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与企业文化
来源:华佗健康网
声园因昌与皿塑窕攫为了探索具有我国特色并适合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必须转变和更新人们的质量意识与质量观念,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一、与提高产品质且背道而驰的企业文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与中国企业产品质量提高背道而驰的落后的企业文化,其形式主要有:1大锅饭文化。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广大职工不注重文化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工人干多千少一个样,千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在一个大锅里吃饭,工作效率低,质量观念差。从而使工人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工作缺乏浓厚的兴趣,进而对企业的发展前途丧失了信心,对产品质量差更是不闻不问。2厂长文化。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遇事安份守己,谨慎从事。在企业中,只是厂长一人说了算,没有什么规章制度可循,有的厂长甚至说:“什么规章制度,这厂里我就是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扼杀了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内在潜力,自然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3攀比文化。表现为讲排场、摆阔气、走形式,在产品质量工作中,重手段、轻实效。因此出现了企业争项目、争投资;职工争报酬的现象。这种攀比文化,必然导致在生产劳动中,只求数量不重质量的后果。4消极文化。中国深受儒家中那国才张宝荣张增亮庸哲学的影响,工人不患寡,但患不均。后来便发展为平均主义,如1958年的“共产风”和“穷过渡”。平均主义似乎实现了平等权利,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展的程度下,硬把平均主义当成“按需分配”,必然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在企业,这种做法在职工中产生了消极意识,也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5嫉妒文化。在企业里,表现为领导之间互相猜疑,心胸狭小,职工互相扯皮,无心生产更无心抓产品质量。虽说这些企业文化现象只是存在于少数企业,但却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制约着职工的质量意识。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绝对离不开中国的传统、信念、价值观和习俗,也就是离不开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自己的精华。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有:1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要保持工人的积极性,必须重视“人性”,对工人进行友善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人乐意为企业贡献力量。传统的中华民族,有着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还要发奋向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培养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开发市场使企业稳步发展。2讲求集体主义的企业群体意识我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培养广大职工精诚团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化“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形成职工爱厂如家的风气。河南省棒皇酒厂设立了“职工关心企奖”,激发全厂职工为企业献计献的热情,到1993年2月中旬,全厂已有4名职工获得奖励,激发了厂职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荣辱与共”的主人翁责任感。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战略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应该想方设法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千方百计为掌握“第一生产力”的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条件,用新机制激励他们发挥所长,使他们能有用武之地。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机制给真正的人才压担子,让真正的人才挑担子。现在我们还有相当一些工厂将其大批科技人才“窝”在办公室里,过着“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清闲日子,或者被一些琐碎事缠住手脚,这无疑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是“第一生产力”的贬值。在今天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又面临一个人才的危机。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中国要警惕人才溺于商海。据了解,商品经济使中青年科技骨干队伍人心浮动,纷纷弃文下“海”过去人才是“到工厂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是“到公司去、到外国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做为一个战略问题,每个企业的合格领导都应该是伯乐。(作者单位:佳木斯市技术监督局)二烈业策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