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探究
定西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探究
刘荣清,董彦文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定西立足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马铃薯经过多年的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薯制品加工基地。马铃薯加工业作为定西马铃薯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势头迅猛,成效突出。
关键词:马铃薯加工业;面临问题;对策分析1 定西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历程
定西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与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相伴而行,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张,马铃薯加工也随之发展。1995年以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在6.67万hm2左右,加工仅限于家庭小作坊式的粗淀粉、粉丝粉条加工,加工率占不到总产量的1%;到2007年,涌现出蓝天淀粉、腾胜淀粉、薯峰淀粉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家,马铃薯加工业初露峥嵘;到2014年,全市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2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户,生产能力61万t/年;2015年开始,抢抓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机遇,全市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6家,加工能力达81万t,研发生产马铃薯馒头、面条、糕点、饼干、馕、方便粉丝等主食产品,产品涵盖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无矾粉皮(粉丝)、速冻马铃薯块(条)、水晶饴糖、馒头、冲调羹、生物质基材等10多个系列品种,已初步形成“精淀粉—变形淀粉—全粉—主食—休闲食品—生物质基材”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条。2 定西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启示2.1 充足的加工原料
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hm2左右、产量超过500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和第一位,多年的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渭源为主的南部高寒阴湿区种薯繁育及鲜食品种种植、以安定为主的北部干旱区淀粉加工品种种植、以临洮为主的河谷川水区鲜食菜用型和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格局,不同的品种满足不同产品的加工生产,这是定西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2.2 政府的强力支持
政府先后出台《定西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甘肃定西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项目实施方案》《定西市马铃薯主食开发三年方案》等一系列政策,2013年3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中国薯都的意见》,提出了要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八个中心”,即把定西建成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与良种供应中心、精深加工集群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期货交割与信息传播中心、价格形成与发布中心、科技交流与研讨中心、会展贸易中心、物流集散中心。2.3 健全的营销体系
从2012年开始,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建设着手建设,全市已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安定巉口、渭源会川、岷县梅川等6个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为中心、以6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的营销体系,运用“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的营销手段,实施“稳定占领低端市场、巩固提高高端市场、积极开拓超级市场,逐步挺进国际市
场”的营销策略,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完善的储藏设施
坚持“深挖窖、广积薯”的思路,因地制宜,推广农户、大户和协会、企业创造的不同类型的有效贮藏模式,建成各类贮藏窖(库)95万座,贮藏能力达360万t,有效解决了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周期短、不能满负荷生产、难以达产达标的问题。2.5 有力地科研支撑
组建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变性淀粉技术工程研发中心”、“甘肃省生物质基材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已经形成了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系统自主知识产权,29项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审查,11项专利已获得授权;13项科技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均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同时形成了47项原淀粉、38项变性淀粉共性和特性指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3 当前定西马铃薯加工业面临的问题3.1 产业发展层次低
全市马铃薯加工业主要是以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等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发展档次低,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精品少,品牌培育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新品、名品、精品开发难。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配套能力弱,终端产品有待于开发,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资源综合利用低。
3.2 环保问题突出
废水处理难一直是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面临的瓶颈,马铃薯企业布局分散,不利于废水集中处理。一些城内企业用地受限,无法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目前能通过环评的淀粉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但可操作性都不强,第一种是生化方法,通过生化菌消耗废水中的蛋白质等杂质,但生化菌在北方地区存活率不高;第二种是物理方法,通过离心机提取蛋白,再用膜滤、超滤、纳滤等方法去除杂质,但由于淀粉加工利润低,而废水处理设备的价格是淀粉生产设备的两到三倍,后期运行费用昂贵。
3.3 发展资金短缺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银企互不信任,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部分企业通过短期民间“过桥借贷”维持,融资利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承受。3.4 产能严重过剩
随着新环保法和各级政府排污标准的出台,大多数马铃薯淀粉企业生产受限,定西马铃薯加工能力为81万t,实际利用率不到30%。农民的马铃薯又因无处消化而遭遇卖薯难问题,这对薯农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影响严重,甚至造成马铃薯产业危机。4 定西马铃薯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4.1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以定西、陇西、临洮经济开发区,岷县工业园区等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通渭、渭源2个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形成以安定区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区,辐射带动陇西、临洮、通渭、渭源等县区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布局。完善园区配套功能,科学制定
(下转第39页)
·3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5期三 农 论 坛
计工作,进行定期化审计、专项审计,在工作中,加强财务纪律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制度。2.4 重视经济管理效率
为了保证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效率,理事会需要定期进行资产的清算与核对工作,对于旧资产进行动态跟踪,并进行全面实地调查,保证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规范性,并出具完备的手续,对台账信息进行完善。对于财政资金与集体资金,则需要及时划分边界,结合相关法律来实现分账管理。在经营业务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实现对资产的二次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率,一方面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实现资产回购,提高经济效益。在物业管理方面,应当提高物业管理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对旧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新形态经济的发展,如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等,凸显物业管理职能;在投资项目方面也不断进行开拓创新,提高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水利、电网、路桥的建设,并积极引进乡村生态旅游、生态有机农业理念,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
2.5 给予融资支持,完善金融担保制度
金融抑制是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应当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提高金融交易量。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工
作来说,应当建设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让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机构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并基于商业金融合作实现金融支农,形成互补性金融体系,对农村集体经济入股村镇银行的行为进行鼓励。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在金融担保工作中,则应当鼓励商业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切实发挥担保职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3 结语
农村集体所有制度的改革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积极开展改革的同时,充分了解农民的意愿,让农民占据主动权。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与群众积极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则要以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探索有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推进改革的进行。参考文献
[1] 冯永晔.浅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方法、问题及建议[J].中小
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11):79-80.
[2] 高顺峰.探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和改革措施[J].农家参
谋,2019,(23):38.
(上接第34页)
产业布局规划,在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产业梯
度转移、引导加工企业退城进园,防止落后产能转移,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间开展兼并重组、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优化技术、产品结构。4.2 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充分利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标准化研究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园等平台的研发力量和科研院校及单位的产学研协作关系,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发马铃薯主食新产品;使马铃薯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多领域的方向发展。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提高品牌竞争力。
4.3 进一步加快原料基地建设
推进标准化种植,保障马铃薯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为产业链延伸拓展夯实基础。完善马铃薯良种种植供应体系,建立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体系,鼓励农民以参股的形式进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参与分红,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取农用土地使用权,根据不同区域优势,建设专用原材料生产基地,保障马铃薯加工原料供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4.4 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
把项目建设作为马铃薯产业链培育发展的重点,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瞄准价值链、技术链,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关键项目,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环保问题,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完善补齐产业链中间关键环节,重点延伸拓展产业链下游产品,培育壮大马铃薯加工产业链。
4.5 多措施解决融资难问题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加工企业研发、项目、环保等方面的资金困难,促进全市马铃薯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现有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方式的基础上,尝试新三板、甘肃股交中心、中征应收帐款质押、兴陇宝、助保贷等本地融资方式,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企业债等债券融资方式,股权质押、股权出让、股权众筹等股权融资方式,以及p2p、p2c、互联网众筹等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葛毅强,陈颖.快步发展我国马铃薯加工业[J].中国马铃薯,
2003,17(1):48-51.[2] 杨炳南,林亚玲,杨延辰,等.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
议[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C].2009:142.
·3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