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介语中口语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6卷第1期 2013年1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0lI 26 No.1 January,2013 中介语中口语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 倪高升,刘 贤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近年来,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引起应用语言学界诸多学者 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有了很详尽的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峡大 学英语专业大一和大三的30名学生为受试对象,通过口语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从语音和语用这两个方面 分析受试者在口语输出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广大师生在口语教和学中应该采取的措施,从而避 免或尽量减少口语石化的产生。 关键词:中介语;口语石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3)01—0065—04 二、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上世纪70至90年代,语言学家们致力于建立 中介语是指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 理论模式来解释此现象的产生,其中最具影响的包 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习得建立起来的有别于目的语知 括赛林格的心理学解释。赛林格认为中介语不再进 识系统的连续体,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地道的外语。 一步系统性的发展就是石化,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 这一理论是心理语言学家赛林格(Selinker)…提出 过程中必然的阶段, 需要给予恰当的理论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介于母语 赛林格对中介语石化现象作了这样的描述:“外语 与目的语之间,并随着语言输入的不断增加而逐渐 学习者的中介语中趋于保留与它的目的语有关的那 向目的语靠拢。从理论上讲,中介语应随着学习量 些石化了的语言点、语法规则及亚系统特征,不受外 的增加而最终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然而,实际情 语学习者的年龄及所接受的外语教育多少的影响。 况如赛林格 所预料的那样,只有5%的语言学习 石化了的结构趋于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在表面认为 者能成功到达本族语言的熟练程度,而95%都处在 已被清除了,以后会在学习者的输出中重新出 中介语阶段。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 现。” 赛林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石化现象进行 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继 解释,认为导致石化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母语迁移、 续稳步上升,而是处在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 训练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过度概括。 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 根据赛林格和 赛林格的心理学解释给石化现象的的研究提供了较 勒门德勒(Lamendella)的解释,石化现象对于语言 好的理论框架。1976年,维基和奥勒 学习者而言是极具负面影响的,不仅使学习者不能 (Vigil&Oiler) 提出“交互作用说”,此理论强调外 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非常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在因素对石化形成的影响,比如情感性反馈和认知 积极性。因此,自赛林格提出中介语理论以来,就有 性反馈等学习者接收到的外界的反馈。正面的情感 许多语言学家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不同的理论模式, 反馈和认知反馈能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尝试新的语言 希望能以自己的模式来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 表达,从而减少石化的形成。舒曼(Schumann)于 能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语言习得的绩效。 1976年提出另一影响深远的理论模式即文化适应 模式,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适应外来文化的过 收稿日期:2012—09一Ol 作者简介:倪高升(1977一),女,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刘贤(1990一)女,研究生,湖北宜昌人,研究方向:二语 习得。 ・65・ 程,外语学习者适应外来文化的程度将决定其掌握 外语的程度。 此模式强调二语习得水平由习得者 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心理决定,学习的成功与 否取决于文化间的社会心理距离。这是从学习者的 情感如态度、动机等来解释的。寇德(Corder)E8]把 石化和学习者的交际需求结合起来的观点正好说明 了这一点。1985年,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 en) 在考察了二语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输 入理论”。克拉申认为,适当的‘i+1’的输入能够 使学习者在理解输入内容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 水平,即输入的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才 能习得语言,否则就会引起石化现象的产生。随后, 埃利斯(Ellis) lol提出石化结构可以看做是错误或 者正确的语言形式,认为石化的形成原因并不简单, 内因和外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国内,戴炜 栋 l 讨论了石化现象的成因,并指出研究石化现象 很有必要,可以指导外语教学。陈慧媛 对国外研 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石化的产生受内因和外因的相 互影响。高云、朱景梅¨ 从教学策略、教学输入、分 辨母语和目的语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克服石化的建 议。简而言之,国内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 论,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以实证研究为主,解决英 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调查研究 本文调查的目的是想知道三峡大学英语专业学 生语音石化和语用石化的状况以及形成原因,期待 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全部来自三峡大学英语专业, 共30人,其中15人是大一新生,根据他们的入学考 试成绩被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另外15人来自大 三,依据他们的专业四级考试成绩也被分为好、中、 差三等。分级的目的主要是想知道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口语石化方面会不会有不同,从而使研究结果更 显著、更有说服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这些学生都 不被告知是研究项目,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分别 使用了三个研究工具:(1)问卷调查:该问卷是关于 学习者学习背景、动机、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以及教 师的反馈等方面,有l5个项目,根据对研究对象的 访问和相关的权威问卷设计而成。(2)口语测试: 该测试包括语音石化测试和语用石化测试两部分, 其题目改编于通用的相关测试以及极具本校学生的 ・66・ 具体情况,在多位教师和同学的协助下完成。(3) 口头访问:为了得到更可靠的数据,本文作者对30 个受试者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从访问的结果中总 结出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石化成因。 (三)研究步骤 首先让受试者完成问卷,然后是口语测试。在 语音测试部分受试者被要求朗读两段文字,朗读前 不能预习,拿到手就开始读,然后用录音笔记录下 来。同样,在进行语用测试时也不能预习题目,直接 作答并录音。这个过程之后是相关的口头访问,主 要是关于他们对自己表现的自我评价、答题的原因、 口语学习中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些问 题的。这个过程是一对一完成的,个人表现都不公 开。接下来是把声音材料转化成文字材料,对其中 的错误进行分析,最后是确认和描述数据,得出相关 的结论。 四、研究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专业英语学生的语音石 化主要表现在半元音、辅音和重读方面。从表中的 数据来看,受试者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确存在石化 现象,具体状况可以从下面的表格表述中看到。 表1语音错误统计表(%) 以上数据表明:在低分组中,新生在半元音和重 读方面的错误明显高于老生;在中等成绩的学生中, 老生的半元音和重读多于新生;在成绩较好的这一 组中,老生和新生的错误差距不大。总体趋势是成 绩越好,错误越少。由于这些学生都有至少7年的 英语学习经历,他们一人大学就接受了专业教学,掌 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他们的英语已经达到了较高 水平,所以他们所犯错误也被归为石化。接下来看 看他们具体在哪些方面存在石化现象。首先,元音。 具体来说,对于常用词“feel”阻:1],有约20%的老 生和13%的新生误读为EfeI 1]。另外一个明显的错 误就是单元音误读为双元音或三元音,例如有10% 的受试者把“very”[-verI]读作[,valrI],把“said”[sed ]读作[saId],把“world”[wa:ld]读作[w3:d]。 其次是关于辅音。由于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 的语言,在汉语中就没有E0]、[6]这些音素,因此学生 发这些音时就有些困难,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 得到强化练习,就很有可能形成石化。幸运的是英 语专业学生在这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因此极 少有石化现象出现。当然还是有一些辅音没有得到 五、减少口语石化和改善教学的建议 如前面两表所示,三峡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口 足够的注意,例如有27%的老生和13%的新生把 语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会用 到英语,或者接触到地道的英语,石化对他们来说是 [v]读作[w],有13%的受试者把[f]读作Iv]。在重读 音节中,如果送气音Ep]或[t]或[k]出现在[s]的后面, 这些送气音要变为不送气音,但测试结果显示,33% 的老生和40%的新生未能正确读音。 最后是关于重读。重读主要包含词重读和句子 重读,在本研究中主要是词重读。受汉语的影响,学 习者在把握英语中的词重读有很大困难,重音错读 现象较普遍。例如很多人都想当然地把interesting [・lntrlst ̄3]读作 ,trlst ̄3],将aboriginal[毋b9-rId3on1] 读作[- ̄eborI d3on1]等等。 以上分析表明:石化的主要原因是母语干扰,而 且又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及本人的高度重视和及时纠 正,这些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发音是正确无误的,时间 久了,语音石化就形成了。 崔勒(Trillo) 把语用石化定义为外语学习者 在语用交际的过程中系统地、不恰当地使用某种形 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地道的语言环 境,教师过于注意语言发音、用词、句法等层面,忽视 了语用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英语学习者就会在 交际活动中出现误用某些结构的现象,如表2。 表2语用错误统计表(人次)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新生对第一题都答错了,第 五题和第六题有一半的人答错了。他们的回答从语 法的角度来看没有多大问题,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 就不合适。在第一题中,受试者是从汉语的角度来 回答问题,而英语的正确说法应该是“No,not at al1.”很显然,这种错误是受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 最后一个问题涉及的是文化。在英语文化中,问别 人的体重、年龄、收人、宗教是很不礼貌的,而且在回 答第一、第五和第六题时,高分组犯的错误甚至比低 分组还多,这也说明石化无关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 习经历。 提高口语水平的一大障碍。依据以上数据和分析, 下面提出改善口语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一)减少母语干扰 母语干扰是形成口语石化的最重要原因,例如 我们汉语中没有的辅音[O]和[6],因此它们常被误读 为[z]和[s]。在句法上,汉语中“因为”和“所以”是连 在一起用的,但英语只用其中一个。这些错误的表 达是源于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口头表 达。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接受 行为主义教学的观点,把语言相关的文化融人到教 学中。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优势, 结合学生的实际,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出 合理、活泼、有益于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活 动,活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对地道的表达给予充分 的鼓励,及时纠正不地道的表达。也可以使用强化 技巧训练等方式克服母语干扰,建立必要的新的语 言习惯。利用这些方法,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意 识,减少母语的干扰。 (二)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把英语学好的强烈愿望,但 是当他们在交际过程中遇到挫败时就会很沮丧,渐 渐失去决心和意志。一旦主观停止学习,石化就不 可避免。通过问卷和访问我们可以看到:有20%左 右的学生害怕被教师和同学嘲笑。因此,他们竭力 回避在公共场合讲英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 用一些技巧来解决。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责任心、耐 心、热情和自信。一个好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宽松和 谐的二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失败和 挫折的态度。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正确对待 他们犯的错误。 (三)提高输入和输出质量 首先,提高输入质量。提高输入质量是对减少 口语石化的重要基础。我们知道,输入主要依赖教 师上课、教材和课后阅读材料,偶尔外教也有一些帮 助。问卷的结果显示,这些在质量和数量上还远远 不够,教师需要提高专业素养来让学生获得更高质 量的输入。访问表明,教材的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学 生还是主要关注其中的语法内容,因此教材要更新。 好的教材应满足地道、符合语言习惯、与时俱进、结 构恰当等要求。 ・67・ 其次,提高输出质量。输出质量是对减少口语 石化效果的检验。在交流中,学生口语输出质量提 高了,就会有满足感,就会产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欲 望。有很多方式可以提高语言输出质量,例如在三 峡大学,有外语村,在这个村里,每个人只能讲英语。 在参加前,学生必须做一些准备,包含词汇、句法、结 构等。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不仅可以流畅表达自 己的看法,还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起说英 语的热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石化现象在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中普 遍存在,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要努 力排除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教师也应尽全力使用一 些减少口语石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多输入相关的文 化知识、设计真实的对话场景、定期进行口语纠错等 等。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口 语的石化问题才会尽可能减少。 参考文献: [1][2]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219. 【3 l Selinker,L.and J.Lamendella.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 guage[A].In C.Blatchford and J.Schachter(Eds.).EFL Policies,Program,Practices[C],Washington D.C.TE— SOL,1978(15):240—249. ・68・ [4]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28. [5]Selinker,L.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to know.Paper Presented at EUROSLA96.Nijmegen,Holland,1996:3. [6]Vigil&Oiler.Rule fossilization:A tenrative model[J]. Language Learning,1976(26):281—295. [7]Schumann,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J].Language eLarning,1976(2):391—408. [8]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Remedial Teaching of In. terlna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9—10. [9]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1985:56—58. [10]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53—354. [11]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外语研究,1999,(2):23—26. [12]陈慧媛.关于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9,(3):21—24. [13]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 外语教学,2005,(3):41—43. [14]Tril1.J.R.The Pragmatic Fossilization of Discourse Mark. ers in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769—784. [责任编辑尧怀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