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一些大学网站英文版例析(1)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28卷第1期 2005年1月 Jo啪al of PLA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Univers畸of Fo他i朗L锄guages V01.28 No.1
Jall.2005 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 ——一些大学网站英文版例析 汜 范
男 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框架,从翻译的 目的性出发,并参考译语文化中的平行文本,举例分析了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网站英文版“学校概况”中存在的功能性、文 化性以及语言性翻译失误的现象,并指出,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缺少翻译的目的意识。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要求;翻译策略;翻译失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05)0lJ0070_03 Tr锄slati蚰Errors ——-Exampl髂f|om tlle
in the Light FAN Yong
of繇印Ds觑eD—P Clli的 P州.,210044,cllina) st础es.B踮ed on
Web Profil豁of Some
Leading UIli、reI.siti髑in (ForeigII蛔ages pa强Uel
te】【ts
Depar【Inent,Nanjing uTliversity ofInfo珊ation Science锄d Techrlology,Nanjing,Ji锄gsu
forward of
Absn麓ct:鼬Dp∞‘kD啦put by Geman
Func60nalist Sch001 o&r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aIl
虢删池。心柚d舶m t11e perspecdve
缸Id linguistic仃anslation in tlle errors
intentionality of t瑚lIlslation,tIle pr∞ent study made
of tlle web pmfiles in—depth aJlalysis
of functional,culttl聃l to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are
of some leading uIliversities in china,in comparison some
ori百nal.The∞errors due to
lmawareness of
the妇璐ladon同iDp∞. erro墙 Key
wo—ls:研。Dp∞tkor据;讹nsⅫon城ef;translation strate百es;tr蚰sladon O.引言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蛳t枷啦)的 为了使翻译有的放矢,译者就必须充分了解翻 译的目的。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在动笔翻译之 核心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
前,应该有一份详细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 (乜aIlslation brief),这里我们对中国高校网站“学 目的决定的”(N谢,200l:29)。翻译目的论为翻译 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 校概况”英译的翻译要求做如下设想:
(1)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基本 理过程,原文的地位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译者可以 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
相同,即信息功能(iI血瑚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 能(appeUative function)。信息功能指译文要介绍 些需要调整或改写,而且“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
多个‘信息来源’(o虢r
of
该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呼唤功能指译文 要推介和提升该校的形象。 i-怕册ation)的一种”。
(N砌,2001:25)
虽然中国高校网站英文版“学校概况”的产生 过程各不相同,但中文版“学校概况”无疑是其主 要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将英文版“学校概况”看 (2)译文的预期读者,译文的受众可能包括有
意和中国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国外学者,希望 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国外学者,有意到中国高 校进修的外国学生,有意和中国高校合作的国外企 做是中文版的英译本,其翻译质量则取决于它在多 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翻译的目的。 1.翻译要求 收稿日期:2004—04—02 作者简介:范
业界人士等。他们大多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
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对译文进行 适当调整,如补充相关背景知识、适当做一些解释
勇(1966一),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万 方数据 第l期
范勇
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 71?
性翻译等。另外,由于译文读者的文化期待(如价 功能性翻译失误(pra舯atic妇nslacion e爪鹏)
值观等)不同于原文读者,所以译文要尽可能符合 译语的文化规范,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是最高层次的翻译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涵盖了
译文中的所有翻译失误,因为只要是失误都会直接 或间接地损害译文的预定功能。产生功能性失误主
(3)译文和原文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 网络媒体的特点对翻译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浏
览某一中国高校网站的外国人士很难有耐心去读完
要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或译 文的受众,典型的功能性失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3.1.1原文中对译文受众无用的信息,在译文
中没有删除或简化 按照目的论的观点,原文只是译文的一个信息 来源,“译者不可能像原文作者那样提供同样数量 或同样性质的信息”(Nord,200l:35)。原文中的某 一篇冗长而艰涩的“学校概况”,因此译文不宜过
长,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对预期读者无用的信息都 应该删除。 2.翻译策略 Nord将各种翻译方法归纳为两大基本策略:一 是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 “翻译的目 的是用译入语记录原文作者通过原文与原文读者在 原语文化情境下所进行的交流”(2001:47),包括 字面翻译、逐字翻译等;二是工具翻译
些信息在译语情景中可能不但没有交际价值,反而 会占用文本空间,损害译文的信息功能。比如,一
些大学网站英文版“学校概况”中的有些信息,在 译语情境中完全是不言自明的,应该删除。如: (instrumental吼nslation),“翻译的目的是以原文为 模型,以译入语为工具,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 间建立一种新的交流”(200l:47)。 从以上对翻译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文版 (1)„
education and and wiU
continue to舀ve
priority
to
research.(浙江大学网站Ⅲ)
无论哪一所大学,都应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 心,对译文受众来说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在 译文中出现这样的语句是毫无意义的。 3.1.2原文中对译文读者有用的信息,在译文 中反而被删减或简化 这种翻译失误和前一种虽然表现形式相反,但
“学校概况”的英译宜采用工具翻译的策略,这就
要求译者对原文做大幅度的调整。正如Nida所言, “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差距越大,就越需要进行 调整;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距越大,就越需要 进行调整。”(2001:95) 3.翻译失误 笔者下文分析的大学网站的英文版“学校概
根源相同,他们都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目 的意识造成的。例如:
(2)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普列高津、格
况”涉及七所重点大学,我们根据上述翻译要求和 翻译策略,运用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对其中存在 的翻译失误做了深入的分析。为了使分析更加客
观,笔者还参考了英国和香港地区一些大学网站中 的“University Overview”或“About
t11e University”
拉肖、芒德尔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授予名誉教
授或名誉博士称号。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 密特朗、溴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国外政要也先后来 南大访问„„(南京大学网站)
Over 20 world—fIamous scholars have been conf色ITed
栏目,它们可以看做是用英语原语写成的平行文本 (paralleltexts),即“不同文化中相同类型或体裁的 本土文本”(Nord,2001:56)。 目的论对翻译失误(臼aJlslation error)的定义 是:“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某种服务于译文预期
塑蓟i望g型望i!曼堡i丝堕旦望Q翌翌垫鱼虫!璺!皇!璺翌堕巳翌!曼!塑!: shi卫s.(南京大学网站)
上例中的原文是反映该校国际影响和声望的关 键信息,对译文受众来说极具交际价值,而在该校
英文网页的“学校概况”中,原文的第一句话被简 化,而第二句则干脆被删去,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 能和呼唤功能。 3.1.3呆板的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 宏观的工具翻译策略并不排除对具体的词语采
读者的功能,那么任何妨碍实现该翻译目的的翻译 方法(或结果)就是翻译失误。”(Nord,200l:74)
所以,判定翻译失误的标准并非是看译文在语言上 是否正确,或看它是否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是看 它是否符合翻译目的。 Nord将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归纳为四种不同层次 用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的操作方法,但通过这两种
方法产生的译文不能损害译文的可接受性,否则就 属于翻译失误。 比如,一些网站常常将“(全国)重点大学” 直译成“(n8tional)key univers时”,但笔者在英国
的类型,依据该模式,笔者对各网站“学校概况”
中的三种主要类型的翻译失误举例分析如下。 3.1功能性翻译失误 万 方数据
7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t}le 2005年
2l st century into
和香港地区一些大学网站的“学校概况”中从未见 到过“key univers时”这种说法, “national”这一
early aIl
intemationally innuential, multi—disciplinary!Q曼i些!!坚翌i!曼望血„. 网站)
(南京大学
修饰语也是多余的,因为在西方,大部分一流大学
都是私立的,很少有学校刻意强调自己是“national universi哆”。实际上我们可以用译语平行文本中的 (5)„山e吼iIling speci曲zed
knowledge
of personnel诵tIl aIld professional h沙kVel skill as
近似说法,如“a 1eading univers畸” 或 “a
“one
of tIle
demaIlded by tlle countIy’s socialist mod
ernjzation.
(北
most successful univerSities” major(Chinese) 京大学网站)
universi哆”等来表达“(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的概念,使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 3.1.4译文对源语特有的文化现象缺乏必要的
这些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词语(画线部分)很
可能和译文受众的价值观、信仰等格格不入,从而 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 此外,有些学校中文网站的“学校概况”常用 注释
Nida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 一些空洞而夸张的语言来突出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 的实力,而译文对此没有做任何降调处理。例如:
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 大差异。”(200l:11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需
要通过注释的方法来弥补译文读者所缺乏的共享信 息或背景知识,否则译文读者对源语特有的文化现 象就无法理解。如: (3)In 《;overnment 1995,USTC was approved by the CentI.al as one
(6)„„若干个学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一批新兴学科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上海交
通大学网站)
A number of its disciplines haVe been advancing A batch 0f an
towa耐s tlle bu唱eoning wodd’s bI.anches first—class level„. have of the first
batch of universities of leaming occupied
obtaining t}le support of constI_uction in t}le NationaLl 9t}l
importaIlt position in tIle coun町„.
(上海交通大学
Five—ye盯Plan and t}le“P画ect 211”.(中国科技大 网站) 原文和译文中都没有给出能支持这种说法的具
学网站) 上例中对“Pmject 21l”没有任何注释,译文
体证据,这和译语平行文本的平实、客观的风格是 格格不入的。总的来说,译语平行文本多用令人信
服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学术水平,尽管在语言上相
读者对这一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就无从了解,无形 中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有违翻译目
的。 3.2文化性翻译失误
当朴实,却给读者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如: (7)’Ihe University enjoys a
territorial out
and of the
文化性翻译失误(cultu越n彻slation errors)是 一种具体层次上的功能性翻译失误。VeHneer将文 化定义为:“某一社会的个体成员为了与其他所有
成员相同或相异所必须熟知的一整套规范和惯例。” intemational reputation for exceUence:tIlree
six“Areas of ExceUence"chosen aIld funded
by
t}le
UniVersi哆GraIltS Committee are
conducted by CUHK.
(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3.3语言性翻译失误
(Nord,200l:33)因此,目的论所说的文化性翻译失
误是指译文中与译语文化规范和惯例相冲突之处。 比如,不少中国一流大学的中文版“学校概况”都
语言性翻译失误(1in鲥stic tra【Ilslation
errors)
是一种具体层次上的文化性翻译失误。如果我们把 突出宣传了国家领导人为该校题词或做指示的情
况,这是符合中国文化规范的社会现象,不仅为国 内的读者所接受,而且有助于加强文本的呼唤功
语言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文化又是一整 套规范和体系的话,那么语言性翻译失误则是译文
中违背译语语言规范的现象。在一些大学的英文网 站上,这样的低级错误并不少见。如: (8)He sou曲t hi曲er to
能。但如果在译文中体现这一文化信息,可能会因 为和译语的文化相异而很难为外国受众所理解,甚 best way t0 promote Chinese
至会造成他们的误解或反感,从而影响译文的接受 效果。再如,不少中国重点大学中文网站的“学校 概况”中有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语言,而译者没有 注意“内外有别”,没有对这种意识形态极强的内 容进行改写,而是生硬移植。例如:
education„.(清华大学网站) better
上例中best的使用有误,因为best作及物动词
时,其含义是“to get tIle 该句的意义不符。再如: (9)
0f,outdo”,显然和
In additional,the university has 6栅liated
(4)„ 万 方数据
Nanjing University is building itself by
hospitals„.(浙江大学网站) (下转第88页) 8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Q5年
无疑为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因为这些素材既揭示了各种族裔文化传统,尤 其是种族特征的延续性,也显示了各种文化身份在 当代社会中的种种变化。这些变化提示我们的是, 文学形象的各种民族文化身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建构的,对文学形象 的身份阐释也要通过“再语境化”来进行。当代美 国文学中人物形象文化身份的变化也说明,我们应 该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对“美国民族”、“美国文学”
和“美国文化”等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新的思考与阐 释。 参考文献: [1]布兹,E.B.现代美国文学简介[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87.
[3]Buder,cheryl B.刀如Art矿t^e Bz国旅Ess吖[M].New
York:Roudedge,2003.
[4]Cllller,J咖曲锄.£蛔叼‟可[M].New York:O而rd [5]Hall,st咖.G山砌蹴ty [J].‟揪7D最,36(1989). [6]Hertz,Richard C.孤e UIIiver8i修Pr∞s,199r7. and
a姗嘲记脚麟m枷傩
A,聪n眈,1.7跏汛跏胁矿觑鹏e矿 Achieves,1959. [M].Califbmia:G犯ene ofJew [7]Jay,Gre90ry s.A硎疵c口,Iz讹删眦口以Q出ure贶培[M]. Ith∞a:C伽ell
UIlive玛畸Pr龉s,1997.
York:
[8]Mo聃s,Nicole.‟t讥‟蒯甜幻,l[M].New Dela∞批Pre鹳,1998.
[9]unger,Jo瑚th锄.C五in∞e眦删括m[M].Ann嘶k:M. E.Shaq圯,1996.
[2]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 (责任编辑t周光磊)
(上接第72页) 上例显然是将addition误写为additional。 语言性翻译失误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对译文 实现预期功能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一流 大学的英文网站中屡屡出现这样的基本语言错误,
不仅会使外国浏览者质疑译者的工作态度和语言能 参考文献: [1]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 (5):19—23. [2]Fawcen,Peter.Pr豁upp∞ition蚰d n删协矿zh凇妇如n(c].
Sh锄gIlai: sh锄曲ai Forei弘 Sh锄曲ai F0嘴i印 Tmshti∞[A].m Ed.【肋. 碰ckey. Educati∞Press, 力,还会影响到该校的声誉和形象。 4.结语
娜age 蛔age
2001.114—123.
翻译目的论在西方译学界虽不是最有影响的一 种学说,但对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现象却 极具解释力,特别是该学说的代表性人物,如 Reiss、Ve册eer和Nord等人自身就是职业译员和翻 译教师,这使该理论更加贴近翻译实践。如何借鉴 目的论中的有益观点来指导中国翻译界的实践和理 [3]Ne砌ark,Peter.A Shanghai: 2001. 7缸t6D如矿乃彻sk如n[M]. Educ“∞ P陀ss,
[4]Nida,Eugene A.
如ng妣伊帆d龇z舯一com眦s汛 ‟瑚ki昭[M].ShaIlghai:shanghai Fore咖hnguage
Educdtion Press.2001. 论研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注释:
①文中例句均摘自国内各大高校网站,由于篇幅所限,不 列出具体网址。
[5]Nord,ch五sti锄e.z.r口mk如n∞口PI‘,p∞剌Ac豳i矿一
凡,l甜如,18如t 4洱耽mc^邪E碎威I由l以
Sh肌gIlai Forei弘Lang岫ge [M].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1. (责任编辑张立飞) 万 方数据
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一些大学网站英文版例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范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4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5,28(1) 13次
参考文献(6条) 1.平洪 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2(05) 2.Fawcett Peter 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 2001 3.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2001 4.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 5.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2001 6.文中例句均摘自国内各大高校网站,由于篇幅所限,不列出具体网址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弓慧娜 翻译目的论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2007 本文中“PublicSign”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为“公示语”,是一种常见于各种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起到标志,警示,指示,为公众提供信息的 作用,其语言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与国际世界的日益接轨,国内大量公示语需要用英文向国际友人进行传递,然而,公示语翻译 中却错误百出,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公示语中汉英翻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尽管国内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但公 示语研究仍然历时短暂,尤其缺乏将其与翻译理论相结合,从中得到理论指导的文章。 作为应用文体的一种,公示语功能性强,目的性突出,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反应,翻译策略最适合从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着手。国内以 “信,达,雅”为代表传统译论对文学翻译有巨大贡献,但对如公示语之类的应用翻译却有些缺乏指导力。而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译论却注 重译文在目的语境中的文本功能和读者反应,这与应用翻译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如何将目的论与我国公示语翻译实践结合起来,是值得探讨的。 本文作者在介绍了目的论和公示语的基本知识后,将二者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了目的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翻译 要求”的指导下,始终以公示语的功能为中心,从外国友人的接受程度为出发点,以译文功能被传达为目的,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译作。 在指出当今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错误的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其成因和改进方法。认为在译者自身努力增强文化导入,加固双语使用能力的同时,公示 语翻译发起方和公示牌制造方也应该提高其责任心和英语素质以减少语言层面的失误现象。同时,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改善公示语翻译的建议,认 为政府、译者、学术机构,以及学校英语教育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携手,为清除翻译垃圾,改善我国语言环境做贡献。 2.学位论文 周薇 论庞德《神州集》的翻译策略 2004
该文将运用汉斯·威米尔和克里斯蒂·诺得的翻译目的论重新分析《神州集》的翻译策略并重新评价其翻译得失.论文第一章为前言部分,简要地介 绍了论文的框架.第二章对翻译目的论进行了阐释.值得注意的是为使理论部分更合理充实,除目的论外该文还融入了多元系统论和操纵学派的部分理论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的翻译要求指导下带有目的性的对文本进行处理的活动.译文既要与原文本有相关性(即忠实于原文),又要与译入语环境有相关
性(即可为译入语文化接受).在目的论中,前者从属于后者,而且两者都从属于翻译要求.更为重要的,评价一个译本的标准不是传统的\"语言对等\而是看 其是否符合翻译要求.第三章概述了庞德的文学观点.20世纪初期,庞德早已厌倦了19世纪后期维多利亚式毫无生气的文学传统.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庞德虽然不是一个翻译理论家,但他有自己独特的翻译原则.第五章回顾了《神州集》在西方的接受情况,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论部分.该 文认为,根据目的论,《神州集》的翻译是成功的.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庞德的翻译要求,得到了西方读者的认可,并对译入语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 进下得出结论,即诗歌翻译首先是一种文学批评.为实现翻译要求,翻译者有权力并应有能力选择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而译出符合翻译要求的译本.在 评价译本得失的时候,传统的语言对等已经不再是翻译批评的唯一标准.翻译批评应拓宽其视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评价翻译得失.例如,译文是否符合翻译 要求,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是否在特定文化中发挥了预定的作用,这些都可作为评价翻译得失的标准.
3.期刊论文 袁翠.YUAN Cui 目的论与翻译失误研究——珠海市旅游景点译例分析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4)
以功能学派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框架,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举例分析了旅游城市珠海的景点英译中存在的功能性、文化性以及语言性翻译失误 的现象,并指出翻译目的论对旅游翻译的重要指导意义.
4.学位论文 宁海霖 企业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探索 2008
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一份精美的英文版企业宣传材料在提升企业形象和吸引外资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企业对外宣传材料在交 易会和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其主要作用是为合作伙伴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基本信息,吸引外商投资。然而,由于译者对中文材料随意加以直译,加上译 文中语法、拼写和用词等方面的错误层出不穷,这些英文材料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这类应用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翻译的“目的论 ”应运而生。“目的论”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翻译的出发点,着重突出译文应具备的功能。其中的重要概念“翻译要求”详细地阐释了一篇为译语文化 读者所接受的译文所应具备的条件,而“功能加忠诚”的原则力求在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建立和谐共融的关系。 通过文本分析我们知道,企业对外宣传材料主要具备两种功能——信息功能和劝诱功能。而在译文中实现这两种功能的前提,就是明确中英文企业宣传 材料在价值观、语言风格和文章结构之间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文本分析可以让译者对原文和译文都有深入的了解。 企业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的原则是“得作者之志,为读者所接受”。这一原则是“目的论”在企业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原文和译文放到同等重要 的位置,巧妙地处理了“忠诚”和“功能”的关系。该原则又衍生出五种具体方法,分别为深化、浅化、轻化、淡化和等化,用于解决不同类型企业对 外宣传材料的翻译问题。
5.学位论文 张赛 目的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应用 2007
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商务信函在词汇、句法、及修辞上都有其特点。随着中国国际化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实用文体的翻译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语言学界一直将其研究热点集中在实用文体的语言研究上。可是由于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针对文学体裁而提出的 ,因此不能用来指导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时,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从语言学角度来探讨翻译,这无法解决实用文体翻译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在 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功能主义学派提出了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有一定的自主性,不是被动地对原文文本进行一一对应的对等翻译,而是 担当起原文作者和译人语读者之间的调解者。目的论的理论核心在于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理论体系,特别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以其对译文的功能、接受者、交际情景、交际媒介、译文产生的 动机等因素的重视,实现了翻译
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突破。由此提出的重要概念——“翻译要求”,通过其对预期文本的相应定位,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 生了重要影响。在商务信函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商务信函文本的特点、功能、以及商务沟通的不同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更好地完成翻译 任务,达到对外沟通交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目的。 本研究分为四章。首先在导言部分指出了此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第一章为理论回顾部分,简要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内容涉及到“目的”的概念、目的论中翻译的三大准则、目的论中的重要概念“翻译要求”等。第 三章主要分析商务信函的文本特点,功能,及商务信函翻译的特点。第四章将目的论与商务信函翻译的实践相结合,就“翻译要求”的五项具体内容结 合实例论证了目的论的基本思想:译者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翻译策略。与此同时,提出了商 务信函翻译的策略。在论文的结束段部分,作者积极肯定了目的论对对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指出目的论需要进一 步的发展。
6.期刊论文 熊俊 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城市公共场所标识语英译例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8(6)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并参考译语文化中的平行文本 ,举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场所标识用语英译中存在的语言性、功能性翻译失误现象,并指出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缺乏翻译的目的意识.
7.学位论文 陈文巧 影视配音翻译探讨 2008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强,外国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电影院和电视屏幕上。然而,在我国能 看懂影视原作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因此,一个新的翻译领域——影视翻译,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某种意义上,外语影视作品的受众数量远远超过文学译作受 众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翻译之下。然而,国内译界对影视作品翻译的重视却远远不够。与文学翻译研究相比,国内在影视翻译方面 的研究相对滞后。就目前影视翻译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研究仍是质少量多。论述翻译的著作虽多,但大多数都只是在个别章节涉及到影视翻译。 探讨影视翻译的文章虽偶尔见之于一些学术刊物,但它们的研究结果远不足以为影视翻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影视翻译理论体系。 在我国,影视作品上映时很多都是经过翻译配上汉语台词,因此配音翻译是影视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 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学术领域对电影翻译的研究还大多表现在对字幕翻译的研究上。我国目前的配音翻译研究还停留在一个仅凭经验与悟性而为之 的阶段,配音翻译实践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理论指导。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拟以目的论和接受理论为指导,并结合配音翻译自身的特点和限制因素 ,对其进行研究,以期能发现一套较系统、更全面的影视翻译指导原则。 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框架和三大原则的分析,将其运用于配音翻译,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的翻译活动都 有其特定的目的,翻译的整个过程都由该目的决定,包括翻译策略、技巧的选择。首先,目的论为配音翻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即译文文本需要在译入 语境中按读者期望的方式发生作用;其次,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即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可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相应的策略及解决具体的问题;另 外目的论也决定了译文必须适合翻译要求,完成其在译入语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根据接受理论,观众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 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文本”。因此,在影视剧本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面对观众,更多考虑现时观众的客观需求、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最终使观众的期待视野与译作的初衷实现和谐的统一。此外,影视剧本具有独 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文体特色,比如
以对话为主,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程度较高,丰富的言语活动还伴随着人物的身势语等等。这些艺术特色和文体特色 都应该在影视剧本翻译过程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应在译文中予以再现。 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影视翻译的研究现状,该文写作的初衷和文章的组成部分。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影视 翻译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阐明了影视翻译的两种主要形式——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着重介绍了配音翻译的定义、国内配音翻译现状及其限制性因素,指 出由于受到来自听觉和视觉的双重限制,配音翻译要做到口型的同步、语言与动作的协调、人物个性的显示,以及文化因素的传达。本章还对近期国际上 配音翻译研究的发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以目的论和接受理论为指导,以期建构起配音翻译的理论框架,为配音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选择。在配 音翻译中,译者应该注重影视文本的特点,分析翻译的目的,结合目标观众的接受能力,以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被接受为准绳。因此,配音翻译过程中,译者 应立足该国观众,把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可以发挥自己的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尽可能地再 现影片的”原汁原味”。第四章是实际应用部分。本章尝试性地从技术和文化层面上概括了配音翻译实践中的一些翻译策略,对配音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 几对矛盾(口型与内容的矛盾,语序与画面的矛盾,归化与异化的矛盾)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并结合具体实例对涉及文化因素(双关语、文字游戏、修辞 和幽默)的翻译进行了论述。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
8.学位论文 王山珍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策略 2007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译文的预期功能应该由翻译要求决定。此后,她 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翻译目的论。其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 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翻译策略,而不是原文的语言形式的功能。原文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 信息”的作用。诺德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加忠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目的论”给译者具体的启发有:充分认识自己在 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 由于汉英交替传译是一种翻译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基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本文对汉英交替传译进行分析,论 证功能派翻译理论能够指导交替传译,并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论”对汉英口译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时不应拘泥 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而应考虑译文的预期功能,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的表达方法和惯用的行文方式,使口译能够发挥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由于汉 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译者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写,以利于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最后,在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作 者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口译策略。 9.学位论文 管妮 以德国目的论解析严译《天演论》的“不忠” 2006
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翻 译的《天演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被誉为“近世介绍西学的第一人”(胡适语)。严译《天演论》,自1898年正式出版以来,一直备受译界学 人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严复翻译对原文的“不忠”和采用古雅文体即所谓的“雅”进行翻译。 在建立现代译论的今天,我们究竟应如何正确评价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实践呢?受当代德国翻译目的理论的启发,本文从严复翻译的目的出发,重新 评价严复的翻译,认为他的翻译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它达到了严复的翻译目的,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有可取之处,是充分性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的发起者(initiator)(同样可能是译者本身)通常会根据译文的接受者、译文使用的环境及译文应具有 的功能等提出相应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和翻译目的(Skopos)。译
者根据发起者的翻译要求和翻译目的进行翻译,并由此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 过程。根据翻译目的论,充分性原则(adequacy)是检验翻译质量的标准,即译文是否充分满足了其翻译要求。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对等理论 (equivalence)的束缚,以翻译目的为总则,将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之中,使翻译研究所关注的重心由源语(source language)转 向译语(target language)和译语文化(target culture),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开辟了新路。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作为这种行为的主体不能被动地“忠实”于原文,而应在译入语规范的参数内,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 ,从而实现译本的功能。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能使中国士大夫阶层乐于接受西方的新的思想。 通过对《天演论》的分析,作者对严复选择性摄取西方政治哲学思想这一翻译过程进行了描写性研究,认为他在《天演论》的翻译中使用“增删替 换改”等翻译手法是为了他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翻译目的而服务的。严复在翻译实践中 为实现译本的功能,即输入西学,开启蒙昧和倡导改良,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正是其成功所在。 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简要 回顾并总结了前人对严译《天演论》的研究成果及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理论引入。介绍德国翻译目的理论的主 要思想。为接下来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介绍了《天演论》的语言特点,以及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翻译目的。第四部分“翻译过程是由
翻译目的决定的”是本文重心。分析了《天演论》的句法和用词特点。第五部分从“增删替换改”的运用来阐述《天演论》的“不忠”和“雅”都是严 复翻译目的的结果,是目的法则在《天演论》中的具体应用。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通过以上分析论文得出结论:《天演论》满足了其翻译要求,是充 分性的翻译。
10.学位论文 盛卓立 目的性行为——林语堂汉英翻译研究(1936—1966) 2006 林语堂是中国近代一位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除了一系列用英文所著的作品之外,其在翻译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与同时代的其他中 国翻译家相比,林语堂的翻译自有其鲜明的特点。由于历史因素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近代多数的翻译家都致力于将外国作品翻译为中文,以期能够 对中国的语言,思想,文化各方面带来新鲜血液和积极影响。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林语堂却由最初的积极投身“欧化”运动而转向向西方译介中 国的古典作品,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 林语堂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后半期到三十年代的上半期(主要创作地点是上海);2.三十年代的下半 期到六十年代的上半期(生活在海外,主要是美国);3.1966年到1976年间的十年(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其中,第二阶段是其从事汉英翻译的主要时期 ,主要译作有十一部之多,而且其最成功的译作都创作于这一时期。身为一个中国翻译家,却在海外度过了创作能力最强的三十年,并得到了西方社会 的广泛认可。鉴于此,对林语堂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汉英翻译做研究,对了解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林语堂汉英翻译的各种特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清楚动机,也就是林语堂进行其特点鲜明的汉英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由于翻译是人为 的活动,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希望达成的目的,而且所做的任何决定也必然要以目的的实现为主导。 本文以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功能派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了研究译家翻译行为的理论框架,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 来。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将林语堂这一阶段的汉英翻译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来考虑,从剖析进行这种行为的目的入手,分析各种影响目的形成的因素 ,并探讨了这种目的对林语堂在其汉英翻译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决定和采用的各种策略产生的影响。本次研究首先从翻译行为的发起人入手,因为正是发 起人提供了蕴涵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观点,认为除了大众广知的赛珍珠外,林语堂本人也是其 汉英翻译行为的发起人。在此基础之上,对翻译要求的各种因素(译文的预期读者,译文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译文的预期功能)进行分析,并由此剖 析了蕴涵在翻译要求中
的翻译目的,即通过自己的翻译使西方读者欣赏中国的传统著作并因此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接着,根据对有关林语堂汉英翻 译的各种材料以及译本本身的梳理,总结出其灵活运用的编译、节译、改译、全译、选集等多种翻译形式和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并探讨了翻译目 的对林语堂选择这些形式和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即一切以目的的实现为根本。在这种宏观研究的基础之上,选择了林语堂最有代表性的译作《浮 生六记》进行个案研究,深入分析了林语堂在翻译该书时所采用的全译形式和归化、异化两种方法,论述选用这些手段对林语堂实现其汉英翻译目的的 必要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林语堂汉英翻译目的对其翻译行为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作为前文宏观研究的补充,使整个论证更严密。 以目的论这种强调超文本因素的理论来分析译家的翻译行为,使对译家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科学,因为译本只是翻译行为的结果,只是翻译行为所有 具体因素的直接或间接体现。本次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就理论来说,本文梳理了目的论的主要理论,为译家翻译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具 体和直观的理论框架。就实践来说,这种理论框架可应用于未来的译家研究,而本文对林语堂在第二创作阶段的汉英翻译研究正可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样 本。
引证文献(13条) 1.岳静.霍然 从\"语篇意图性\"和\"可接受性\"看大学网页文本的汉译英[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8(26) 2.刘丽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26) 3.艾伟伟 目的论观照下的公示语翻译[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8(5) 4.韩孟奇 论我国高校英文版网页的翻译失误[期刊论文]-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5.韩孟奇 与目的论相悖的企业网页翻译[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6.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7(4) 7.翟晓丽 翻译失误的目的论剖析——《简爱》译本例析[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7(4) 8.汪宝荣 绍兴名士文化翻译的问题及对策:目的论的启示[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1) 9.朱炼红 翻译目的论与《哈利·波特》英汉译本的比较[期刊论文]-南昌高专学报 2007(2) 10.顾飞荣 功能派译论在科技论文汉译英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翻译 2006(3) 11.王雪.徐正华.胡叶涵 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期刊论文]-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12.卞建华.崔永禄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5) 13.谢燕华 试论翻译目的对翻译行为的影响--兼评《闽文化》译文文本[期刊论文]-莆田学院学报 2005(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fjwgyxyxb200501015.aspx 授权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njsfdxtsg),授权号:708ba329-6810-460d-9aeb-9df70165c9a4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