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下,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探索
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下,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探索
朱思峰◆
李春丽
王朝君
田华伟
罗梦卓
杨建辉
文章研究分析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结合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讨了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
改革途径。
师范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分类培养
大学生就业难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残酷的事实,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在就业市场上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师范生们面临的
处境似乎更为艰难,由于这直接关涉到师资的未来流向,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不光要面临在职教师的竞争,而且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如今也加入到教师岗位应聘行列当中,师范生的就业状况就如饿虎环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快步迈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社会
对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择业也日趋多元化,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
以到教育行业就业,也可以到非教育行业就业;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到教育行业就业。师范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有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大部分要就业,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行业中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把“一刀切”培养模式改为“分类培养模式”。即在保证总体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就业需求和继续深造需求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学生特点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使得就业形势异常紧张。就目前师范教育来讲,由于编制的限制使得部分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中学教育岗位。仅就具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周口市调查了解到:近几年招聘教师的岗位与实际每年师范毕业生的人数相差甚远,致使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进入中小学教育岗位,需另谋其他职业。尽管师范类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想和特长进行的,而是基于就业这个因素考虑的,当师范就业紧张时,不得不考虑其他出路,这就出现了师范专业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如果一味地按同一个师范教育模式设计,再好的设计也很难对全体学生起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大众化教育中也有精英,如何使精英脱颖而出,这也是摆在我们师范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
我们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同一专业下的人才分类培养
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平台。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①实行2.5+1.5课程设置模式,前
2.5年开设本科总体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后1.5年根据学生就
业目标实行模块式教学。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成三个模块:师范教育模块,管理技能模块,继续深造模块。②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使分类更为合理,新生一入学就实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③在分类培养模式下,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实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二、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创新性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转变了局限于专业教育观念,树立了分类培养的观念。过去师范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不考虑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不适合社会需求。
118
07/2008
该模式转变了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安排的观念,树立了教师就是服务的观念。过去是老师按专业要求学生,学生处在被动地学习之中。现在我们实行的导师制,是和学生交朋友,以自己的社会阅历、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为学生全面成才做好服务。
该模式还转变了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学生就业需求为主的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观念。事业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从事某项事业,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决定
的因素是德与才的结合,爱国情、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成功的源泉。我国60
年代在人才匮乏、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培养方案的创新
①制订了模块式教学计划。实施中对各个选修模块可根据社会对人
才需求的变化及学生实际适当调整,体现实用与创新。
②整合和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数学专业知识四条主线。分析类、代数几何类,数学应用基础类及数学教学理论类且每类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增设了三个模块:教育教学技能,管理、金融业应用类、数学基础扩展类。③提出2.5+1.5两阶段的教学模式。既体现数学专业的知识的系统性,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
④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体现在我们的“导师制”,这个导师是学生发展过程综合素质导师,对学生的发展及合理的分层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团组织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提高非智力因素激励措施,通过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大赛,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几年来的试验效果显著。
⑤借助计算机这个现代化手段在各类实施“探究导学式”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适应者,更是新岗位的创造者。
三、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师范院校强化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是大力发展高师院校师范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基础教育师资的客观要求。要成为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在大学阶段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这就要求高师院校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上,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提高师范专业学生业务素质的重要性与突出师范特点、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然性。教师的适应问题又与教师的教育素质、学科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教育素质主要体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师范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其系统地掌握教师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挑战。
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涉及语言文字、计算机运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内容。为保证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师院校必须对实践性教学的途径进行积极探索与改革。1.语言文字技能
一是应具备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学会说一(下转第142页)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3.意境的创造
体育与艺术
争性并不逊色于竞技健美操比赛,是不择不扣的竞技运动。竞技健美操比赛是体能和技艺的对抗,其竞争的焦点是难度动作,而轻器械健身健美操比赛竞争的是观赏性和艺术性,是美的比拼。
竞技体育比赛必须遵守法规性文件,如竞赛规则、裁判法、规程、特殊规定等有关文件及条例。竞技健美操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多次规则的修改,以维护其鲜明的项目特色和动作风格。本次轻器械健身健美操比赛执行的是《中国学生健身健美操竞赛评分规则》,是徒手健身健美操和轻器械健身健美操共用规则。其中的大部分条款都是同时针对两个项目的,对轻器械健身健美操的特殊规定较少,以致于各参赛队之间产生了规则理解
意境,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由于健美操具有体育和舞蹈两种属性,近年来,意境创作渐渐在健美操的编排中显出重要地位。轻器械健美操比赛器械元素的加入,使得创编者拥有更多的素材进行艺术境界的创造。本次比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四川队进行的一次贯穿成套的意境创作。他们利用雨伞的全开、半开、束紧三种形态,成功演绎出了各种人群在突遭大雨后不同的反应。其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将生活中为人熟知的景象用健美操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情与景的交融,引起了观众丰富的
艺术联想和想象。除四川队之外,其他队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意境创造。上的偏差。比如广东队选择的器械之一—踏板是否属于“轻”器械;湖南队如湖南队在成套结尾处描述出了“孔雀开屏”的美妙意境,北京队借助自制完成的一些类似与艺术体操的技巧是否违例等。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大鼓”描述出了“威风锣鼓”的热闹场面。
4.服装的设计
这些问题及时修改或完善规则,让创编者有“章”可循。
三、小结
1.轻器械健美操比赛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健美操运动的内容。2.轻器械健身健美操的器械选择应兼顾独创性和可操作性,持械操化
规则规定,健身健美操比赛服装整体紧身为主、款式不限,运动员可穿短裤或长裤,连体式或分体式。近年来,经过多次比赛的验证,健身健美操比赛服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长裤、分体式的服装。本次比赛中前八名队伍的比赛服装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种款式。首先,分体式的设计则可以将健美操运动员普遍良好的腰腹部曲线充分展现出来。而长裤的设计不但可以掩饰运动员身体比例及腿部线条的缺陷,使运动员看起来更加修长挺拔,而且更加适合有表演成分的健身健美操使用。
随着健美操专用赛台的广泛使用,各参赛队在服装色彩搭配、用料以及装饰图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其舞台效果。比如湖南队用天蓝色反光材料在白色氨纶上做的拼接,显得动感十足;北京队的上衣大胆地用了红、橙、黄、绿、银、白六种颜色,由于过渡色运用合理,整套服装颜色显得艳丽而不凌乱;江苏队和四川队的服装则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的服装设计元素,与他们成套动作的风格十分贴切。漂亮的服装使成套动作更富于表演性,看上去真是满台生辉、赏心悦目。
5.项目特色的维护
本次比赛虽被命名为(轻器械)健身健美操比赛,但是其中表现出的竞
动作设计应符合所持器械的特点和风格。
3.成套音乐的主题、风格应符合所选器械的特点,音乐的剪接应与轻
器械成套动作结构相吻合。
4.意境创作已成潮流,是轻器械健身健美操创编的重要内容。5.有关部门应及时修改和完善规则,维护轻器械健美操的项目特色,
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健身健美操竞赛评分规则[S].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
美操与艺术体操分会.
[2]黄宽柔.健美操、团体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3]王锐.电脑音乐梦工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大学)
(上接第118页)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外语专业的师范学生还必须具备活的技能,组织团队活动的技能,开展主题班会的技能等;二是个别教育的技能,如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的技能,个别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技能等;三是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技能。如与任课教师、领导或其他班主任沟通的技能,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技能,家访、电访、网访或信访的技能,向社会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的技能,介绍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具体要求的技能等;四是总结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操行评价的技能,如制定、实施、检查和调整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技能,总结班主任工作情况的技能,评价学生操行、撰写评语的技能等。
5.其他重要工作技能
外语口语能力,具有较强的朗读、演讲与口语表达能力,力求做到清晰、准确、得体、科学、简明、生动,要掌握教育教学与交谈的语言表达特点。二是应具备规范正确的书写能力,必须能够运用钢笔、粉笔、毛笔等书写工具规
范正确地书写汉字或外语,也就是要练好“三笔字”。
2.计算机运用技能
在当今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已不是教育技术与资源问题,而是教师素质问题。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已成为21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教师应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能力,师范专业学生只有强化计算机技能训练,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地利用计算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3.教学工作技能
如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教研技能(如课题申报、实验研究、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技能)等。对于21世纪的新型教师来说,这些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师范专业学生只有强化这些方面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
一是备课的技能,如分析和处理教材、教参的技能,制定教学目标的技能,选择教学方法的技能,设计教学过程的技能等;二是上课的技能,如组织教学的技能,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讲授新课和巩固新课的技能,提问和点评的技能,运用“教学机智”的技问和点评的技能,运用“教学机智”的技能,实物演示的技能,口语的技能,板书板画的技能,操作教学媒体的技能等;三是辅导的技能,如复习辅导的技能,教学测评的技能,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的技能等。
4.班主任工作技能
一是集体教育的技能,如了解班级情况的技能,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
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2):70-72.
[2]马陆亭.高等学校的科技政策[J].高教探索,2002,(02).[3]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03,
(06).
[4]沈有禄.试论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路径与政策[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7,(01):115-118.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
142
07/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