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4.13
1、面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今天的新闻人遭遇着前辈们不曾遇到的挑战。在“你有登场权利,我有围观自由”的时代,如何凝聚共识、筑牢底线?在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能否在激流中坚守核心价值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勘破这些新时代传媒棋局,新闻作品才能传递时代的温度,呈现人文的高度。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作品绝不是盲目赞扬或一味抱怨,不能门缝里看成绩、放大镜下看问题,它要求媒体人,在市场竞争中不能为了抢收视率而偏离了主流价值,在灾难中不能为了抢现场而耽误了救援工作,在司法审判中不能凭一己好恶而行媒体干预。否则,当手段成为目的,就会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2、“新集体时代”的心灵,远不应这样贫瘠。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3、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学认为,人更乐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适区。面对可称浩瀚的网络,停留在“舒适区”在所难免。但对于个人,这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别在“成功焦虑”中迷失
或许是追赶成功的脚步太匆匆,时下,不少人似乎感到很烦、很忙也很累。进入论坛、登录微博、浏览微信,往往可见这样的情绪在流淌。这其中固然有生活节奏太快、社会压力太大的原因,但与一些人的“成功焦虑”关系不小。
追求成功没什么不对,为成功而忙碌没什么不好。然而,在一些人眼里,成功就是出大名、挣大钱、发大
财。比如,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总是:张三又换车了,李四买彩票中了500万,王五炒股一夜暴富。当成功被狭隘地、偏执地披上功利的外衣,成为金钱、名望和地位的代名词,人们很容易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甚至患上“成功焦虑症”。一些人甚至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人伦、正义、道德统统都可以丢弃,摒弃了最基本的良知。
成功绝不是物化了的名利,也不是华山一条道。把金钱、名望和地位等同于成功的全部,失去的不仅是幸福,还有自我。有的人虽食无山珍、居无豪宅,却桃李满天下,谈笑有鸿儒,难道这不是成功?有的人虽默默无闻,却执着于事业,潜心于研究,遨游于思想的海洋,这难道不是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说,成功体现为一种价值的存在。一名普通环卫工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为城市“美容”,因工作业绩突出受到嘉奖,同样也是一种成功。也许有人会哂笑说这也算成功?那只能说我们的成功观念太狭隘,并不是因为成功的标准太低。
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不是虚浮躁动,与驾驭心态的能力紧密相关。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懂得珍惜,得以幸福。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但就是不能缺少参透得失的明心。有人说,胜利有两次,第一次在自己心中。的确,先从心态上取胜,事业上的取胜才或有可能;心态上先崩溃了,事业只会跟着滑坡。
更进一步说,“成功焦虑症”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欲望过多。什么郁闷,什么烦躁,什么纠结,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心静则无扰,心安则无忧,心宽则无怒。适度的欲望是上进的动力,欲望太多漫过心堤,就会变成生活中的烦和累。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和利不过是身外之物,成功本就是一件轻松之事,成之则荣,败之亦荣,潇洒看待成败得失,无所忧、无所虑、无所畏,映照的不仅是淡泊明志的境界,更是一种看破有无、懂得取舍的大智慧。
活在“成功焦虑”里,就很容易把自己“弄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河流,只要向着大海进发,又何须时时计较悠长还是短促,弯曲还是笔直?只要内心中始终有一束明媚的阳光,就不怕“自己”会丢失,也一定
可以打破一切世俗,遇见理想中的世界。
大学开放不必奢求一步到位
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高校校园对外开放是否影响了自身正常教学?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向社会敞开?高校的开放属性又当如何维护?(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大学该不该开放无须讨论,大学不只是大学生的大学,还有其公共属性、开放属性,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自然景观等等,都是公共资源,公众有权利分享,而且大学开放校园也体现了大学开放包容的理念。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大学开放亦是如此。打开校门,人流进来了,分享了资源,也给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安全秩序、环境秩序等造成影响,如交通隐患、不文明现象。同时,还可能造成资源分配的矛盾,如图书馆、体育场馆、食堂等服务,可能造成学生便利的受损。
显然,大学开放如同硬币的两面,还要辩证看待。不管是基于有意义的一面而一放了之,还是强调不利的一面一限了之,都是只片面不可取的。大学既要开放,也要在满足开放的前提下,考虑如何趋利避害,真正考验的是管理智慧,而非简单“一刀切”。
笔者认为,大学开放之所以存在争议,客观来说存在两个不适应:一是大学还没有找到适应开放的管理办法,毕竟大学开放才开始尝试,有个摸索的过程,而且各个大学的情况各异,不可能有通用的模式。二是游客文明素养与校园开放不适应,不仅有固有文明陋习,还某种程度把校园等同于景区,忽视了大学的特殊性。同时,大学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许多从来没有到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的人,都想去看一看,难免会超过大学的承载能力。
大学开放无法脱离现有的实际,也无法一步到位,需要在渐进中完善。所以,大学理应在开放的原则下,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如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场馆实验室管理等等,引导游客与市民文明游览校园,
分享大学公共资源,管理为开放所用,逐步扩大开放的范围。同时,大学的开放也不是毫无止境没有限度的,如景区都要控制流量,匹配环境的承载能力,何况是大学校园。
因此,大学开放与必要的限制并不矛盾,如限制校园交通方式、限制游客流量、限制开放时段等等,只要不损害社会对开放的基本需求,游客享有开放的机会公平,大学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都是可取的。更重要的是社会也应积极看待大学的开放,别把开放视为大学无条件的义务,理性看待一些限制与约束,支持、理解和配合大学开放的管理,尤其是参观访问大学,学会文明理性,尊重大学人文氛围,形成开放过程的良性互动,推动大学逐步全面开放。
孝顺是一个词,也是两个字
元旦3天假,趁机回了趟家。从昆明飞济南再到鲁中小城临淄,耗在路上的时间和待在家里的时间差不多。回家,父亲总要例行“思想课”,了解近况,问问今后想法。这回的主题是鼓动我考博,两句不到我便上了火,毫不留情地反驳道:尊师重教重学当然好,可我也不能硕士、博士、圣斗士,只要学位都去考吧?
见我一言不合就发了火,父亲有些愕然,只说了一句尊重我的决定,便不再多说。可从他脸上,我却读到了失落。
气氛颇为尴尬之时,在一旁的母亲悄悄把我拉到身边:“孝顺孝顺,就是既要孝,也要顺,你爸年纪大了,你别老和他顶。”母亲一席话,让我对自己刚才的鲁莽有些后悔:的确,孝顺孝顺,这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孝”容易,“顺”很难。
我们这一代,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离家工作,但好在赶上了高铁飞机和移动互联,想家了就能联系到家;想要尽孝,简单到只需要一个决心和电话。可是在外闯荡多年后才发现,一年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只能按小时来算。然而即便是几个小时,也难免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爱自由,父辈好传统;我们有新知,父辈却认老理儿;我们爱辩论,父辈却难变通。我们习惯睡懒觉,父母却让我们早睡早起;我们爱在外面
聚餐,父母却喜欢家宴;我们爱买点零食,父母却坚持让咱们多吃点正经粮食。
于是,放假回家头几天我们恨不能和父母片刻不离地腻在一起,但过了这个热乎劲,却烦得连见都不想见,等到幡然悔悟,也该离开父母、回到外地拼搏事业了。
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父母渐渐成了我们一离开就想、一见面就烦的“老古董”。诚然,父母的习惯未必正确,观点常有落伍。但我们也大可不必言辞激烈,用批驳代替辩解。
孝顺并非事事顺从,干涉婚恋自由、工作生活全都设计好,生不到孙子就得继续要孩子,类似这样近乎无理的要求在我们父辈那里并不少见。咱们该坚持的要坚持,可坚持的手段是不是不该这么简单粗暴?毕竟父母出发点是为我们好:再不生娃,爸妈就老了,谁来帮你带娃?
生活上关照,精神上顺从,并不是指盲从。父辈固然有父辈的缺陷,可出发点却是为自己孩子好;即便遇上原则问题,心中默念几句呵呵又何妨。嘴硬无益,只是伤了父母好心而已。
其实,从我们出生那刻起,孝顺父母这事儿就已经开始倒计时。除非为了帮忙照顾孩子,鲜有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居住。不是他们不愿、也并非他们不习惯,他们怕的是打扰,而我们却常常乐得清静。
跟父母的相处之道,我们也在逐渐学习。物质上的孝越来越容易,精神上的顺却任重道远。其实,有父母抱怨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父母在老去,且行且珍惜。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的论调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鼓吹者们言之凿凿地举出不少例子:隔壁村的张二,小学都没毕业,生意做得有模有样;刻苦用功十八年的老同学,还是个拿死工资、从牙缝里还房贷的小职员。底气之足,让我瞠目结舌。
在众声喧哗的读书无用论中,我比较注意三种声音。
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自己真没读过几天书,但或是其他能力突出,或是运气较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你的旧友聚会,或许也有这样一种悲凉的酸楚:极没文化的发小,居然成了大款。我们这些读了十七八年书的,除了学位啥也没有。他们给你倒上茅台酒、递来中华烟,再送你一句加了冰块的风凉话:文化能当饭吃啊?不错,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执行能力,确实很重要,“成功者”不见得都是读书人,但读不读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够走多远。
另一种读书无用论者,确实读过几年书,甚至还有相当漂亮、镶着金边儿的学历背景。你跟他聊哲学,他能把纯粹理性批判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你跟他谈美学,他能把斯宾诺莎、海德格尔诸人的美学观梳理得脉络清晰。回翻他的在校表现,还真是可圈可点。但眼下,知识和财富之间的转化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清贫愤懑、怀才不遇中挣扎。在功利意图的驱使下,读书不是为性情的雕琢、底蕴的贮藏、襟怀的开阔,完全是为了换得利益,一旦变现受阻,就觉得读书无用。
这些人怯于面对的事实是: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自己无用。你确实是个不错的考试选手,确实从字里行间咂摸出了些墨水味,但失去了书本的荫蔽,你再没有半分优势。你的视角局限在那几本偏狭的书本里,却不知大千世界的无限可能。你只能在故纸堆里与前人对话,却不具备在现实世界里周旋的本事。种种无用中,最无用的是将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为读书所致——我失败不赖我,赖读书没用,要不是当初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我也许就有用了。读书无用论,给他们提供了那么舒适、有面子、有理由的庇护所,那么理直气壮地回避了自己的无能。
种种读书无用的论调中,最可恶的一种是别有用心者。明知道开卷有益,却巴不得周围所有人都沉浸在玩乐中虚掷青春。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会有这么几个同学:熬夜的黑眼圈挂在脸上,偏偏大言不惭地告诉别人自己从来不学习。明知课堂所学东西的价值,非要激进地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毫无意义。他们几乎是人格分裂的——一边拼命地读书,一边一脸厌弃地说读书无用。
在他们看来,如果读书无用论能大肆风行,那么每多一个信奉者,自己就少一个对手。如果班上的同学都不读书,那么寥寥几个的保研名额非他莫属。如果同年进单位的新人都不读书,那么获提拔擢升机会的更有可能是自己。目光灼灼盯着一己之位,置社会风气于不顾,是为自私。比自私更浓烈的,是自卑的心理底色。这种人看似很有“谋略”,其实最没用,他不敢光明正大地迎接任何一种透明公开的挑战与竞争,只能动用这样卑劣的手腕,遮掩迫切求胜的病态竞争心理。
在这个涌动着反智情绪的社会中,读书无用论总轻易地受到众多赞扬、读书人的悲凉处境总是被带着嘲讽的态度围观,读书人的负面信息总是被满含鄙夷地放大。说实话,我也被无数次问过,你读北大出来能干什么?不还得跟我一样工作挣钱吗?读那么多书不还得嫁为人妇吗,有什么用?对此,我想说的是:哪怕我们做着同一份工作,我不会同你一样目光灼灼地盯着眼前得失;哪怕我们都将归于家庭的琐碎,我知道琐碎之中也有诗意与温情;哪怕我们都将面对生活的苟且,我会为我的子女在嘈杂中开辟一道安静的缝隙。
而如果我一无所成,我绝不拿读书无用来遮掩我的无用。因为我读过书,油墨已融入骨肉里,而你没有。
“夺命自拍”警示安全意识
日前,广东佛山一名少女在铁路旁的玫瑰花田自拍,因太靠近铁轨被火车撞亡。不幸的“夺命自拍”,引发网友热议。
本是花样年华,本该徜徉于烂漫花海,却在美好的春天意外香消玉殒,令人十分痛惜,也促人思考平安的意义。随着智能手机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甚至给自己埋下安全隐患。有的人沉浸于“疯狂自拍”,全然不顾周围环境;有的人边握方向盘边看微信,让道路险象丛生;有的人盯着手机屏幕过马路,成为心不在焉的“低头族”……生活中安全意识的淡漠,会让危险不期而至。
平安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这次事故,也提示相关机构和责任主体:无论何时都不能松懈“安全”这根弦。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及时排查潜在风险隐患,把提醒、警示、防护工作做到位,方能肩
负起责任,以行动守卫每一个公民的人身安全。远离那些原本可以规避的风险,让不该发生的事故不再出现,人们才能更安心地享受那些美丽的时刻。
让“黑名单”助力公共文明
据报道,随着民航首批旅客“黑名单”发布,3名旅客被列入记录。这意味着《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今年2月实施以来,有了第一批上榜者。
乘客在机场或飞机上发生各类不文明行为,会影响甚至威胁飞行器及其他旅客的安全。近年来,从旅游景区到天空,打架斗殴,辱骂、殴打工作人员等事件时有发生,妨碍了公共秩序,影响了公共文明。因此,将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中滋事、“撒野”的不文明人员列入“黑名单”,正成为一种趋势,其必要性也毋庸置疑。
也应看到,无论是旅游“黑名单”还是民航“黑名单”,对于上榜人员具体有哪些惩罚或限制,目前还缺乏明确规定。相较于惩戒,其意义更多在于曝光、震慑与教育。在国外,相关“黑名单”制度更为严厉,比如一些国家法律规定,航空公司有权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其乘坐所有航班。多一些针对实际利益的“杀伤力”,让“黑名单”的“牙齿”更为锋利,才能促进人们更讲文明、更重诚信。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盼望着一步登天、一劳永逸,如同梦呓。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态。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