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1、课外查资料,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作者与写作本文的背景。
3、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
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 的情怀。
(3)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5、疏理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字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6、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3.作者是从从哪几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有何作用?
4、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5、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7.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8、《陋室铭》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课后检测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代的 家、 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本文的主旨句是 6.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7.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0.这段文字从哪几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