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马诗 -部编版
来源:华佗健康网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 10《马诗》 了解《马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这首诗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匹马?因为古诗年代久远,我们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了解的太少了,所以很难理解。 学生对诗人李贺的生平故事知之甚少,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熟悉,所以对该诗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很难真正地感悟。 重点分析 重难点分析 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体会诗人描述的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及其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感悟诗人李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1.用图片导入: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在唐代马的地位可不一般。它不仅是干活的主力,更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还有一种马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战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2.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李贺也是一个爱马成痴的人。他身处贞元、元和之际,当时藩镇跋扈,怀揣着豪情壮志的李贺渴望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扫除战乱,建立功勋,但最终不被赏识。他27岁就去世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呕心沥血,用才华横溢的诗笔铸成了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流传下来的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马诗》共23首,本诗是其中一首。 3.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 知识讲解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难点突破)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络:缠绕,捆绑。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5. 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 学习一、二两句。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燕山:指蒙古境内的燕然山,是藩镇极为跋扈,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里用了两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沙如雪和月似钩。其中如和似都是比喻词。看似平凡的比喻句,其包含的寓意一点都不平凡。 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月似钩表达了报国之志。这两个比喻句平实中含深意,形象中寄心志。真可谓是“寄意深远,匠心独运啊。” 这是一句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就是描写一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过渡:想到边疆战场上这凄美的画面,李贺也蠢蠢欲动了,立即感叹到: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诗是借马抒情。 络:缠绕,捆绑。 络脑:马笼头。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走:跑。 快走:突出骏马轻捷矫健。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此时李贺多么希望变成一匹战马,受到明主的重用之后,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6.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德育渗透: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后,我们要向诗人李贺学习,即使以后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百折不挠,积极向上,迎难而上。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课堂练习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难点巩固) 1. 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马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