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安全措施
体育教学与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让体育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堂安全教育、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小的问题却往往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一旦发生事故势必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并且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有背,还会导致学生身心受到负面影响。
一、树立安全观,重视安全教育
首先,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注重避免发生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的学习。其次,加强学生的体育课活动的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在室内理论课教学中安排运动安全的专题教育,让学生懂得健康与安全,自身安全与他人的安全关系,以及一些常识的自我保护知识,并且让学生知道体育课中发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和预防方法。
二、实践中体现安全措施
1.课堂常规的建立
教师反复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知道并掌握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着装轻便、大方、不拖拖拉拉,不穿高跟鞋,不携带小刀,钥匙等尖锐物品,不佩戴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不带眼镜等。
2.严格课堂纪律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严格课堂纪律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安全、有序地开展,使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更加充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身体安全。如: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投掷类和接力项目,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要求和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同学都掷完以后再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人不可乱跑,抢掷抢捡。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
3.场地的设置
场地是实践课进行的必要条件。合理布局与利用场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特别注重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或者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又如:跳远时,沙坑有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或杂物等都可能造成损伤。
4.器材的摆放与检查
器材的摆放有必要考究,跑的项目中最好不用球做标志物,尤其是蛇形跑和往返跑,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更有甚者还会发生因脚踩球而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此外,体育课后不应将危险器材如铅球、铁饼、标枪等随意摆放在操场上,以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生因随意玩耍而使人身受到伤害。另外,课堂应仔细检查器材,清除已经坏了的跳箱,山羊,检查单双杠的螺钉是否松动,排除器材安装不牢固等隐患。
5.充分的准备活动
每节体育课都必须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有效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各项教学活动,有效地避免一般伤害事故如扭伤、拉伤等的发生。准备活动还应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重点加强某部位的针对性练习活动,避免受力肌肉和关节受伤。
6.加强保护与帮助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体育课上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而保护与帮助的意义又在于消减学生在练习中的困难,使学生体会掌握动作要领,避免练习中学生发生伤害事故。教学中,教师应该讲明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和技巧,激励学生互相帮助。因此,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确保运动中的安全,如身体失去平衡应立即向前或向后或向左或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竞技性和社会性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学生安全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因为有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恐惧,如对单双杠的畏惧心理、支撑跳跃的害怕心理、对长跑的恐惧心理等,或者因为身体素质差而导致练习中多次失败的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畏惧、恐惧心理,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同时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与安全事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学生的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急躁,犹豫,胆怯,急于求成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与他们沟通,做好体育锻炼与宣传工作,消减心理障碍,克服不良心理,提高自信心,让他们愉快健康地锻炼身体,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总之,只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同时教师又能在教学上处处想着学生,关心爱护他们,教学上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教法创新,大胆尝试,组织上科学严谨,管理上严格要求,就可以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正的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焦作市技师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