成长江流域和苏杭的督抚们与列强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 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2年初,盛宣怀从日本正金银行提取300万日元借款,把这笔钱的一部分转三井洋行,三井洋行转给南京政府约250万日元。消息传出,举国哗然。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连源。”孙中山评价他“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鲁迅说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

传》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等人对盛宣怀的评价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发展航运,督办铁路,开采煤矿,助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促进西方科

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办银行,促进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热衷慈善,济民助民。

2020

(2)立场和视角的差异造成了评价上的不同。李鸿章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从盛宣怀的个人能力去评价;孙中山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去评价;鲁迅的评价则深受革命史观的影响。 【解析】(1)依据材料““开采湖北煤铁总局”“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等信息从工业、教育、金融业、慈善等角度归纳回答。

(2)评价历史人物不同不过主要是评价者的立场和视角的差异,结合材料中信息以及所学从李鸿章、孙中山以及鲁迅的阶级立场和史观点等角度进行评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