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李煜后期词作的自然意象

来源:华佗健康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析李煜后期词作的自然意象

作者:聂美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

摘要: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经历了从帝王到囚徒的地位转变,令其后期词作不免笼罩在时代和自身的悲情之中。而他的后期词作,主要是指亡国后所作之词,它们多以“悲”字为铺垫,用词人之切身感受表现亡国之悲、被俘之痛。由此,一首首的词,便是词人一次次的喟叹。在满怀悲绪的李煜眼里,即使是再平凡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之景,都是他万千愁绪的代语。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自然;意象

作者简介:聂美琪,1992年10月出生,籍贯:广东恩平,华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2

纵观李煜后期的词作,其运用到的自然意象主要包括“春、秋、月、风、雨、水、花”这些自然之景。本文将结合李煜的后期词作,分析词中蕴含的自然意象,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内蕴,从而体会李后主凄凉的亡国之悲。 一、伤春

中国文人的“伤春”情结自古有之,为美丽的春景而愉悦,更为春的逝去而叹息。虽说自然的更替与季节的轮回亘古不变,可情随境迁,即便是相同的情景也会因人的不同心境而生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无奈对于亡国被俘的李煜而言,春便成了其伤感的代语。春色再美好,却只能勾起李煜对过去的万千愁绪,一如《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题作‘春怨’”①,表明此词的哀调,抒发了词人在满园春色中,思恋故国和嗟叹年华的哀伤。春风回来,小院庭台上的小草又转绿了,柳树也发了新芽,春天的气息相继踏来,呈现出一片风光旖旎的景象,由此写出了美妙的春景带来的闲适和愉悦。可是,对于眼前美景,词人只得“凭栏半日”,想起故国的春色,哀叹春色经过一年的更替能再续,但故国却已不复存在,内心的寂寞孤独便更无以倾诉。春色依旧美好,爆竹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依旧响亮,新月也依旧如当年般明亮,一切依旧,但时过境迁,人的境况已不复当年。再美的春色,也只能黯然失色。 再如《望江梅》: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南国正是芳春,船上管弦齐奏,江水青青,江面碧绿,满城柳絮飞舞如轻尘,俨然一派繁华景象,但这一切只不过是词人在梦中的美好幻想。联系词人当时的处境仔细想来,词中隐含着两个不同的时空的对比:梦中是南国的芳春,现实是词人身陷北国;梦中是“看花人”的忙,现实是自己的“闲”。一边是南国,另一边是北国;一边是亡国前,另一边是亡国后。梦中故国的春更加重了词人的“恨”。

再者大好春光的悄然离去,表明自然的更替与季节的轮回,更是传达出一种他对故国和人生的无奈悲情,如《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凋谢了,辞别了春天的红艳,春色匆匆而去。此时此景的春色之去,既是指词人故国的繁华不再,也是指词人大好年华的消逝,这两者都如春色般匆匆地渐去,徒留下词人的一声哀叹。 二、悲秋

较之于“春”,“秋”就更是历代文人表达悲情愁绪的典型意象,而在李煜后期词作中,秋意象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秋月、重阳、秋声、清秋、秋风、秋光、秋夜”等复合意象,它们寄托了词人深沉的情感意蕴。一方面有纯粹的悲秋之作,如《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嗈嗈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词人看暮秋时的满阶红叶,对秋色的逝去无力挽留。又到重阳,词人插戴着茱萸香袋,登临台榭,置身飘散着紫菊花香气的庭院里。可惜,夜幕降临时,烟雾笼罩着秋雨细细地下,听着幼雁在冷风中的呼叫,无边的愁恨便在寒夜中油然而出。另一方面多是抒发亡国之痛的词作,一如《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秋夜的冷雨寒风穿过窗帘帷幕而来,“飒飒”的秋声形象地描绘了秋的肃杀,将森冷的秋意逼入词人心灵深处,从而激起其内心的亡国之痛,最终形成令人窒息的绝望氛围,逼得词人只能借酒浇愁,麻醉自己。 三、月明风兼雨

在李煜后期词作中,“月、风、雨”三个意象,也主要是以复合意象的形式出现,用于衬托或渲染气氛。它们既能使词人触景伤情,又能作为词人真实情感的体现,把万千愁绪和悲痛化作自然之事,亘古流长。以下是节选自李煜后期词中蕴含“月、风、雨”意象的部分词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晚凉天净月华开。(《浪淘沙》)

昨夜风兼雨,帘外飒飒秋声。(《乌夜啼》) 常恨朝来寒雨晚来风。(《乌夜啼》)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三台令》) 晚烟笼细雨。(《谢新恩》)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浪淘沙令》)

“秋月、东风、月华、寒雨、晚来风、寒月、细雨”等都是李煜后期词中较为常见,这些意象绝非只是当时当地的自然之景,而是泛指贯穿古今、永恒不变的自然存在。李煜在追忆故国时看到的月亮,听到的雨声和风声,并不仅是眼前的具体实景,还是数代文人骚客所叹咏的月、雨、风。当李煜把自身的感悟和悲恨注入这些平凡的自然之景时,便触发了它们作为情感载体的功用,使得词人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文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诱发出它们从古积累下来的愁绪。因而词人在看到月、雨、风之时,其内在情感便会不由自主地被诱发出来,并自觉地在词作中借助这些意象表达出来。当这些意象展现之时,我们读者所感受到的便是词人的苦恨悲慨了。 四、流水落花

“水”也是李煜后期词作中另一种常见意象,看似有形,往往无形,它与人的思想和情感极其相似,因而往往作为情感的象征物。李煜晚期词作中“春”的意象不少即与“水”的意象同时出现,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把无形的“愁”用东流的水作喻,表达词人绵绵不绝的愁绪,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颇为相似。不同的是,面对愁绪,李白有斩断愁丝的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魄。而李煜面对这纷至沓来的愁绪却是无能为力,只能“流水落花春去也”,放任愁绪自由不尽地流淌,内心随着它越流越绝望。

而“花”的衰败恰恰就与人的青春易逝相映衬,使得落花意象渗透着浓厚的感伤和失落。而故国繁华的破灭,年华的日渐衰老,就使李煜后期词中的落花更添颓伤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春之花,秋之月,指代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②,无奈观赏者的心境和处境特殊,一切的失意在美好事物的映衬下,只能徒增观赏者的悲伤。再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夜来风。”(《乌夜啼》)奈何美好的事物总是太匆匆,不仅春色是这样,社会人事也是如此。花盛花谢,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更替的过程,具有不可扭转性。而一个国家的兴衰尽管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支配着,包括统治者的治国政策、能力等,而统治者的因素更是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李煜,历史对其词人地位的肯定远大于其帝王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如此,他的亡国之悲中即带有明显的“恨”,也使得故国的衰败一如落花般无法挽回。 五、结语

李煜后期的词作,真挚动人,包含着其哀婉的“赤子之心”,使读者受到感染而激起共鸣。在词人笔下,那些平凡的自然之景,都是其愁绪的代语。他的亡国之悲,能够以芳春之美作映衬,与凄清的深秋达到情感的相通,引发古今文人在“月、风、雨”意象上的情感共鸣,再加之以流水的形态表现出来,最后以落花的无可挽回呈现其中的悔恨,悲中有恨,哀痛欲绝。由此可见,最能打动读者的并不仅是他的词句、经历或事迹,而是因为他通过自己对生活中普通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以形象的描绘,表现了大多数人在某种类似情况下所共有的思想和感情,这也正是其后期词作的价值所在。 注释:

[1]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 [2]董希平《李煜》,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董希平《李煜》,中华书局,2010年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