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来源:华佗健康网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

本章不是考试的重点章节,建议读者对本章内容只作大致了解即可,本章没有相关的课后习题。

第1篇 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世界贸易概览

一、概念题

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答:发展中国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的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又称“欠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通常指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衡量一国是否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标准有很多种,如经济学家刘易斯和世界银行均提出过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一般而言,凡人均收入低于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的国家就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比较贫困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

2>(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

答: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存在

及广泛应用,服务外包得到蓬勃发展。从美国到英国,从欧洲到亚洲,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把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公司的核心能力上而将其余业务交给外部专业公司,服务外包成为“发达经济中不断成长的现象”。

3>(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答:丁伯根和波伊赫能的引力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其中,

国与

国的贸易额,

为常量,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两国的距离。

三个参数是用来拟合实际的经济数据。引力模型方程式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把整个世界贸易看成整体,可利用引力模型来预测任意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另外,引力模型也可以用来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

4>(第三世界(third world)

答:第三世界这个名词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阶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相对来说,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不怎么发达且较贫困的国家。

5>(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6>(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

答:贸易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调整它们相互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其特点是对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规定得比较具体,有效期一般较短,签订的程序也比较简单,一般只须经过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其代表签署即可生效。贸易协定的内容通常

包括:贸易额、双方出口货单、作价办法、使用的货币、

支付方式、关税优惠等。

二、复习题

1>(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英语国家,两国的人口规模也相当(加拿大多

60%),但是相对各自GDP而言,加拿大的贸易额是澳大利亚的两倍,为什么会如

此,

Canada and Australia are (mainly)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ith populations that are not too different in size (Canada’s is 60 percent larger)>. But Canadian trade is twice as large, relative to GDP, as Australia’s>. Why should this be the case?

答:GDP不是解释两国贸易量的惟一重要因素,距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

一。考虑到距离,澳大利亚的进出口运输成本相对更高,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吸引

力。因为加拿大与美国相邻,而澳大利亚不与任何一个大经济体相邻,这使得加

拿大更加开放,而澳大利亚更加自给自足。

2>(墨西哥和巴西各自的贸易伙伴不同。墨西哥主要与美国贸易,巴西与美

国和欧盟的贸易量大致相当。墨西哥的贸易量相对其GDP而言很大。用引力模型

解释这种现象。

Mexico and Brazil have very different trading patterns>. Mexico trades mainl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razil trades about equall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Mexico does much more trade relative to its GDP>.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答:墨西哥与美国毗邻,但是距离欧盟很远,因此它与美国的贸易量很大。

巴西离美国和欧盟都很远,因此巴西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量大致相当。墨西哥贸

易量比巴西大,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墨西哥离大经济体(美国)近,另一方面由于

它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一。巴西远离任何一个大经济体,与它签订自

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经济规模都比较小。

3>(方程

说明任何两国的贸易额与其国内GDP成正比。如果这两个国家的GDP都增加

一倍,这是否意味着贸易要增加四倍。用(教材中)表2-2中的简单例子分析这

个问题。

Equation

says that trade between any two countri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ir GDPs>. Does this mean that if the GDP of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doubled, world trade would quadruple? Analyze this question

using the simple example shown in Table 2-2>.

答:如果这每个国家的GDP都增加一倍,并不意味着贸易会增加四倍,可以

用教材表2-2中的例子说明。

结合教材表2-2中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这四个国家的GDP都增加一倍,贸

易也增加四倍,则教材表2-2中第一行数据应为:—、6>.4、1>.6、1>.6,显然

这是与现实相违背的,因为这意味着A国所有的支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未将任

何的收入用于消费本国的产品。现实中,国家总是把绝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消费本

国的产品。

4>(在过去几十年里,东亚国家增加了它们在世界GDP中的份额。同样,不

仅东亚国家整体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增加了,而且东亚国家内相互间的贸

易也增加了。应用引力模型解释这一现象。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East Asian econom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share of world GDP>. Similarly, intra-East Asian trade—that is, trade

among East Asian nations—has grown as a share of world trade>. More than that, East Asian countries do an increasing share of their trade with each other>. Explain why,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答:之前,东亚国家都是小经济体,这说明它们的市场规模很小,不能大量

进口。随着它们越来越富裕,消费需求增加,它们也就能更多地进口了。这样,

之前它们主要向富国出口,现在它们自己成为了富国,互相也就成为了贸易对象。

根据引力模型,当韩国和台湾GDP规模很小时,尽管两国距离很近,但是两国之

间的贸易量很小。现在它们GDP增加了,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随之增大了。

5>(一个世纪以前,英国的进口产品来自相对遥远的地区:北美、拉美、亚

洲。今天,英国绝大部分进口产品来自其他欧洲国家。这种变化是如何迎合不断

变化的世界贸易产品结构的,

A century ago, most British imports came from relatively distant locations: North America, Latin America, and Asia>. Today, most British imports come from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How does this fit in with

the changing types of goods that make up world trade?

答:一个世纪以前,各国贸易产品是由气候或地理条件决定的。英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禀赋和欧洲其他国家很相似,这样英国只能从西半球其他国家或亚洲进口像棉花、橡胶这样的产品,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产品很少。工业革命之后,制造品贸易增长,并且随着交通和通讯的改进继续扩张,因此英国转而与欧洲其他经济体大量开展贸易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引力模型的一个直接预测。

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一、概念题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答:绝对优势论是指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提出的贸易理论,即各国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增进共同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就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贫民劳动论(pauper labor argument)

答:贫民劳动论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因此,贫民劳动论认为,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国内产业没有必要与低效率低工资的外国产业展开贸易。但是,克鲁格曼却认为,贫民劳动论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的误解,

因为本国决定进行贸易还是自己生产,关键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与外国的低工资率并没有多大关系。

3>(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答: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的产品。

4>(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产品转换曲线”,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用于说明减少一种商品的产出量可以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出量的可能性。在曲线之外的任何点都是不可能得到的,资源不可能实现这种配置,曲线内的点都可以得到,资源容易实现这种配置,只有曲线上的点代表资源充分利用下的最优效率。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由原点向外凸出。

5>(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答:派生需求是指因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如对较低生产阶段(消费品生产阶段)的初始需求的增加,可引起对较高生产阶段(生产资料生产阶段)的派生需求的增加;再如,投资需求的初始增加,可引起一系列派生需求的增加(如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等),最终引起国民经济

总产出的成倍增加。

6>(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nd curve)

答:相对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

线。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为了分析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必须超越局限于一种产品的局部供求分析和局部均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相对需求曲线就是联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需求状况的有效方法。产品A的价格与产品B的价格的比值称为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价格”,市场对产品A的需求数量与市场对产品B的需求数量之比称为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需求”。联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的曲线就是“相对需求曲线”。一般而言,相对需求是相对价格的减函数。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

7>(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

答:贸易所得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一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获得诸多利益,其中包括:?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分工的深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在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商品,即获得生产利益;?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在生产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和国民福利水平,即获得消费利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克服国内垄断、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学习效应的发挥等。总之,一国参与国际贸易能够从总体上提高该国的福利水平。

8>(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

答: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为了分析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必须超越局限于一种产品的局部供求分析和局部均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相

对供给曲线就是联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供给状况的有效方法。产品A的价格与产品B的价格的比值称为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价格”,市场对产品A的供给数量与市场对产品B的供给数量之比称为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供给”。联系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的曲线就是“相对供给曲线”。一般而言,相对供给是相对价格的增函数。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

9>(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答:一般均衡又称“瓦尔拉斯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研究一般均衡的理论与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给定所有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并假设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要素实际价格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在此情况下,能够求解出产品价格、要素价格以及所使用的要素数量和生产的产品量,这些产品和要素的价格能使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一般均衡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0>(相对工资(relative wage)

答:相对工资是“绝对工资”的对称,是指一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决定各国之间很多贸易问题的主要是

各国的相对工资水平,而非绝对工资水平。同样,在说明一国工资水平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时,重要的是该国的相对工资水平,而非绝对工资水平。

11>(非贸易品(nontraded goods)

答:非贸易品是指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非贸易品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能运输,或运输成本太高,或国际化专业分工不强,或各国出于战略需要而进行限制等,从而使其国际流动存在着重重困难。非贸易品主要是服务和建筑物,如医疗、教育、住房等。但也有许多例外,如银行和证券经纪人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常是国际性的。此外,如果一国对贸易管制过于严厉,贸易品也可以成为非贸易品。各国非贸易品价格的差异很大,由于它不能流动,其价格是由国内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 12>(

答:李嘉图模型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单一要素的贸易模型,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不同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惟一的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的惟一因素。李嘉图模型的中心含义是:如果每个国家都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从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的贸易就能为每个国家带来利益。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但它的两个核心含义,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和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至今仍能得到事实的支持。

1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答: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即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任何一种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分析机会成本的现实前提,当一种资源同时存在多种用途时,每一个使用这种资源的决策者或选择主体都会面临使用这一资源的机会成本问题。

14>(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

答: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指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15>(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答: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在进行局部均衡分析时,一种商品的价格被看成仅仅受该商品的供求影响,它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市场上决定,而不必考虑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局部均衡分析是以其他市场情况不变这样的简化条件为前提的,因此它不如一般均衡分析那样能够更为完整地把握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简化对于微观经济分析来说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必要的。局部均衡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地对单个商品或市场的均衡问题进行研究,因而是微观经济学中基本的分析方法。

二、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

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

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c>(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Home has 1200 units of labor available>(It can produce two goods,

apples and banana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3,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2>.

a>(Graph Home’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b>(What 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c>(In the absence of trade,what would the price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be? Why?

答:a>(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400(1200/3)处与苹

果轴相截,在600(1200/2)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3-1所示。

图3-1 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b>(用香蕉衡量苹果的机会成本是3/2。生产1单位苹果需要3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香蕉需要2单位的劳动。如果放弃1单位苹果的生产,这将释放出3单位的劳动,这3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生产3/2单位的香蕉。

c>(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趋同,竞争可以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而相对成本等于工资乘以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再除以工资乘上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因为各个部门工资相等,所以价格比率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率,即生产苹果所需的3单位劳动与生产香蕉所需的2单位劳动的比率,即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

2>(假设本国的情况和习题1相同。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

a>(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Home is as described in problem 1>(There is now also another country,Foreign,with a labor force of 800>(Foreign’s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5,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1>.

a>. Graph Foreign’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b>. Construct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答:a>(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160(800/5)处与苹果轴相截,在800(800/1)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3-2所示。

图3-2 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b>(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可以由苹果和香蕉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量绘出,如图3-3所示。

图3-3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从图3-3可以看出,苹果对香蕉的最低相对价格是3/2,在这个价格上,苹果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在3/2的相对价格上,本国对苹果的最大供给量是400,外国对香蕉的供给量是800,这时,相对供给量为1/2。只要相对价

,两个国家都格保持在3/2和5之间,相对供给量就不变。如果相对价格成为5会生产苹果,香蕉的产量为零。这时,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从图3-3中可以看出,相对价格为3/2时,相对供给在0到1/2之间;相对价格在3/2和5之间时,相对供给保持1/2不变;当相对价格为5时,相对供给从1/2到无穷大。

3>(假定世界相对需求的表示如下:对苹果的需求/对香蕉的需求=香蕉价格/苹果价

格。

a>(在相对供给曲线的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多少,

c>(描述本题的贸易模式。

d>(说明本国和外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Now suppose world relative demand takes the following form:Demand

for apples/demand for bananas= price of bananas/price of apples>.

a>(Graph the relative demand curve along with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b>(What is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of apples?

(Describe the pattern of trade>. c>

d>(Show that both Home and Foreign gain from trade>.

答:a>(相对需求曲线包括(1/5,5),(1/2,2),(1,1),(2,1/2)几个

点,如图3-4中的

四点。

图3-4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b>(苹果相对价格的均衡点是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相交点,也就是点(1/2,2),即相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的相交点。那么均衡的相对价格为2。

c>(本题的贸易模式是本国只生产苹果,外国只生产香蕉,每个国家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换得另外一国生产的产品。

d>(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3单位的香蕉,外国可以通过减少5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的苹果。贸易使得各国都能够以2单位香蕉换1单位苹果。那么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4单位的香蕉,外国

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的苹果,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贸易获益。

4>(假定本国现有2400名工人而不是1200名,其他条件与习题1相同,求新的均衡价格。请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的生产效率和两国之间贸易所得的分配。

Suppose that instead of 1200 workers, Home had 2400>. Find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What can you say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world production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gains from trade between Home

and Foreign in this case?

答:如果本国工人从1200增加到2400,那么相对供给曲线上的转折点将从(1/2,3/2)和(1/2,5)变成(1,3/2)和(1,5)。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将位于更低的水平区域上的点(2/3,3/2)。在本题中,外国仍可

以从贸易中获益。但是,无论是否有贸易,本国以苹果衡量的香蕉的机会成本保

持不变,所以本国既没有从贸易中获益也没有从贸易中受损。

5>(假定本国有2400名工人,但是他们的生产效率只有习题1中假设的一

半。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并确定均衡的相对价格,比较本国在本题和习题4

中的贸易所得。

Suppose that Home has 2400 workers, but they are only half as productive in both industries as we have been assuming>. Construct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and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How do the gains from trade compare with those in the case described in problem 4?

答:本题的答案和第3题类似。因为劳动翻番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

“有效劳动”的量没有变化(参见习题3)。

6>(“中国工人每小时工资为0>.50美元,如果允许中国无限制地向美国出

口,美国工人的工资也会降到这个水平。你不可能只进口10美元一件的T恤衫,

而不进口0>.50美元的工资率。”试分析这段话。

“Chinese workers earn only $0>.50 an hour; if we allow Chinese export as much as it likes, our workers will be forced down to the same level>. You can’t import a $10 shirt without importing the $0>.50 wage that goes with it>.” Discuss>.

答:这种观点仅仅是贫民劳动论的一个特例。关键问题在于相对工资率并非

凭空产生,而是由商品的相对生产率和相对需求决定。本章所给的数据已经表明,

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的低工资反映了中国在大

多数产业上的生产率要低于美国同行。正如本章举例证明的,如果生产率水平较

高的国家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低工资水平的国家的生活水平

会提高。

7>(在制造品部门,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大致和美国相同(有的产业比较高,

有的比较低)。美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高,但是大部分服务是非贸易品。

一些分析家认为这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问题,因为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无法在

世界市场上出售。这个结论错在什么地方,

Japanese labor productivity is rough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higher in some industries, lower in others),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is still considerably more productive in the service sector>. But most services are non-traded>. Some analysts have argued that this poses a

problem for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es in things we cannot sell on world markets>. What is wrong with this argument?

答:这个结论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所有的可以用来确定生产中比较优势的信

息:本例中有4个部门对劳动有所需求(美国的服务部门、日本的服务部门、美

国的工业部门、日本的工业部门,而不仅仅是两国的服务部门),仅仅比较服务

部门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不够的。如果

,本国服务业中的劳动将比外国的劳动更有效率。这说明了尽管美国在服务

行业有绝对优势,但这对于确定比较优势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要确

定比较优势还需要知道行业比率。任何行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行业内的相对

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行业间的相对工资。

8>(访问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物价很高,而日本工人的工资和他们的美

国同行差不多,结果他们收入的购买力只有美国的1/3,扩展习题7的讨论来解

释这个现象。(提示:考虑工资率和非贸易品的价格)

Anyone who has visited Japan knows it is an incredibly expensive place; although Japanese workers earn about the same as their U>.S>. counterparts,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ir incomes is about one-third less>. Extend your discussion from question 7 to explain this observation>. (Hint: Think about wages and the implied prices of non-traded goods>.)

答:虽然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和他们的美国同行差不多,而他们收入的购买

力只有美国的1/3,这说明虽然两国工资水平大体相等(

表示美国工人工资水平,

表示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但是两国服务业价格

(因为

表示美国服务业的价格水平,

表示日本的服务业的价格水平)。因为在服务业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日

本,所以其服务价格相对较低。这种额外的收益就增加了美国的购买力水平。然

而,大部分服务业是不可流动的,即为非贸易品。这样日本就不能通过贸易从美

国的服务业的低生产成本中获益,也就不可能使用这种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价

格。同理,美国也不能通过贸易提高本国服务业的价格。所以,由于服务业价格

水平相对较低,且服务业为非贸易品,所以美国的购买力水平高于日本。

9>(许多产品不能进行贸易的事实对贸易所得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How does the fact that many goods are non-traded affect the extent of possible gains from trade?

答:贸易所得还可以以非贸易品的形式存在。当非贸易品份额增加时,贸易

所得减少。换言之,越多的产品不进入国际市场,潜在的贸易所得就越低。如果

运输成本高到没有任何贸易存在,那么很明显将不能获得贸易所得。

10>(我们重点讨论了只包含了两个国家的例子。假定有许多国家能生产两

种产品,每个国家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模式和生产

模式会怎样,(提示: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We have focused on the case of trade involving only two countries>. Suppose that there are many countries capable of producing two goods, and that each country has only one factor of production, labor>. What could we say about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this case? (Hint: Try constructing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答:如果有许多国家能生产两种产品,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一个阶梯函数,

曲线上包含与具有不同劳动需求比率的国家个数相同的“阶梯”(水平点)数。

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左边的国家出口他们相对于交点右边的国

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交点在水平部分的曲线上,则一国在这一相对价格

水平上生产两种商品。

第4章 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

一、概念题

1>(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

答:充裕要素是“稀缺要素”的对称,是指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充裕要素的“充裕”是相对的,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的充裕,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充裕要素是以资源禀赋解释国际贸易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中的重要概念。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各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国内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要素价格(factor prices)

答: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指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入。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种: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相应地,其价格分别称为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生产要素价格同产品的价格一样,主要是由生产要素市场上供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工资主要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地租主要由土地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利息主要由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利润作为企业家收入,主要由企业家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3>(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如图4-1所示。图4-1(a)说明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于

的扩张,图4-1(b)则说明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

的扩张。图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从

移到了

图4-1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

4>(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答:要素比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要素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建议各国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5>(要素价格均等化(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答:要素价格均等化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指各国的生产要素价

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但贸易的深入必然导致不同生产要素充裕程度的变化,并引起其价格的相应变化。充裕要素

逐渐相对稀缺,价格由低变高;稀缺要素逐渐相对充裕,价格由高变低。作为贸易对方的另一个国家,必然发生类似的、反方向的变化,从而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趋于一致。

6>(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

答:参见本章概念题第4题“要素比例理论”。

7>(要素充裕(factor abundance)

答:要素充裕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充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国家?和?的要素充裕度:(1)数量定义法:如果两国的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分别为

,而且有

,就称相对于?国而言,?国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相对于?国而言,?国就是劳动力充裕型国家;(2)价格定义法: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之比分别为

,而且有

,就称?国为资本充裕型国家,?国为劳动充裕型国家。可见,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

8>(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答:里昂惕夫悖论是指资本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

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多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是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进行计算,以验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时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在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并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悖论的热潮。虽然对里昂惕夫悖论至今也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但它强烈地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因而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9>(要素密集(factor intensity)

答:要素密集度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设有两种产品

,其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分别为

,如果有

,就称

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即

产品在一国为劳动密集型,在另一国也仍为劳动密集型。

10>(稀缺要素(scarce factor)

答:稀缺要素是“充裕要素”的对称,是指一国拥有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稀缺要素的“稀缺”是相对的,它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在绝对数量上的稀缺,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稀缺。稀缺要素是以资源禀赋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中的重要概念。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指出:各国倾向于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将因国际贸易而受损。

11>(预算约束(budget constraint)

答:预算约束是指一个企业的支出要受到其货币存量和收入的制约。一个家庭、一个非营利机构和一个国家都存在预算约束。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取决于具体的环境条件,即取决于要求遵守行为规则的社会关系。硬预算约束是指财务收支计划对企业行为和行动自由的约束是硬性的,或者说,企业的生存只取决于销售收入和投入成本,企业的支出必须以企业的货币存量和收入为约束条件;软预算约束是指财务收支计划对企业行为和行动自由不构成有效的约束,当企业不能用自己的收入补偿其支出时,也能继续生存下去。

12>(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答:特定要素是“流动要素”的对称,是指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有些则不能自由流动。一般称前者为“流动要素”,后者为“特定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只是在流动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劳动一般可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特定性最低,但工作经验、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又使其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若干“特定”方面的特征。在理论分析中,明确区分特定要

素和流动要素能提供许多重要的分析工具,深化对经济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与

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二、习题

1>(在土地便宜的美国,用来养牛的人均土地要多于用于种植小麦所用的人

均土地。但是在那些比较拥挤的国家里,土地昂贵而劳动力便宜,人们用于养牛

业的人均土地通常比美国用于种植小麦的人均土地更少。我们是否仍然可以说,

与种植小麦相比,养牛业是土地密集型产业,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land is cheap, the ratio of land to labor used in cattle rais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and used in wheat growing>. But in more crowded countries, where land is expensive and labor is cheap, it is common to raise cows by using less land and more labor than Americans use to grow wheat>. Can we still say that raising cattle is land intensive compared with farming wheat? Why or why not?

答:将养牛业定义为土地密集型,这是比较生产中使用的土地相对于劳动的

比率得到的结果,而不是看所使用的土地相对于总人口的比率。美国养牛业中土

地对劳动的比率超过了小麦生产中的这个比率,意味着养牛业在美国是土地密集

型的。若其他国家养牛业中土地对劳动的比率超过了这个国家小麦生产中的这个

比率,那么养牛业在这个国家也是土地密集型的。其他国家和美国的比较于这个

目的并没有很大的关系。

2>(假定在现有要素价格下,棉布生产中每用1英亩的土地就需投入20小

时的劳动,而在生产粮食时,每用1英亩的土地只需投入5小时的劳动。

a>(假设该经济拥有的总资源量为:600小时的劳动和60英亩的土地。请

画图说明资源应如何分配。

b>(现在假设劳动供给分别上升到800小时、1000小时、1200小时。请用

一幅如(本书中)图4-6的图展示出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

c>(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Suppose that at current factor prices cloth is produced using 20 hours of labor for each acre of land, and food is produced using only5 hours of labor per acre of land>.

(Suppose that the economy’s total resources are 600 hours of labor a>

and 60 acres of land>. Using a diagram determin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Now suppose that the labor supply increases first to 800, then 1000, then 1200 hours>. Using a diagram like Figure 4-6, trace out the changing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labor supply were to increase even further?

答:a>(图4-2显示了资源的分配情况:

图4-2 资源的分配

如图4-2所示,长方形的四边表示劳动总供给和土地总供给。给定棉布生产

中的土地劳动比例

,棉布部门的资源使用必定在 直线上,

直线的斜率等于

。同样,粮食部门的资源使用一定在

直线上。两条直线相交于点 ,资源在两个部门的分配即由这一点表示。根据题中所

给数据,有

。又因为:

,所以

。同理可得,

,有:

。又有:

,解得:

b>(当劳动供给增加时,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如图4-3所示。

图4-3 劳动供给增加后的资源分配

图4-3中,劳动供给的增加使得用来表示一国资源的长方形变“长”了。如

果商品价格保持不变,要素价格和土地劳动比例也保持不变,资源在两部门的分

布会从点

移到点

、点

和点

,从而使得更多的土地和劳动被用于粮食生产。经过计算,本题的答案为:

时:

;

时:

;

时:

。(这时实现了完全专业化分工)

c>(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会出现劳动闲置。这时,要素价格将会进行调整变化,否则,将会出现失业现象。

(“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3>

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分析上面这段话。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cannot find anything to export>.

There is no resource that is abundant-certainly not capital nor land, and

in small poor nations not even labor is abundant>.” Discuss>.

答:充裕要素的“充裕”是相对的,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的充裕,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可见,起作用的不是要素的绝

对充裕程度,而是它们的相对充裕度。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各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国内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中国家,相对于资本而言劳动比较充裕。

4>(美国劳工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受过高等教

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

来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如何用相关贸易模型的理论来回答本题,

The U>.S>. labor movement-which mostly represents blue-collar workers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s and highly educated workers-has traditionally favored limits on imports from less-affluent countries>. Is this a shortsighted policy or a rational one in 6><#00aa00'>view of the interests of union members? How does the answer depend on the model of trade?

答:利用不同的模型,本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1)在李嘉图模型中,贸易可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从而使劳动获益。因

此美国劳工运动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是不合理的。

(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工人有可能从贸易中获益,也有可能从贸易中受

损。因为贸易使得用一种商品衡量的购买力上升,用另一种商品衡量的购买力下

降。劳动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就越有可

能从贸易中获益;相反,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进口竞争商品的生产,就越有可能

因贸易而受损。在美国,劳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美国的工人会因进口发

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受损。所以,美国劳工运动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

国家进口产品是合理的。

5>(最近,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计算机程序人员已经开始做原来只

在美国完成的工作。这种转移无疑导致美国程序员收入实质下降,请回答以下两

个问题:在美国技术工人的工资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把削

减工资作为防止计算机编程外包的理由,对此,贸易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论据并

加以反驳,

Recently, computer program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India have begun doing work formerly d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hift has undoubtedly led to substantial pay cuts for some programm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swer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How is this possible when the wages of skilled labor are ri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whole? What argument would trade economists make against seeing these wage cuts as a reason to block outsourc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答:程序员由于来自印度的竞争,面临着工资的下降,但这与技术劳动力工

资上涨不一致。通过使得编程更有效率,这项变化也许会提高软件业工人的工资

或降低所有商品的价格。然而,在短期,这明显会损害那些在面临转移成本的需

要特定技能的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利益。有许多原因不阻止计算机编程服务的进

口(或这些工作的外包)。首先,通过使得编程更便宜,它使得美国的生产可能

性边界扩张,使得整个国家平均来说变得更好,这会导致必要的收入分配,但是

不应该阻止将使得国家在总体上变得更好的贸易。此外,没有贸易政策行动存在

于真空中,如果美国禁止编程服务进口,它也会导致别的国家也实行更加限制贸

易的政策。

6>(分析说明为什么里昂惕夫悖论以及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会与要素比例理论相矛盾。

Explain why the Leontief paradox and the more recent Bowen, Leamer,

and Sveikausk as results reported in the text contradict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答:要素比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是资本密集型国家,所以,根据要素比例理论,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应该出口其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资源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再像理论上描述的那么清晰。对这种观点较为典型的解释有:

(1)自然资源。在要素比例理论中,只考虑了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生产一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替代。

(2)人力资本。在要素比例理论的假设中,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比国外的劳动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美国的高生产率得益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这种

人力资本投资折算进去考虑,美国的出口商品就是资源密集型的。

(3)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比例理论中假设同种商品在各国要么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要么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那么,如果同一种商品在美国是资本

密集型的,在他国却是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就可能产生与要素比例理论相反的结

论。

7>(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各国间存在着生产要素效率

的不同。请解释这将如何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概念。

In the discussion of empirical results on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we noted that recent work suggest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seems to differ internationally>. Explain how this would

affect the concept of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答:如果各国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那么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可以适用于“有

效要素”,就是在工人技能或(例如)土地差异中考虑技术差异。结果表明,调

整后的模型比没有调整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国家间的贸易模式。要素价格趋同

概念也可以适用于有效要素。一个技能更好的工人或者是工人处在一个高技术的

国家,该工人就相当于另外一国中的两个工人。这样,一个人就是两单位有效劳

动。一个高技术的工人的工资是低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而且一单位有效劳动的

价格还将趋同。

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

一、概念题

1>(偏向型增长(biased growth)

答:偏向型增长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方

向上扩张的幅度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生偏向型增长的原因有:某个生产

部门技术的进步;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或国家利用资源效率的提高等等。在

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型增长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偏向扩张的产品的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例如,图5-1(a)说明了偏向于X产品的经济增长,图5-1(b)说明了偏向于Y产品的

经济增长。

图5-1 偏向型增长

2>(内部价格(internal price)

答:内部价格是“外部价格”的对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在各国的贸易活动中,政府经常借助于各种关税或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实现有利于本国经济的目标。这些贸易政策会导致同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同的价格,其中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称为“内部价格”,而相对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称为“外部价格”。

3>(出口偏向型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

答:出口偏向型增长是指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的增长方式,表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一国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该国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该国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对于不同产品而言,其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可能是不相同的。如果一国出口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超过了其他类产品,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出口偏向型增长。

4>(等价值线(iso value lines)

答:等价值线是描述市场产出价值的曲线,同一条等价值线的产出价值相等且不变。例如,如图5-2所示,有两种产品A和B,价格分别是

,产量是

,那么等价值线是由等式

所确定的。

越大,等价值线的位置离原点越远,对应的产出价值就越高。

图5-2 等价值线

(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y) 5>

答:出口补贴是指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有两种方式:

(1)直接补贴,即商品出口时,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贴。

(2)间接补贴,即政府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的直接税、超额退还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提供比在国内销售货物更优惠的运费等。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将补贴分为禁止使用的补贴、可申诉的补贴和不可申诉的补贴。

6>(边际支出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

答:边际支出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

表示增加的收入,

表示增加的消费,则边际支出倾向的公式为:

。在一般情况下,边际支出倾向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全部增加的收入分为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储蓄两部分。所以,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等于1。对消费统计资料的研究证明,在短期中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7>(外部价格(external price)

答:外部价格是“内部价格”的对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相对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在各国的贸易活动中,政府经常借助于各种关税或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实现有利于本国经济的目标。这些贸易政策会导致同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同的价格,其中,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称为“内部价格”,而相对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称为“外部价格”,以区别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

8>(梅茨勒悖论(Metzler paradox)

答:梅茨勒悖论是指在极端条件下,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造成贸易条件的强烈改变,反而使进口品国内价格下降的现象。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当一国对其进口产品实施关税时,将使得该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这将导致进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即该国稀缺要素的价格加速上升,且进口产品的国内生产因

受到鼓励而增加,达到保护效果。而梅茨勒悖论是上述情形的一个例外。

图5-3 梅茨勒悖论

如图5-3所示,

为外国的出口供给曲线,

为自由贸易下的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为含税后的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之间的差距即为关税,自由贸易均衡在

点,决定了自由贸易下的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为

,而征税之后的贸易均衡点在

点,为了购买更多的

数量的进口产品,国内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价格为

,在本图中

,即征税后的国内价格要低于自由贸易价格,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梅茨勒悖论情形下征税反而会使本国稀缺要素价格加倍下降,国内进口品的生产受到阻碍,造成负保护的效果。产生梅茨勒悖论的关键在于外国的出口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而自由贸易均衡与含税均衡均位于其向后弯曲的缺乏弹性阶段上。如果出口供给曲线

是向上倾斜的正常形状,就不会发生这一悖论。

9>(福利恶化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

答:福利恶化型增长是指使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由于一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可能会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非常强的出口偏向型,那么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可能抵消生产能力提高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使得该国整体福利水平绝对下降。一般认为,福利恶化型增长的假设条件过于极端,它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不是实际可能发生的现象。

10>(标准贸易模型(standard trade model)

答:标准贸易模型是指通过对世界相对需求和相对供给的研究来确定世界贸易均衡点,并将各种传统贸易模型视为其特例的一般化贸易模型。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标准贸易模型”,可将各传统贸易模型视为该一般化贸易模型的特例。在该模型中,首先通过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导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通过消费者偏好推导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然后由这两条曲线的交点确定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一国的贸易条件。

11>(进口偏向型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

答:进口偏向型增长是指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进口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的增长方式,表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一国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该国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该国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但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如果一国进口类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超过了其他类产品,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进口偏向型增长。

1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答: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贸易条件反映该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通常用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公式是:

,如果该系数大于100,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较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看好;如果该系数小于100,则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不佳。

13>(进口关税(import tariff)

答:进口关税是指进口国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关税。进口关税一般在外国货物直接进入关境或国境时征收,或者在外国货物由对方从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等地提货并运往进口国的国内市场销售时,在办理海关手续中征收。进口关税主要分为最惠国税和普通税两种。

14>(收入转移(transfers of income)

答:在国际经济分析中,收入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把其收入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收入转移对一国贸易条件有很大影响。如果本国将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外国,意味着本国的收入减少了,因此支出必须随之减少。相应地,外国将增加支出。如果各国支出占世界支出总额的比例发生变动,那么世界相对需求也会随之变动,从而影响各国的贸易条件。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

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会使得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

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15>(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

答:无差异曲线是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消费品的不同组合所

描述出来的曲线。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是:?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都代表

一个效用等级;?离原点越远代表的效用水平就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

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还有两条特殊

的无差异曲线值得注意:—条为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

线;另—条为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呈直角形状的曲线。

二、习题

1>(假设挪威与瑞典相互贸易,挪威出口鱼,而瑞典出口沃尔沃汽车。假定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但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同:挪威由于有较长的沿大西洋的

海岸线,因此捕鱼效率高;瑞典的资本相对充裕,故而汽车的生产效率高。据此,

根据标准贸易模型论述这两国的贸易利益。

Assume that Norway and Sweden trade with each other, with Norway exporting fish to Sweden, and Sweden exporting Volvos (automobiles) to Norway>. Illustrate the gains from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using the standard trade model, assuming first that tastes for the goods are the same in both countries, but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s differ: Norway has a long coast that borders on the north Atlantic, making

it relatively more productive in fishing>. Sweden has a greater endowment of capital, making it relatively more productive in automobiles>.

答:如图5-4所示,注意到当两个国家由国内价格(虚线)决定的生产模式

移动到由世界价格(实线)决定的生产模式时,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了。

图5-4 贸易利益

2>(在第1个问题的贸易情景中,由于过度捕鱼,挪威现在捕获的鱼量低于

前些年。这一变化不仅引起了挪威潜在产鱼数量的减少,并且导致了国际市场上

鱼的相对价格的上涨。

a>(分析过度捕鱼导致挪威福利的下降。

b>(如果过度捕鱼可以提高挪威的福利水平,这将是如何实现的呢,

In the trade scenario in Problem 1, due to overfishing, Norway becomes unable to catch the quantity of fish that it could in previous years>. This change causes both a reduction in the potential quantity of fish that can be produced in Norway, and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world price for fish, P/P~>.

a>(Show how the overfishing problem can result in a decline in welfare for Norway>.

b>(Also show how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overfishing problem could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welfare for Norway>.

答:a>(如图5-5(a)所示,挪威潜在产鱼数量的减少导致生产可能线边

界大幅度地向内移动,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挪威福利水平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

下降。

b>(如图5-5(b)所示,国际市场上鱼的相对价格的上涨导致贸易条件改

善,挪威福利水平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

图5-5 过度捕鱼对挪威福利的影响

3>(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供给和价格的变动之间可能没有联系。例如:如果

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完全不可流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成为直角形状,两种产

品的产出也不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会提

高一国的福利水平,请画图进行分析。

In some economies relative supply may be un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prices>. For example, if factors of production were completely immobile between sectors,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would be right-angled, and output of the two goods would not depend on their relative prices>. Is it still true in this case that a rise in the terms of trade increases welfare? Analyze graphically>.

答:如图5-6所示,假设一国生产

两种商品,在生产要素完全不可流动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直角形状

图5-6 要素不可流动时

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产生的影响

从图5-6可以看出,生产点位于

的拐角点

处,消费点是相对价格线和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

。贸易条件的好转会使得相对价格线沿着它与

长方形的截点旋转,即从

旋转到

(因为没有不可流动要素的替代效应,所以生产点保持不变)。该国可以达

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消费点也变成了

。尽管供给方面没有变化,但该国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多,为进口购买支付

更少。可见,当

是直角形状时,贸易条件的改善将提高社会福利。

4>(与供给方面要素不可流动性相当的就是需求方面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试

想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比例是固定的。例如,不论两种产品的相对价

格是多少,每买1磅粮食就买1码棉布。画图分析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会提高这

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The counterpart to immobile factors on the supply side would be lack of substitution on the demand side>. Imagine an economy where consumers always buy goods in rigid proportions--for example, one yard of cloth for every pound of food—regardless of the prices of the two goods>. Show that

an improvement in the terms of trade benefits this economy, as well>.

答:如图5-7所示,假设一国生产

两种商品,在产品不可替代时,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型,其角点与

点连线在一条直线上,记为

图5-7 产品不可替代时

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产生的影响

从图5-7可以看出,生产点位于点

,消费点是相对价格线和无差异曲线的交点 。贸易条件的好转会使得相对价格线从

旋转到

,这时,生产点从

变到

。该国可以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消费点也变成了 。该国的进出口量都有所变化,福利水平的变化由 的斜率和相对价格线的变化幅度决定。

5>(日本原本出口制造品,进口原材料如粮食、石油。分析以下情况下日本

贸易条件的变化:

a>(中东战争使得石油供应紧缺。

b>(韩国扩展了汽车的生产能力,并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销售。

c>(美国的工程师建立了核反应堆以代替石油燃料发电厂。

d>(俄罗斯农业歉收。

e>(日本降低牛肉和柑橘的进口关税。

Japan primarily exports manufactured goods, while importing raw materials such as food and oil>. Analyze the impact on Japan’s terms of trade of the following events:

a>. A war in the Middle East disrupts oil supply>.

b>. Korea develop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utomobiles that it can sell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 U>.S>. engineers develop a fusion reactor that replaces fossil fuel electricity plants>.

d>. A harvest failure in Russia>.

e>. A reduction in Japan’s tariffs on imported beef and citrus fruit>.

答:日本是制造品(

)的出口国和原材料(

)的进口国,其贸易条件由世界制造品和原材料的相对价格

来衡量。通过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制造品相对于原材料)的

变化可以确定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以下的解答中,世界相对供给

和相对需求

反映的总是

的相对关系。假设所有国家都是大国,所以这个变化会影响世界的相对价格。

a>(中东石油供给的突然中断会减少原材料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将向外移动,压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b>(韩国汽车产量的增加会加大制造品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将向外移动,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c>(美国发明的一种对石油燃料的替代品,可以降低对原材料的需求,进而增加世界相对需求。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将向外移动,提高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改善日本的贸易条件。即使日本没有安装核反应堆也将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世界对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了。

d>(俄罗斯的歉收会减少原材料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向外移动。由于俄罗斯对制造品的需求减少,会导致世界需求减少,所以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将向内移动,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e>(日本将原材料关税下调将提高国内制造品的相对价格。这个价格变化将增加日本的相对供给,降低日本的相对需求,导致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世界相对

需求减少(即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外移动,世界相对需求线向内移动),并降低制

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6>(互联网使诸如编程及技术支持等服务贸易增加,并且使得服务相对于制

造品的价格下降。印度尤其被认为是技术性服务的出口者,这曾经是美国的出口

强项。把制造品和服务看成可贸易品,为美印经济建立标准贸易模型,分析引起

服务外包的可出口性服务的相对价格下降会降低美国的福利,而增加印度的福

利。

The Internet has allowed for increased trade in services such as programming and technical support, a development that has lowered the prices of such services relative to manufactured goods>. India in particular has been recently viewed as an “exporter” of

technology-based services, an area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had been a major exporter>. Using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s tradable goods, create a

standard trade model for the U>.S>. and Indian economies that shows how relative price declines in exportable services that lead to the “outsourcing” of services can reduce welf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crease welfare in India>.

答:如图5-8所示,服务相对于制造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使等价值线逆时针旋

转,导致美国服务产出相对减少,而制造品产出增加,这减少了美国的福利。

图5-8 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

7>(A国和B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

。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A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

件和福利的变化:

a>(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b>(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

c>(B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d>(B国的劳动供给增加。

Countries A and B have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capital and labor, with which they produce two goods, X and Y>. Technology is the same in the two countries>. X is capital intensive; A is capital abundant>.

Analyze the effects on the terms of trade and the welfare of the two countries of the following:

a>. An increase in A’s capital stock>.

b>. An increase in A’s labor supply>.

c>. An increase in B’s capital stock>.

d>. An increase in B’s labor supply>.

答:在生产过程中,当一种要素供给增加时会导致经济的偏向型增长。无论

哪个国家,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导致

产品产量上升,劳动供给的增加会导致

产品产量上升。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

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所以,A国应该出口

产品,进口

产品。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该国福利水平的变化不

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一国福利水平上升。

a>(A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上升(也有可能恶化,但可能性极小),B

国福利水平上升。

b>(A国贸易条件改善,福利水平上升,B国福利水平下降。

(B国贸易条件改善,福利水平上升,A国福利水平下降。 c>

d>(B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上升(也有可能恶化,但可能性极小),A

国福利水平上升。

8>(经济增长有可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也有可能使之恶化。为什么大部

分经济学家认为福利恶化型增长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

It is just as likely that economic growth will worsen a country’s

terms of trade as that it will improve them>. Why, then, do most economists

regard immiserizing growth, where growth actually hurts the growing

country, as unlikely in practice?

答:当一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效应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的效应时,

就会产生福利恶化型的增长。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一国的经济增长必须有很

强的偏向性,而且这个国家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个足够重要的地位,这样它

的行为能够对贸易条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有这些条件同时被满足,才会出

现福利恶化型增长。但是,在实践中这些条件很难同时被满足。

9>(从经济的视角看,印度和中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都是低工资的大

国,具有相似的比较优势模式。这些年都相对更加融入了国际贸易中。中国先开

放,现在印度也正对外开放,这对中国和美国的福利有何影响,(提示:考虑对

世界经济增加一个类似于中国的新经济体。)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00aa00'>view, India and China are somewhat similar: Both are huge, low-wage countries, probably with similar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until recently were relatively clos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China was the first to open up>. Now that India is also opening up to world trade, how would you expect this to affect the welfare of China? Of the United States? (Hint: Think of adding a new economy identical to that of China to the world economy>.)

答:如果印度对外开放能够降低中国出口到美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并因此提

高美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则印度开放对美国有利。显然,美国在与中国贸易

中利益受损的部门将转而被印度损害,但是总的来说,美国能从中获得利益。需

要注意的是,这里做出的关于印度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与美国相比是可贸易的假

设与在第六题中做出的假设是不同的,这里假设印度出口当前美国从中国进口的

产品。中国由于印度产品产量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而利益受损。

10>(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外来援助是被“捆绑”住的。也就是说,援助往

往带有条件,要求接受国将援助用于购买援助国的产品。例如,法国为非洲的一

项灌溉计划提供资金,条件是水泵、管道和建筑设备必须优先从法国购买。这种

援助条件对收入转移问题的分析会产生什么影响,从援助国的角度来看,这种条

件有意义吗,你能设想出一种援助条件恶化了接受国福利的情形吗,

In practice much foreign aid is “ied”; that is, it comes with restrictions that require that the recipient spend the aid on goods from the donor country>. For example, France might provide money for an irrigation project in Africa,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umps, pipelines, an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be purchased from France rather than from Japan>. How does such tying of aid affect the transfer problem analysis? Does tying of aid make sense from the donor’s point of <#00aa00'>view? Can you think of a scenario in which tied aid actually makes the recipient worse off?

答:如果援助国要求接受国将援助用于购买援助国的产品,那么,建立在出

口基础上的援助增加了该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进而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

所以,援助国的贸易条件将会改善,而援助接受国的贸易条件会恶化。因为接受

国对援助国出口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所以接受国的福利水平在理论上有可

能恶化,而援助国因贸易条件改善而受益。

11>(假定一个国家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而另一国家对这种产品征收高关

税来抵消补贴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得后者的产品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

形下,两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两国的福利有何变化,另一方面,假定另一国

针锋相对地对自己的出口产品进行补贴,其结果与上述情形有什么不同,请对比

分析。

Suppose that one country subsidizes its exports and the other country imposes a “countervailing” tariff that offsets its effect, so that in the end relative prices in the second country are unchanged>. What happens to the terms of trade? What about welfare in the two countries?

Suppose, on the other hand, that the second country retaliates with an export subsidy of its own>. Contrast the result>.

答:如果一国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那么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的变

化将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另一国家对这种产品征收高关税来抵消补贴

产生的影响,那么第一国的福利水平不仅会因为贸易条件恶化而有所下降,而且

会受到新的内部相对价格扭曲的负面影响。相反,第二国不仅会从第一国的出口

补贴中获得好处,而且还会从自己的关税中受益。如果第二国实行出口补贴作为

对第一国的“报复”,那么这将抵消其贸易条件带来的好处。所以,“报复”性的

出口补贴对第一国有益,对第二国有害。

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一、概念题

1>(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答: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是

指企业为购买投入的生产要素所支付的货币量。成本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其中,按其是以平均量计算还是以增量计算,分为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分为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其中,平均总

成本是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每单位产量所包含的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是每单位产量所包含的可变成本。

2>(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

答:知识外溢是指因知识的产生、积累和传播而形成外部经济的现象。当一个厂商积累其有关生产的经验和知识时,其他厂商可以通过模仿,在成本很低或根本不花费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获得收益。即知识能够从创新者那里“外溢”到其他厂商那里。

3>(倾销(dumping)

答: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的行为。倾销实际上是价格歧视的一种,即厂商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取最大的收益。只要某种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同的弹性,厂商就有采取倾销行为的动力。倾销的发生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厂商是价格制定者而非接受者;?市场相互分割,一国居民不能以低成本回购出口商品以套取差价。倾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偶然性倾销、间隙性或掠夺性倾销、长期性倾销。

4>(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 market pooling)

答:劳动力市场共享是指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的

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被厂商和工人所“共享”,即在这个市场中,厂商

会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人也较少面临失业。

5>(动态收益递增(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

答:动态收益递增又称“动态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累积产量增加,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作用导致行业中每个单独企业的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形。与静态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平均成本的下降不是源于一个时点上行业规模的扩大,而是来自一段时间内行业的产量逐步递增和经验的逐步积累。在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学习曲线概括积累产量与成本的关系,参见本章概念题6“学习曲线”。

6>(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答:学习曲线是表明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人员学习过程相互关系的曲线。如图6-1所示,横轴为企业的累积产出量,它表示企业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随产出的不断增加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掌握新的技术知识,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学习效应”、“边干边学”或“干中学”。纵轴为企业的长期平均单位生产成本。学习曲线表明了学习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

图6-1 学习曲线

7>(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

答:近年来,经济学家对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城市崛起及经济间的空间影响等现象建立模型加以研究,这种方法被称为经济地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的兴起则标志着“空间问题”正在成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核心。一方面,“新地理经济学”严格遵循新古典经济学基于理性个人行为假设的均衡模型建造的方法论传统,因而是“新古典主义”传统的继续;但另一方面,“新地理经济学”充分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在收益递增与外部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建模技术,提出了一个同时包括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等内容的规范分析框架,从而在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重新激发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空间经济学”研究高潮。

8>(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答:成本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中,按其是以平均量计算还是以增量计算,分为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又称“增量成本”,是指新增加一个单位产量而引起的成本增加量。

9>(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答: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单个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个国家内的个别厂商也许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但在整个国家、整个行业的水平上却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现象。行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将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国家具有更高的效率。某个国

家也许在某一行业不再保有成本优势,但若某种历史因素或特殊因素使得该国较早地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则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足以保证该国继续过去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

10>(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答:边际收益又称“边际报酬”,是指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新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量。边际收益的另外一种含义是:新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这里的收益是指货币收益或销售收入。

11>(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forward-falling supply curve)

答: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指一条描述产出与价格反向变化的曲线,即行业的产出越大,厂商愿意销售其产品的价格就越低。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但是,如果存在外部经济(即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时,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整个国家、整个行业就会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现象,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由此产生。

12>(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答:垄断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下的市场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1)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存在许多企业。

(2)这些企业的产品属于差别产品,即它们虽然是同一类产品,但在产品的商标、包装、设计、质量、性能、声誉、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差别。一方面,由于产品具有不同特色,因此不具有完全替代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从而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

(3)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相比是否具有很大的差别。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就越高;产品差别越小,替代性越强,竞争程度就越高。每个企业既是垄断者,又是竞争者。

(4)不存在企业进出市场的障碍。

13>(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

答:不完全竞争是指在市场结构中,除完全竞争之外的其他三类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的统称。参见本章概念题12(垄断竞争)、14(寡头垄断)和18(完全垄断)。

14>(寡头垄断(oligopoly)

答: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头市场”、“寡占”、“寡占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相互竞争。?这些企业的产品可以是同质产品,也可以是差别产品。?存在市场势力,但取决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合作还是竞争。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常常带有

博弈性质。?新企业的进入有障碍。寡头垄断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市场结构形式。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只有两个企业相互竞争的情况。

15>(幼稚工业论(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答:幼稚工业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论点,认为新兴工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提供贸易保护以免在国外强大的竞争下夭折,并随着新兴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而逐步取消贸易保护、为自由贸易的实行创造条件。运用该理论需注意:?选好保护对象;?限定保护期限;?注意保护手段,补贴优于关税;?考虑能否达到适度规模;?考虑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发展比较优势。幼稚工业论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论点,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了类似的政策措施。但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这种保护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16>(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答: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向每个消费者索取其愿为每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自我选择约束来分离不同的消费需求层次,从而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利用直接的信号将需求者分为几类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索取不同的价格。要成功地实施价格歧视,企业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企业必须知道或者能够推断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的支付意愿;?企业必须有能力阻止或限制支付

低价的顾客将产品转卖给愿支付高价的顾客。

17>(行业间贸易(inter industry trade)

答:行业间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行业间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行业间贸易反映交易双方的比较优势。例如,澳大利亚向韩国出口小麦,韩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电视;但是,韩国不向澳大利亚出口小麦,澳大利亚也不向韩国出口电视。

18>(完全垄断(pure monopoly)

答:完全垄断是与完全竞争相反的、完全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垄断的主要特征是:?卖方垄断企业的产品很难找到替代品;?卖方垄断企业具有控制产品价格和产量的能力;?由于政府干预或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原因,市场存在着新企业进入障碍。完全垄断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少见,但对完全垄断的分析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

19>(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答: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由其自身内部引起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收益不断增加的经济现象。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以扩大销售市场,同时也将通过集中生产,实现单个厂商的规模经济。其最终结果是产品的集中生产和世界性销售。

20>(相互倾销(reciprocal dumping)

答:相互倾销是指不同国家生产同种或类似产品的厂商都对出口产品制定一

个低于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并进行双向贸易的现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扩大产品的国内销售量会导致其国内价格的下降,因此它往往限制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量;同时,如果它能够在国外市场上扩大该产品的销售量,那么即使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也能够在不影响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增加总利润。如果对方国家的厂商也采取了这种行为,那么就发生了相互倾销。

21>(区际贸易模式(interregional trade)

答:区际贸易模式指一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模式。一般认为,这种贸易模式是由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所决定的。

区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区域生产分工的差异,同时还有其内在的客观原因:?互通有无与繁荣市场的需要;?形成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必然;?源于资本本性的市场扩张要求;?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

22>(专业化供应商(specialized suppliers)

答:专业化供应商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向企业提供零部件产品或者相关服务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掌握相关产品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在对外部经济的解释中,厂商的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从而使得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这样就产生了外部经济。

23>(行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

答:行业内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产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各国将分别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国际交换。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主要的国际贸易内容,同一产业内的产品贸易又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针对这一事实,克鲁格曼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推动了产业内的贸易活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较比较优势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由此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此外,产业内贸易也与各国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或偏好有关。

二、习题

1>(分析下列四例,解释每例是外部规模经济情形,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a>(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

b>(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生产的。

c>(欧洲唯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图卢兹组装。

d>(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examples, explain whether this is a case

of external or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a>. Most musical wind instru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produced by more than a dozen factories in Elkhart, Indiana>.

b>. All Hondas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either imported or produced in Marysville, Ohio>.

c>. All airframes for Airbus, Europe’s only producer of large aircraft, are assembled in Toulouse, France>.

d>. Hartford, Connecticut, is the insurance capital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答:a>(反映的是外部规模经济。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

生产了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说明这个产业是通过集中在几个地点进行生产而降

低这个产业的成本的,即使单个企业的运作规模很小也是如此。

b>(反映的是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生产的产量越大,其生产成本越低。

美国销售的本田车要么从日本进口,要么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生产,这样做

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c>(反映的是单个企业层次上的内部规模经济。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

在法国土伦组装,导致了航空部门的不完全竞争,降低了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

是典型的内部规模经济。

d>(反映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哈特福德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地理

上的集中有很多好处:有更多种类的支持产业运作的专业化服务、有更大的劳动

力市场、更多的投入市场。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定价等于边际成本。为什么当存在内部规模

经济时,这就不再可能,

In perfect competition, firms set price equal to marginal cost>. Why is n’t this possible when there are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答: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垄断厂商获得了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

市场不同的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低于价格,因为当厂

商卖出一个单位的产品时,它必须降低所有产品的价格而非只降低这个产品的价

格。所以,当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某些企业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时,厂商的定价

就会高于边际成本。

3>(人们经常说收益递增的存在是国家之间产生摩擦的根源之一,因为每个

国家都希望能扩大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的生产。依据垄断竞争模型和外部经济模

型评述这观点。

It is often argu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increasing returns is a source of conflict between countries, since each country is better off if it can increase its production in those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by economies of scale>. Evaluate this <#00aa00'>view in terms of both th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external economy models>.

答:通过在一国之内集中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产品,而不是在几个国家同时

进行生产,世界可以使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在垄断竞争模型中,

这种劳动力的集中对本国有利,也能使得本国获得一些垄断租金。但是,这将伤

害世界其他国家,因为它们面临更高的消费品价格。在外部经济情况下,这样的

垄断定价行为不太可能发生,因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小。

4>(假定课本120页的例子中的两国——本国和外国(在例子中,本国的汽

车年销售量为900000辆,外国的年销售量为1600000辆,且假设两国有相同的

生产成本)现在打算与拥有3750000辆国内汽车市场规模的第三国进行汽车市场

的一体化。试计算一体化后新市场中的厂商数、各厂商的产量,以及汽车单价。

Suppose the two countries we considered in the numerical example on pages 120 were to integrate their automobile market with a third country with an annual market for 3>.75 million automobiles>. Find the number of firms, the output per firm, and the price per automobile in the new integrated market after trade>.

答:解答本题的第一步是确定

,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生产数量。已知公式:

其中,

是平均成本,

是固定总成本,

代表每个企业的销售量,

代表边际成本。

其中,

表示价格,

表示需求参数。

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遵守定价规则,那么: ,S表示整个行业的销售量。使

,有

,用

替换

,则可得:

根据已知数据,

,可以得到

。因为0>.8个企业在现实中是没有意义的,故 。

不能等于16,因为最后一个企业无法获得正利润。

通过

,可以算出每个企业的产量是41666单位;通过 ,可以算出边际成本

等于5000美元,价格

等于7000美元。

5>(假设单个汽车生产商的固定成本是50亿美元,而每辆车的可变成本是

17000美元。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就下降。具体说

为市场上厂商的数量。设美国和欧洲市场上分别有3亿和5>.33亿人口。

a>(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多少,

b>(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价格是多少,

c>(现在假设美欧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美国市场上除了原有的3亿人口外,

将增加5>.33亿人口。在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将有多少汽车厂商,汽车新的均

衡价格是多少,

d>(美国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在b和c中为何不同,自由贸易改善了消费者的

福利吗,是怎样改善的,

Suppose that fixed costs for a firm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start-up costs of factories, capital equipment, and so on) are $5 billion and that variable costs are equal to $17,000 per finished automobile>. Because more firms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market price falls as more firms enter an automobile market, or specifically, where n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firms in a market>. Assume that the initial size of the U>.S>. and the European automobile

markets are 300 million and 533 million people, respectively>.

a>. Calculate the equilibrium number of firms in the U>.S>. and European automobile markets without trade>.

b>. What is the equilibrium price of automobi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closed to foreign trade?

c>. Now suppos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decides on free trade in automobiles with Europe>. The trade agreement with the Europeans adds 533 million consumers to the automobile market, in addition to the 300 mill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 many automobile firms will there b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Europe combined? What will be the new equilibrium price of automobiles?

d>. Why are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ent in (c) than in

(b)? Are consumers better off with free trade? In what ways?

答:a>(美国汽车生产厂商的总成本为

(

为美国的人口数),平均成本为

,即

解得

同理,欧洲汽车生产厂商的总成本为

(

为欧洲的人口数),平均成本为

。由

,即

解得

所以,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3家,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4家。

b>(

。所以,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汽车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17050美元,欧洲汽车市场的均衡价格是17037>.50美元。

c>(

,其中

,解得

。从而

。所以,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将有5家汽车生产厂商。汽车新的均衡价格是17030美元。

d>(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的价格都降至17030美元,此外,美国两个市场上的消费多样性增加了,在自由贸易前消费者能够在3个品牌中选,现在,他们能在5个品牌中选。在欧洲,在贸易前消费者能够在4个品牌中选,现在他们能在5个品牌中选。

6>(列举两个国际市场上具有动态报酬递增的产品例子。在每个例子中说明

创新和“干中学”对动态报酬递增的重要性。

Give two examples of products that are traded on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which there are 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 In each of your examples,

show how innovation and “learning-by-doing” are important to the 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 in the industry>.

答:举生物技术和飞机设计两个例子来说明。生物技术是创新、创造新产品

的产业,但是也是一个学会如何成功学习经验和创造能获利的产品、并且要在实

践中才能学会的产业。飞机设计既需要创新去设计更安全、更高效的新飞机,新

飞机也可以在旧模型基础上稍微改变,丰富的经验对于创造新飞机有巨大的帮

助。

7>(评价下述情形中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相对重要性:

a>(世界上大部分的铝是由挪威或加拿大冶炼的。

b>(世界上半数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在西雅图生产。

c>(美国和日本生产了大部分的半导体。

d>(大部分苏格兰威士忌产自苏格兰。

e>(许多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产自法国。

Evalu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ausing the following:

a>(Most of the world’s aluminum is smelted in Norway or Canada>.

b>(Half of the world’s large jet aircraft are assembled in Seattle>.

c>(Most semiconductors are manufactured in either the United States

or Japan>.

d>(Most Scotch whiskey comes from Scotland>.

e>(Much of the world’s best wine comes from France>.

答:a>(体现了规模经济。相对少的生产地点说明了生产中存在外部规模经

济。如果这些企业的产量足够大的话,那么生产中也可能存在大的内部规模经济。

b>(体现了规模经济。因为在飞机的生产中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所以飞机是

由少数(不完全竞争)企业集中在某些地点进行生产。如波音飞机的生产就是在

西雅图进行的。

c>(体现了规模经济。因为在半导体的生产中外部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所以

半导体企业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地方生产。如果因为一些历史性的原因在某个特定

地方进行半导体的生产,那么这个国家的半导体出口是因为规模经济而不是比较

优势。

d>(体现了比较优势。只有苏格兰出产“真正的”苏格兰威士忌。苏格兰威

士忌的生产需要一种极为熟练的蒸馏技术,具有这种技术的工人集中在苏格兰地

区。另外,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适合使用当地谷物来进行生产。所以,这反

映了比较优势。

e>(体现了比较优势。法国具有别处不可比拟的气候条件与土地的特殊组合

方式。这在葡萄酒生产中形成了一种比较优势。

8>(在日本,有些商店专门出售从美国回购的日本产品,而且价格比正规商

店的定价要低。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There are some shops in Japan that sell Japanese goods imported back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t a discount over the prices charged by other

Japanese shops>. How is this possible?

答: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日本的生产厂商对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实行

了价格歧视,所以相同的产品在美国的售价要低于在日本市场的价格。有时候,

即使考虑关税和运输成本,日本商人从美国回购日本产品并在日本出售仍然可以

获取利润。可见,只有当市场间的价格差异非常大时,这样做才有利可图。

9>(考虑一种类似(教材中)图6-9中的情形。在图6-9中,两国均能生产

某种产品且有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的约束。但在本例中,假定两国有相同的生产

成本,因而其供给曲线是相同的:

a>(你认为国际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的模式会是怎样,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生产

何种产品,

b>(本题中国际贸易所得是什么,这些所得只存在于有该行业的国家吗,

Consider a situation similar to that in Figure 6-9, in which two

countries that can produce a good are subject to forward-falling supply curves>. In this case, however, suppose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costs, so that their supply curves are identical>.

a>.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be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What would determine who produces the good?

b>.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is case? Do they accrue only to the country that gets the industry?

答:a>(假设两国都能生产一种产品,其供给曲线均向下倾斜,且两国情况

类似并有类似的供给曲线。如果一国首先生产某种产品,譬如由于历史偶然性它

成为了领先者,那么这个国家将生产所有的产品,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

b>(当贸易使得外部规模经济最大化、所有生产位于一个市场时,两国的消

费者将支付较低的价格。在这个例子里,没有一个国家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与

一国自给自足相比,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会恶化。

10>(当产业技术不再迅速进步的时候,产业集群会解体,同时生产会转向

低工资的地方。所谓技术不再迅速进步表现为:绝对先进的设备不再是至关重要;

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下降;前沿创新的优势不再明显。请用经济的外部性解释产

业集群解体的原因。

It is fairly common for an industrial cluster to break up and for production to move to locations with lower wages when the technology of the industry is no longer rapidly improving--when it is no longer essential to have the absolutely most modern machinery, when the need for

highly skilled workers has declined, and when being at the cutting edge of innovation conveys only a small advantage>. Explain this tendenc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break up in terms of the theory of external economies>.

答: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导致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加速瓦解,这时,外部经济对一个企

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这种进程的放缓,外部经济给传统的制造业所带来的好处

越来越少。于是,企业为了生存转而寻找低工资地区进行生产。企业逐渐认识到,

集中分布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不应该选择高工资的原产地国家,而是应该选

择劳动力低廉的国家。

11>(下列哪种商品或服务最有可能遵循外部规模经济和动态报酬递增,并

说明其中的原因。

a>(软件技术支持服务;

b>(柏油或水泥生产;

c>(电影业;

d>(癌症研究;

e>(木材采伐。

Which of the following goods or services would be most likely to be

subject to (1)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and (2) 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 Explain your answers>(

a>. Software tech-support services

b>. Production of asphalt or concrete

c>. Motion pictures

d>. Cancer research

e>. Timber harvesting

答:a>(外部规模经济,因为需要劳动力市场的共享,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学习。

b>(内部规模经济,因为很难看到当市场上有多个厂商时,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而且其技术相对于软件技术支持服务和癌症研究更为稳定。

c>(外部规模经济,因为需要大量的相关供给商的存在和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且学习

效应很重要。

d>(外部规模经济,因为周围若有其他癌症研究机构对它是有利的,且存在很强的边干边学效应。

e>(内部规模经济,因为很难看到多个厂商共存时成本能够低,且因为技术相对稳定。

第7章 国际要素流动

一、概念题

1>(外国直接投资(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答:外国直接投资又称“海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对另一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以控制或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的跨国投资行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跨国公司是最主要的直接投资主体之一。外国直接投资有多种具体形式,常见的有直接在国外投资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购买国外某公司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股份并获得一定的控制权、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各种合约或合同取得对该企业的某种控制权等。

2>(跨国公司的分布及内部化动机(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motives

of multinationals)

答: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全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的行为过程。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全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给技术转移和垂直一体化带来好处。

3>(要素流动(factor movements)

答:要素流动是指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具体包括劳动力流动、国际借贷和证券投资等形式的短期资本流动,以及跨国公司进行的长期投资等。就经济本身而言,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商品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没有本质的不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远比商品的国际流动困难和复杂。如今,商品的国际流动越来越便捷,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还有很多限制:大多数国家仍对移民做出严格的限制,东道国对国际资本短期流动的投机性和冲击力提高了警惕,大多数国家对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领域和股权比例做出了限制性规定等。

4>(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答: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的对称,是指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利率。计算公式为:

。当通货膨胀率很低时,可近似记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正值时,有利于吸收储蓄,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则会减少储蓄、刺激金融投机、恶化通货膨胀。

5>(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intertemporal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答: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描述某个社会在商品的当前生产和未来生产之间

进行选择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如图7-1所示,通过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一国能生产更多的其他产品。同样,一国能选择更多的未来消费而放弃一定的当前消费。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因国而异,有的国家可能偏向当前消费,有的国家可能偏向未来消费。

图7-1 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

6>(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

答:技术转移是指一国向另一国就产品制造、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所进行的转让。技术转移有多种途径:向国外销售含有新技术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向国外出售专利权或设计;向外国政府或企业传授新技术、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国外投资生产等等。技术转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转让是否需要支付费用的角度划分,技术转移可分为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从转让国和受让国之间关系来看,技术转移分为垂直转让和水平转让。除此之外,技术转让还可分为简单型转让和吸收型转让。

7>(跨时贸易(intertemporal trade)

答:跨时贸易是指用现在的商品换取未来的商品的交易方式。跨时贸易不是在某一时点上以一种产品交换另一种产品,而是在某一时段上用今天的产品来交换未来的产品。在跨时贸易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述的不再是一个经济在两种现期产品之间的交替,而是在现期和未来消费品生产上的交替。那些在未来消费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未来消费品,“进口”现

期消费品,即以资本借入来完成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的交换,成为借债国;而那些在现期消费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现期消费品,“进口”未来消费品,即推迟现期消费以换取更多的未来消费,因而成为资本的借出国。

8>(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答: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指一个企业控制了一个以上的生产或销售环节的现象。垂直一体化可以通过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增加自身的生产环节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垂直兼并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下游的产品购买企业来实现。完全的垂直一体化包括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阶段,但是,并非所有的工业部门和公司都能实现完全垂直一体化经营,在国际经营中更是如此。垂直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关键投入品的供给,增强市场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将外部经济内部化,纠正因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二、习题

1>(假设本国和外国都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但只生产一种产品,两国的土地供给及生产技术完全一样,各国的边际劳动产出取决于其就业水平,具体下表所示。

起初,本国雇佣了11个工人,而外国只有3个工人。试说明劳动力从本国向外国自由流动对两国就业、生产、实际工资和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影响。

In Home and Foreign there are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 and labor, used to produce only one good>. The land supply in each country and the technology of production are exactly the sam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in each country depends on employment as follows:

Initially, there are 11 workers employed in Home, but only 3 workers in Foreign>.

Find the effect of free movement of labor from Home to Foreign on employment, production, real wages, and the income of landowners in each country>.

答:当本国雇佣11个工人,外国有3个工人的时候,本国的边际劳动产出

是10,外国的边际产出是18。外国的工资比本国高,所以工人会移民去外国工

作,直到本国和外国的边际劳动产出相等。这时,每个国家有7个劳动力,各国

的边际劳动产出为14。

2>(应用习题1中的数据,现在假设外国限制移民移入,所以只有两个工人

移入国外。计算移民工人对以下五组人群的收入影响。

a>(土生土长的外国人;

b>(外国土地所有者;

c>(留在国内的工人;

d>(国内土地所有者;

e>(移民工人。

从墨西哥向美国移民的效应研究发现:移民者是最大的赢家。用上面的例子

说明这一结论。如果无移民限制,即边界开放,情况会怎么样呢,

The statistics from exercise 1: supposing there is a restriction in the immigration, only two workers are allowed to immigrate>. Please figure out the influence on the next five group people by these two immigrant workers>.

a>. Workers originally in Foreign

b>. Foreign landowners

c>. Workers staying at home

d>. Home landowners

e>. Immigrant labour

Judging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 effects by the immigaration from Mexico to America, the immigrant is the biggest winner>. Please use the above example, if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in the immigration, that is open-border, how will be the situation?

答:a>(土生土长的外国人情况变坏,因为工人数量增加,作为劳动边际产

量的工资下降。

b>(外国土地所有者情况变好,因为由于移民流入,现在有更多工人,且工

资比以前低。

c>(留在国内的工人情况变好了,因为他们的边际产量增加了,从而工资也

提高了。

d>(国内土地所有者情况变坏,因为工人数量减少了,且工资提高了。

e>(移民工人情况变好了,因为工资提高了。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无移民限制,即边界开放,美国的工资水平

会下降。

3>(过去的几十年,美国对墨西哥直接投资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这会对墨西哥向美国移民产生怎样的影响,

The quantit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by the United States into Mexico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last decade>. How would you expect this increased quantit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to affect migration flows from Mexico to the United States, all else being equal?

答:外国直接投资会减少从墨西哥流动到美国的劳动力,因为外国直接投资

导致墨西哥边际劳动生产力相对上升,继而会导致墨西哥工资增加,从而减少墨

西哥工人移民至美国的激励。

4>(假定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和一个土地充裕的国家都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

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参照第4章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两国间贸易

使劳动力流动动因减少的条件;然后,使用第5章中的分析方法说明一国征收关

税能够产生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Suppose that a labor-abundant country and a land-abundant country

produce labor- and land-intensive goods with the same technology>. both

Drawing on the analysis in Chapter 4, first analyz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eliminates the incentive for labor to migrate>. Then, using the analysis in Chaptes 5, show that a tariff by one country will create an incentive for labor migration>.

答:如果两国要素价格相等,那么就不会产生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同样,

如果两国生产两种相同的商品且实现自由贸易,那么要素就不会流动(本题中假

定两国使用同样的技术)。如果A国征收关税,那么这种商品在A国国内的相对

价格就会上升,在B国的相对价格将会下降。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那

么A国对劳动的需求上升,导致A国的劳动报酬上升,B国的劳动报酬下降。这

种现象符合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

商品的价格上升所导致的这种商品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上升幅度要大于价

格本身上升的幅度。所以,国际间的工资差异导致劳动力从B国流向A国。

5>(考虑由Guatrarica和Costamala两国组成的世界,两国的边界是开放

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各国的GDP等于工资与资本报酬之和,工资与资本的回报

来自(教材中)图7-2的产出。分析技术冲击导致Costamala劳动边际产出提高

对两国的影响:

a>(对两国工人数量的影响;

b>(对两国工资的影响;

c>(对两国GDP的影响;

d>(对两国资本回报的影响。

Consider a world in which there are two countries, Guatrarica and Costamala, who share an open border such that labor flows freel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tal income (GDP) in each country is equal to the sum of wages and rents to capital owners that accrue from production as in Figure 7-2>. Explain the impact on the two countries from a technology shock that increases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in Costamala:

a>. The number of workers in each country>.

b>. Wages in each country>.

c>. GDP in each country>.

d>. Capital rents in each country>.

答:a>(从图7-2中可以看出,Guatarica工人数量下降,Costamala工人

数量增加。

b>(Guatarica和Costamala的工资都增加。

c>(Costamala的GDP增加,而Guatarica的GDP下降。

d>(Guatarica的资本租金下降,而Costamala的资本租金的变化未知。

图7-2 技术冲击的影响

6>(解释国际借贷与普通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似之处。

Explain the analogy between international borrowing and lending and

ordinary international trade>.

答:分析跨时贸易和两种普通商品之间的贸易遵循的是同样的思路。将“棉布”和“粮食”换为“未来消费”和“当前消费”。相对价格即为相对于当前消费的未来消费的成本,也就是

(

为实际利率)。当前消费相对便宜的国家(实际利率比较低的国家)将“出口”当前消费(即借出)给当前消费相对昂贵的国家(实际利率比较高的国家)。借贷发生后的均衡实际利率值,位于借贷发生之前两国利率的中间。从借贷中获得的收益类似于贸易所得,跨时生产商品效率更高。

7>(试分析下列各国中哪个国家的跨时生产可能性会偏向于当前消费,哪个会偏向于未来消费,

a>(一个像20世纪的阿根廷或加拿大这样的国家,直到最近方才敞开大门,

接纳了大规模的移民定居并仍在接收大量移民的流入。

b>(一个像19世纪末的英国或今日的美国那样领导世界科技的国家,但随

着其他国家的奋力赶超,其领导地位日渐没落。

c>(一个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且只要极少投资就能开发出来的国家(如沙特

阿拉伯)。

d>(一个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但却需要巨额投资方可开发的国家(如挪威,

其石油位于北海海底)。

e>(一个像韩国一样已掌握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技术并正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

国家。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would you expect to have inter temporal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biased toward current consumption goods, and which biased toward future consumption goods?

a>. A country, like Argentina or Canada in the last century, that has only recently been opened for large-scale settlement and is receiving large inflows of

immigrants>.

b>. A country, like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or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that leads the world technologically but is seeing that lead eroded as other countries catch up>.

c>. A country that has discovered large oil reserves that can be

exploited with little new investment (like Saudi Arabia)>.

d>. A country that has discovered large oil reserves that can be exploited only with massive investment (like Norway, whose oil lies under the North Sea)>.

e>. A country like South Korea that has discovered the knack of producing industrial goods and is rapidly gaining on advanced countries>.

答:放弃当前消费意味着增加未来消费。如果放弃当前消费能够获得更多的

未来消费,那么人们会倾向于未来消费。在本章的分析中,如果无国际借贷情况

下的实际利率高于世界实际利率,那么人们将选择未来消费(即储蓄)。

a>(大量移民的涌入意味着资本边际产品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

将上升,一个像上世纪的阿根廷或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会倾向于未来消费。

(对英国或美国这种领导地位日渐没落的国家而言,资本的边际产品下降,b>

所以这两个国家更倾向于当前消费。

c>(选择当前消费还是未来消费取决于石油价格和世界实际利率增长幅度的

比较。推迟开采石油意味着想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益,然而,世界实际利率既有

可能高于,也有可能低于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

d>(放弃当前消费进行资源开发意味着更多的未来消费,所以一个发现了大

量石油资源但却需要巨额投资方可开发的国家更倾向于未来消费。

e>(像韩国一样已掌握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技术并正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国

家,其资本回报率比其他国家要高,因此,这个国家倾向于未来消费。

8>(下列各项哪个是外国直接投资,哪个不是,

a>(一个沙特阿拉伯的商人购买了1000万美元的IBM公司股票。

b>(上述商人又购买了一套位于纽约的公寓。

c>(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一家美国公司,原美国公司的股东把股票换成法国

公司的股票。

d>(一家意大利公司在俄罗斯建立了一家工厂,并作为俄罗斯政府的承包商

来管理该工厂。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s, and which are not?

a>. A Saudi businessman buys $10 million of IBM stock>.

b>. The same businessman buys a New York apartment building>.

c>. A French company merges with an American company; stockholders in the U>.S>. Company exchange their stock for shares in the French firm>.

d>. An Italian firm builds a plant in Russia and manages the plant as a contractor to the Russian government>.

答:a>(1000万美元不能获得IBM的控股权,所以并不能被称为外国直接

投资,它是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

b>(如果将公寓楼视为以租金形式获得回报的资产,那么这是外国直接投资。

c>(如果这些美国股权持有者能够获得新的法国公司的控制权,那么可以算作外国直接投资;如果美国股权持有者不能获得控股权,就不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

d>(因为意大利公司是一个“雇员”,只是作为俄罗斯政府的承包商为俄罗斯管理工厂,不能完全控制公司,所以这不是外国直接投资。

9>(一个国家宁可放开它在海外的生产厂家,而不愿将制造业外包给海外企业,这是为什么呢,

What are some of the reasons that a country would prefer to open its

own production plant overseas rather than to outsource manufacturing to

an overseas firm?

答:一家公司宁可建立它自己的生产厂家,而不愿外包给海外企业,原因与生产分布和内部化有关。在许多场合,在一个企业内部交易比在两个企业之间交易成本要低。通常,如果一企业在生产中要使用无形技术或其品质声誉对它是至关重要的,该企业就会更喜欢自己生产而不是外包。

10>(卡玛计算机公司(Karma Computer Company)决定在巴西开设一家子公司。因为巴西的进口限制一直使该公司的产品无法打入巴西市场,但它也一直不愿意把自己的专利出售或转让给巴西的公司,因为这可能会最终损害它在美国市场的技术优势。运用跨国公司理论,分析卡玛公司的决定。

The Karma Computer Company has decided to open a Brazilian subsidiary>. Brazilian import restrictions have prevented the firm from selling into that market, while the firm has been unwilling to sell or lease its patents to Brazilian firms because it fears this will eventually hurt its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in the U>.S>. market>. Analyze Karma’s decision

in terms of the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答:本题体现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

导致中间产品交易无法经由外部市场来完成,或者需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此

时,更有效率的中间品转移方法是交易双方合二为一,省略外部交易程序而在企

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项资源。如果交易双方分属不同的国别,那么成本最小化的

中间产品转移方式便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巴西设立子公司,卡玛计算机公司

可以躲开巴西的进口限制,把产品打入巴西市场;通过内部化,卡玛公司降低了

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不用出售专利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优势。

第2篇 国际贸易政策

第8章 贸易的政策工具

一、概念题

1>(从价关税(ad valorem tariff)

答:从价关税是指按课税对象,以一定的价格实现的收入为计量单位征收的

税,即按照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从价税额的计算公式为:从价

税额=货物价值×从价税率。从价关税一般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从价关税的特点是:课税对象的价格越高,其征收税额就越多;课税对象的价格越低,其征收税额就越少。事实上这是按纳税人实际收入的比例征收的税。我国的营业税、消费税等属于从价税。

2>(进口配额(import quota)

答: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如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给予的直接的限制。在配额以内,该商品可以进口;配额以外,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处以罚金后方能进口。进口配额主要有绝对

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绝对配额,即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绝对配额又有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之分。全球配额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国别配额是指在总配额内按国家分配固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关税配额,即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以及附加税,或处以罚金。关税配额根据进口商品的来源,可分为全球性关税配额和国别关税配额;按照征收关税的目的,可分为优惠性关税配额和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3>(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他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厂商不能对

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由产品需求曲线以左和市场价格之上的那块面积表示。把所有消费者剩余加起来,就得到总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的几何表示参见图8-1。

图8-1 消费者剩余的几何表示

4>(国产化程度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

答:国产化程度要求指的是在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生产的。从国内生产者的角度来说,国产化程度要求给它们提供的保护与进口配额相似,但不同的是,只要这些公司在本国也大量采购,国产化程度要求并不限制进口。可是,对那些必须在本地采购的公司而言,其影响就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在生产投入中支付的实际价格是进口投入与国产投入价格的平均值。

5>(消费扭曲损失(consumption distortion loss)

答:消费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消费下降而导致的损失。如图8-2所示,关税的净福利损失等于

。其中,关税的负面影响(效率损失)由三角形

和三角形

构成。三角形

表示生产扭曲损失,这是由于关税会导致国内过多地生产该种产品造成的;三角形

表示本国的消费扭曲损失,来自于因为关税而造成的消费下降。与这两块损失相反的是由矩形

表示的贸易条件改善所得,它来自于关税造成的外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下降。

图8-2 关税的社会福利净影响

6>(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答: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是“关税壁垒”的对称。非关税壁垒一般可以分为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两大类。前者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规定进口的数量或金额,以使出口国直接按规定的出口数量或金额限制出口;后者指进口国没有直接规定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而是对进口商品制定各种严格的条例,间接地影响和限制商品的进口。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具有如下特点:?灵活性和针对性。一般说来,各国关税税率制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并要求像其他立法一样,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调整或更改税率,需要经过一套较为繁琐的法律程序。而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程序和手续要简单得多,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隐蔽性和歧视性。一国关税税率确定后,通常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众,依法执行。但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并不公开,或者规定非常复杂的标准和手续,使出口商难以捉摸。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是针对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制定的,这大大加强了其差别性和歧视性。?有效性。关税壁垒是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和价

格,削弱其在进口国市场上的竞争力,间接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此时,如果出口国对出口商提供补贴或进行商品倾销,就可以大大削弱高关税的作用。但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实行进口配额,通过规定商品进口的数量或金额,则可以有效地限制商品的进口,发挥关税难以发挥的作用。

7>(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答:有效保护率是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有效保护不但注意关税对成品价格影响,也注意投入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因此有效保护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增值比,是对一种产品的国内、外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增值的百分比。有效保护率可用公式表示

国外加工增值×100%。 如下:有效保护率,(国内加工增值,国外加工增值)/

8>(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答:生产者剩余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每单位产量上的边际生产成本之间差额的总和,用来测度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它由某一生产者的产品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面积表示。由于生产者获得的某些东西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用通常比其放弃的东西的效用更大,因而生产要素的拥有者自然会以提供这些成本低的商品而获得生产者剩余。一般来讲,成本与生产者剩余成反比。将所有的厂商的生产者剩余总和起来,就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几何表示参见图8-3。

图8-3 生产者剩余的几何表示

9>(效率损失(efficiency loss)

答:效率损失是指一国征收关税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激励动因而造成的损失。效率损失包括生产扭曲损失和消费扭曲损失。生产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国内生产者过多地生产某种产品而导致的损失;消费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消费下降而导致的损失。如图8-2所示,关税的净福利影响等于

。其中,三角形

表示本国的生产扭曲损失,三角形

表示本国的消费扭曲损失,效率损失由三角形

和三角形

构成。参见“图8-2”。

10>(生产扭曲损失(production distortion loss)

答:生产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国内生产者过多地生产某种产品而导致的损失。图示参见本章概念题第5题“消费扭曲损失”。

11>(出口限制(export restraint)

答:出口限制又称“自愿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地规定某个时期某种商品或某些商品的出口数量,超过规定的数

量,就自动禁止出口。出口限制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主要有非协议

的自动出口配额和协议的自动出口配额两种形式。非协议的自动出口配额是出口国迫于进口国的强大压力,自行单方面规定出口配额,限制本国商品向该国出口;协议的自动出口配额是由进出口双方通过谈判,签订“自愿限制协议”或“有秩序销售协议”确定出口配额。

12>(配额租金(quota rent)

答:配额租金是指在采用进口配额以限制产品进口的情况下,配额许可证的拥有者因能够在国内以高价销售该产品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当一国对某类产品通过采取进口配额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其进口数量时,该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就能够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这样,配额许可证的拥有者就能够从高价销售中得到超额利润。

13>(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y)

答:出口补贴指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有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直接补贴即商品出口时,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贴;间接补贴即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包括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缴纳的国内税、暂时免税进口、退还进口税、免征出口税等。

14>(从量关税(specific tariff)

答:从量关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中,主要是以商品的重量为单位来征收,有的按商品的净重计

征,有的按商品的毛重(包括商品的包装重量在内)计征,有的按法定重量计征。物价上涨时,征收从量关税,税额不能随之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减少,难以达到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的作用。从量关税计算公式为:从量税额,商品数量×从量税率。

15>(出口供给曲线(export supply curve)

答:出口供给曲线是描述外国生产者的出口商品供给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关系的曲线。

图8-4显示了外国出口供给曲线XS的推导过程。在点

,外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为

,外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仅为

,所以可供出口的产品为

。在点

,外国生产者会将其供给量增加至

,外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至

,因此出口供给量上升为

。这样,推导出外国出口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如果价格下降到

,则没有贸易下的外国供给与需求相等,因而出口供给为零。

图8-4 推导外国出口供给曲线

16>(贸易条件改善所得(terms of trade gain)

答:贸易条件改善所得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外国商品出口价格升高,

本国贸易条件改善而给本国带来的好处。

17>(进口需求曲线(import demand curve)

答:进口需求曲线是描述本国消费者的进口商品需求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

关系的曲线。

图8-5 推导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图8-5显示了本国进口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在价格 ,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为

,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仅为

,所以本国的进口需求量为

。如果价格上升为

,那么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为

,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会上升至

,因此进口需求量也就降为

。这样,推导出进口需求曲线

是向下倾斜的。在点

,没有贸易下的国内供给和需求相等,因而进口需求量为零。

18>(自愿出口限制(VER)(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VER)

答:参见本章概念题第11题“出口限制”。

二、习题

1>(假设本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

,供给曲线为:

。推导并绘出本国的进口需求曲线。并计算没有贸易时,小麦的价格是多少,

Home’s demand curve for wheat is

Its supply curve is

Derive and graph Home’s import demand schedule>. What would the price

of wheat be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解:进口需求

是从本国需求等式中减去本国供给等式得到的:

如图8-6所示,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价格和数量调整的结果是进口需求等于零,即

,这样在没有贸易时价格

是2。

图8-6 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2>(在习题1的基础上加入外国,其需求曲线为:

,供给曲线为:

a>(推导并绘出外国的出口供给曲线,同时计算没有贸易时外国的小麦价格。

b>(如果本国和外国进行贸易,且运输成本为零。计算自由贸易时的均衡点,与之对应的世界价格是多少,贸易量又是多大,

Now add Foreign, which has a demand curve

and a supply curve

a>. Derive and graph Foreign’s export supply curve and find the price of wheat that would prevail in Foreign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b>. Now allow Foreign and Home to trade with each other, at zero transportation cost>. Find the equilibrium under free trade>. What is the world

price? What is the volume of trade?

答:a>(外国出口供给曲线为

是从外国需求等式中减去外国供给等式得到的:

图8-7 外国的出口供给曲线

如图8-7所示,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

,可以得出

b>(当存在国际贸易时,出口供给等于进口需求,即

,利用第一题和本题a问得出的等式,有:

可得:世界价格为

,贸易量为20。

3>(在习题1和习题2的基础上,若本国对进口小麦征收0>.5的从量税:

(1)确定并绘出关税对以下几项的影响:

a>(各国的小麦价格;b>(各国对小麦的需求量与供给量;c>(贸易总量。

(2)确定关税对以下各社会集团的福利影响:

a>(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者;b>(本国消费者;c>(本国政府。

(3)画图说明并计算贸易条件改善所得、效率损失和关税对社会福利的总

影响。

Home imposes a specific tariff of 0>.5 on wheat imports>.

(1)Determine and graph the effects of the tariff on the following: a>. the price of wheat in each country; b>. the quantity of wheat supplied and demanded in each country; c>. the volume of trade>.

(2)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tariff on the welfare of each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a>. Home import-competing producers; b>. Home consumers; c>. the Home government>.

(3)Show graphically and calculate the terms of trade gain, the efficiency loss, and the total effect on welfare of the tariff>.

答:(1)如图8-8所示,如果对进口货物征收0>.5的从量税,则新的

曲线是

,其中,

是值为0>.5的从量税率,外国出口供给曲线 没有变化。

根据图8-8可知:

a>(各国小麦价格:

,即

,可得世界价格为1>.25,本国的内部价格是1>.75。

b>(征收从量税后,本国对小麦的总需求(从自由贸易时的70)下降到65。

外国对小麦的总需求从50上升到55。

c>(根据

,可得新的贸易量减少为10。

图8-8 征税后的影响

(2)用图8-9可以很好地解答问题(2)和问题(3):

图8-9 关税对各社会集团的福利影响

图8-9中的面积为:

的面积为:

;

的面积为:

;

的面积为:

;

的面积为:

;

的面积为: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为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为:

;政府收益变化: 。贸易条件变化收益 大于效率损失

,社会福利净收益

4>(假定外国是个规模较大的国家,其国内需求与供给分别为

重新计算自由贸易时的均衡点和本国征收0>.5的从量税的影响,并联系课

本中的“小国”情形,讨论本题与课本计算结果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这意

味着没有贸易时外国的小麦价格与习题2中的结果一样。)

Suppose that Foreign had been a much larger country, with domestic demand

D*=800,200P, S*=400,200P>.

(Notice that this implies that the Foreign price of wheat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would have been the same as in problem 2>.)

Recalculate the free trade equilibrium and the effects of a 0>.5 specific tariff by Home>. Relate the difference in result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small country” case in the text>.

答:利用与习题3相同的分析方法,当本国为小国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非

常小,并且小国更容易受到从量关税的影响。在自由贸易下,价格为1>.09,贸

易额为36>.4。

如果征收0>.5的从量关税,新的世界价格是1>.045,国内价格为1>.545,

国内需求为69>.1,国内供给为50>.9,贸易额为18>.2。

当本国为小国时,对世界价格的影响要小于大国。当本国与外国的规模相近

时,0>.5的关税将导致世界价格下降25%。然而在本题中,0>.5的关税导致世

界价格下降5%。本国规模较小时,其国内价格要比规模较大时更接近自由贸易

价格与

的和。

在本题中,政府从关税中得到的福利是9>.10,消费者剩余损失了33>.51,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21>.089,关税导致的损失(

)为4>.41,贸易所得为0>.819。

从这个小国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关税导致的损失大于贸易所得。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越小,关税导致的损失就越大,贸易所得就越小。

5>(如果中国对世界价格为200美元的自行车征收50%的关税,而没有关税

时一辆自行车零部件成本是100美元,那么中国制造的自行车得到的有效保护率

是多少,

What would be the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on bicycles in China

if China places a 50 percent tariff on bicycles, which have a world price

of $200, and no tariff on bike components, which together have a world

price of $100?

解:有效保护率为:

6>(美国在限制燃料用乙醇进口的同时,在国内鼓励用乙醇作为燃料使用,

这就造成乙醇作为燃料价格升高了15%。然而,我们对经过加工就可以变成乙醇

的玉米实行自由贸易,而且玉米占整个燃料成本约55%左右,那么玉米变成乙醇

过程中得到多少有效保护率,

The United States simultaneously limits imports of ehanol for fuel purposes and provides incentives for the use of ethanol in gasoline, which raise the price of ethanol by about 15 percent relative to what it would be otherwise>. We do, however, have free trade in corn, which is fermented and distilled to makeethanol, and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55 percent of its cost, What is the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corn inti ethanol?

答:有效保护率要考虑进口中间物品的成本。在本题中,成本的55%能被进

口,显示在没有扭曲的情况下,增加的国内价值为45%。然而,乙醇价格增加15%

意味着国内价值增加将高达60%。有效保护率

,其中

是在贸易政策下增加的价值,

是在没有贸易扭曲下增加的价值。在本题中,代入相关数值可得有效保护率

7>(在习题2的基础上,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假定外国对出口商的每单位

出口产品提供0>.5的补贴,试计算其对各国小麦价格的影响以及对两国各社会

集团和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

Return to the example of problem 2>. Starting from free trade, assume

that Foreign offers exporters a subsidy of 0>.5 per unit>. Calculate the

effects on the price in each country and on welfare, both of individual

groups and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 in both countries>.

答:(1)首先利用外国出口供给曲线和国内进口需求曲线得出新的世界价格。

当外国对出口商的每单位出口产品提供0>.5的补贴时,

不变,为:

,则新的世界价格为1>.2,外国国内价格为1>.8,贸易量为32。

(2)利用外国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计算补贴的成本和收益。政府必须提供

给出口商提供补贴。补贴导致外国的生产者剩余增加15>.3,而外国的消费

者因为商品价格上升7>.5而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下降了。补贴导致的外国净损

失为:

(3)当存在出口补贴时,本国国内价格是1>.2,生产者剩余下降

,消费者剩余增加

,净福利为7>.8。

8>(运用有关贸易政策的知识来评价下面的命题:

a>(减少失业的最好办法是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b>(与小国相比,关税对大国福利有负面影响。

c>(汽车制造业的工作都转移到墨西哥,因为那里的工人工资要比美国低得

多,因此,我们要对汽车征收关税,税额等于美国与墨西哥工资的差别。

Use your knowledge about trade policy to evalua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 “An excellent way to reduce unemployment is to enact tariffs on imported goods>.”

b>. “Tariffs had a more negative effect on welfare in large countries

than in small countries>.”

c>.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jobs are leaving to Mexico because wages are so much lower there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result, we should implement tariffs on automobiles equal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Mexican wage rates?”

答:a>(错误。因为失业率更多地是跟劳动市场状况和经济周期相关,而不

是跟关税政策相关。

b>(错误。正相反,大国征收进口关税能有效降低进口品的世界价格,从而

对消费者有利。

c>(这种政策会降低墨西哥的汽车产量,也会提高美国汽车售价,并且会导致跟任何税额相关的福利损失。

9>(假定艾瑟瑞马是个“小国”,无法影响国际价格。该国以每袋10美元的价格进口大豆。其国内需求曲线为:

,供给曲线为:

确定自由贸易的均衡点。然后,计算并绘出把进口配额限制在50袋时对以下各项的影响:

a>(本国价格的增幅

b>(配额租金

c>(消费扭曲损失

d>(生产扭曲损失

The nation of Acirema is “small”, unable to affect world prices>.

It imports peanuts at the price of $10 per bag>. The demand curve is

The supply curve is

Determine the free trade equilibrium>. Then calculate and graph the

following effects of an import quota that limits imports to 50 bags>.

a>. The increase in the domestic price

b>. The quota rents

c>. The consumption distortion loss

d>. The production distortion loss

答:如图8-10所示,若艾瑟瑞马国以每袋10美元的价格进口大豆,则国内

需求为:D=300,国内供给为:

。此小国进口大豆数量为200袋。

图8-10 进口配额的影响

如图8-10所示,若将进口配额限制在50袋花生会产生如下效应:

a>(根据

(即图中

段),可以得出大豆的价格上升到每袋20美元。

b>(配额租金即图8-10中阴影部分

的面积,为:

(20美元,10美元)×50,500美元

c>(消费扭曲损失即图中三角形

的面积,为:

0>.5×100袋×10美元/袋,500美元

d>(生产扭曲损失即图中三角形

的面积,为:

0>.5×50袋×10美元/袋,250美元

10>(关税、配额、补贴都会导致净福利损失,尤其是农业领域,为什么一

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成员国之间还要频繁地使用它们,

If tariffs, quotas, and subsidies each cause net welfare losses, why

are they so common, especially in agriculture, among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Union?

答:原因主要是这些政策的收益主要被少数人获得,而成本是由很多人共同

分担。因此,获益者比受损者远远要更关心这些政策。这些与贸易政策相联系的

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在农业中可能更麻烦,因为有农民和农村群体要坚持他们

生活方式的文化原因,这使得他们的利益比正常情况下放大了。

11>(假如制造业工人收入少于其他行业工人的收入,如果对制造业产品征

收大量关税,那么在经济中会对真实收入分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Suppose that workers involved in manufacturing are paid less than all

other workers in the economy>. What would be the effect on the real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economy if there were a substantial tariff levied

on manufactured goods?

答:它将改善该经济的收入分配,因为制造业的工资会上升,由于制造品价

格提高,经济中其他人的实际收入将减少。这只有在制造业工资比经济中所有其

它部门工资都低的假设下才成立。如果,制造业工资高于经济在其他部门的工资,

那么关税政策会恶化收入分配。

第9章 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一、概念题

1>(约束(binding)

答:在国际贸易中,约束一般是指税率的约束,即“约束”关税的税率。约束税率是指经过谈判达成协议而固定下来的关税税率。按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各国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产品对产品的方式,或者为有关缔约国所接受的多边的程序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固定下来的各国税则商品的税率为约束税率,汇总起来形成减让表,作为总协定的一个附属部分付诸实施。按关贸总协定规定,关税减让谈判有四种减让形式来约束关税的税率:?降低关税并约束在降低了的关税水平;?约束现行关税税率;?约束在现行关税水平以上的某个关税水平;?约束免税待遇。

2>(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political argument for free trade)

答: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是指,尽管理论上可能还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政策,但从政治上认可和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更重要。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经常会由具有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所左右,而不考虑国家的成本与收益。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某些选择性的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能够增进整体社会福利,但现实中,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在制定一套干预贸

易的详细计划时都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成为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如果上述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倡导自由贸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

答:集体行动是指关于经济活动中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如果某项活动或者福利的获得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集体行动问题就出现了,即决策集体的每个成员必须单方面决定是否参与提供某种集体产品。因为集体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使得不为集体产品的提供付出成本的集团成员也可以获得集体产品。集团越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

个人的行动对集团利益的影响越小,集团内的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个人的自愿,集体产品的供给将是不足的,集体产品不可能依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因此,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4>(特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答:特惠贸易协定是指各签约方之间相互减让关税或实行其他贸易优惠措施,但不将其给予非签约方的贸易优惠协定。由于这种协定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因而一般被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但是,如果它能够促进签约方之间的自由贸易,那么世界贸易组织就允许其存在。如下两种方式的特惠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

1)自由贸易区,各签约方设立对外关税率,但相互之间免除关税和取消(

非关税壁垒;

(2)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率,而成员国之间则是“特惠”的。

5>(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答: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同盟的国家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对区域外采取统一的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等措施。关税同盟是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关税同盟可以分为完全关税同盟和不完全关税同盟。完全关税同盟是指将各加盟国的关税完全废除,这种关税同盟按惯例不受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约束。但事实上,当关税

同盟成立时,各国原有的关税并不能立即完全废除,为避免引起经济混乱,只能循序渐进。所以,在过渡时期,加盟国仍有一些关税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不完全关税同盟”。不完全关税同盟由于不能避免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约束,因此必须取得同盟外其他各国的谅解。

6>(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答: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用以说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经典例子。犯罪嫌疑人甲和乙共同作案后被警察抓住,警察缺乏充分的证据对他们进行指控,因此需要他们相互提供彼此犯罪的证据。警察将他们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内进行审讯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2年(表中右下角单元);如果两人都抵赖,因证据不足,各判刑1年(表中左上角单元);如果一个坦白,一个抵赖,坦白者从宽释放,抵赖者从严判刑4年(表中左下

角或右上角单元)。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的行动组合下两个嫌疑人的收益(判刑是负收益),第一个数字代表甲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乙的收益。

尽管对双方来说,都抵赖(合作)的结果比都坦白(不合作)的结果要好,但是自利动机使两人均不会选择抵赖。在乙选择坦白时,甲的最优策略是坦白;在乙选择抵赖时,甲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即不管乙如何行动,甲的最优策略均为坦白。乙面临的情况和甲完全一样,所以乙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因此,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尽管双方都抵赖的结果明显比都坦白好,但是这样做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尽管它是集体理性的。实际上,即使双方在被审讯之前达成了合作协议,都选择抵赖,这个协议也不会被遵守。因为遵守协议不符

合个人利益,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不会遵守协议。

7>(国内市场失灵(domestic market failures)

答:国内市场失灵是指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功能,导致生产者剩余没有正确衡量成本和收益。国内市场失灵论认为,对国内市场而言,只有当其他所有市场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时,自由放任的政策才是最理想的政策;如果在某些市场上存在市场失灵现象,那么政府干预虽然可能扭曲某一市场的激励机制,但也会抵消市场失灵,从而带来净收益,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对国际贸易而言,由于国内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得贸易保护比贸易自由更能促进一国的福利。可见,国内市场失灵是从国内市场的失灵现象中为政府采取国际贸易保护与干预政策寻找根据的一种理论。

8>(寻租(rent-seeking)

答:寻租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垄断势力或获取超额利润而支付的租金或成本。这一概念由戈登、图洛克于1967年最早阐述,并由克鲁格于1974年正式引入经济学。传统理论认为垄断的形成本身没有成本,而寻租理论则认为形成垄断是由于利用了一部分的实际资源。有关寻租的大部分讨论一般集中在由政府培养或保护的垄断上,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强有力的垄断形式。

寻租理论说明:存在一个确定的个人寻租而引起的净社会损失领域。图洛克和克鲁格认为,寻求利润的厂商会努力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垄断,其间完全由个人进行或由政府资助,这样投入的资源正好与获得垄断而增加的盈利相等。于是代表垄断高价造成的超额利润的部分资源就被耗费掉了,而不是由消费者向垄断

者转移。这种资源的耗费是用于取得垄断这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形成垄断的活动也是一种竞争性产业,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投入寻租活动的所有资源等于所有的垄断利润。由于垄断会产生类似租金的垄断利润,追求利润的动机总会使一些人进行争取垄断地位的活动,这样形成垄断的活动就吸引了许多资源投入,结果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巨大的资源浪费。

9>(支持自由贸易效率(efficiency case for free trade)

答:支持自由贸易的效率依据是指,关税会给小国经济造成净损失(如图9-1中阴影部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损失来自于关税扭曲了该国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动因。但

是,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消除上述扭曲并增进整个社会福利。因此,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图9-1 支持自由贸易的效率依据

10>(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terms of trade argument for a tariff)

答: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是指对一个能够影响国际价格的大国而言,关税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的幅度大于关税带来的成本,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可能会超过其成本。理论上存在一个关税水平,即最优关税,能够使一国的福利水平达到最大。对最优关税的解释参见本章概念题第21题“最优关税”。

11>(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答:自由贸易区是指一国在其本土内划定的置于海关辖区之外、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区域,或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就一国国内的自由贸易区来说,外国货物一般可以免征关税,并且允许在区内自由储存、取样、分级、装卸、重新包装、贴标签等;就国与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来说,区内各成员取消各自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使区域内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各成员仍各自保持独立的对区外非成员的贸易壁垒。

12>(次优理论(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答:次优理论是指,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

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中至少有一个不能得到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次优理论的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