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教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教案.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从近代史时期的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

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三、 中考热点链接

1、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 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四、 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

A、 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 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维新变法运动 C.洋务运动 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4、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5、最早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7、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 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 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8、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9、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类似之处有

(1)两国或两国以上组成的联军 (2)皇帝出逃,侵略者攻陷北京

(3)均导致大片国土被割让 (4)签订不平等条约

A、(1)(2)(3)(4) B、(1)(2)(4) C、(2)(3)(4) D、(1)(3)(4)

10、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运动

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B、救国方案落后于时代

C、救国方案不合情理 D、都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非选择题

1、某班举行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征文比赛。马小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1909》的短文。以下是这篇短文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的1909

前几天,我收到了远在北京(那时也称为京师)的 表哥的来信,他在那做小生意,邀请我去玩。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兴冲冲地乘飞机出发了。到了北京,表哥把我接到了他们位于东交民巷的新家。

次日上午,表哥陪我到紫禁城内游览了一番。紫禁城真不愧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建筑!中午,我们品尝了北京小吃。还真是“无巧不成书”,在街头,我有幸听到了谭嗣同充满激情的演讲,深受鼓舞。回来的路上,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

2、阅读下列两首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乡愁(节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回答:

(1)《春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2)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

(3)结合《乡愁》表达的愿望和相关历史知识,指出必将实现祖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出2条即可)

六、[参考答案]:

一、1——10题: ADACC ADBB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做好本题,既要认识和林则徐有关的历史事件,对其他三项也应熟知,虎门销烟林则徐,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洋务运动有奕訢、李鸿章、张之洞等,收复新疆左宗棠。根据分析,正确答案应该是A

2、结合工业革命后英急需的是海外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寻找一个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地方,而“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便于英长期的、大规模地开发中国市场,所以答案应该是D

3、根据图片和诗,都可以判断此人是邓世昌,这是一道简单的识记题。

4、该题也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分析四个选项可知:A、C、D三项的结论、解释是正确的,B项的结论是错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等各方面。对“半”的正确理解是“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

5、《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答案是C

6、这些运动都直接或间接的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而A发生的最早,所以答

案是A

7、A、B、C属于相同点,而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法战争中国战胜却签订不平等条约,所以不同点是D。

8、A是外因,B是内因,无产阶级的产生不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而是五四运动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是B

9、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1、2、4为两次所共有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大片领土被割让,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已经无领土可割让了 。

10、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属于农民运动,而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他们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也提不出科学的纲领口号,所以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天不足,软弱无力,不能发动群众,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总之,由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斗争不可避免的要失败。

二、1、(1)飞机。1911年中国才出现飞机

(2)东交民巷,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此处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3)紫禁城,清政府尚未被推翻,此处为清王朝的皇宫,普通人不可能进入游览。

(4)谭嗣同,他已于1898年牺牲。

(5)新青年,1915年才在上海创刊。

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题目。主要考查发生在1909年以前的重要事件,把题目审清,结合所学的知识即可解答。

2、(1)中日《马关条约》(2)抗日战争(3)从历史角度来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从现实角度来看,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民族的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国家反分裂法的颁布,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统一的可行性开看,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澳门的成功运用,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回答出2点即可)

解析:本题1、2、3问跨度比较大,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到当今时政热点,但贯穿一条主线,即台湾问题,抓住主线来解答问题。振兴中华。

解析:1、2问识记题,结合材料分析既可得出答案;第3问是对情感价值观的考查,应该表达出对侵略行径的愤怒之情和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情感。此问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