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研究的多重纠结及其出路
第17卷第4期
PekinniversitducationReviewgUyE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ol17,No4
October2019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研究的
多重纠结及其出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4(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国香港)
文 雯 杨 锐①一、引 言
世纪8形成了人类社会史0年代产生的互联网更催生了当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无前例的时空压缩.全球化促使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之间得以进行空前繁荣的交流和交融,从根本上挑战了建基于19世纪欧洲社会经验之上的现代社会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当代教育研究面临着同样的境遇:全球化时代的动荡和无序,形成了教育研究中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局面,回应这一局面的关键之一,就是妥善处理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国际知识格局严重失衡的情形下,对于广大的非西方国家而言,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对中国的教育研究者而言,在全球化视域下审视教育研究的本土传统与特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恰恰相反,融合世界和服务本土之间的张力是我国教育学科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关键议题之一.2为了实现我国社会0世纪初期,的现代转型,应当时兴办师范教育之急需,教育学自海外全盘引入我国.可以
[]1
说,我国的教育研究从诞生之初就与我国的教育和学术传统几乎完全断裂.
自1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规模化.随后,9世纪以来,20
从此,脱离本国学术传统以及缺失契合本土特质似乎成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原,罪”也促使一批有识之士在教育研究本土化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这种反思最初是从教材、教学法等“经验层次”上提出来的,如1教育杂志»911年的«“中便有评论:现今坊间所通行之教育学,出版者寥寥数种类,皆译自东书.新
作者简介:文雯,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①
().题”AEBA18005
致谢:本研究受清华大学文科自主计划支持,感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张梦乔、胡雪龙、崔亚楠在访谈、数据录入和分析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杨锐,男,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北京市教育国际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课018年度“
1 74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年
”理则具,而于我国之国情,多枘凿不合.庄泽轩于1929年又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中国化的四条标准: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中
[2]国民族的优点、能改造中国人的劣根性.当时的一批人文学者王国维、黄节、
陈独秀、蔡元培、冯友兰等也都对中国学术依傍西方的倾向深表不满,认为我国.冯友兰先生甚至说出了“学术不应作西方的附庸,提倡“学术独立”我们要想
[3]叫现代学术在中国发达,也非叫现代学术说中国话不可”的豪言壮语.20世纪
与2一批在思想史、哲学、教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1世纪之交,从文化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的百年历史,系统分析了我国教育研究的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为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理论基础①.
“进入2在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下,学术资本主义横行,不发表就1世纪以来,
()走人”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研究人员的生存状态.在非西方学ublishorperishp术环境中,全球影响和服务本土之间的张力日益加剧,学术研究人员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全球性影响在心理及文化上的抵制也日显突出.从南亚到非洲,文化主体性及身份认同都受到社会诸领域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提升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包括教育学在内
][]45
,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契合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研究如何[6]7]
.目前,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相关探讨
中不乏深刻的理论见地和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然而现有文献中的理论分析多限于思辨范式,而文献计量分析又未能深入到研究人员学术工作的内部.
基于此,本文试图真实刻画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研究者在全球和本土张力中的纠结、应对策略和展望.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对在教育研究的理论建设以及国际化等方面具有公认学养和成就的部分学者的访谈资
②,料(共1二是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受访学者发表的关于全球和本土之关7人)
系、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建设、我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等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从题目的确定到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对于文献中已经呈现的讨论和访谈对象的表述,笔者力争一直保持高度的批判性,并以此参与我国教育研究国际走向的讨论之中.
«,参见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载«高等教育研究»第3叶澜:1993年第1期,3—35页;
«,»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6页;瞿2001年第1期,
①
«,«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载«教育研究»第2项贤明:教育全球化的后殖1999年第02期,3—30页;
,«,民特征»载«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6页;丁钢: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载丁钢2000年第12期,,«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第2—2石中英:教育009年版,8页;
,«,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第2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香港中005年版,0—25页;文大学出版社2第1012年版,5—20页.
短信等方式向有关学者发出访谈邀请,共有1②笔者通过电子邮件、7位学者接受了访谈.本文对受访者进行了匿名处理,17位受访者按照ML1—ML17的序号进行命名.
第4期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研究的多重纠结及其出路
1 75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多重纠结
讨论知识,必得讨论东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者普遍感到在理论层面协调中西学术和知识体系关系的困难.在纠缠和对立的中西学术知识体系关系中,我们的教育研究仍然与大多数非西方社会一样,主要采纳西——如有关事实背景的方理论框架,所引用的本土文献多为介绍性和描述性的—政策、新闻报道、年鉴、官方统计数据等,而罕有将本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和基本依据的论文.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不同的地区、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内容和一套规范,其历史形成的既有脉络如今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一种西方式分类
[[]8]9
里.早在2我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正统地位就已被以现代学科作为0世纪初,]10
,分类标准的西方知识系统所剥夺[我国现代学术体系完全依据西方经验建]11
,立[原先只是作为一种他者的西方知识成为当代知识体系的主要框架,我国
学者的研究也因此只能在西方的概念框架中加以表述.在访谈中,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被西方理论话语统治的情形下,我国研究者将本土研究低端化,成.()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ML6
)我们现有的思想和观点其实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ML13
再则,在从形式到内容均高度西方化的正规教育体系下,作为现代教育产品的我国当代学者主力军,其传统学问修养变得极其有限,难以有效地将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现代西方学术体系加以融合.这一方面是由于从基础教育开始就缺乏系统的“中学”训练,另一方面,当下高等教育体系运行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大众化背景下的博士培养重量轻质,再加上信息媒介的发达又大大降低了获取高深知识的门槛,使得高深知识探究不断地从神坛走向世俗.
现在的学者国学功底不好.有少数人在功底深厚的老师的熏陶下会有一些基础但多数(年轻学术人员)获取这样资源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年轻的教育学)研究生在了解学术史和当代学术前沿发展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对我国传统的学术资源以及我国当代学者自己的文献的关)注不够.(ML4
由于对本土理论资源不熟悉,当中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发生冲突时,试
)图引用本土资源进行引证讨论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ML5
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就在于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对这一时代伟大实践的解释和理论化不仅有助于创建基于我国经验的中国社会科学体系,同时也将为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现实却是当中国成为世界社会科学界最大的实验场的时候,中国
1 76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年
的知识界却无力解释本国的社会实践,更遑论指导,并在世界学术舞台丧失话
12]
.与当时的欧洲相比,语权[我国社会转型在规模上大得多,但欧洲转型催生
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反观我国,当我们的社会发生巨大转型时,我们的学者只,是在向世界提供“来自中国的证据”或是“向西方交答卷”并未产生出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术价值体系?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中国现代的人文传统能否提供一些独特的方法论、价值观,以理解当代世界性的教育现象?中国长于容纳多样性的人文传统,对于解决当代世界教育问题而言有没有一些意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几代学术人孜孜不倦的奋斗和努力.
西方学术霸权在教育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都存在.打破其霸权还要靠东方、南方的学术成就与方法创新,并为各国(包括西方各国)学者、教育工作者认同、信服甚至采纳.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东方南方几代学者奋斗的历史过程.在现阶段,要让世界明白东方的独特、创新与贡献,我们仍不得不使用西方的叙述方式.但是,一定会有一天,东方人创造发明的研究方法为西方人广泛使用.而这种状况的来临又取决于东方学者的)成就!(ML15
我国教育学者普遍纠结的另一问题是语言.英语由于殖民历史而得以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更强化了其影响,使之几乎成为国际学术体系的通用语言.而语言本身又与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1314
,系[这对于广大非英语社会的社会科学学术发展造成了显而易见的障碍.
访谈中几乎每一位学者都提到了语言问题,主流的观点认为英语是阻碍我
国教育研究者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的最大障碍之一.这种障碍至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非母语带来的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包括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上的困难,也包括诸如阅读、翻译以及术语表达等方面的失真、误解和差异.另一个层次则是隐藏在语言背后更为深层的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理论资源选择以及文化立场上的差异.受访学者提到中英文在学术表达上的“不可翻,译性”导致本土的理论往往无法发声:
很多(中国)学者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们的理论)不论是否经典,起码是基于中国的情况的,这些想法即使翻译成英文也很难被外人看懂.用了很多学者自己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的东西,这些东西只有与西)方的概念类比,才能令西方接受.(ML2
为了避免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就会对本土理论资
源采取有意或无意的回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土理论资源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ML3
第4期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研究的多重纠结及其出路
1 77
这些看法真实反映了非英语国家的社会科学学者的困境和纠结.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语言选择的偏见、情绪的宣泄,甚至表现出一些学者对于英语学术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这一点上,纵观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国家的学者,大多注重广泛深入地阅读英语文献,我国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也是如此.而我国大陆地区学术圈的庞大规模和相对独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抵制英语发表提供了一把保护伞.这种抵制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主义对待英语发表,势必影响我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随着英语被越来越多的非母语群体所掌握,英语母语群体对于英语的拥有权正逐步丧失,甚至有英国学者感叹英语已经成为
[15]
他们的负资产.我国学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使用英语来推广我们的文
“化价值和理论建树.正如一位资深受访者所言:我们仍不得不使用英语和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英语学术为标准)因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更容易看得懂、听明白.ML17
令我国教育学者感受强烈却又不知如何作为的另一纠结是如何光大我国
传统治学方式.中国治学传统秉承整体论指导下的思辨型研究,具有一定程度
[]16
.的“模糊性”在西方,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哲学二元论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实证和思辨两种研究范式代表着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分析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西学术范式冲突的根源.
对于中西研究范式上的这一冲突,受访学者持不同态度.有的学者对西方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认同,并对我国传统治学方式有所诟病,甚至认为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西方的研究范式其实是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如果想颠覆这样的范式是很难的.国内至今还没发展出自己的教育研究方法,定量、定性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国内传统的论文多是表达个人意见和思考,不是严格)的科学探究.(ML1
研究方法现在的趋势是更注重规范性,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要求很
)高,中国学者大部分还做不到.(ML5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者对我国传统的重思辨、重历史的治学方式拥有更强的信心.他们认为实证范式下的所谓“科学”话语束缚了心灵空间,而我国整体主义的、思辨的治学传统带来的深刻性恰恰是西方研究方法所不能及的,可以增加国际学术文化的多样性,应予以鼓励.一位专长于研究方法论的资深学者在访谈中这样阐释中国和西方的研究范式:
中国有解释经文的传统,包括共情、意向、比喻、描述等.这些方法可以让质性研究有更多的解释空间.质性研究的拘束不是那么大,初学时会被规范限制,但是到一定程度就要看是不是解答了问题,是不是能够发现)新的解释.只靠论证手段难以保证分析的可靠性,需要新的解释.(ML2
1 78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年
我国传统治学强调对世界运行方式做整体性、直觉式洞察,倚靠的是一种与文化生命之根所联系的悟性和直觉力.它的主要长处是更加开阔的思想和整体性的思考,在学理上与实证研究可以形成互补,应该得到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坚守、保护、光大.然而,实践中这一传统却日益与我国当代教育研究者尤其是作为生力军的中青年学者渐行渐远.在“现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还是都()来自西方”的局势下,西方研究规范的地位难以动摇.若想建立以我国ML1社会经验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只有产生更适用本土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这就需(),促使国际学界信服和接受.ML2
要我们的研究者深入了解中西双方,从而实现“对西方认知范式的突破”
三、提升我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策略
出于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世界主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研究一直在“
—“、义”民族主义”传统—现代、中国—西方、本土—全球这样的二元对立中纠“原罪”和“心病”走入了由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21世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学者和1再度激发了文9、20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一样,化上的自省和自觉,迫切希望建立起既以我国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又融合世界先进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我国教育研究话语体系,并以此为抓手,切实促使我
[1719]国教育的真实需要得到符合传统与现实的正确表达.
“结、彷徨,我国从事教育研究的知识分子背负着本土理论不足、言必称西方”的
我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抓手是开展生动而深入的本土研究.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文化、教育的改革发展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内在动力,这使得我国教育研究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我国的教育研究长期依赖外来理论、概念和方法,难免悬浮于本土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之上.同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及丰富的本土实践作为宝贵的教育财富并没有
[20]
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使用.本文的受访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立足本土教育
实践,持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我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是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基础.
然而,我国基于本土经验的教育研究还远不够充分,思考远不够深刻.正如以下受访者提醒的:
其实国际性与民族性不是对立的,民族的东西做得好的时候,给国际贡献新的视角和知识.如果不在本土长期做的话,是做不出来的自己的材料要特别接地气,能够激发真实生动的现场感.要共同建构,才能去影响西方的话语体系本土化方面,大部分(中国学者)没有扎下去好好做研究.哪怕是很小的问题,都没有人在做.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忙于
第4期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研究的多重纠结及其出路
1 79
)事务以及低效率的发表评估要求.(ML2
国际是先进的,我们是落后的?一讲国际化就是我们要跟在别人的后
面走,这个肯定不对.无论国际化还是本土化,我们都要研究真问题,只要研究真问题,它就既是国际的又是本土的.真问题是什么?是实际发生并且没有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国际上没有解决的还是本土没有解决的都是问)题,没有什么天然的区别.(ML14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教育管理特点的影响,我国教育学界盛行“入主
流”的思想和做法,从上到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从顶尖大学的一流学者到偏远地区的普通研究人员,常有意无意地以国家的视野看问题、做事情.对于社会和个人,这都是巨大的浪费,造成大量的(研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国际学术领先和本土社会应用)现象.我们要)做的是,踩实本土,联系国际,从而坦然地走向世界.(ML17
促成我国教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另一抓手是加强理论建设.在深入研究本土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建设是关键.这种理论必须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者的理论加工,并融合国际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换言之,除了在研究内容上学者必须充分体现本土教育的内涵与特色,在表达形式上也应具备专业性,形成一套具有很强说服力的“语法”系统.所以,我国的教育研究话语体系并非只是一种表达、交流与研究的工具或手段,它
[]21
实质上是教育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国际同行的理解和认可.
大多数教育研究还是以西方理论为框架的,至多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比如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一个中国特色的变量,使模型变得更符合我国的情况,各项统计指标变得更优到了今天我国学术发展的这个阶段,还是需要有更加系统、完整的本土理论,才可以真正解释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ML10
完全符合西方的东西就会变得很轻浮,要保持自己的特点.用西方的
)表述,但是要扩展,所表述的意思应突破西方人的已有认知.(ML12现实中并不乏立足自身实践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理论的成功案例.比)的研究可谓其中之一.相对而言,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如经ChineseLearner
①这些例子说明,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有更多值得借鉴的例子.当我
①
(如,香港大学教育学者自2华人学习者”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倡的关于“The
)、)、化、抗争、软镇压等既有的西方学术概念,而构建了谏言(融入(依法抗争remonstratinembeddednessg
()、)关系压制(等源于中国本土的概念,以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基rihtfulresistancerelationalreressiongp层政治状况.作为一名中国研究专家,他甚至认为,运用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概念来解读中国问题,无异于削足适履,而削掉的部分可能恰好至关重要.
)参见欧博文(KevinJ.OBrien2016年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第十二届国际研
)、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上的主旨发言.欧博文有意放弃了本地性回应(制度arochialresonsivenesspp
1 80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年
国学者套用西方的方法与结果时,只能测量到我们跟西方人相同的部分,而看不到不同之处.因此,必须深入到我国社会内部,从社会的文化及历史的脉络去研
[]22究,而不是盲目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或方法来看眼前的问题或概念化这个问题.
毋庸置疑,致力于中西结合是正确的.然而,我国学者在强调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为认识人类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时,却一直没有从学理上厘清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当前,在西学于全球范围内已经占有主导地位的同时,学界对不同文化传统也有着强烈的呼吁.对于我国教育研究而言,动荡不安的全球化也意味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研究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国际意义,在这一境遇下,全面的观察、深入的分析以及妥善的呈现就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这便要求研究者具备会通中西的能力,既能真正进入西方知识体系的核心——历史底层进行学习和探究,文化—又能全面而精准地把握我们自己的传统.
此外,我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还有一个现实的抓手是塑造健康的学术文化.自市场化冲击我国高等教育以来,我国的学术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现代大学教育面临着两大文化上的挑战:一是现代大学理念及其实现中所依赖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这一方面我国自1且取得了一定9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的成绩.另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严峻的挑战是学术文化,这正是眼下的问题所在,而健康的学术文化有赖于学者个体的自省和自觉.
有个技术问题,但本质上是态度问题.常听人抱怨国际发表困难大,别人不听我们.的确有许多障碍,但最关键的不是如人们常提的语言和研究方法,而是文献.我们圈子中很少有国内教育学、教育史的学者能对国际同行的工作如数家珍般熟悉,讨论问题时几乎不引用他们,不看文献才是大问题.看文献既可学习语言,又可熟悉方法,但很辛苦.现在大家都想事半功倍.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仍有大量的拍脑袋式的工作.既不似西方的重实证,也不是我们传统学术的体现这种学问做得轻松,言论中充满大话、假话和空话.这种学风毛主席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批判过必须让这种学术没有存在的空间,我们的教育研究才能切实地服务政策和实践,也才能真正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很多时候不是学理上中西研究范式是否融合,也不是我们华人学者缺乏智慧,甚至不完全是西方学术对霸)权的一再坚持,而是我们是否真正努力了?(ML17
但是,现有的学术评价制度并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行为.相反,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反而给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术文化.
(引导性也是不太好的.A刊的划分标准的不同,导致)评职称的年轻人就)会急躁,去攻克有限的某几个期刊.(ML4
现在的发表量的评估标准,诚信度很低.即使出了A刊的评价标准,
第4期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研究的多重纠结及其出路
1 81
我国的评估体系完全按照刊物的引用率这种过于依赖期刊发表)为标准的评估体系从根本上腐蚀了学术文化.(ML2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波澜壮阔,成就非凡.我国教育文化沿袭千
年,传统丰富,充满智慧.这些古今财富,有谁在国际上讲清楚了?未讲清楚的原因是因为语言能力吗?是因为范式不同吗?都不全是!真正缺少的是研究者对中西都深入了解.这需要工夫,需要艰辛.所以更主要的原)因是努力不够.(ML17
四、结 语
“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论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本文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国的学者亟需树立全球视野,以更加.一方面,积极的姿态进入“世界之中”学者应关注国际范围的教育研究,参与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对于立足我国国情开展的研究,也应站“若我们还想骄傲自己的历史地位,只有在这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表现出自己.()也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我们应站在这一节点上关注学术”ML14
在面向世界的角度,做好中国观点、中国理论的阐释.费孝通先生早已指出:
[]23
”“的贡献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世界的文化问题.所以,我国学者既是地方的、
*总书记在2016年5月举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
我国教育中丰富的历史智慧和生动的当代实践是我国教育研究赢得国际
影响最重要的财富.处于第二轴心时代的人类社会再次对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给予关注,这一资源更显珍贵.第二轴心时代的另一特点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所有非西方传统均需对西方做出策略性反应.如何用好这一资源是我国学者下一阶段着紧用力之处.它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杜威长达两年的中国之行改变了他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认识,改变了他对社正如成中英先生所言,我们应“发挥中国思想的融合力量以转化西方并与之建
[]24
,立互补”西方文化需要中国文化.
会与人性关系的理解①,我国历史和学术资源具有的巨大潜力和能量可见一斑.
研究中,笔者强烈意识到受访者普遍表现出的二元对立思维特征,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等.1在救国图存的强大动力下,9世纪以来,中西文明二元对立模式逐渐形成,从国家到知识领域都不自觉地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作为中轴,这一思维惯式长期掣肘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明显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冲突.中西关系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学者需要运用更自主和多元的思维范式去思考自身和
①
谢维和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纪念杜威访华1上的发言.00周年研讨会”
1 82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年
续写世界历史.这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底色的中西文明二元对峙思维过于强调落差甚至对立,对于我国学者观察分析教育问题和增强我国教育研究的世界影响力是极其不利的.差异是对话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而不应成为对话的阻碍.纯然孤立的中国教育视域仅仅是一种人为的抽象,不过是保守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一厢情愿的自娱而已.参考文献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教育研究,12J.19990223—30.[]3[]4[]5[]6[]7[]8[]9
邓正来.继往开来促进学术内涵建设[文汇报,N].2011G12G05.苏长和.西式民主话语体系的陷阱[光明日报,N].2017G09G14.():20180362—72.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冯友兰教育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
]李政涛,文娟.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李政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教育研究,J.20180945—51.
,J,&G,E.()(Elliott.riorenkoEds.2007).Westernpscholoicalandgyg:educationaltheorndiversecontexts.LondonRoutlede.gyi]():汪晖.全球化视野下的人文传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2018032—15.
[]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0M].2012:15—20.
海书店出版社,2004.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上11M].[]郑永年.中国知识的悲歌时代[12N].联合早报,2007G06G06.
),Education,50(144—59.
[]Y,,&B,M.()13andellJ.rad2016.Enlishandthepoliticsofknowlede.Enlishinyggg[]I,,:L14vesP.(2009).GlobalEnlishheemonndeducationessonsfromGramsci.ggya[]K,)15uerS.(2017,Januar2.TheproblemwithEnlish.FinancialTimes.py1g[]陈来.陈来讲谈录[北京:九州出版社,16M].2014.
[]李承先,]():陈学飞.话语权与教育本土化[教育研究,17J.20080614—17+23.
():究,20183943—55.
),EducationalPhilosohndTheor41(6661—683.pyay,
[]许心,]蒋凯.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高等教育研18J.[][]李梅,]丁钢,张民选,杨锐,徐阳.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反思与前瞻[教1920J.[]谢维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体系的意文雯.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立自主性—21
[]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2M].2006.[]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北京:群言出版社,232卷)[M].1999:478—479.
[]成中英.]():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4J.2004056—13.
(责任编辑 宋朋洋)
]():义分析[中国高教研究,J.2015081—2+9.():育研究,20183912—19+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