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9卷第1期2008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Vol.9No.1Feb.2008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周 芬 芬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

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思想精粹; 和谐思维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8)01-0024-03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对于丰富中国现代美学,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 中和之美

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爻都是吉卦、吉爻。“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

[1]

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这说明当时人们对

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

[2]

君子”。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睢》是“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和之美”,成了中国历代艺术家推崇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相比,西方古代也有讲“中和之美”的学者,只不过时间稍晚于中国。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也谈及过“中和”问题,但未能展开。在古希腊,对“中和”或“中庸”研究最深刻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指出“: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他还说:“人们对于优秀成果的评论,习惯说增一分则过长,减一分则过短。这就是说过度与不及都是对优秀的破坏,只有中道才

[3]能保持它”。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美”与中国传统的

“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因此,凡事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中和思维正是对“度”的正确把握。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在孔子的影响下,荀子也主张根据“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培养中和思维。

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中和之美”十分相似,反映了人类审美思维方式的共性。但西方的中道思维未能传承下去,后来被西方近代的“对立思维”所取代。而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却一直延传到今天。因此,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显著特色。二 协调之美

所谓“协调”是指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各种相关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或和谐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就是说,物以和为常,协调和谐是万物共存的一种稳定秩序,认识了“和”,也就认识了事物的规律,认识了规律(常),人就变聪明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

[收稿日期] 2007-11-26

[作者简介] 周芬芬(1982-),女,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

第1期         周芬芬: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为尧存,不为桀亡”“;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以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和谐协调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协调思维也叫“和谐意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93年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研讨会纪要指出“:源远流长的和谐意识是中国社会自秦

[4]以来高度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岱年强调:中国传统文

25

忠、恕、孝、悌等道德内容。概言之“,仁”即“善”。中国儒家美学把道德观与审美观结合起来,认为“仁”是美的内容,“和”是美的形式。“和善之美”是道德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善即仁,是内在美,和即协调,是外在美。《论语》说“:尽美矣,又尽善矣”。尽善尽美,至善至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善”观,具有世界性意义。日本学者今道有信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和善审美观。他说“:孔子最卓越的学说之一,是其艺术论。他劝导人们以典礼音乐为基础,将日常的起居举止都予以美化,这种礼的思想,是世

[10]

界的艺术与道德理论中最有兴趣的学说之一”。西方传统

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5]

“协调即美”“、和谐即美”,是中西传统美学的共同观点。中国传统美学历来主张“和谐即美”。儒家强调“人和”即社会美,道家强调“天和”即自然美,佛家强调“心和”即心灵美。而各家各派都主张“乐和”即艺术美。中国传统美学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谐即美”“、协调即美”。和谐、协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就像一幅图画的美就在于它的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协调与和谐;一首歌曲的美就在于它的音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协调与和谐。协调、和谐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各种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即美”“、协调即美”不是中国传统美学特有的观点,西方传统美学也有这样的观点。在西方传统美学里“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和谐都被认为[6]

是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在毕达戈拉斯看来“,一切立体

美学大多从形式方面来论述美,但也有少数学者从道德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来论述美。柏拉图热忱地追求美的表现与善的心灵的一致,很有点像孔子赞扬“尽善尽美”,欣赏“和善之美”。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写道“:艺术、工艺的美,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与身[11]

体的优美和谐一致,融为一个整体”。可见,柏拉图的审美

观与孔子的审美观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和善思维”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把和善思维运用于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中,力求道德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使作品起到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只讲道德内容,不讲艺术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二是只讲艺术形式,不讲道德内容的“形式主义”。四 和合之美

“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程思远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重视和谐与统一的审美方式界定为“和合文化”,并认为“: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

[12]想”。西方传统文化主张“主客二分”,强调天人对立;而中

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他认为,因为圆形是最协调和谐的,所以是最美的。他还从“数”的角度探讨了形式美,认为数量的比例协调是美的典型表现方式;他还认为“数”的比例最协调的是“黄金分割律”。赫拉克利特指出:一切美都是从对立面的和谐协调中产生

[8]

的,柏拉图强调“:音乐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亚里士多

[7]

德也有由对立面的协调统一形成“和谐之美”的思想。他说:“自然界喜欢矛盾,并且从矛盾中而不是从相似中逐步形成

[9]了和谐。……显然,艺术在这一点上模仿了自然”。可见,

无论中国传统美学,还是西方传统美学,都赞成“和谐即美”、“协调即美”的观点。但仔细分析,中西传统美学还存在下列差别:其一,中国传统美学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协调,而西方传统美学只重视形式的和谐、协调;其二,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论述“和谐之美”、“协调之美”,而西方传统美学则主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和谐之美”“、协调之美”。三 和善之美

所谓“和善”是指和谐的形式与仁善的内容的有机统一。所谓“和善思维”,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把道德内容与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思考的思维方式。“和善思维”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色。

何为善?善即仁。《论语》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说“: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只有君子才有仁善之德,小人不可能有仁善之德。什么是仁?《辞海》解释: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说文解字》称“:仁,亲也;从人、二”。《礼记・中庸》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本意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即“仁者爱人”。孔子所讲的“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

国传统文化则主张主客统一,强调天人合一。从审美思维方式考察,西方传统审美思维倾向于局部性、分析性、思辨性、对立性;而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则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和谐性。

“和合”审美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无论是儒家、道家,都强调整体观点。所谓“整体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物也是一个整体。整体是由许多部分、要素、方面构成的有机系统,要想了解各个方面、部分或要素,必须了解整体。《周易大传》强调“:观其会通”。也就是说,观察事物的整体联系,就会通晓事理。惠施宣称“:泛爱万物,天地

[13]

一体也”,他肯定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中国传统医学的

整体观点最显著,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通;人的身体也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汉代以后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和合审美思维的整体性观点与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是十分相似的。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整体功能往往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可见,掌握和合审

26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美思维对于理解现代系统科学是有帮助的。

和合审美思维的第二个特点是“兼收并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特点。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时代,中国文化应当发扬“兼收并蓄”的优势,批判吸收现代西方文化包括艺术设计中的有价值的因素,使自身不断得到繁荣和发展。

“和合之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张立文指出“:和合学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和为美的审美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于审美方式、审美结构的思考”。“和合之美”的审美观要求审美主体从整体上观察客体。因为客体必须从整体上是和谐协调的,才是美的;局部的和谐协调并不能代表美。“和合之美”的审美观不仅要求客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是和谐协调的,而且要求客体与环境之间也是和谐协调的。“和合之美”审美观应用于艺术设计中,要求我们重视设计的整体效果,尤其要求注意设计品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及设计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这四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色。

[14]

[参考文献]

[1] 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2] 论语・雍也[M].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

[4] [12]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9.177.

[5]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87.89.

[6] [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M].理然译,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51.

[7] 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8] 周来祥.论美之和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76.

[9] [美]吉尔伯特.美学史[M].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9.88.

[10] [日]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M].李心锋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54.

[11]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Z].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0.61.

[13] 庄子・天下篇[M].

[14] 张立文.论和合学[J].学术月刊,1995,(9).

OntheIdeologicalEssenceofChineseTraditionalAesthetics

ZHOUFen-fen

(UniversityofSouthChina,Hengyang421001,China)

Abstract: Chinesetraditionalaestheticthoughtisveryrichinconnotation.Itsideologicalessencemainlyincludesthefollowingharmo2niousthoughts:thebeautyofneutralization;thebeautyofcoordination;thebeautyofgenialness;thebeautyoffusion.Thebeautyofneutral2izationisthehighestestheticstandardoftheChinesenation.ThebeautyofcoordinationistheestheticvalueorientationpassingthroughoutChi2nesetraditionalaestheticthought.ThebeautyofgenialnessistheuniqueestheticthinkingmodeoftheChinesenation.ThebeautyoffusionistheuniqueaestheticoutlookoftheChinesenation.It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andpropagatetheideologicalessenceofChinesetraditionalaesthetics.

Keywords: Chinesetraditionalaesthetics; ideologicalessence; harmoniousthought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