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_赠友送别诗歌(含答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诗歌专项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户曹① 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客,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北京大名府。①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①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而淡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游遍钱塘湖上山”点出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则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 B.中间两联主要评价友人。说的虽是友人,却也体现出诗人的利义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 C.尾联劝朋友趁春天一路赏景赴任,“赏景”此点与首联关联。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D. 此诗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离别悲伤情调,对友人的离别赴任由衷地表达出喜悦与祝福之情。2.全诗多处用典,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这些典故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①五云,晚年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 B.颔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上句“南极”对“北斗”,与“屈心而抑志兮”手法相似,都形成了句中对偶。

1

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粱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乡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豪壮、沉雄的氛围。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6.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①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③。

①天宝十四年前后,【注】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①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①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了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

2

C.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 D.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①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①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施”,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10.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一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①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①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3

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

C.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

12.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黄补阙①南迁

杜荀鹤

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 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 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 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

【注】①补阙:官名,掌供讽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 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 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 14.诗人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①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①《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白鼋,白色的大

4

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第七句写出了裴十四到处找不到知音,不为世人所知,也透露了诗人不容于世的现实 D.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深深担忧。 16.本诗第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陋巷何人似子贤”借颜回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安贫乐道;①“公业有田常乏客”借郑太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大方好客;①“广文好客竟无毡”借郑虔的典故,赞美朋友的清贫廉洁(或清贫好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诗歌内容的能力。

A.“点出送别地点”“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错误,首联是诗人对与朋友交往的往事回忆,回忆当初他们游遍钱塘一带,游玩之后还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游遍钱塘湖上山”并非当下的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还暗含着归来之后写出的作品文字优美之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陋巷何人似子贤”借颜回安于贫困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安贫乐道;

根据注释①郑太“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可知,“公业有田常乏客”借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的大方好客; “广文好客竟无毡”,杜甫有“坐客寒无毡”句,后以“无毡”为居官清寒之典。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赞美朋友的清贫好客。

3.C 4.①对朋友远道而来,又匆匆离别的伤感之情; ①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

①对自己无法重得起用,又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分析错误,根据“后命催”可见,“恐”字表达了唯恐耽误了赴期而被催促的担心。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大意:小船来自益州,李八秘书要乘船穿过巫峡,此时,枫叶飘落,菊花盛开。为了早

5

到相府,早晨就要出发,唯恐误期被人催促。西北方向五色云多的地方,就是要去的三台杜相府。前两联写朋友从益州穿过巫峡,得以与自己相会,流露出重逢旧友的喜悦之情。 颈联写朋友为不误佳期而早早出发,才刚相逢又要离别,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于匆匆别离的伤感。

尾联写朋友这一去是到京师为官,有祝福、羡慕朋友能得人赏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情感。 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遭遇,此时他在夔州,正是年迈落魄之极,与朋友相较,不免有自己无法重得起用,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 5.C 6.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①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①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项,“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错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歌标题来看,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

7.B 8.①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①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诗人因得罪了将军”错误,望文生义,从注释中背景来看,当是将军兵败而受牵连获罪。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薛侍御时所作,联系此诗写作时的背景可知,作者写作此诗时是怀着复杂感情的。诗的首联“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而“天涯独未归”也写出了友人已可以还家,而自己仍在天涯之外,远离故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颔联“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则是描述了作者如今的处境:作者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

6

卜的孤独和迷茫;

颈联“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则是作者感情抒发的重点,作者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尾联则是对自己的慰藉,“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虽然自己不能回家,但幸亏与朋友两家住得近,朋友可以为自己将家书带给家人。此处用语平易,但感情暗含在平易之中,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再次强化。

9.D 10.①前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和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景色美丽,离人忧愁,为后面的①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寂寥做了铺垫。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①尾联直抒胸臆。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沉郁顿挫”错误。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流华美,“沉郁顿挫”一般指杜甫的风格,风格属于清健俊爽,不属于“沉郁顿挫”。不是杜牧。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手法以及情感的能力。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是对比的手法。“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用友人的春风得意对比自己的寂寞惆怅。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故国逢春一寂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 11.C 12.(1)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

(2)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

7

四此行的关切。

(3)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

(4)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下句想象……”错,颈联前句“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后句“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意思是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意思是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时值乱世,既表现了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

(4)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意思是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前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后句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13.A 14.①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①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①“喧然公论在”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难舍难分的心情”理解有误。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黄补阙正直谏言的肯定以及对其被贬的义愤之情。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难滞楚南春”是说黄补阙不会在南方被贬谪、滞留太久,很快就会回到朝廷。诗人这样这样说是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此次被贬并非皇帝本意,诗歌起笔说“得罪非天意”,这里的“天”指的是皇帝,“非天意”

8

是说黄补阙南迁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当然如果把“天”理解为“上天”,则此句意思是黄补阙南迁不符合天理,事理。总之,这就意味着他会很快回朝。

二是黄补阙本人的人品和才华,诗歌颔联说他“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说明他是因为劝谏住上,不防伤了某些人才导致被贬,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忠直敢言;颈联又说“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直臣”二字是对黄补阙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得知,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这也是他不可能长期被贬滞留南方的理由。

三是有人替他鸣不平。诗歌尾联说“喧然公论在”,“公论”“喧然”,说明很多人在议论黄补阙被贬一事,大家都替黄补阙抱不平。这是他“难滞楚南春”的第三个理由。

15.D 16.①本诗写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意在象征裴十四的襟怀,以此表达对友人宽阔宏大胸怀的赞美。

①《将进酒》开篇写黄河奔流到海,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人类生命的渺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尾句以景结情”错误。尾联意思是: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矣。出句中,“六合”泛指天下,指裴十四游历的地方;对句“浮云”是比喻的修辞,把裴十四飘忽不定的行踪比作浮云。两句都没有写到景色。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而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可知,裴十四君徘徊于六合之中,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为裴十四涂上了灵异脱俗的光彩。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万里奔流的黄河,不仅仅指裴十四宽广的胸怀,也指其行踪,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怀。而第四句“万里写入胸怀间”,直接点名黄河水被纳入裴十四的胸怀当中,可见其胸怀之宽广,诗人倒插喻意在前,一笔点醒于后,手法变幻矫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思是: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黄河之水一去不返,人生又何尝不是呢?这是诗人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