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学问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尽快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并且进一步分析、探究,应该能轻松地完成观察的任务,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图片和不同事物的观察,了解观察的一般方法.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兴趣,初步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教学重点: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体验活动。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集体合作相结合
所在 学校 邮 箱 授课年 级 教材版 本 五、教学环境和媒体设计 教具准备:
1课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观察的相关资料。 2收集有关测试观察力的相关图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走进教室,直接让一位学生站在讲台背对学生,问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回答。
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地方。人的外貌、性格、思想、品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物的外形、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也各有差异要 想 走 进生活,了解生活,就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同学们获取信 息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观察的学问”吧!, (二)初步探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 的 世 界 有 鲜 花、有 绿 树、五 彩 缤 纷,十分 美 丽。 课件出示图片: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观察法的资料,对观察法进行初步的了解。
(三)自主探究,明确方法 观察有哪些方法
顺序观察又可分四种:
(1)按时间顺序。诸如事物四季、早晚的变化。
课件出示图片: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变化风景图。杨树:春天,树木抽枝长叶,春风吹过,一片嫩绿;夏天,树木枝繁叶茂,夏风习习,沙沙作响;秋天,树叶变黄飘落,秋风袭来,“天女散花”;冬天,树木干枝枯杈,冬雪飘至,银装素裹。
(2)按空间转换的顺序。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取一个观察点观察,有时也可变化立足点。 课件出示古诗图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按内容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景物到人物、主要到次要等。
提问: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下面是一幅什么题材的画,都描绘了哪些内容?
课件出示图片:《雪中猎人》油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雪中猎人》欣赏: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布满皑皑白雪的冬天,猎人打猎归来。作者的视角应该是从山上面俯视。远景是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式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
总结得出: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过渡达芬奇说过,在一千只鸡蛋中,很难找到有两只是完全相同
的。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是抓住了事物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抓特点观察。 课件出示图片:
总结:2、我们不仅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还可以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观察。
我们观察不同的事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既要抓住事物的全面特征,又要关注它的局部特点。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观察的事物、观察的时间和地点等条件选择一种或种观察方法,这样会受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四)实践体验,深化认识
学习指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察的方法,下面请大家来实践体验一下,测测自己的观察力。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它们的样子吗? 课件出示图片:玩具哈巴狗。问学生:“这只玩具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神气、美丽、帅呆了、酷毙了、可爱极了”等是学生的答案。、这就是“整体”。接着我又问:“老师也认为这只玩具狗可爱极了,但可爱在哪里呢?这就要认真观察每一个部分,你想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呢?”让学生思考后分组上台观察,然后指名说出。要求先说出自己的观察顺序再描述观察到的“可爱” 小组合作进行,自主选择主题,(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住特点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五)总结交流,分享收获
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地方。人的外貌、性格、思想、品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物的外形、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也各有差异,
启迪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观察人和事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七、板书设计
观察的方法 一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二 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处处留心皆学问 八、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在学习与探究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学生主动对知识技能进行构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综合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必要的引导,这里的引导,要建立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交流仍然无法掌握、获得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引导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最后启迪学生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