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华佗健康网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主体性

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以人为本,共同承担学习的任务,强调教学的双目标,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识发展目标,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会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点就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欲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增强学生对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切实唤醒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

一、教师亲和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打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有失威信,或者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扰乱教师的教学计划的顾虑,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要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解答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之所以有时不敢问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不行,怕问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第二,出于懒惰,懒得问问题不爱动脑筋。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三、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升学、考试压力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人的主体性发挥才有质量和效益。因此,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当前语文教学应侧重于这一方面,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教”的前提下,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学习,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合理教学方法

(一)运用电教,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对于一些深奥、抽象的内容较难把握。为了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借助一些教学媒体。如《小珊迪》,在朗读训练时,可利用课件设计真实的画面,感人的对话,以引起思想的共鸣,读出真挚的感情。又如《鸬鹚》一课,在教学第一段时,我通过让学生看“第一段鸬鹚捕鱼前”的录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寓教于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游戏是学生的一项主要活动。小学生的不少知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得来的。因为儿童在游戏时,既能在假想的情境里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又可以不受真实活动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切地体验成人生活中的一些感情;既可满足认知的欲望,又能获得身体上的快乐。

五、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课内外学习要有效地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分析教材,找准课外延伸的点。

我们可以从写作背景入手,让学生在新课的预习时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我们还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出发点,由此延伸开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亲自“下水”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总之,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去认知、去思考、去理解、去讨论、去整理、去巩固、去运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同时,要敢于放手,课本让学生看,问题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中心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多样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艳芳.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青年文学家, 2009,(13) .

[2]曹灶红.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 文教资料, 2010,(02) .

[3]焦振华.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主体价值观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09,(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