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学双语教育及其实践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3期 2006年9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Vo1.6,No.3 Op.,2006 S文章编号:1671—4644(2006)03—0084—03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学双语教育及其实践 沈 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摘要:结合全球化对双语教育的要求、双语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探讨大学双语教育的实践方式。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大学双语教育;全球化;理论依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1大学双语教育的实施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其主要特点是知识 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 容的教育。比较而言,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育基本符合狭 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因此,我国大学双语教育主要指的是 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 需要懂外语,有专长,并且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社会的需求往往影响了学生的需求,在较好的工作机会和报 酬的需求刺激下,许多大学生认为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提 用英语或其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传授一门非语言课程, 如金融、法律或高新技术专业课程。 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双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 础是来自关于外语学习倾向(orientation)和学习动机(motiva. tion)的经典研究。外语学习倾向指的是长期的外语学习目 标,它与学习态度一起维持着个体的外语学习动机。‘ 20世 纪60年代,Gardner和Lambert提出将学习动机分为融人型 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la moti— 升自身素质的社会技能,英语被认为是21世纪“最昂贵的知 识”。 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始终存在一个费时多但是收效少 的顽症。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实践中显然没有满足社会 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ration)。这种分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个体外语学习倾向的 差异。在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the Socio.educational Ap. proach)中将外语学习倾向分为融人型倾向和工具型倾向。 Lmberat认为二语或双语学习者的动机取决于他对学习 的态度和倾向种类。 b 学习者所表现出的对目的语群体 积极、肯定的态度,融人那一社区的可能性或至少是与目的 并不认同。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兵认为,大学英语学不致 用,浪费人力和时间。 J 大学英语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学的往 往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井升华教授认为主要原因 在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不实用。口 传统 的大学英语课程往往以全国统考作为课程测试标准。事实 上,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和社会求职压力的影响下,就会盲 目的急功近利,贪图“考级”,钟情“考证”。来自上海、北京和 广州的一系列的实践调查都表明,广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是 他们受益最少、失望最大的课程。 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的,英语教育必须改革。 因此,如果换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当达到一定的英 语水平,有一定的词汇量后,结合专业,进行大学双语教育来 提高英语不失为一种适应全球化需求的革新之路。 语群体接触、交流的兴趣为融合型倾向,是对另一种语言群 体的文化及其成员纯粹的、自身的兴趣。学习者为了追求一 门新语言所带来的实际价值与优势所表现出的工具型倾向, 主要是指学习一门外语的作用,如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和晋 升,或是通过一次必要的考试。 amberLt提出的社会心理模式(the Socila Psychological Mode1)就是有关双语发展和学习者自我认同改变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对第二语言的精通会影响到学习者自我认同 的转变,产生添加性双语现象(addictive bilingualism)或是缩 减性双语现象(subtractive bilingualism)。前者是指在教学过 2大学双语教育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大学双语教育?首先,我们必须对双语教育的界 程中不是采用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而是采 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其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生 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成为双语 人才。譬如,加拿大在英语学生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育(im— 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以第二语言法语作为教学语言, 定有个明确的了解。根据《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 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 学校学科课程教学。 在国际上,双语教育划分为广义的双 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 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 收稿日期:2006—06—12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和法语两门语言,成为英语 作者简介:沈骑(1976一),男,江苏苏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悉尼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比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3期 沈骑: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学双语教育及其实践 85 和法语人才。后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学生的母语 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 学语言,其目的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譬如, 美国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实施过渡性双语教育,以英语作为 教学语言,其主要任务是用统一的英语替代各种不同的少数 民族语言。 讨会上,全国70多所高校的150多名代表和教育部有关专家 起就推进我国高校的双语教育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认 一为,师资短缺是高校推进双语教育的最大瓶颈,其次是学生 的外语能力不适应。因此,大学双语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课 程设置的教学调整。 4双语教育新模式探讨 添加性双语所带来的是自我认同的积极发展,不给学习 者带来取代或消减第一语言重要性的压力;缩减性双语学习 现象会给第一语言带来威胁,使学习者产生文化身份丧失及 疏理感。Gardner认为融合型倾向和动机与添加性双语相 关,而工具型动机和倾向与缩减性双语相关。 王斌华认为我国双语教育明显具有添加性双语教育的 特征。 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 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 两门语言,成为英汉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 或第一语言(汉语)。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交流的日益 频繁,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汉语的第二 语言。因此,大学双语教育,可以按其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 培养精通两种语言(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人才的教学,其目 标是培养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交际,具有高水平专业 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双语教育作为一种语言教育形式,可以向学习者展示另 一套与母语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可以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多 样性的理解,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敏感,而且随着学 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在学习 和运用不同语言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此来丰 富学习者的多种语言经验,还可以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 发展。 双语教育与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传统外语课堂相比有 很大的优越性,它代表了语言学习模式的根本转变。推行双 语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通过学科学习来带动英语学 习,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课堂教学的 组织围绕学科内容来进行,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学科或课 程来获得英语交际能力,从纯粹对语言的学习转向以语言为 载体的学习,是英语教学的一场重大革命。 3大学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4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 “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文件指出:本科教育 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 新技术专业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的本科教育,双语教育课 时要达到教学总课时的5%一10%。我国各级各类的高校在 过去的5年内,都结合了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若干门双 语教育课程的实践。但是,在目前的双语教育中暴露了不少 的问题:双语教师数量的不足和教学能力的欠缺限制了双语 教育在更大学科范围开展,合格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双语 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双语教育如何面对学习相对落后的 那一部分学生需要深入探讨;此外,双语教材的建设和开发 业也是一大难题。 2006年5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的2006年高校双语教育研 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笔者认为,研究型的重点大学由 于教学资源,师资和生源方面的优势,可以在双语教育方面 先行一步。在双语教育模式上,大学可以在这几个方面着手 进行探索: 4.1基础英语和双语教育并行 由于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差异,因此抛开基础英语的 学习来讲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因此,一方面,对基 础不好的开设以提高基本语言技能为目的的基础英语课,专 门讲授英语语法、听说、写作以及阅读方面的技能,增强学生 的综合语言能力,为双语教育打好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对 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几门相对基础易学的课程作为 双语课,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进行语言渗透。 4.2引入ESP课程。作为双语课程的过渡 专门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ifc Purposes,在国外,也 被称为discipline—based English。国内的不少学者在英语作为 外语的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里的实践调查表 明,这些国家的大学英语主要都是专业英语的教学。(蔡基 刚,2006)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中与 专业教育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可以有效解决英语学习基础 阶段和双语教育阶段的过渡型课程,为顺利进入双语阶段做 好准备。 4.3加快师资建设的步伐 师资问题是双语教育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双语教育 的现状是英语教师虽然语言好,但是不懂专业,而专业老师 懂专业,英语表达却不过关。虽然不少海归和有国外学习经 历的教师较为适合,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是短时期内无 法解决的。有鉴于此,教学管理方可以一方面鼓励能够开设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师通过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的方法, 培养精通外语和通晓专业的师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进一 步通过国际教育交流的方式,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 即将本校专业老师送到国外去学习外语,并将国外的专家有 计划的邀请来进行课程式讲座。 4.4选编双语教材和辅助材料 凡是双语教育成功的国家都有适合自己实际的教材。 如果我们直接从美国、英国或澳洲引进,似乎很简单,但实践 证明,难以找到适合我国实际的教材。有些原版教材过于简 单,是国外的基础读本;而国外大学使用的教材一般来讲内 容过多、过深、语言也较难懂,再加上各个院校实际情况不 同,因此不容易找到刚好合适的教材。因此最可行的办法是 根据各校对专业课的要求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 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5结束语 国外语言专家通过长期实验表明英语双语教育对个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6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6卷第3期 语言运用技能发展起良好的作用。大学双语教育往往使用 国外原版教材,用英语开课,不仅能直接推动学生英语水平 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满足大学生探索性的认知欲望,提高他 们的学科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没有 将专业的内容引入英语教学中。双语教育的英语学习目标 非常具体和实际,即把英语掌握到像母语那样去学习专业知 识的程度,有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就能产生学好英语 的动力,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大。从这个意义上看,双语教育 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承载了一个新的教学 理念,决定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这样,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 从应试教育当中摆脱出来,走上实用英语教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学与研究,1999(1):21—23.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6. [4]RICHARD J,PLATr J,PLATr H.Lon ̄an Dictionary ofl_an- guage I咖hil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1ondon: Lon ̄nan,1992. [5]GARDNER R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6]LAMBERT W E.Language,Psychology,and Culture[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7]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o3. [8]李霄翔,杨豫.全球化进程中的英语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J].南京社会科学,2005(12):62—67. [1]顾海兵.值得反思的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制度[N].南方周 末,2004—10—25. [2]井升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 On the Bilingu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SHEN Qi ( ng University of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 ng 210016,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 of globalization in 2 1 st century,bilingual eduction has been a topic heatedly discussed at the tertiary level of Chinese education.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an access to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corresponding to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This paper incorporates the requirements of globalization into the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ic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of Chinese education. Key words:bilingual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of Chinese education;globalizatio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e (责任编辑周 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