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异地高考引发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
初阳学院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开课时间: 学
院
教育哲学 2012—2013(2)
初阳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11990109 倪诗婷 本科在读 李伟
2013年 6月 18日
学科专业
学
号
姓名
学位类别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
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签名
由异地高考引发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前些日子,关于异地高考的各种信息一直备受关注。所谓异地高考方案,是指允许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然而,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只是一方面,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更深层次的意义。
教育公平!隐藏在异地高考背后的其实就是教育公平问题,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是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的破冰之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 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 对实施教育方针、引导办学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其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规划的方向, 因此社会各界对这次的异地高考改革都相当敏感。
我认为,异地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改革, 最根本的是社会方面, 即教育以外的竞争问题。改革会引起新的矛盾,高考改革也会带来新的、更大的矛盾, 我们要在教育公平的视野下观察到高考中存在着的不公平问题。
一、高考制度与户籍挂钩导致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现象也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抨击和议论的焦点在于:所谓的高考的公平性仅体现在省内考生的公平,各省之间高考录取数的显著差异,大学入学机会的不同昭示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非现实,对于考生来说,需在户口所在地报名考试,按所在省公布的招生计划填报高校及专业志愿,并适用所在省划定的高考分数线参加录取。因此无法保证公平受教育权的起点公平,使“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难以实现。
另外,很多高校将大量录取名额留在了本地,出现地方化的现象。在貌似合理的高考平等的前提下,考生的户口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上显示出了比法律赋予平等教育权利更重要的地位。而且,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高校的招生计划有“义务”向财政属地倾斜,形成了“本地优先”的不公平价值判断,这充分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非现实,昭示着高考程序的公平难以达到实质公平。
二、高考制度下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
“一考定终生”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有名无实。凡是与高考联系不大的科目或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在高中阶段的地位都很尴尬,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精力主要花在备战高考上。中小学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及睡眠时间都严重不足,身体素质差,人际交往空间狭小,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被沉重而单调的学习生活填满。一旦高考结束,无论考上与否都很难适应社会,这种因高考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因为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是要培养公民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
三、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我国社会结构复杂,东部、中部与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这就决定了竞争的必然性”。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985、211类高校在配套资金、土地划拨等各方面对所在地有依赖,均不同程度地以提高当地录取比例的方式给予回报,尽管理论上大学资源应当属于全民所有。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违背了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的原则要求。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通向教育公平的道路是漫长的。尽管政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但是我想谈谈作为一名未来准教师,未来能做些什么。因为,教师既是教育公平程度的体现者,也是教育公平的主要感受者和体会者,同时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理想最直接的践行者。
首先,在学习化社会里, 教师同学生一样也是学习者,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终身接
受教育的受教育者。然而, 东部发达地区教师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 前者的学习机会也多于后者。这种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城乡差距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果自身不能成长和发展, 就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然而, 教育不公平现象导致的恰恰也是教师发展机会的不均等。
其次,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充满情感的工作, 师生之间既要进行知识的授受还要进行情感的交流, 教师关爱学生的情感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与关注存在差异, 就会导致学生的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从而产生教育的不公平。美国学者罗森塔尔等人进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期望心理实验, 证实了教师的期望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安排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时间, 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然, 那些获得课堂发言与参与课堂互动机会多的学生, 其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明显要优于那些机会少的学生, 因为前者比后者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等教育资源。
另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一些缺乏公平意识的教师, 可能因为感情因素的影响, 在评价学生方面有失公正, 把表扬与奖励给予与自己有着特殊关系的并非十分优秀的学生。这种表扬与奖励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是一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力量。
因此,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美好的教育理想, 还需要教师增强教育公平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给予所有学生以同样的关爱, 对每位学生都怀有殷切的期望, 要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对每个取得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合理的表扬与奖励, 确保评价公正。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安排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课堂发言等方面, 要做到公正和公平, 合理地分配自己所控制的各种教育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