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探索与研究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探索与研究
作者:唐柱
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年第08期
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教师反思时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巧设问题——促学生“动”脑生疑
“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有位教师讲授《友爱残疾人》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不幸失去双腿,他每天上学坐在球上靠球的滚动前进,就这样艰难地走在上学的路上,日复一日,从没间断。”学生观看后,教师提出 “看到这里,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有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时,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课题提问题,孩子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同学说“残疾人需要关爱,我们应怎样关爱他们呢?”孩子们带着这一问题迫不及待走进文本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在活动的状态,没有受到任何约束,效果甚好。 二、让学生从内心愿意质疑
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疑,而是故意地提一些问题,明知故问;或者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迎合老师的心态,去提一些让老师高兴的问题。”比如,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却依然在“审题质疑”时,去问一些“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之类的问题,让人听了哭笑不得。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人求真”的育人原则出发,从“实事求是”的做人角度出发,也应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仔细读书,提出我们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问得真实,问得真诚,课堂上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对话”。有时,学生的问题很不明朗,而老师一时也没有琢磨透学生的问题,很容易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问题。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执教《长城》,一生质疑“长城是谁修筑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红着脸悻悻地坐下。难道学生真的在读文之后不知道长城是谁修筑的吗?非也,学生一定是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他也许是要问“长城是哪个朝代修筑的?哪个皇帝时修筑的?后来又修筑了吗?有多少人参加了修筑工程?”之类问题。如果老师再稍稍耐心些,追问一句,或再给学生一个机会,情况就迥然不同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遇到上述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展示他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呀?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引导,让学生展现思维的过程。在学生重新表述的过程中,教师便会从中明确学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学生也会更明确自己的疑点在哪儿。 三、学生从“小问题”逐步引出“大问题”
学生在质疑时,很多情况是针对词语进行提问的,该怎么办?有的词语,可以让学生查字典;有的词语,同学可以互相解答;而有的词语也很关键,需要反复玩味。如何引导学生由这一点深入下去,实现对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与体会?
还有位教师讲授《落花生》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第一自然段的“居然”有点奇怪?
师: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生:“居然”是什么意思?(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首先要搞懂的。生答略。) 生:我们种花生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
师: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
生答:(1)因为我们第一次种。(2)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3)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收获出乎意料。(4)我从“居然”一词看出了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特别侍弄它。
师:好,把你的答案变成问题,问题是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
接着,老师小结:“怎么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的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了。”
看,一个小小的词语质疑经老师的点拨,引出了思考的方向,激活了思维的角度,习得了思考的方法。“小中见大”,小小的问题折射的是教学的大道理呀!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过程。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生学会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