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代河南的手工业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5年4月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第4期(总第220期) Apr.,2015 No.4 【历史研究】 清代河南的手工业 吴志远 摘 要:清代河南手工业种类有所扩大,农民向手工业者转化的比例提高,传统农业结构有了重大变化,雇佣关系 进一步发展,但家庭手工业的比例仍然很大,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专业生产。清代中期随着赋役制度的调整,农村剩 余劳动力扩大。人地关系矛盾凸显,雇佣关系逐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发展起来,打破了城乡旧有的经济结构。 与江南地区相比,河南地区的棉纺业、丝织业的发达程度不够。与邻省山西地区相比,铁器等重金属加工生产的水 平较低,非常依赖山西泽、潞地区的铁器输入。 关键词:河南手工业;原材料;清代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4—0120—04 清初统治者实行较为宽松的手工业政策,康熙 时期部分开放矿禁。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发布 命令,废除班匠制度,废除了工商业者必须担任官差 的不合理规定。乾隆三年(1738)规定:“一邑之匠 虽然清初棉花已经在河南地区广泛种植,但与 江南相比,棉纺织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如明末表现 出来的,“北土之吉贝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 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即使在乾隆 初年,与江南地区相比,河南地区棉纺业仍不够发 达,如河南巡抚尹会一奏称:“豫省未尝不织布,而 家有机杼者百不得一。”⑧林县地区,“农家能纺织 价,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士绅富户,不分等则, 一例输将。按每亩地粮一两,该摊派匠银二厘田 税。”,\lj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被保护,经济权益不再 受到侵害,政治地位有所提高。随着河南农业的发 成线而不能织布” 。其具体原因,一是织布技艺水 平有限,二是缺少从事纺织的主要劳动力,妇女在豫 北从事纺织的比例不高。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豫 展,经济作物与高产作物的种植,亩产量的提高,为 手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而交通条件的便利,又 减轻了手工业生产的地域性限制。因此清代以来, 河南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一东开封、归德等地的妇女多从事家庭纺织业,豫北一 些州县情况则相反。据笔者推测,这与豫北农业生 、河南地区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产条件较好,当地妇女从事耕作比例过高等因素有 关。如彰德府武安县,乾隆以前,妇女多事农耕,因 此从巡抚到地方官员,都以督促、倡导当地纺织为要 务。如尹会一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定,按照农村基 层组织,给予农户一定的便利条件,大力倡导农妇纺 织,命令官府在民间进行充分宣传,并“多造机杼, 贷与织布之户,量取凭值” 。对于资金不足的地 区,官府提前将资金支给农户,“俟一年以后,缴还 原项” 。因此河南许多村庄“比户连村,无不各勤 1.纺织业 纺织业可分为麻纺、棉纺、丝织业。明代以前, 河南地区纺织业主要采取麻纺形式。自明代以来, 棉花种植在河南普及,麻纺业逐渐被棉纺业所取代。 清代河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省内各 州县、省外各市场对棉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手工棉 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 收稿日期:2013—06-27 作者简介:吴志远,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郑州120 450052)。 清代河南的手工业 纺织”。辉县县令在县城设置机坊,安置30架纺 车,教习“贫家妇女”。开始时从业者“不过数家”, 几年后“比户缫缫机声不绝矣”。④ 等六县,有民众掌控的采煤区,都已经进行开采活 动。@煤矿的开采给政府和当地居民带来了较好的 经济收益。彰德府林县管家庄、郭家窑、凌集、达连 池、翟曲、马店、乔家屯、土寨沟等地,煤的开采量都 很大,被认为“一邑炊爨半仰给于此” 。怀庆府河 清代中期以后,河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城 乡织户数量增加,棉纺业成为了许多家庭的经济支 柱,妇女成为当地纺织业的主力。如安阳县妇女 “以纺织奉养翁姑”,“纺织营生,奉养两代长辈及二 子”;⑧滑县刘氏“惟恃纺织,数十年备尝艰苦”,“晚 内县清化镇“居民多借产煤资生”④,鲁山县“采取 石煤,用以代薪,亦自然之利”@。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 年家道颇殷”;豫东虞城县妇女丘氏,“亲自纺织,岁 成布数十匹,以施无告”;睢州张氏,“纺织以奉孀 姑”,各处布帛“辐辏于市”。 豫西偃师县“妇女相 勖,朝夕纺织,备婚嫁、丧葬之资,轩车之声,溢于里 巷”⑩;ix宁县“妇女轩车机杼声相闻” ;豫南光山 地区“妇女以纺织为务,自城乡达于乡保,纺车声轧 轧然,比户相闻”,“以衣其家人,或贸以佐日用,虽 仕族富家,妇人无逸居而坐食者”; 信阳某庠生妻 刘氏,“家本赤贫,纺织度日”;吏员妻杜氏,抚二子, “身任纺织,抚子成家”。@另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在 一些棉纺织品供应量较大的地区,众多男性织工出 现,如正阳地区,在嘉庆元年(1796)时“家家设机, 男女操作其业较精”@。泌阳地区,被称为“比门织 布半丁男”⑥。 可见清中期河南棉纺业的发达。 再有就是棉纺织品商品化速度加快,如林县地 区,纺织业是当地最发达的手工业,当地妇女几乎都 以纺织为主,制作的棉衣、棉布等,“质坚耐久,名日 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潞泽等处”⑩。 由于清代大力提倡种桑养蚕,因此丝织业发展 也较快。密县地区,是茧丝的重要出产地,“出茧多 而工作少,制不甚佳,丝皆售于客贩” 。在内黄县, “西张龙、野羊数村,亦知育蚕、织绢,行销各地” 。 河南的丝织业,除鲁山、密县外,其他地区丝织业技 术落后,获利较小,如林县“纺织沿用土法,色泽原 料较鲁山、密县所产不逮远甚” 。 2.矿业 由于河南山系众多,采矿税课较多。因此“准 河南涉县,听民采取铜铅,照例抽税”④。清代河南 的矿业,主要以煤、铁的开采为主。 据方志记载,清代河南有五分之一的州县有产 煤的记载。其中豫北地区有汤阴、淇县、安阳、修武、 沁阳、林县等地,豫西地区有宜阳、密县、偃师、孟津、 巩县、灵宝,豫南地区有宝丰、鲁山等地。乾隆十年, 据河南巡抚奏报,巩县、宜阳、登封、新安、渑池、孟津 如豫西密县地区煤矿众多,当地形成了数十丈的坑 洞,乃开凿者积El累月所成,挖掘技术十分先进,往 往“公打煤窑一座,不一月而窑即透焉,炭煤出 焉”④。为避免煤矿开采中产生的瓦斯爆炸,巩县、 鲁山等地将竹子挖空,削尖末节后插入炭中,使毒烟 逐渐排出。 煤业开采的发展,促进了从业者队伍的壮大。 巩县大峪沟草庙山,是当地主要的产煤地区,“中州 赖以举火者甚众”,当地有太升窑、元兴窑、四盛窑 等8家私人煤场以及山西凤台、荥阳等省内外煤商 数十家,并成立了行会,公推当地矿主李振福为首事 总理,据当地碑文所记煤行工人的数量来看,应在数 百人以上。③ 采煤业的行会组织,在清代后期对当地煤业的 管理发挥了很大作用。清代后期,由于一些地区煤 矿开采者缺乏本钱,开采技术较为落后,生产条件简 陋,开采能力较低。如密县“其或遇石头、遇水,有 工费载余而顿弃者”⑤。其开采严重影响了环境,造 成了矿产资源的浪费。因此各州县行会组织采取有 力措施,限制非法开采矿产。安阳县在嘉庆年间和 道光年间,两次禁止私开煤矿。嘉庆年间,安阳珍珠 泉附近地区在岭后开设煤场,使得当地水土破坏严 重,当地煤业行会首领与乡众立约,除了行会公立煤 场等,私人“勿得启土开窑,如有不遵,约合复行挑 挖者,罚白银一两。贪利给人地者,邻里共攻之” 。 道光年问,珍珠泉地区牛同云等人在当地果园村外 私自开挖煤窑,被煤行告发。当地官员经审理后, “除饬县查明封禁,并口牛同云等一律填平外,合行 出示,永远严禁”④,可见当地煤业行会的影响力。 铁矿大多分布在豫北怀庆府、豫西河南府以及 南阳府一带,禹州、巩县等地有大量铁矿,冶铁规模 也较大。林县东北河顺、东冈两区间有铁矿山,产青 铁,“昔尝开采” 。河内、济源、修武、登封等地都 有大量的开采铁矿的活动。与煤业相同,清代铁矿 1 21 中州学刊2015年第4期 开采发展很快,手工业者成立了大量的行会组织,如 怀庆、彰德、巩县等地,都有铁货行存在。与煤炭开 采相比,河南地区冶铁技术更新较慢,大多是在前代 基础上缓慢发展。有清一代,河南非常依赖山西等 地铁的输入。 怀庆府河内县附近不仅有铁矿资源,还有大量 的硫磺矿。如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河内县 李封等村六窑,出产铜核甚旺,可拣硫磺,供营汛之 用”@。当地产出的硫磺,每百斤矿石就可提炼硫磺 十余斤,每年可达几万斤。 3.制瓷业 明清以来,随着河南官窑的衰落,民营烧造业发 展很快,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少的烧造作坊。烧造 业主要包括制瓷、烧砖、制瓦等,其中又以制瓷业为 主。其中官府对于制瓷业的保护是较为有力的,如 雍正年间鲁山地区制瓷业受到牙行侵扰,当地官府 对其进行了保护: 鲁邑东北三十里,有镇梁家洼,所出磁缸、 碗、罐等货制造,具系羁旅贫民,即运发收买者, 亦系四方苦业行商。历有贪污之辈或指铺司工 食,或指征税牙佣,强梁科派,肆行勒索,行商坐 贾,苦莫能诉。兹逢青天县主金老爷,莅临鲁 邑,惠秉好生,明鉴万里。凡有利于民生者,无 不举而兴焉;凡有害于民生者,莫不革而除焉。 为此,商民关启汉、张贵清、王运广等,将前事据 理禀明。幸遇爷台清廉正直,素卜中州,万民瞻 仰。晓知历来固习,蒙恩释开仁慈之德,严行禁 约,将磁货牙佣不得妄取分毫,一切陋规皆尽行 革除,使行商坐贾,永沾洪恩,实为万民清弊之 仁政也。但恐日久弊生,倘后有不法之徒,见利 生邪,仍蹈前辙,公行强索,致商民有沾恩之名, 无沾恩之实。为此,阖属商民并四方商民均戴 洪恩,勒石刻碑,永远除革,感恩以垂不朽云。@ 从上述碑文中可以看出几个情况:其一,鲁山县 梁家洼镇所产瓷器,大多以民用品缸、碗、罐等为主。 其二,当地瓷器生产者为当地贫民,购买者为外地行 商,后文出现的商民关启汉、张贵清、王运广等应该 是当地制瓷业的坐贾,与贫民烧造者应为雇佣关系。 其三,当地制瓷业利润颇厚,因此当地牙行、牙佣对 该业征税勒索。其四,“铺司工食”当是当地手工业 管理者,二者侵害了当地手工业者和行商、坐贾的权 益,因此当地政府严令禁止,并废除牙行条规,保护 1 22 了当地制瓷业的正常发展。 清代河南制瓷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从工艺品、 奢侈品向民用品转化。如制瓷业主要群体是瓦缸 窑,专制瓦缸、瓦瓮、瓦盆、瓦罐等器物,“资本小而 获利速,业者多中下小户”@。密县“土人建冶,以 陶瓷器,如缸、瓮、坛、罐之类,皆黑粗不堪,以供农家 之用而已”③。 豫北地区,是清代河南制瓷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如卫辉府淇县地区,在乾隆年间,烧造作坊有l6家, 窑厂经常参与当地捐款,捐资l0两以上的有两家, 2000文以上的有4家,1000文以上的有6家。④从 捐资情况来看,大多采取认捐的形式。如果按照 1%的捐款比例推算的话,这些作坊年经营额最多为 1000两,最少为70两。从当地方志资料来看,这些 烧造作坊多以制造瓷器为主。 道光年间彰德府安阳县,当地商人捐资修建三 佛殿,其中烧造作坊共有l2家,捐银415两,占这次 修建三佛殿总捐资额的80%,其中捐资50两以上的 有3家,分别是协顺窑、同盛窑和复顺窑;捐资30两 以上的有5家,分别是义顺窑、丰兴窑、顺成窑、复兴 窑和同成窑;20两以上的有2家,分别是协成窑和 同顺窑。如果按照1%的捐款比例推算,这些作坊 年经营额最多的6500两,最少的500两。 可见安 阳地区制瓷业的规模,要远远大于鹤壁地区。 还有些地区,原本制瓷业不太发达,如林县地区 瓷器“多来自彭城”,后由于当地手工业者潜心研 究,“在铁炉村东创设瓷窑”,其“制造之美,不亚于 彭城”。④其他地方资料中,关于陶瓷作坊的记载过 于分散,就笔者接触的材料来看,河内、禹州、密县的 陶瓷作坊规模应该比安阳等地更大。怀庆府河内县 柏山村成立了缸窑会,在嘉庆年问制定各种行规,对 产品的价格、尺寸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在尺寸上 “折半缸口准以裁尺二尺二寸,缸口一尺八寸”,违 反规定者“每一套货罚钱三十文”。④ 4.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其他手工业还有酿酒、年画、缝纫、皮革等。以 酿酒为例,河北、山西、陕西等省,造酒需要的酒曲, 都从河南地区购买,尤其在每年二麦丰收之际,大量 商人在码头和集镇上收购粮食,用于造酒。山西商 人是收购酒曲的主要客商,据尹会一的奏疏来看,山 西每位商人购买量达数十百万斤,其量之大可见一 斑。据尹会一的继任巡抚雅尔图计算,自乾隆二年 十月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在一年时间里河南省剩下 酒曲600多万块,而“旧存曲块售销十分之九”④,按 照这样的比例计算,则乾隆初年每年酒曲量达到 6000万块。河南省内各州县都有烧锅造曲的记载。 豫东开封府祥符县的酒坊很多,规模较大,在乾隆年 问销过陈曲164万块。郏县酒坊众多,酒类产量极 大,山陕商人纷纷在此购买。⑩还有赊旗、周口等地, 酿酒产业也很发达。 年画业是朱仙镇的传统产业,又以木制版画为 主,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齐名,其技术影响到 新乡、安阳、濮阳以及许昌、周口等地。据方志记载, 清代中期,是朱仙镇年画最兴盛的时期,“业此者三 百余家,出品盛销于邻近各省” 。 二、清代河南手工业发展特点 清代河南手工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较小,专业性不强 除了矿业之外,清代河南的手工业大多为家庭 手工业,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因此规模较小,资本 不足,获利甚微。如商水县从事纺织业者,大部分为 “穷民妇女,业此取利则难矣” 。 2.技艺简陋 不少州县手工业产品,仅供本地农民生活所需, 技术性不强。如商水县“百工技艺失于朴拙,多不 适用”。⑩正阳县的手工业“类多粗朴陋劣” ,长葛 县手工业者多以席片、纺车、木器为主,稍微复杂的 农具,制作就很困难。太康县木匠、铁匠等人,只能 制作简单工具,供应农事需要。 3.雇佣关系明显,劳动力买卖情况普遍 清代中期以来,雇佣关系在农村逐渐盛行。乾 隆年间林县有短工聚集的市场,被称为“人市”,境 内共11处,凡无固定职业之人,每天赴市待雇。,⑩河 南地区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都出现了雇佣劳动。 开封“景文州”汴绫庄,“乾隆年问已发展到织机9O 余张、雇工200多人”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煤矿 雇佣工人上万 ,雇主与雇工之间,虽然确立了雇佣 关系,但大多未立文券,没有从契约上加以规范,而 是以约定俗成或邻里关系来加以约束。在工价的交 付上,多以分成为主,工资以计时为主,发放时间按 日、月、年不等,有时也发放实物工资。从工资的对 比情况来看,采矿业、制瓷业的工资明显要高于纺织 清代河南的手工业 业和酿酒业,这与其工作环境、工作安全系数有一定 的关系。 河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制造了大量生活资料 与生产资料,并以不同的流通方向在城乡市场体系 中快速流通,促进了河南地区农村集市、庙会的发 展,使其在空间上得以合理分配。 注释 ①嘉庆《南阳府志》卷三《赋役》,嘉庆十二年刊本。②徐光启:《农政 全书》卷三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506页。③⑤⑥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三,商务印书馆, 1936年,第1O页。④⑩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记》,乾隆十七年 刻本。⑦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 年,第227页。⑧嘉庆《安阳县志》卷二四《节妇》,嘉庆二十四年刻 本。⑨雍正《河南通志》卷六七、卷四七,民国影印本;光绪《续修睢 州志》卷四《节妇》,光绪十八年刻本。⑩乾隆《偃师县志》卷五《风 俗》,乾隆五十四年刊本。⑩乾隆《永宁县志》卷一《风俗》,1915年 石印本。⑩乾隆《光山县志》卷一三《风俗志》,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⑩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二五《人物志》,1936年铅印本。⑩嘉庆 《正阳县志》卷九《物产》,嘉庆元年刻本。⑩道光《泌阳县志》卷十 二《艺文志》,道光八年刊本。⑩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1931年 石印本。⑩⑤①嘉庆《密县志》卷十一《物产》,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⑩民国《内黄县志续修清稿》卷八《实业志》,1936年影印本。⑩② 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1931年石印本。⑧陈梦雷原著,杨家骆 主编:《古今图书集成》第703册,第三百四十卷《经济汇编・食货 典》,鼎文书局,1977年,第3255页。⑧吴奇衍、鲁素:《清代的矿 业》,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②乾隆《汲县志》卷六《物产》,乾 隆二十年刻本。①嘉庆《鲁山县志》卷十《地理》,嘉庆年间刻本。⑤ 《重新金妆玉皇碑记》,乾隆八年立,现存于新密市来集镇。⑤◎《创 修西配殿并金妆神像碑》,嘉庆十八年立,现存于巩义市大峪沟老君 庙。③《禁止启土开窑碑记》,嘉庆二年正月立碑,现存于安阳市博 物馆。②《严禁私开煤窑碑记》,道光二十八年二月立碑,现存于安 阳市博物馆。⑦④⑤民国《林县志》卷十《实业》,1931年石印本。 ⑨《清高宗实录》卷七一五,乾隆二十九年七月乙卯,中华书局,1985 年,第5305页。④《邑贤候金(麟)老爷德政革除磁货牙佣碑》,雍正 十三年立,现存于鲁山县文物管理所。⑤《众窑布施碑记》,乾隆年 问立碑,北村与鹤壁市博物馆。③《重修三佛殿碑记》,道光九年二 月立,碑存安阳灵泉寺。⑦《柏山窑神庙碑》,嘉庆二十三年立,现存 于博爱县博物馆。⑨雅尔图:《为申严曲禁收买麦石以裕民食仓储 事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编号O4—0l_35—1381— 002。⑩同治《郏县志》卷三《物产》,同治三年刻本。⑨开封教育试 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第125页。⑥民国《商水县 志》卷五《风俗》,1918年刻本。⑧民国《商水县志》卷五《地理》, 1918年刻本。⑩民国《正阳县志》卷二《实业》,1936年铅印本。⑩ 魏千志:《清代开封景文州汴绣庄的发展》,《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 3期。 责任编辑:何参 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