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中秋节庆活动案例

来源:华佗健康网
幼儿园中秋节庆活动案例

《挖掘本土传统节庆资源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案例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对于幼儿来说是较为熟悉的节日,且幼儿对中秋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在中秋前后这段时间,开展各类相关活动也是极具教育价值的。通过开展领域活动、娱乐游戏的方式,为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感受节日氛围是很有利的途径。针对于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希望注重传统文化能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孩子们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激发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情绪,以及对家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案例实录

案例实录一:《月亮变变变》

游戏操作:在为幼儿讲述玩月亮的变化规律后,幼儿需根据老师手中出示的照片(圆亮和弯月)提示,做出手拉手变大圆和小圆的动作,以此更直观的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并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游戏实录:诗婷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子小的女孩子,平时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当游戏开始,其他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游戏,只有诗婷小朋友仍然一个人站在一旁,我就问她:“你为什么不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呢?”她说:“我不想玩,其他小朋友总是排斥我,因为我总是玩不好。”我说:“这个游戏很好玩的,我们一起去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可以吗?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时诗婷小朋友才漏出笑脸,默默的点了点头。我想,我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诗婷小朋友不愿意去参与游戏,只是因为她不懂得怎么样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与相处!

案例实录二《小老鼠偷月饼》

游戏操作:老师准备月亮的图片,请幼儿集体扮作小老鼠去偷月饼吃,选出其中一幼儿扮作花猫躲起来,当老师举起月亮图片时,表示天黑了,幼儿们就可以出来偷吃月饼,当老师将月亮收起来时,表示天亮了,天亮猫咪就会出现,因此当月亮收回去的时候,小老鼠们就必须带着月饼迅速的跑回家不被猫抓柱,被猫抓住就会被淘汰掉,最后看谁带回家的月饼最多,游戏可反复。

游戏实录:我在为小朋友们示范扮演老鼠的过程中,要求小朋友们也可以积极站出来模仿老鼠的形态,小朋友们都愿意上台表演,“我要表演老鼠...我要扮演猫咪....”,可是万福却很抗拒上台表演,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正在注视着自己时,他就更抗拒在大人面前表演,我尝试鼓励他勇敢的表演,但是他的抵触心理也表现的更明显。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开始发现万福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万福一开始是很愿意参与游戏的,而且表现的很积极也很活泼,但

是慢慢的他的游戏节奏开始出现慢半拍的情况,总是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我想这也是让他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吧。

案例实录三《中秋习俗》

活动操作:老师首先带领幼儿观看PPT,PPT的内容为中秋相关的一些习俗,幼儿可以自由参与讨论。后邀请家长奶奶介绍厦门本地特有的博饼习俗,以及博饼的典故,让孩子更加深入的了解民俗文化,博饼游戏,还可在活动结束后,作为家长在家与孩子互动的一种途径。

活动实录:博瑞小朋友可以说是班上最为大胆的孩子了,做什么事情总是表现的很积极和活泼,这次游戏中,博瑞总是小朋友中,回答问题最快、且最大声的那一个,尤其当我问到关于厦门的一些中秋习俗时,他也能快速的回答我,回答的也十分准确,由此可见,博瑞平时就是一个归属感很强烈的孩子,但是,博瑞也是孩子中最为顽皮的一个,因为兴趣使然,总喜欢和孩子们私下交流,偶尔还喜欢搞些小“恶作剧”,而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或者游戏。

三、案例分析与措施 案例分析一《月亮变变变》 幼儿行为解读:

1.小朋友们虽第一次玩这类型游戏,却也能快速的产生规则意识(如能自主的快速选择定位自己的角色);

2.小朋友们都能团结结伴的进行游戏,且玩游戏也尽然有序,且逻辑性比较强;

3.但有个别的孩子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喜欢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游戏总出现失误,而被其他小朋友言语排斥,自信心极其受损;

4.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和敏感,不愿参加互动,表现永远是不积极、不主动,也从不与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

解决策略:

1.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可通过各种示范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引导,向孩子传授积极的社交方法,引导他们利用阳光的心态去得到所需要的东西;

1. 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的心性,如孩子想要参加什么游戏或者活动,就勇敢的去尝试,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落败而逃;

2. 让他们自主体验到一次游戏的成功,我相信他们将来会更加自信且敢于参与集体活动;

3. 对孩子要实行多表扬、多鼓励的“政策”,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功产生自信,从而萌发表现的欲望。

案例实录二《小老鼠偷月饼》 幼儿行为解读: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玩的还是不亦乐乎的,但有部分孩子反应速度明显跟不上节奏,有的孩子是没有完全理解游戏规则,而有些孩子是因为精力不集中,还有一部分就是孩子本身反应速度不够,从而总是跟不上游戏的节奏,游戏刚开始第一轮就被淘汰,而毫无游戏体验感。

解决策略:

1.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通过一些手段对孩子进行训练,比如越障碍跑,“找物”游戏等,都可以提高孩子的反应速度;

2. 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一起做事,例如家长哄着孩子玩积木的时候,积木可以搭建出很多的形状,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搭建不同的形状,孩子看了会觉得非常的有趣,自然的就会专注起来的。

3. 让孩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在孩子专注做事的时候一定不要强求的去打扰,这样有助于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4. 给孩子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5. 适时的夸奖孩子。孩子在考试得了好成绩,或者是做好了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些夸赞和表扬。

案例实录三《中秋习俗》 幼儿行为解读:

通过这个游戏,反映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大部分孩子都比较顽皮,纪律性不足,在家长奶奶进行习俗讲解的时候,由于好奇心很强的缘故,他们总想弄明白,因而私下沟通交流比较明显,从而导致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完整的听完整个习俗的由来与典故,还有个别孩子表现出的恶作剧和“小破坏”情绪比较明显,这类型的孩子主要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所造成。

解决策略:

1. 与家长反应,希望家长不要让孩子长期处于缺乏家庭的关爱或者家庭过于溺爱的环境,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助益;

2. 老师和家长配合,及时的告诉孩子他们错误的行为会导致的后果,且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纪律观念。

3. 在日常生活中,对比较顽皮的孩子,老师需要经常主动与其聊天沟通,用言语或者行为去提醒他,并让他看到好的表率,为他创造一个互补的环境,从而让孩子有归属感,而改变坏的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