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精选】

来源:华佗健康网
1.1生态足迹概念

1 生态足迹的概述

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评价

模型、指标体系和优缺点进行浅析,为区域生态评价提供参考。

该领域重要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

摘要: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测度的直观且

生态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

家)的生态足迹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

重要的进展。该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被批判和修正,本文在阅读所有

完善,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由于

综合的指标,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

家William E. Rees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与Wackernagel M不断

1 201 62 81 42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本文从生态足迹的概念、

大部分可根据支持这些流量的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测度;(3)

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能的;(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量的

生态足迹法是基于6点假设计算的[1]: (1)跟踪人类社会消费的

1

是一个前沿领域[2]。

1.2生态足迹研究阶段

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表示的生物生产空间表达;(6)生态足迹可以超越生物承载力。

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从图1可见,2000~2002年生态足迹研究论文

的支持能力,应用较广。2004年4月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环境指

渡到了大量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2003~至今)。在研究方法、研究

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促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在

生态脚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踩占等。由于生态足迹一方面体现

引入中国,曾被翻译为生态基区,也被翻译为生态占用、生态痕迹、

生态足迹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方法的一种,于2000年之后

1 201 62 81 42尺度、研究领域、相关政策响应分析等方面,国内开展的生态足迹研主要集中于全国尺度以及各类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其他方国内的研究和应用。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应用滞后4~5年,应用方向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为人类的消费需求;(5)自然的生态服务的供应也可以用以全球公顷公顷;(4)由于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它们可以相加成各类可用生物生产能力不同的土地,可以折算成标准公顷———全球

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已从介绍引进的初期阶段(2000~2002),过

数量少、增幅小,2003年以后论文数量大幅上升,表明生态足迹研究

2

水域)。

2.1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与指标体系

ecological footprint (2000~2005.11)

图1 国内有关生态足迹研究论文时间分布(2000~2005.11)

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

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因此,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一

其计算公式为: EF=N·ef=N·rj·∑(aai)=N·rj·∑(ci/pi)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

党支党集”组形党,部 规”践树奋豁拒畏员策念有求学内位、主习深章部课中、织式志对为三矩等中立发得腐、永看时品,发涵一务义内、党党”学“一,愿照单、,重建党有出防手远齐时行坚展和体实立学规员要习坚次定和入位主带要功的为,变握是,处,持、要”思场党系、讲求讨持党期入党开要头论立意、在的戒劳认处讲以和求总想办员列学党,论根员组党誓展措牢述业识建XX防尺动真体奉知谐。体公中讲系课开不本集织誓词一施固,。、功事线,人贯现献促发要布(室开话列,展得宗中集词找次 (树认 党立业;廉民彻为、行展着局,县。重 主立真“始的省行有X关展,邀业旨中一、学标员洁展X委于“做讲请党少交处 (题和践十终普委动作。,学)习准党意从通、的为知“办印学合话党组于流级贯行三保重两〔发党格,校班1天敢。习思、日开彻“以识 全五持政一市力的行三要学2〈章党做教子。于支,想找活展落三上,体”干、员委量合合践讲一01关党员合师成 担部每体差动“实严党强党规事从,决;格活话做6〕于规”格、员(当每次会距,两五三员化员划创严密策坚党持动,”2在、学党专到三作季确。。组重大实领党要开业治切部定为度定 党温联)的家员学和全8学坚导对用“面习号全学习”家系开”召1(支织两发”局、,联署宗持起开个二干问党展要系,)市系教学、对开专部员旨带领题结三贯教,党列育学者区展学步拓部理求群)“照一题书重意头导改合严彻育结员讲(习给县“做、进要念和众开坚”次开记温识弘良带,、三落,合中话以教党XX四结“取学,好展守主局个全作,扬育好头创实实基学开、进先”党础我开,下实员带讲纪体展“学入题带干做积合决的党局以一争专的局展做简施干头党律党交三习党党头部结极,胜精坚全流个合党步志攻标实“合称部底日讲课员动践方和上优题十研,章坚愿坚准面际学格“讲线活党”会员行案“率,教八讨对党,持、克,,党党两党,动课。议,社 决下进育大。照内明问党重难带现章员学课树。,党,领会胜,一成和按习用法确题中温、头制党”一,立4局支分导主全为步果十照月敢坚近好规做导央入定规学做鼓清、红,合面协向强;八党部别干“底于定平决党如、习”励风守组要围部小调化要届斗三前担理总色尊格,定誓下学教学普正书结绕会带词,当想目纪教崇党康推注宗突三,实系育习通气“一格标律育党员、进重旨出中头,结,施列方教2党记合个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papers on the

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

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

3

[3]。

品消费等项目;

(3)计算第i项的人均年消费量值(Ci,kg)。

态足迹的计算都遵循以下个步骤和具体方法[4]:

第一步,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值。

型;rj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牧草地、

圣地亚哥的研究中将消费分为粮食及木材消费、能源消费和日常用

关总量数据,再结合人口数得到人均的消费量值。无论那种方法,生

的标准,有必要在每类型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权重),

生态足迹计算是按照数据的获取方式来计算。计算一个地区的

(1)划分消费项目。Wackernagal在1997年计算52个国家和地区的

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1 201 62 81 42生态足迹时,将消费分为消费性能源和食物,而在1998年对智利首都上而下法,根据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统计资料查取地区各消费项目的有卷查阅统计资料等方式先获得人均的各种消费数据;第二种方法是自生态足迹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自下而上法,即通过发放调查问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2)计算区域第i项年消费总量;计算公式为:消费=产出+进口-出口;

地的面积,即实际生态足迹的各项组分。设生产第i项消费项目人均

利用生产力数据,将各项资源或产品的消费折算为实际生态生产性土

第二步,计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4

足迹组分;

第四步,计算生态容量。

第三步,计算生态足迹。

年平均生产力(kg/hm2)。

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1)计算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4)求各类人均生态足迹的总和(ef):ef=ΣγAi

(3)计算人均占用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等价量;

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平均生产力的比率。

(5)计算地区总人口(N)的总生态足迹(EF):EF=N×(ef)

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为Ai(hm2/人),其计算公式如下:

Ai=Ci/Pi其中Pi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项消费项目的

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生产力系数就是一个将各国各地区

异的。等价因子就是一个使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

(1)汇总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即生态

(2)计算等价因子(γ)。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生产力是存在差

1 201 62 81 42(2)计算生产力系数。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因子=全球该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全球所有各类生态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其计算公式为:某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等价

(3)计算各类人均生态容量。其计算公式为:某类人均生态容量=各类

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面积的参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类

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

5

输入粮食等产品。

是依靠从外地输入。

人群对化石燃料土地面积的需求是很大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等价因子×生产力系数

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

(4)总计各类人均生态容量,求得总的人均生态容量;

第五步,计算生态盈余(或赤字)和全球生态盈余(或赤字)。

(3)草地:即适合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

(1)化石燃料土地:是指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因

亿ha的草地,折合人均约0.6ha。城市各种类型土地中草地比例最

小,而且大多数草地并不提供畜牧业产品,而是供人们观赏和休闲娱

类型,它所能聚集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

产和生活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也会排放大量的CO2,因而城市

用于吸收CO2。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为维持城市人群的生

为CO2浓度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类应该拿出一部分土地

(2)可耕地:它是从生态角度看最有生产能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主要考虑如下种类型:化石

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人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a。而城市耕地的缩

1 201 62 81 42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群对耕地产品的需求,这就需要从外地大量减速率更快,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用地侵占大量耕地,城市耕地

乐的,因而城市草地的平均生产力更小了。城市畜牧业产品的供给多

(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当然,森林还具

6

2.2 指标体系

面积的需求。

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水域面积的比例较大。

(6)水域:海洋覆盖了地球上366亿ha的面积,相当于人均

6ha。但海洋里95%的生态生产量归功于这6ha中的0.5ha。目前海

地包括经济林和生态林(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林地)。目前全国大城

(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这类土

地的世界人均拥有量现已接近0.03ha。由于人类大部分的建筑用地

全球现有森林约34.4亿ha,相当于人均0.6ha的面积。城市中的林

显降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增加,必然会扩大对建筑

都位于最肥沃的土地上,因此建筑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明

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

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

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

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

洋的生物产量已经很大,在干旱区的城市或地区中,其供给几乎为零。

市正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城市,其具体措施中包括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

有其它功能,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气候、保护物种多样性等。

1 201 62 81 42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

类: (1)化石燃料土地(2)可耕地(3)草地(4)林地(5)建筑用地(6)水

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生

7

域[5]

面来衡量生态容量是不准确的。

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生态容量。

2.2.1生态容量与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

指标来计量人地系统间自然资本的供需情况和可持续程度[6]。

人类负荷(human load)与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Hardin在1991年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容量为在不损害有关生

1 201 62 81 42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废物产生率。生态足迹研究者接受了Hardin的思想,并将一个地区的规模,而且也取决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因此单从其中一个方因素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本身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贸易、技术进步、地区之间迥异的消费模式等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人类负荷指的就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它由人口自身规模和传统研究中所采用的生态承载力以人口计量为基础,它反映在不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基础上,生态足迹研究者建立了一系列

有消费理论上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在一定

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共同决定。生态足迹分析法用生态足迹来衡

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所以,人类系统的所

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

量人类负荷。它的设计思路是: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

8

2.2.4 全球赤字/盈余(global deficit/remainder)

生态赤字/盈余(ecological deficit/remainder)

区消费模式具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8]。

和技术水平,生态足迹涵盖了人口规模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力[7]。

地区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

支持其人类负荷,地区内自然资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流,

足迹衡量的是人口未来需要的生态容量。由于考虑了人均消费水平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

1 201 62 81 42程度用生态赤字来衡量。相反,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容量足以两种情况都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这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则产生生态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生态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目前所占用的生态容量;从后一种意义讲,生态下特定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需求。在前一种意义上,生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即为生态足迹,它既是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需

的生态容量就可以定义为其人口与全球生态标杆的乘积。因此,如果

假定地球上人人具有同等的利用资源的权利,那么各地区可利用

9

3

展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3.1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

状况。

3.1 生态足迹模型的缺点

面积作为单位易于理解。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

1 201 62 81 42简单的计算公式,所需数据多来自统计年鉴,采用熟知的生物生产(2)模型简单,易于理解,资料易于获取,可操作性强。该模型采用(1)生态足迹模型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全球生态标杆,即该地区对环境的影响规模低于其按照公平原则所分这种赤字称为该地区的全球生态赤字。相反,如果人均生态足迹低于模超过其按照公平原则所分摊的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因而产生赤字。一个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全球生态标杆,即该地区对环境的影响规摊的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因而产生盈余。这种盈余称为全球盈余[9]。经济冲击力( 需求) 与自然生态承载力( 供给) 之间的总体性盈亏(3)模型可以反映出一定阶段( 时期) 和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全球赤字用于测度地区发展不可持续度,全球盈余来衡量可持续程度。

展趋势,所以,模型缺乏预测功能。

区、国家乃至世界的生态足迹,也可以计算旅游业、餐饮业等。

(1)属于静态模型。由于模型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和经济社会的动态发

(4) 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它可以计算个人、家庭、地

10

4 结语

的提出等。

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

可以归为以下 3 个方面:

据,以及引入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数据难以获得。

1 201 62 81 42子和产量因子的争论、对理论假设的争论、对加总的争论、对计算承载力,草地的过渡放牧会降低草地的生产力;所以,模型中应该载力会大大提升,当然也会急剧下降,如农田的套种会提高农田的范围虽然增多,但应用的广度仍然不够。因此,今后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的改进方法。另外,生态足迹模型现在的应用争论始终不断。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试图改进模型,但一直没变,但是基于模型理论假设、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等问题的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改进和应用,虽说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思路方法的争论和对静态性、缺乏预测性以及结论单一性的争论等)的解(3)没有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承(2)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数据来自统计数(1)改进模型,使模型趋于成熟化。主要是找出一些争论( 对均衡因

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已经近 20 年了,很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

不具备可持续性,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测度相违背,如何计算、测

(2)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和测度。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质,它本身就

准确。此外,可通过一些模型的革新给出全新的思路,如三维模型

决方法,从而使模型更加完善,使模型的实用性更强,计算结果更

11

[3]

[2]

[1]

研究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

[7]

[5]

2000(10) : 8-10

2004,19(6):971-981.

2002,17(6):776-782.

William E R.

参考文献

的能值理论[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1):18-20

型应用到各个可能的领域,使其发挥充分的作用[10]。

的理论支撑,也为决策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今后应将生态足迹模

好的例子,它充分利用了生态足迹,为人们的环保行为提供了定量

如谢鸿宇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学食堂餐具生态影响分析,是一个很

度不可再生资源,才能使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合理,是今后

[6] 程莉.2004.生态足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19(3):39-42.

[4] 杨开忠·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地球科学进展, 2000,15(6): 630-636.

1 201 62 81 42隋春花,张耀辉,蓝盛芳.环境—经济系统能值(Emergy)评价——介绍Odum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

(3)应用领域的广泛化和具体化。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http://www. interchg. ubc. ca/plan/scarp. html,1996.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 生态经济,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Sustainability Gap.[EB/OL]

12

t/,1996.

Sustainability[A].

In:

choices[EB/OL].See:http://www.ire.ubc.ca/ecoresearch/ecoftpr.html,2000.

andEcologicalCapacity[EB/OL].http://www.rprogress.org/resources/,1999.

Wackernagel

[8] Wackernagel M. What We Use and What We Have:Ecological Footprint

1 201 62 81 42M,

ed.Ecological

[10] William E R. Revisiting Carrying Capacity: Area-BasedIndicators of [9] Lower Fraser Basin Eco-Research Project. How sustainable are our

ofNations[EB/OL]http://www.ecouncil.ac.cr/rio/focus/report/english/footprin

Footprints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