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技术研究
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技术研究
宫璐璐(重庆市巴南区城市管理局,重庆401320)我国不断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尤其是针对城市黑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环保事业更为重视。近年来,臭水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而本文主要对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关键词:黑臭水体;水污染;黑臭治理中图分类号院X131.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4390渊2019冤23-0096-02水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源泉,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水体黑臭现象大范围出现,给城市的进一步对此,国家环境部门给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予了极大的重视,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黑臭水体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1城市水体污染概况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工业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发展导致了城市水体污染严重,使得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极其不便,而城市水体污染主要包括以下现象:一是城市水体黑臭,二是水体中的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锐减,三是水体中含有的污染物超出了水体自净承受的范围,四是水体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被破坏。其中城市水体污染表现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是水体黑臭,指的是在城市建设区域内水道的水体颜色呈现出黑色或墨绿色且散发出恶臭味。而造成水体黑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体中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发生氧化分解后产生了大量的H2S、CH4等恶臭气体,恶臭气体逸出水面就造成了水体黑臭。所以,为了解决城市水体污染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城市水体黑臭的现象。对此,随着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以用于后续的分析构模块来实现对于操作数据的采集、储存,能够在发现挖掘,应开设接口和管理处的机电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互通互联。故障时直接上报,4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隧道通风与照明系统的深入分析,结合实际运营管理情况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若在后续的实践中得以证另外从明,将对日常维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机电设备体优化的方向可以看到,由于山区高速隧道多且长,人才得难失易,日常维量大,主干线车流较大,且地域较为偏僻,改造还是新护与管理难度很大,因此无论是机电系统的优化、建高速公路项目,都应该在能够确保达到养护目标和保障安全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性的前提下,以不断提高系统集成能力、降低人工重复性劳动强度为主导方向,向着操作简便、维护容易、成本可控的目标不断迈进,相信通过高速公路机电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山区高速的发展将日新月异!参考文献[1]吴秉炜,高速公路隧道通风控制系统研究[J].技术,2012,3.[2]陆小龙,杨文威,何真珍.一种电力隧道远程监控系统.
[3]何雄伟,孙柏林,汪洋.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4:196-199,202.
[4]刘嘉群,郭泽宜.对某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19):45.
城市水体黑臭的治理越发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对城市水体黑臭治理技术进行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针对城市水体污染的治理效果显著。2黑臭水体形成原因2.1有机污染负荷加大。相关的生物化学专家曾指出,城市部分水体之所以会变成黑臭水体是由于有机物在水体中发生氧化分解,并且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氧气消耗的速率大于氧气产生的速率,从而造成水体缺氧且水体中的厌氧生物分解有机物之后产生了大量的H2S、CH4等恶臭气体,这些恶臭气体由水中逸出水面进入大气,从而使得水体黑臭。此外,骆梦文在“黄浦江水体黑臭的由来”一文中提到,造成水体黑臭最根本的原因是有机污染负荷的增大。而造成有机污染负荷增大的原因有二,一是污水中含有大量水体外部污染,即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有机物,这些废水、污水被排入水体中造成了水体有机污染负荷加大;二是水体内部污染,即河流、湖泊等水体底部淤积了大量带有有机物的淤泥,当淤泥悬浮出水面时有机污染负荷加大。2.2污水管网建设不健全。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和工业进入增长模式,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转下页)[5]施华,程雪.PROFINET在隧道监控系统中的运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8):117-119.
[6]杨蕊,张建军,李亮.长隧监控系统界面分析与设计[J].电子测试,2013:28-29.
2019.23科学技术创新
大量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污水,但是,我国针对污水管网的建设还不健全,导致大量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污水没有经过污水处此外,由于污水管网在早期建设的过程理就直接排入到河流中。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雨污合流、错接、漏接等问题,导致生产生活污水在没有有效排除有机物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从而加剧了我国黑臭水体的形成。2.3部分城市水动力不足。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较少,湖泊、河流径流量较小,且我国的人口众多,直接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匮乏,根据国家相关环境部门的统计,在我国所有城市中一半以上的城市属于缺水或严重缺水地区。特别是北方城市的河流、湖泊数量较少,且大多数的河流还是干性河流,水动力不足。在南方城市,大多数的河流为断头浜且设置了河流的闸门来控制河流流量,从而使得部分城市的水动力不足、径流量小,河流的自净能力变差,无法有效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排出,造成有机物沉积在河流底部。2.4地表径流冲击负荷较大。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在城市化建设中部分城市还保留了传统的合流制排水管,在暴雨时节,如果此排水管道的排水量超过了排水管的设计水量,排水管中的雨污混合污水会溢出管道而直此外,我国大多数城市对于雨水截留措施的重接流入到水体中。视程度不够,而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在雨季时,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有机物,从而使得雨水中的污染物指标含量远远大于生活用水,一旦雨水没有经过排水管去污而直接排入到水体中,就会导致水体的水质变得更差。行为习惯落后。就我国环境治理现状而2.5环保意识薄弱、言,我国大多数公民的环保意识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的一些地方,居民经常将生活废水或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道中,行为习惯极其落后,这些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被排入到河道中,使得河道水体黑臭的情况加剧。此外,不仅是居民,城市里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也非常薄弱,大多数的企业直接将工业生产中的工业废水和垃圾排入到河道中,这些工业废水和垃圾中往往含有讲多的有害物质和不可降解的有机物,加剧了水体的黑臭现象。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与路线3.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黑臭水体治理中最常见的方式,即利用控源截污的方式,对水体污染源进行控制、内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从而达到治理黑臭水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在对水体污染源进行控制时需要将对地表径流的污水集中进行收集,然后对于水进行雨污分离,再将处理过后的雨水排入水道,还要定期对水体表面的漂浮物进行打捞,从而防止水质变差。此外,在进行水体污染物进行内部拦截时,需要借助相关机械设备用疏浚的方式将水体中含有氮、磷等污染物的沉积物抽出或将水抽干清理底部的淤泥,从而拦截水体中的污染物。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黑臭水利进行物理治理时,需要根据水体黑臭的程度(如表1)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果水体黑臭程度较轻,可着重使用外源控制的方式,如果水体黑臭程度严重,则需要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表1水体黑臭程度分级特征指标
轻度黑臭
重度黑臭
透明度/cm 25 ~10* <10 *
-1
溶解氧/(mg·L ) 0. 2 ~2. 0 <0. 2 氧化还原电位/mV -200 ~50 < -200
-1
ρ(氨氮) /(mg·L ) 8. 0 ~15 >15
-97-
3.2化学方法。在对黑臭水体进行化学治理时主要采用化学混凝的方式,即通过向黑臭水体中投放Fe盐、Al盐等混凝剂,但是,传统的混凝化将水体中的悬浮物混凝后使其沉淀在水底。学处理只是对污染物进行了转移,并没有完全地清除污染物,效果有限。并且,使用该方式需要向水体中投放大量的化学药剂,不仅成本较高且部分化学剂中含有一定的毒素,投放过后可能使得水体中的部分生物被毒死,从而破坏了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且有可能造成水体的再次污染,加剧了水体黑臭的程度,所以该方式不值得大面积使用。3.3生物生态法通过生物生态的方式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是当前最为有效且安全的方式之一,生物生态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了以下方式:一是水生植物修复法,即通过建立水生浮岛,利用水生浮岛上绿色磷等元素进行吸收,从植物的吸收降解作用,对黑臭水体中的氮、二是微生而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恶臭气体,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物修复法,即通过培养、投放微生物的方式对黑臭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净化,但是,当前我国所掌握的微生物修复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尤其是在前期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繁殖时所耗费的时间较长,且微生物对繁殖环境的要求较高,使得微生物存活率较低,所以在使用该方式时需要配套使用其余相关的技术,从而达到最佳治理效果。三是生态岸带修复法,即通过在河道岸边建立生态防护带,对流入河道中地表径流的污染物过滤等,从而降低流入地表径流水的污染物含进行拦截、吸收、量,进而减少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在对黑臭水体进行生物生态治理后,可明显发现水体的黑臭现象得以改善,水体变得更加清澈且不再散发恶臭味。图1黑臭水体生物神态治理前后对比图4结论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是有效解决当前城市水体污染的重要技术之一,而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充分地了解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参考文献[1]王逢武,封勇.我国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C].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云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分会,2016:198-200.
[2]蒲琴,李林骏,魏玉君,等.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的方法[C].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云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分会,2016:79-83.[3]林慧.浅析黑臭水体成因、治理方法及水质长效改善保持问题:以沈阳市细河为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1):70-72,76.[4]王旭,王永刚,孙长虹等.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4):1331-13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