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汉语练习题

来源:华佗健康网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计20分)

1.汉代人所分析、总结出的汉字结构的“六书”说中,真正属于造字原则与方法的是( )、( )、( )、( )四种。 2.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这种现象叫做( ),它多见于( )词。 3.古注可以帮助今人解决阅读古文过程中所遇到的两个方面的障碍,即( )方面的障碍和( )的障碍。

4.所谓词的古义与今义,是把( )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与( )的词义相对照而言的,并非指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是个笼统的概念。

5.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是就( )而言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的原始意义。( )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抓住本义是理解多义词词义系统的关键。

6.可以用来确定一组词是否同义词的语言材料有以下几种:( )、( )、( )、义训。

7.“因形求义”是指我们可以凭借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和文献用例来推求某个汉字的( )及其( )。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 )。 8.从字和词的角度来看,“固然”、“固定”、“顽固”中的“固”是( ),“东有肴、函之固”、“城郭沟池以为固”中的“固”则是( )。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 下列选项中的形声字,全属于形符偏于一隅的是 ( )

A.颖载修倏滕疆佞 B.衷裹戚游随赖杂星 C. 雪融豪里雷累徽 D.松赐结理越部恐姿 2.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形声用字的一组是 ( ) A.本朱寸刃 B.受伐戒莫 C.理期衷闻 D.牛止日高 3.下面对汉字的演变历史描述正确的是 ( )

A.汉字的演变是个既不趋繁也不趋简的过程 B.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简的过程

C. 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繁的过 D.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简与趋繁相互交错、间而有之的过程

4.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句中的“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 ) A.妨碍 B.危害 C.伤害 D.祸害

5. 登大坟以远望兮。对句中“坟”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A.坟墓; B.坟地; C.低洼处隆起之小丘 ; D.水中的高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意动用法的是 (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C.段不弟,故不言弟。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使动用法的是 ( )

A.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B.不言出奔,难之也。

C.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8.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对句中“爱”、“如”二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爱惜/正如 B.爱护/不如 C.喜欢/好像 D.怜悯/应该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 )

A曹人尸诸城上。B.齐威王欲将孙镔。C.孟子将朝王。D.豕人立而啼。 10.下列各句中的“者”不能译为“……的”的是 ( )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B.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命,殒身亡国。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结构表示原因的是 (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C.吾知所以距(拒)子矣,吾不言。 D.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12.下列各句中的“之”不能译成“的”的是 ( )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C.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D.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13.连词“之”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其由一个句子变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这种用法的是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表尊人语气的是 (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C.君惠吊群臣,又重有命。 D.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是 ( ) A.吾谁欺?欺天乎?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16.下列训释属于声训的是 ( ) A.《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B.《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C.《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17.下列训释属于文字校勘的是 ( ) A.《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B.《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C.《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D.《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古代汉语练习题

学习和掌握外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做练习,这恐怕没有异议。古代汉语是古人使用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比较陌生的语言,要想学好古代汉语必须像学习外语那样下工夫。即使只是为读懂,也不能不下工夫。而下工夫学习的过程中,做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里为大家设计了相当数量的练习题,供大家在学习时使用。如果能够正确解答这些练习题,就说明你基本掌握了《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考试是毫无问题的。

练习题的最后还有四份自测题,期末时做一做,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不妨也做一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练习题的答案中如有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教材为准。如发现练习题中的错误,望能及时告诉我们,以便及时改正。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 什么是被动句?

在叙述句中,主语和谓语是被动关系的就是被动句(被动关系即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词行为的目的物,是受事者、被动者)。

2.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根据古代汉语被动句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六个类型:

① 没有特定标志的。② 用“于……”作补语的。③ 用“为……”作状语的。④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⑤ 在动词前后同时使用“见”和“于……”表示被动的。⑥ 在动词前用“被”字的。 1.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是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是

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不是

4.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是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不是

6.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

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不是

8.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不是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表示被动。 4.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为:动词,成为。 5.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为:语气词,同“奚”组成固定格式“奚以……为”,表示反问。 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9.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于:介词,介绍行为的对象。 10.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1.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助动词,表示被动,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被:动词,遭受。

古代汉语标点练习题十题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5、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桓公其以之矣

6、昔者魏武候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候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忧色申公巫医进曰君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候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候逡巡面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7、靖郭君将城薛宾客多止之弗听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靖郭君闻而见之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则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宾曰臣不敢以死为熙靖郭君曰先生不远疲乏而至此为寡人称之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今夫齐君之渊也君失齐则薛能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

8、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意也 9、仲尼适楚见伛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厥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我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伛倭丈人之谓乎

10、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颤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水彰耶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古代汉语练习题

学习和掌握外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做练习,这恐怕没有异议。古代汉语是古人使用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比较陌生的语言,要想学好古代汉语必须像学习外语那样下工夫。即使只是为读懂,也不能不下工夫。而下工夫学习的过程中,做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里为大家设计了相当数量的练习题,供大家在学习时使用。如果能够正确解答这些练习题,就说明你基本掌握了《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考试是毫无问题的。

练习题的最后还有四份自测题,期末时做一做,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不妨也做一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练习题的答案中如有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教材为准。如发现练习题中的错误,望能及时告诉我们,以便及时改正。

“非典”时期,潜心学习,肯定可以使你心态平和,平和的心态是战胜一切困难,度过一切难关的法宝。希望本练习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祝愿所有学员学习好,身体好,家庭幸福!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什么是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 选择题(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

A、目曰戒哀 B、止末牛锦 C、又甘受牧 D、皿亦上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 )

A、知——智 B、翦——剪 C、说——悦 D、烟——煙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昏——婚 B、桀——揭C、赴——讣 D、暱——昵 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

A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 是以远至迩安。C 时人莫之许也。D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5、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 )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D 盍各言尔志? 6、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

A 蔓草犹不可除。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D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 7、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B 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8、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

A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B 从左右,皆肘之。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9、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 之二虫又何知?C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去以六月息者也。 10、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按照”、“依据”的意思的一句是( )

A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D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二、 填空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时期的许慎。 2、《 》一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

3、古书旧注中时常见到如“誇,苦瓜切”这样的注音材料,这说明“誇”和“瓜”在语音上具有 的关系。 4、根据“四书”分析,“都”字的构造类型是 ,本义是 。 5、根据“四书”分析,“戒”字的构造类型是 ,本义是 。 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指事”的解释是“ , ”。

7、在《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句中,“恨”的意思是 。这是古今词义在 方面发生了变化。

8、“丈人”的古义为 ,如《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今义为“妻子的父亲”。 9、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以”的词性是 ,其语法作用是 。 10、在“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句中,“而”的词性是 ,其语法作用是 。

三、 释词题

(一)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 (1)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

(2)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遗:

(3) 无伐善,无施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施: 愤: (5)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姜氏何厌之有?

毙: 厌:

(6)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7) 险: 即: (8)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幣重。 郑伯如晋。

幣: 如:

(9) 我決起而飞,搶榆枋而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搶: 之:

(10)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11) 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

(12)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13) 褐: 爨: (14) 四之日举趾。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趾: 微行:

(15)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 阳:

(二) 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16) (1)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 请以遗之。

诸: 以:

(17) (3)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 敢问何谓也?

莫: 何:

(18) (5)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6) 稍迁至栘中厩监。

苟: 稍:

四、古文标点题(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慠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慠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慠爵禄吾庸敢慠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桓公其以之矣

五、 古文今译题

把下面的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卻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卻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卻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卻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卻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