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
陰 一、分為:任、督、沖、帶、陰、躋陽陽維
二、循行路線簡介:
1.督脈:是陽脈之海(氣脈之海)28穴
直上少腹 臍 心 喉 环唇 目下中央(承?)
起於耻骨中央 會陰 長強 貫脊 命門 大椎 (女子是尿道口處) 足少陰腎經 环跳 腎 手少陽(天髎) (足少、太陽會穴) 手太陽(肩中俞) 手陽維(巨骨) 足陽維(缺盆) 足太陽(天柱) 足少陽(肩井)
腦戶 百會 鼻 齦交(接任脈)
腦
項 肩內 後谿穴 (手太陽)
夾脊 腎俞穴 (足太陽) 2.任脈:是陰脈之海(血脈之海)24穴
足三陰經 足三陰經 足少陰 (中極穴下) 督脈 沖派 起於胞中 會陰 腹表(中極) 關元 陰交 中脘 之中脈(起於胞中) 行脊裡 手三陽經
手太陽小腸 陰維 手陽維 手少陽三焦 足陽維
膻中 天突 承漿 繞口接督脈
足太陰 脾 足少陰 腎 3.沖脈:十二經脈的血海,又稱12經之海。向上而行故為沖。22穴
起於胞中 會陰 行脊裡 咽 ?出口唇(會任、督二脈) 胃經(因胃經為下行經絡,故未列穴點) 氣沖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夾臍上行) (足少陰腎經11穴)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
氣沖 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 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 故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交最多穴。
4.帶脈:迴腰身一周如帶故名。有約束全身經脈之功。6穴 起於季肋(脇) 帶脈 五柜 維道 △
(章門) 帶脈、五柜、維道 借足少陽膽經穴位 5.陽維:維繫一身之陽脈,交緒陽經(躋) 32穴
起於緒陽之交 金門穴 陽交 下肢外側 少腹 臂 (郄穴) (膽之洛線)
陽蹻
臑俞(小腸經) 臑會(三焦經) 天髎(三焦經) 肩井(足少陽) 三焦經(天髎) 肩井 頭 楊白 本神 臨泣 目盲 正营
胃經(缺盆) 氿府→瘂門 △ × ~
(督脈) 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臑會、肩井、陽白、 本神、臨泣、目盲、正营、承靈、腦空、氿池、 承靈 腦空 氿池 日月(止) 日月、氿府、痙門。 大多會於足少陽膽經穴上。 6.陰維:維繫一身之陰脈,交緒陰經(躋)△×築賓、府舍、大橫、期門 12穴 天突、廉泉
(脾經)
起於緒陰之交 築賓穴 循腿內上行 至腹 府舍 大橫 (郄穴)
腹哀 期門 天突 廉泉。
※維:義約束;陽維功,能約束手足陽經及奇經屬陽之經絡。 陰維功,能約束手足陰經及奇經屬陰之經絡。
7.陽蹻:蹻―足跟。(男子以陽躋為徑) 30穴(左右) 行大腳外側
起於申脈 ?? 跗陽 居髎 肩胛(巨骨穴) (郄穴)
肩顒 臑俞 地倉 巨髎 承位 晴? 小腸 足陽? 足陽明 任 足太陽 陽維 足陽? 足陽? △ × 手太陽 申脈 ?參、跗陽、居髎、肩顒、臑俞、地倉、巨骨 ?躋
8.陰蹻:女子以陰躋為經。(為腎經的別脈)承位。 4穴(左右)
順腎經上行 (大腿內側) 起於足跟內側 然谷 照海 交信 陰股 (照海) (郄穴) (深處)
上胸裡 缺盆 人迎前 入鼻 ?? 足陽? (???1.5〞) (同上?為) 陽躋 △ × 照海、交信
△―脈起處 × ―郄穴
任脈 是陰脈之海(血脈之海)起於胞中止於口四周計24穴 一、脈行路徑 足少陰 腎
(中極穴下) 督脈 足三陰 足三陰 沖脈 手三陽 起於胞中 會陰 腹表(中極穴) 關元穴 陰交穴 中脘穴 (沖脈也起於此) 行脊裡(內) 男稱丹田,女稱子宮
手太陽 小腸 手陽明 大腸 手少陽 三焦 陰維脈 足陽冐 胃
鳩尾 膻中穴 天突穴 承漿穴 繞口與督脈交於齦交穴。 散目內。 散入胸部 足太陰 脾 足少陰 腎
二、穴名記法
任脈是諸陰脈之海,起於胞中,止於承漿,繞口交督派計24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鵪尾。 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三、俞、郄、絡、五輸、會穴
穴 名 募 穴 絡 八會穴 會 穴 中 極 膀 胱 足三陰 關 元 小 腸 足三陰 石 門 三 焦 中 脘 胃 腑 手太陽、少陽、足陽唯 巨 闕 心 膻 中 心 色 氣 手足太陽、少陽、足陽唯 會 陰 別 絡 四、常用穴 曲 骨 足厥陰 1.中極、關元、氣海、中脘、膻中、 下 脘 足太陰 承漿 2.天突、廉泉。 上 脘 手太陽、足陽明
天 突 陰維 膏之原穴―鳩尾穴,膏指心下之部。 廉 泉 陰維 肓之會穴―氣海穴肓指心下膈上之鵪 尾 絡 脈 部。 陰 交 沖、足少陰 ※ 因沖脈也起於胞中,一併解說
五、禁忌 禁針:中極、神闕、鳩尾;婦有孕禁石門、關元。有說膻中一氣之會禁。 禁灸:會陰、中極、關元;婦有乃禁石門。 古論鳩尾下為心,禁灸。
中極 ―― 膀胱 之募穴 關元 ―― 小腸 之募穴 石門 ―― 三焦 之募穴 中脘 ―― 胃 之募穴 巨闕 ―― 心 之募穴 膻中 ―― 心色 之募穴
沖脈 稱12絡脈的血海,又稱12經之海。自胞中起,向上而行故名沖脈。計11穴,左右共22。
一、脈行路徑
(喉後方)
起於胞中 會陰穴 行脊裡(內) 咽 絡出口唇(會任、督二脈) 足陽明 幽門 氣沖 橫骨穴 大赫穴 氣穴 四滿穴 中注穴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足少陰11穴)
二、穴名記法
沖脈起於胞中,出氣沖,夾臍上行,借道足少陰腎經11穴上咽,絡出口唇,會任、督二脈。 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共12穴。
三、脈起處
氣沖 ── 脈出體表起穴處。 無郄穴。
督脈 是陽脈之海,起於耻骨中央,止於齦交穴,交任脈,共計28穴。 2-1
一、經脈路徑
直上少腹 臍 心 喉 環唇 至目下中央處(承泣)
起於胞中 會陰 長強 貫脊 命門 陶道 大椎 .女子為子宮 任脈 巨骨 .男子為丹田 沖脈 足少陰 環跳 腎臟 足太陽 手三陽 肩中俞 足太陽 入腎俞穴 天髎 斜環跳 入腎.....入膀胱,下三陰 足三陽 缺盆 橫骨穴交腎經 下至湧泉穴。 天柱 肩井
唖門 風府 腦戶 百會 神庭 鼻 水溝 齦交(接任脈) 陽維 腦 足陽明 手陽明 任脈 陽維 手三陽 足太陽 足陽明 足陽明 足太陽 足三陽 (人中) 手陽明 (底下有延腦) 項 肩內 後谿穴 入絡腦(可治腦病) 夾脊 腎俞穴
二、穴名記法
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 唖門、氿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顖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穴 名 絡 穴 會穴 穴 名 會 穴 長 強 絡 穴 斜出环跳,接足太陽,足少陽回長強 神 庭 足陽?,足太陽 命 門 出入腎臟 水(人中)溝 手、足陽? 陶 道 足太陽 齦 交 任、足、手陽明 大 椎 手、足三陽 唖 門 陽維 風 府 陽維、足太陽 腦 戶 入腦下項至腎俞穴 百 會 渚脈之會外有手、足三陽,內有手足三陰
督派 28穴 2-2
四、常用穴1、2、3級
1.大椎、人中、百會、命門。2.腰俞、陶道、唖門、氿府、上星。3.至陽、素髎。
五、禁忌
禁忌:中樞、神道、腦戶、神庭、瘂門禁深刺。 禁灸:中樞、瘂門、氿府、腦戶、強間、素髎。
六、注意事項:
針:瘂門、氿府應注意針頭向喉節處,以免傷及延腦,造成易外。 命門正對神闕(臍)
陽關穴與足少陽膽經陽關同名。
至陽手肩胛骨下緣,在七椎下。肩胛骨下緣手苐八胸椎。
本經下有脊椎,刺法針頭微向上斜刺。
手太陰 肺經11穴。為寅時(3~5)注此,多氣少血,起於中焦(中脘)止於少商。 2-1
一、經脈路徑
起於中焦(中脘處) 上脘 肺內 氣管 喉 入鼻 至腦 屬肝 肝經散此 水分(大腸部位) 絡膽 胃 散肺 出中府 下臂至尺浲 列缺 少商止。
足太陰 絡散於掌交手太卩 大腸經商陽穴。 手陽明大經
二、穴名記法
手太陰肺經11穴,起於中脘,止於少商。
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浲、孔最、列缺、經渠、太?。魚際、少商。 唸(停頓)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穴 名 穴 別 會 穴 五輸屬性 八 會 穴 中 府 募 穴 足太陰 氣會 膻中 孔 最 郄 穴 脈會 太淵 列 缺 絡 穴 手陽明 腑會 中脘 尺 浲 五 輸 (水)合 臟會 章門 經 渠 五 輸 (金)經 血會 膈俞 太 ? 五 輸 脈之會 (土)原 骨會 大杼 太 ? 五 輸 脈之會 (土)俞 髓會 絕骨(懸鐘) 魚 際 五 輸 (火)滎 筋會 陽陵泉 少 商 五 輸 (木)井
四、特殊穴名詞解及功用
俞 穴:經氣由此而輸於臟腑。 在後背
俞、募相配治臟腑之疾。 募 穴:臟腑之氣集結於胸之處。在前胸 郄 穴:骨肉交縫較深之處,治急性病病。經絡急性及臟急性疼痛皆可。 絡 穴:絡脈別行之行,與原穴配合可治臟腑同時發病。 八會穴:可治其所會之疾。
五輸穴:井 ─ 經氣之所出,出處,主初病。 原 ― 臟腑元氣所留止之處。可治腑病,並診腑疾。 滎 ― 經氣之所溜,洗經,主初病位經絡。 經 ― 經氣之所行,奔走。立治經絡病。 俞 ― 經氣之所注,位輸,?臟腑病。 合 ― 經氣之所入,合後入臟腑,治主臟腑。 陽有原穴,陰無原穴,以俞穴代。
五、常用穴
尺浲 少商、列缺 太?、魚際、孔最、中府
六、禁忌 禁針:無
禁灸:天府、經渠、魚際、少商。
手陽明 大腸經20穴。卯時注此(5~7),多氣多血,起於商陽止於迎香。
一、經脈路徑
列缺 陽蹻 上行大椎
本經起於商揚 偏歷 肘 臂臑 肩顒 巨骨 上項側
接手太陰經 上散行 會於 陽維脈 手三陽、陽蹻 下缺盆 入肺裡 (表裡合)
足太陽膀胱經晴明穴 貫頰 入下齒中 還出繞口 接任脈 迎香 交足陽明胃經承泣穴 接頰車 上頭維 至百會 齦交 人中 足陽明地倉
穿膈 天樞 大腸 下合於胃經上巨虛 入胃
二、穴名記法: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上廉、三里、曲池。 肘髎、五里、臂、臑、肩顒。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郄穴:溫溜
絡穴:偏歷 五行屬性 五輸: 井(金) 滎(水) 俞(木) 原 經(火) 合(土)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曲池
會穴:臂臑 ─ 本經偏歷絡出,會此。陽維 肩顒 ─ 手三陽、陽蹻 巨骨 ─ 陽蹻 迎香 ─ 足陽明
四、常用穴
1.曲池、合谷。 2.商陽、三間、手浬。 3.臂臑、肩顒、迎香。 4陽谿、偏歷、溫溜。
五、禁忌
禁針:手五里,巨骨忌深刺。 禁灸:禾髎、迎香。
2-1 足陽明 胃經45穴。辰時注此(7~9),多氣多血,起於承泣,自大迎分,支出髮際頭維穴,主脈止於
厲兌。
一、經脈路徑
支脈向上走 由迎香交 承泣 巨髎 地倉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 下大迎 頰車 (本經起)
任 陽蹻 陽蹻 交任脈於承漿 手陽明 陽蹻
上關 上至頭維止 會督脈神庭穴 足少陽 大椎督脈
至人迎 缺盆 表出過乳 挾臍 至氣沖 下髀關 過膝中 沖脈 內直下膈 屬胃 絡脾 出接 (指苐二指外側) 循脛骨外側 足三里 豊隆 沖陽 第二趾內側屬兌止。 別友下中趾外側 散絡上行接胃 至喉 出大趾交足太陰於隱白 下絡接足太陰脾經??
二、穴名記法: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
人迎、水突、氣舍、缺盆。 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滿、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 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 脾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 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豊隆、解谿。 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郄穴:梁丘 絡穴:豊降 五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屬性五行
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谿 足三里
會穴:承泣:手陽明、任、陽蹻 上關:足少陽 豐隆:散絡上行胃,出頸接喉 巨髎:陽蹻 頭維:足少陽、督 下絡脾經?? 地倉:陽蹻 人迎:足少陽 沖陽:下支出大趾交隱白 大迎:任、支走頭維 缺盆:督脈,內直下屬胃、絡脾、接氣沖 頰車:手陽明 氣沖:沖、及內行本經 足三里:別下中趾外側
2-2 足陽明 胃經
四、常用穴
1.梁丘、條口、 2.足三里、髀關、伏兔、陷谷、內庭、 3.豊隆、地倉、頰車、 4.承位、頭維。
五、禁忌
禁針:承泣、人迎、缺盆(忌深刺)沖陽。 禁灸:下關、人迎、乳中、頭維。
六、注意事項
1.刺承泣注意角度及深度。
2.刺缺盆注意深度不可誤傷肺?。
3.禁灸之下關、人迎、頭維下皆有血管。 4.乳中灸易脹乳,令人寒熱往來。 5.乳脹可用光?穴解。
6.針後氣滿喘則瀉足三里以平之。
7.針上半痛不解可用陰市外一橫指解穴,消之。
2-1 足太陰 脾經21穴。 巳時注此(9 - 11),多氣少血,起於隱白,止於大色。本經由下入屬脾,
絡胃,支上膈交於心(會合手少陰心經)。大絡上行胸外,??,散舌下。
一、經脈路徑
由足陽明胃經沖陽穴交 隱白起 公孫 三陰交 上會於沖脈 合於胃 心 胸部 足少陰 上絡豊隆 足厥陰
漏谷上二吋 膝內 股 沖門 府舍 入腹 出腹結 足厥陰 足厥陰 足厥陰 陰維 中極、關元
大橫 腹哀 大色(統全身絡) 上行胸外 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交會百會穴 陰維 陰維 入下脘 屬脾 絡胃 交手少陰心經於心中。 出足厥陰經章門穴
二、穴名記法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 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 血海、箕門、沖門、府舍。 腹結、大橫、腹哀。 食竇、天谿、胸?、周荣。大包。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郄穴:地機;另有血海稍血郄。
絡穴:公孫;另大色稱脾之大絡統領全身之絡。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性 木 火 土 土 金 水
穴 名 隱 白 大 都 太 白 太 白 商 丘 陰陵泉
會穴:三陰交 ─ 足三陰經之會 漏谷 ─ 足厥陰 沖門 ─ 足厥陰
府舍 ─ 足厥陰、陰維 大橫 ─ 陰維 腹哀 ─ 陰維
四、常用穴
1.三陰交、陰陵泉 2.公孫、太白、血海 3.漏谷、地機 4.腹結、大橫、大色
2-2 足太陰 脾經
五、禁忌 禁針:無
禁灸:隱白、漏谷、陰陵泉。
手少陰 心經 9穴 午時(11~13)注此,多氣少血。 起於心中止於少沖。
一、經脈路徑
絡入行下 行上經順 足太陰脾經 脾脾 絡胃 交於心(起於此) 上咽 ? 目 腦 下膈絡小腸
前出肺 自腋下出極泉穴 行肘內 通里 腕 接手太陽小腸經友正穴。
小指 內側端少沖穴
交外側端少降穴於手太陽小腸徑
二、穴名記法
極泉、青靈、少海。 靈道、通里、陰郄、神門。 少府、少沖。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郄穴:陰郄。 絡穴:通里。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行 木 火 土 土 金 水 穴 名 少 沖 少 府 神 門 神 門 靈 道 少 海
四、常用穴
1.神門、通里 2.少府、少海、少沖
五、禁忌
古人心病治心主(心色經)而本經穴不取。 禁針:青靈 禁灸:無
六、注意事項:
1.心竅為舌,故觀舌論心。
2.實則胸脇不舒服,虛則不能上系舌,故不能言。
手太陽 小腸經 19穴。 未時注此(13~15),多血少氣,起於少澤,止於聽宮。
一、經脈路徑
別走上肩顒 陽蹻,陽維 自手少陰心經小指處支出 接本經少浲穴起 行手掌外側 支正 臑俞 接手少陰心經於通里 絡心 小腸 前絡缺盆穴 上行 支沿鼻旁上 睛明 瞳子髎 上行至肩後 經秉氿 至肩中俞 上入天窗、天容 至頰 行眼框下 顴髎 聽宮 手陽明 旁絡大椎穴 手少陽 入耳 足少陽 手、足少陽
二、穴名記法
少浲; 前谷、後谿,腕骨; 陽谷、養老;支正、小海; 肩貞、臑俞; 天宗、秉氿、曲垣; 肩外俞、肩中俞; 天窗、天容; 觀髎 聽宮;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天窗 ─ 扶突後?處(喉節及?) 郄穴:養老 天容 ─ 頰角前下方凹處 絡穴:支正 針向舌根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性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穴 名 少 澤 前 谷 後 谿 腕 骨 陽 谷 小 海
會穴:臑 俞 ─ 陽蹻、陽唯
秉 氿 ─ 手陽?、足少陽 肩中俞 ─ 足太陽、足陽? 顴 髎 ─ 手少陽
聽 宮 ─ 手少陽、足少陽
四、常用穴
1.後谿、聽宮 2.前谷、腕骨、養老、支正 3.天宗、秉氿、小海、肩貞
五、禁忌 禁針:無 禁灸:顴髎
2-1 足太陽 膀胱經 67穴。 申時(15~17)注此。 多血少氣,起於睛明穴,上巔頂,自背下至足小趾外,
至陰穴止。
一、經脈路徑
陰、陽二蹻
手足、陽明、太陽 絡百會 入絡腦 來自手太陽小腸經天容,上頰夾鼻兩側上至睛明起 眉沖 通天 絡却 宮 聽 髎顴至下框目繞 神庭 接天沖 耳 腦戶 入後腦 大椎 各俞穴皆內絡該臟腑 結腎 屬膀胱
玉枕 天柱 大杼 挾脊11/2寸下行 腎俞 下行白環俞 手足太陽 手足少陽 督 手足太陽 督脈 中 髎 分支行脊外3寸處自附分穴下 秩邊 環跳 足少陽、太陽 委中 陽委 陽會 帶脈 斜下 承山 飛揚 跗陽 崑崙 仆參 申脈 金門 足小趾外側 止於至陰穴。 陽蹻 陽蹻 陽蹻 陽維 別入足少陰腎經犬鐘穴 下行交足少陰腎經於足心 之湧泉穴。
二、穴名記法
瞔明、攢竹、眉沖。 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却。 玉枕、天柱。 大柱、氿門、肺、厥陰、心、督、膈。
肝、膽、脾、胃、三焦、腎。 氣海、大腸、關元、小腸、膀胱、中膂、白環俞。 上、次、中、下髎、會陽。
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 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宝。 胞肓、秩邊。 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 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 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肺俞 ─ 絡肺臟 肝 俞 ─ 絡 肝 臟 氣海俞 ─ 絡氣海穴 膀胱俞 ─ 絡膀胱腑 厥陰俞 ─ 絡心包絡臟 膽 俞 ─ 絡 肝 腑 大腸俞 ─ 絡大腸腑 中膂俞 ─ 絡脊裡 心俞 ─ 絡心臟 脾 俞 ─ 絡 脾 臟 關元俞 ─ 絡關元穴 白環俞 ─ 絡環腰 督俞 ─ 絡督脈 胃 俞 ─ 絡 胃 腑 小腸俞 ─ 絡小腸腑 膈俞 ─ 絡膈 三焦俞 ─ 絡三焦腑 腎 俞 ─ 絡腎臟 膏肓俞 ─ 不?
2-2 足太陽 膀胱絡 67穴。
郄穴:金門 絡穴:飛揚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性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穴 名 至 陰 通 谷 束 骨 京 骨 崑 崙 委 中
會穴:睛明 ─ 手足陽明、手太陽、足太陽、陰、陽二蹻 承山 ─ 斜下崑崙
通天 ─ 督脈,百會 飛揚 ─ 足少陰腎經大鐘 絡却 ─ 足少陽,天沖 跗陽 ─ 陽蹻 玉枕 ─ 督脈,腦戶 仆參 ─ 陽蹻 天柱 ─ 督脈,大椎。另旁支脊外3寸。 申脈 ─ 陽蹻 大杼 ─ 手足少陽、太陽、督脈 金門 ─ 陽維
各俞穴 ─ 各臟腑 通谷前 ─ 小趾第一節處交足少陰腎於湧泉
附分 ─ 手足太陽 穴。 環跳 ─ 督脈,足少陽、太陽,帶脈
四、常用穴:
1.委中、束骨,承山 2.飛揚、崑崙、申脈 3.瞔明、攢竹、通天、絡却、天柱。 4.背部諸俞、四髎、膏肓、志寶、委陽。
五、禁忌:
禁針:督俞、承筋。
禁灸:睛明、攢竹、五處、承光、承扶、殷門、委中、申脈、白環俞。
足少陰 腎經27穴。酉時(17~19)注此,多氣少血,起於湧泉止於俞府。
一、經脈路徑
併腎經上行 至心色 絡足太陽膀胱經於飛揚穴 自足小趾下支絡足心 起於足心湧泉穴 出然谷 走太谿下繞內踝 大鐘 外出脊裡下行貫腰脊
陰蹻 陰維
照海 上至復溜 交信 築賓 膝內兩筋間 沿股內上至橫骨 入足根 絡長強 上命門 入腎 極中 元關出 胱膀絡 與沖派合上至幽門 外出中行2寸 止於俞府。 直上肝 過膈 入肺 絡心 注胸中 咽 舌 接心包經 (手厥陰)
二、穴名記法
湧泉、然谷。 太谿、大鐘、水泉、照海。 復溜、交信、築賓、陰谷。 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 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步廊、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俞穴:腎俞 募穴:京門 郄穴:水泉 絡穴:大鐘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性 木 火 土 土 金 水
穴 名 湧 泉 然 谷 太 谿 太 谿 復 溜 陰 谷
會穴:大鐘 ─ 足太陽膀胱經飛揚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泣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交信 ─ 陰蹻
築賓 ─ 陰維
共會沖脈11穴
橫骨 ─ 長強、沖脈
四、常用穴
1.太谿、復溜 2.照海、大鐘、築賓 3.交信、陰谷、幽門、俞府。
五、禁忌: 禁針:橫骨 禁灸:無
手厥經 心包經 9穴。 戌時(19~21)注此。起於心包,外出天池,止於中沖穴。
多血少氣
一、經脈路徑
下穿膈 至腹 連上、中、下三焦
自腎臟上行,過肝、膈、肺、心、胸中 交心包經於心包絡 出體外天池穴 延臂內側至肘內 入絡手少陽三焦經於外關 手足厥陰 手足少陽 內關 入掌中劳宮 止於中指端中沖。
支走無名指外側交手少陽三焦經於關沖穴。
二、穴名記法
天地、天泉、曲澤。 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劳宮、中沖。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俞穴:厥陰俞 募穴:膻中穴 郄穴:郄門 絡穴:內關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性 木 火 土 土 金 水 穴 名 中 沖 劳 宮 大 陵 大 陵 間 使 曲 澤
會穴:天地 ── 手足厥陰、手足少陽、(肝、心包、三焦、膽、)
故藥入心包者,兼入,肝、膽、三焦,入肝、膽、三焦者,兼入心包。
四、常用穴
1.內關、大陵。 2.曲澤、間使、郄門。 3.劳宮、中沖。
五、禁忌 禁針:無 禁灸:無
六、注意事項
※古人謂心有病,不可用心經穴,以心包代。故稱心包經為心主。主治心疾,又為心之主人。
手少陽 三焦經 23穴。 亥時(21~23)注此。 起於關沖穴上行頭部止於絲竹空。 多氣少血。 一、經脈路徑
絡手厥陰心包經於內關 自手厥陰心包經劳宮穴支無名指外 起關沖 行手腕上二骨間 外關 行肘後 陽維 足少陽
臑會 肩髎穴 天髎 絡走足少陽膽經肩井穴 後絡大椎 返回接本經天牖穴 足少陽 陽維
足少陽 手太陽 前絡缺盆 翳風 上角孫 下折至目眶 會於睛明穴 下 佈膻中 絡心包 連中、下二焦 入耳中 出耳前聽宮穴 耳門 和髎 頰
髎顴 香迎 出臍下石門穴 下行會足太陽於委陽
交目外皆足少陽膽經之瞳子髎 返本經絲竹空止。
二、穴名記法
關沖、液門、中渚、陽池。 外關、支溝、會宗。 三陽絡、四瀆、天井。 清冷?、消濼、臑會、肩髎。 天髎、天牖。 翳風、瘈脈、顱息、角孫。 耳門、和髎、絲竹空。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俞穴:三焦俞 會穴:臑會 ─ 手少陽、陽維之會 募穴:石門 天髎 ─ 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翳風 ─ 手足少陽之會 五輸: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五行屬性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穴 名 關 沖 液 門 中 渚 陽 池 支 溝 天 井
郄穴:會宗 角孫 ─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絡穴:外關 和髎 ─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四、常用穴
1.外關、支溝、液門、中渚、肩髎 2.翳風、耳門、絲竹空、天井、消?、?冷?。
五、禁忌
禁針:三陽絡、顱息、角孫。 禁灸:無
六、注意事項:※治三焦病除本經穴外,可另配下合穴 ─ 委陽穴。
足少陽 膽經 44穴。 子時(23~1)注此,多氣少血。起於瞳子髎,行頭側,下肩繞 腋下,行身足之側,止於足竅陰穴。 一、經脈路徑
手少陽 絲竹空
來自手少陽三焦經和髎 起於瞳子髎 下大迎 上顴髎 斜絡頰車 會肩井 接缺盆 手少陽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竅陰 完骨 本神 手少陽 足陽明 足大陽 陽維 大椎 陽白 臨泣 目窗 正营 承靈 腦空 氿池 肩井 陽維 手太陽 足太陽 手足少陽 手足陽明 手足陽明 於前耳出 入後耳自
出章門穴 接缺盆 下胸穿膈 絡肝 屬膽 繞陰毛 出氣沖穴 出 在腋下接本經於?液 明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上、次、中、下髎 長強 接本經环跳 足太陰 帶脈 陽蹻 足太陽秩邊 陽維
順足外側 光明 下丘墟 足臨泣 止於足竅陰。 足厥陰蠡溝穴 帶脈 別入大趾交足厥陰肝經於大敦穴
二、穴名記法
瞳子髎、聽會、上關。 頷厭、懸顱、懸厘、曲鬢。 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
本神。 陽白。 臨泣、目窗、正营、承靈、腦空、風池。 肩井。 ?液、輒筋、明。 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 風市、中瀆、足陽關、陽陵泉。 陽交、外丘、光?、陽輔、懸鍾。 坵墟、足臨泣、地五會、俠谿、足竅陰。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俞 ─ 膽俞 五輸穴 募 ─ 日月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郄 ─ 外丘 五行屬性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絡 ─ 光明 穴 名 足竅陰 俠 谿 足臨泣 丘 墟 陽 輔 陽陵泉
足少陽 膽經
會穴:瞳子髎:手足少陽,足陽?之會 上 關: 同 上 頷 厭: 同 上 懸 顱: 同 上 懸 厘: 同 上 曲 鬢:足少陽、太陽之會 率 谷:
天 沖: 同 上 浮 白:
竅 陰:手足少陽,足太陽之會 完 骨:足少陽、太陽之會 本 神:足少陽、陽維之會
陽 白:手足少陽、陽?、陽維之會
臨 位: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正 營:
承 靈: 同上 腦 空: 風 池: 肩 井:手足少陽、足陽?、陽維之會 日 月:足少陽,太陰、陽維之會 帶 脈:足少陽,帶脈 五 樞: 維 道: 同上
居 髎:足少陽、陽蹻之會 環 跳:足少陽、太陽之會 陽 交:陽維之郄、足少陽之會
四、常用穴
1.風池、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坵墟。
2.肩井、足臨泣、俠谿、光明、完骨、瞳子髎、聽會、中瀆、陽輔。 3.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本神、臨泣、明、居髎。 五、禁忌
禁針:上關、承靈。
禁灸:臨泣、淵液、足陽關、地五會。
足厥陰 肝經14穴。 丑時(1~3)注此,多血少氣。 起於大敦,止於期門。 自肝上行穿膈注肺,交手太陰肝經。
一、經脈路徑
足少陽光明 來自足少陽膽經足臨泣 支走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敦穴 上踝內側中封 蠡溝 足太陰
中都上1寸 過膝內上腹股溝 五里 陰廉 沖門 府舍 足少陽
接本經急脈 繞陰器 行督脈曲骨 中極 關元 接返本經章門 期門止
出 足太陰 挾胃兩側 屬肝 絡膽 陰維 上膈 佈脇下 散肺中交手太陰肺經於肺
行喉後 上鼻內 和目系 上額 會巔頂百會穴 下行頰內側 繞口唇裡面
二、穴名記法
大敦、行間、太沖、中封。 蠡溝、中都、膝關、曲泉。 陰包。 五里、陰廉、急脈。 章門、期門。
三、俞、募、郄、絡、五輸、會穴
俞穴:肝俞 五輸穴 募穴:期門 五 輸 井 滎 俞 原 經 合 郄穴:中都 五行屬性 木 火 土 土 金 水 絡穴:蠡溝 穴 名 大 敦 行 間 太 沖 太 沖 中 封 曲 泉 會穴:
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
期門: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
四、常用穴: 1.竹間、太沖。 2.中封、蠡溝、中都、曲泉、章門、期門。
五、禁忌: 禁針:急脈 禁灸:無
六、注意事項:
※針章門要注意肝臟是否腫大,以免誤中肝臟, 針頭向後刺,忌太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