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务员考试辅导:申论写作套路万能模板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节 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三遍四步法”

  读三遍⽂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强调:阅读之前⼀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堆乱七⼋糟的材料看成是⼀个整体。脑袋⾥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关于什么是关键词或关键句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是关键呢?有⼏个技巧:

  1。⾸尾句原则:⼀般来说,写⽂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意或中⼼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家注意。(时间允许可以举2006年国家真题的例⼦)

  2。关联词原则:这⼀条在⾔语理解中也⾮常好。⽐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强调的⼀定是后⾯的内容,后⾯的内容⼀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较多见。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且,然⽽、同时、于是、其实、还”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历年的真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就是关键的地⽅。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

  经调查、资料显⽰、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第⼆步:总结段落⼤意。

  这个⼯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段材料的段落⼤意都进⾏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简单标注⼏个关键词即可:⽐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节约时间。  第三步:分门别类

  这⼀步很重要,千万不敢⼩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类将材料进⾏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

  横向:积极⽅⾯和消极⽅⾯/正⾯和负⾯/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化原因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这⾥⼜⼀个⼋股模式,或称万能模式,简称四句话。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类似问题再度发⽣。(⼤多数时侯没有这⼀部分)

  如果能够从这个思路出发,这⼀部分就不会失分太多。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般有⼗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不是在组织⽂字上浪费时间。  第⼆节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是现代申论考试考察的重点。申论考试不但要考察考⽣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字表达、⽂体运⽤的能⼒,更重视考察考⽣运⽤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后者主要在提出对策的环节中体现出来。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标;

  第⼆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的备选⽅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案进⾏可⾏性与不可⾏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案中选出⽅案。  第⼀步 根据⽭盾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影响。这部分⼯作实际上在前⾯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的原因。  (⼀)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法。运⽤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不是僵化静⽌地看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不是简单孤⽴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

  ⼀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盾,抓住问题产⽣的根源。

  ⼆是要坚持两点论,进⾏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盾,也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盾(外因)。产⽣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的,多⾓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地、多⽅位地进⾏原因分析。根据历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情况和对未来考试的分析预测,我们认为常⽤的因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的⼀种⽅法。我们知道,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

  200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解题秘诀就是运⽤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不是简单的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来考虑。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想到内外因关系原理,问题也就迎刃⽽解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第⼀种思路是“输⾎式”——即以国家扶持为主。具体的说就是要增加财政⽀农资⾦和贷款,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产⽣活条件,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和完善。“输⾎式”的思路是要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种思路是“造⾎式”——即以发挥农村农民⾃主性为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农民的⽣产⾃主权,⿎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这⾥需要强调的是,找到了两种思路并不代表就万事⼤吉了。题⽬还要求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篇800~1000字的⽂章。那么这篇⽂章怎么写呢?有的考⽣按照这种思路展开:分为两部分,⼀是评价国家扶持思路的优势和不⾜,指出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是评价发挥农村农民⾃主性思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农民⾃主性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因。

  这样的做答,虽然没有实质性错误,但是违反了辩证思维的根本法则,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对⽴性,忽视了内外因的统⼀性,因此,不可能得⾼分。正确的思路如下:

  第⼀部分: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第⼆部分:国家扶持思路的优势和不⾜,指出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发挥农村农民⾃主性思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农民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农民⾃主性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因。

  第三部分:根据内外因相互作⽤原理,指出应把国家扶持和充分发挥农村农民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

  再例如,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法论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切社会⽭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法。⼈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的利益。需求产⽣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配⾏为,⾏为导向利益⽬标。当⾏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标实现以后,则会产⽣新的需要,派⽣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配新的⾏为,导向新的利益⽬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的思想⾏为源于利益⽽⼜指向利益的规律。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于社会中利益⽭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使⽤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的利益需求,从⽽找到满⾜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盾。  3。多⾓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盾是多样的,产⽣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和不同的⾓度对⽭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地、多⽅位地看待问题产⽣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对⽭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是提醒各位考⽣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到位。

  (⼆)SWOT分析——⼀种极有可能考到的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个基本⽅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根据企业⾃⾝的既定内在条件进⾏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竞争⼒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

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系统的、辩证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

  ⽬前为⽌,SWOT分析⽅法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并没有考过,但是不等于将来也不会考。在我看来,随着对公务员在公共管理⽅⾯能⼒的提⾼,SWOT分析⽅法在未来⼏年的申论考试中有可能会涉及,可能考察考⽣作为公务员策划推销政府资源,设计政府发展战略的能⼒。  例如:

  W 政府发展艺术产业园的SWOT分析  优势(S)

  1、北京在全国艺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望京西路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  3、中央美院位于望京西路东侧,并且⼤批艺术家聚集于望京;  4、国际雕塑公园和中国最现代的美术馆即将在望京西路东侧兴建;  5、望京地区居民收⼊⽔平、消费⽔平和⽂化素质较⾼  劣势(W)

  1、望京西路为交通主⼲道,影响⼈流的聚集;

  2、⽬前望京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以艺术产业为主要业务的⽂化企业;  3、巨⼤的前期投⼊带来的压⼒;

  4、房地产商的规划已经制定,改变其招商计划存在难度

  机会(O)

  1、我国艺术产业,尤其是艺术品拍卖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  2、艺术产业处于寻找价值实现形式的成形期;

  3、⽬前北京还没有⼀个具有重⼤影响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产业园  威胁(T)

  1、市场发育⽔平的限制;

  2、市民经济收⼊⽔平、⽂化消费观念和艺术欣赏⽔平和审美需求的限制;  3、艺术产业的发展形式没有现成的模式,艺术产业处于成形期  第⼆步 利⽤⽭盾普遍性 借鉴“万能⼋条”

  ⽭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盾不但具有特殊性,⽽且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般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平不能总停留在对个性的层⾯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分析、归纳等逻辑⽅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量政府⽂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万能⼋条”详解  1。领导重视、提⾼认识  实⾏⼀把⼿负责制  建⽴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议事⽇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部要⾼度重视,树⽴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典型⽰范  社会⽰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领导⼲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作⼈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 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物⼒、财⼒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作组/成⽴专门机构/增加⼈员等等  建⽴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6。增加投⼊、依靠技术  在……⽅⾯,⼤⼒增加财政投⼊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管、全⾯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

  建⽴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整顿⼒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六⼤提出:“要加强对权⼒的制约和监督,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运⾏机制,从决策到执⾏等环节加强对权⼒的监督,保证把⼈民赋予的权⼒真正⽤来为⼈民谋利益。”  8. 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万能⼋条”的经典案例

  “外⾏看热闹,内⾏看门道”。让我们通过下⾯的三个例⼦来验证⼀下“万能⼋条”的万能性。  经典案例⼀:

  2006年6⽉29⽇,李毅中在《谈谈我国的安全⽣产问题》⼀⽂中指出,加强安全⽣产⼯作必须采取七项措施,这七项措施就是对万能⼋条应⽤的经典案例。

  ⼀、把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纳⼊“⼗⼀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度重视,提⾼认识的的经典应⽤)

  ⼆、贯彻党的安全⽣产⽅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经济⼿段、法律⼿段和必要的⾏政⼿段,解决影响制约安全⽣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安全⽣产长效机制。(加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

  三、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安,建⽴规范完善的法治秩序。必须严刑厉法,重典治乱。在⼈⼤常委会法⼯委等部门推动下,《刑法》和《矿⼭安全法》、《煤炭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以及司法解释⼯作正在推进。必须在法律的贯彻执⾏上动真从严。继续下决⼼解决“执法不严、⼯作不实”问题。纠正和惩处⾮法违法⾏为,维护⼈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不仅要严惩事故直接责任者,查处失职渎职⾏为,还要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为。中纪委、⾼检、⾼法等部门将联合对近两年事故的查处落实情况进⾏督查。必须建⽴党委和政府统⼀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有效打击⾮法违法⾏为。必须健全安全⽣产法律法规体系。把建⽴健全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作为安全⽣产法制建设的重要⼀环来抓。(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加强监管、全⾯落实,和组织协调、形成机制的经典应⽤)

  四、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纳⼊政绩、业绩考核。政府是安全⽣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产的责任主体。党对安全⽣产⼯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针、法制建设、⼯作格局、运⾏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很重要的⼀条,就是明确⽀持两个责任制的落实,纳⼊政绩业绩,作为评价使⽤⼲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管、全⾯落实的经典应⽤)  五、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科技创新引领和⽀撑安全发展。(依靠科技的经典应⽤)

  六、强化经济政策导向作⽤,增加安全投⼊。建⽴多元化的安全⽣产投⼊机制。除了落实好国家扶持资⾦外,主要依靠企业增加投⼊,提⾜⽤好安全费、维简费、折旧费;地⽅政府也应投⼊相应配套资⾦。(增加投⼊的经典应⽤)

  七、加强安全⽂化建设,提⾼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实施“全民安全素质⼯程”。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提⾼全民安全意识,动员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和⽀持安全⽣产⼯作。强制性进⾏安全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安全⽣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将安全⽣产纳⼊“平安建设”,使各具特⾊的安全⽂化进社区、进⼯⼚、进农村、进课堂、进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素质和加强监管,全⾯落实的经典应⽤)  经典案例⼆:

  2005年12⽉21⽇,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项⼯作:

  ⼀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标要求,实⾏严格的责任制。(领导重视,提⾼认识和全⾯落实的经典应⽤)  ⼆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新技术和先进适⽤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耗能、重污染的落后⼯艺、技术和设备。 (增加投⼊的经典应⽤)

  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集中⼒量研究开发提⾼能源资源利⽤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持重点⾏业加快节能、节⽔、资源综合利⽤的技术改造。 (依靠科技的经典应⽤)

  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作。 (组织协调、形成机制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体制的经典应⽤)

  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

  胡锦涛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民的⾃觉⾏动。(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经典应⽤)  经典案例三:

  2005 年6⽉30⽇,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题为《⾼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

  ⼀、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强有⼒的保障和⽀撑体系。

  第⼀,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  第⼆,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撑体系。(依靠科技的经典应⽤)  第三,深化改⾰,建⽴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机制的经典应⽤)

  第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切浪费资源的⾏为。要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加强监管、全⾯落实的经典应⽤)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要加⼤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

资源的违法违规⾏为(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  ⼆、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第⼀,⾼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进⼀步提⾼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作作为⼀件⼤事,放在重要议事⽇程。(⾼度重视,提⾼认识的的经典应⽤)

  第⼆,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职能,按照职责分⼯,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各⽅⾯节约资源⼯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作合⼒。(组织协调的经典应⽤)  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建设节约型政府的⼯作⼒度。严禁滥⽤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阳光”采购。(教育培训、提⾼素质的经典应⽤)  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化、倡导节约⽂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明健康科学的⽣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素质的经典应⽤)  第五,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全⾯落实的经典应⽤)  三、关于“万能⼋条”需要强调的⼀个问题

  我们提出的“万能⼋条”体现了⽭盾的普遍性,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盾的特殊性,在提出对策时要把辩证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结合。俗话说,“有的放⽮”、“⼀把钥匙开⼀把锁”、“⼀个萝⼘⼀个坑”,我们在强调⽭盾的普遍性,重视“万能⼋条”的同时,必须重视⽭盾的特殊性,注意运⽤发散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注意组合应⽤。实际上,所谓的“万能”应该这样来理解:“万能⼋条”其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条”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在提出对策时,思维要发散,可以参照“万能⼋条”,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使“万能⼋条”变成了⼀种教条,更不能被其束缚住我们的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策,“万能⼋条”中提到的内容,能⽤则⽤,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俱到。

  第三步 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如何判断对策的有效性

  近⼏年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对策的有效性分析成为考察的重点,那么什么样的对策才是有效的呢?  ⾸先,对策要有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针对问题提出⽅案。它包括两个⽅⾯的含义:其⼀,对策应该与所给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其⼆,实施对策⽅案要紧紧围绕前⾯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要内容,切中要害对策的针对性,形象的说,就是“⼀把钥匙开⼀把锁”、“⼀个萝⼘⼀个坑”。所谓的“锁”和“坑”就是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钥匙”和“萝⼘”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它们之间是⼀⼀对应的关系。如果不能使你所提出对策的指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相⼀致,那么你的对策就是⽆效的。  其次,对策要有可⾏性

  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的,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妙谈三千却百⽆⼀⽤的建议是答题的⼤忌。可⾏性对策有两个限制条件:

  ⼀是要符合虚拟⼈物的⾝份

  ⼆是符合政府职能,具有可操作性。  例⼦:国家公务员2005年申论试题第⼀题

  第三,对策要有合情、合理、合法性(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

  ⽂章提出的对策必须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路线、⽅针政策。如果对策违背了上述的任何⼀项,都是不可⾏的。  ⼆、分析对策有效性的步骤  第⼀步:弄清题⼲内容

  包括:(1)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利⽤原因分析⽅法分析出该问题产⽣的原因;(2)要求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3)对分析说明部分有什么要求;(4)字数限制。  第⼆步:分析备选对策选项

  分析备选对策选项时对每⼀个选项都要从针对性、可⾏性、以及对策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这四⽅⾯来验证。  第三步:按要求选出备选选项,具体成⽂

  申论考试对于对策的有效性分析除选择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外,还要求对不正确的选项进⾏说明。例如回答的形式可以是:错误的选项是A,A选项错在……,应该是……;或者表述成:A错误,……(陈述正确作法),A没有……。

  我们在进⾏第⼆步分析备选对策选项时,已经对每⼀选项为什么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进⾏了分析,在具体成⽂时,只要将我们在前⾯的分析结果⽤精练的⽂字在字数限制范围内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第三节 申论⽂章的写作套路  ⼀、申论⽂章的类型

  申论就是“申⽽论之”。“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伸,“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观点或⾔论的⽂章。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伸,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略,进⾏论证。  申论⽂章是特殊的议论⽂。  ⼆、申论⽂章的三要素  ⼀、论点:

  1。确定论点的⽅法和步骤(⽴意):

  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把申论试题看作统⼀的整体,从阅读材料开始就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材料反映的问题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对策有整体性把握。  ⑴、仔细审题

  ①审明问题的类型⽅式:议论⽂/建议/报告/请⽰/讲话稿

  ②审出限制条件:论述的内容(重点分析原因还是对策)/虚拟⾝份/字数(不超过/多于/左右等等)  ⑵、确定论点的原则

  ①⾼远:要有政治⾼度,结合理论热点

  ②概括:选择⼀个具有概括性的论点,不要拘泥于细节,⼤题⼩作,否则容易跑题、偏题。  ③正确: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选择,⽴⾜⼈民的政治⽴场。论点正确是议论⽂的起码要求。  ④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常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⑤新颖:论点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的见解。但是这⼀点很难,不能强求,从阅卷的要求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2。突出论点的⽅法:  前后照应

  ①⽂章的题⽬就是论点

  ②第⼆段单独成段,点明论点。第⼀段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第⼆段要点明论点。  ③⽂章的每个分论点要扣住总论点,每段开头或结尾回扣总论点。  ④最后⼀段总结总论点

  当然,这⼏处照应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应注意⽤灵活的语⾔进⾏表述。  ⼆、论据:

  事实材料: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经历和感受

  理论材料:经典著作/⾄理名⾔/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三、论证:

  1。论证的⽅法:最根本的就是因果析理,或句话说,就是提出的论点就是⼀个问题,要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⑴、例证:最常⽤,从材料中找

  材料要和中⼼保持⼀致/有代表性/引申材料,发掘材料的深意  ⑵、引证:

  靠积累,有时也可从材料中找  ⑶、理论论证:

  演绎推理,找原因,讲道理

  多⾓度论证:有利于经济上/政治上/⽂化上;对国家/社会的作⽤;  ⑷、假设论证:(条件析理)⾮常好⽤  如果不……,那么就会……  只有……,才……  ⑸、⽐较论证:

  横向:此事和彼事,个别事物和⼀般事物之间的⽐较。识别是⾮优劣、论证论点和揭露或分析现实事物之间的⽭盾的⼀种有效的说理⽅法。

  纵向:按时间,对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较  对照:正反对照

  还有⽐喻论证、归谬论证等⽅法,由于在申论考试中不经常使⽤,不再详细论述。  三、申论⽂章的结构  ⼀、三段式结构

  提出问题(怎么了):概述材料、引出论点。1-2段  分析问题(为什么):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怎么办):解决⽅案  ⼆、总分式结构

  总:概述材料,提出总论点  分:分论点

  总:总结全⽂,升华主题

  三、起承转合式结构(总分结构的⼀种特殊形式,侧重只分析原因或措施的⽂章)  起:概述材料,引出论点  承:正⾯,展开,拓宽  转:反⾯,换⾓度

  合:总述观点,结尾,扣题,收束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催⼈奋进的⼈⽣标杆

  “⼋荣⼋耻”辨是⾮,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为社会成员树⽴了⼈⽣标杆。每个⼈都应当将“⼋荣⼋耻”作为规范⾃⼰⾏为的标尺,认真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起)

  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个⼈都要从我做起,从⼩事做起,从⾝边事做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梦想,它存在于每个⼈⽣活的点点滴滴。⼀滴海⽔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芒,公车上给⽼⼈孩⼦让让座,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共场合⼤声喧哗,不随地吐痰、擤⿐涕,不乱扔垃圾……这些⽇常⽣活中看似不起眼的⼩事恰恰就是对“荣”与“耻”的注

脚。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边事做起,多⼀些理解关怀,少⼀些冷嘲热讽;多⼀些雪中送炭,少⼀些落井下⽯;多⼀些诚信,少⼀些私利;多服务⼈民,少考虑私利。“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通过逐步实践,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个⼈的理想信念,进⽽使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耻、扬荣弃耻的良好氛围。(正承)

  但是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不明是⾮、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尚,把谬误当真理,把⽆知当可爱,把背叛当个性,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与⽂明社会风⽓极不协调。他们⼩则随意破坏公物,损坏公共设施;排队加塞、挤车抢座;乱扔垃圾,乱倒污⽔;⼤则见利忘义,骄奢*逸,违法乱纪,危害祖国,背离⼈民。这些错误思想和⾏为产⽣的原因是多⽅⾯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的引导⽆疑是⼀个重要原因。(反转)

  “⼋荣⼋耻”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树⽴以“⼋荣⼋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荣⼋耻”是催⼈奋进的⼈⽣标杆,我们每⼀名社会成员都要以⾼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做起,从⾝边事做起,以个体推动整体,从⼩处引⼊⼤处,真正使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的⾃觉⾏动。(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