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教案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如没有歌词的轻音乐。 透明味:透明,构成水彩画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是色彩画的最大特点。 水彩画保持透明感应把握三点: A、尽可能选用有名性较强的色彩作画,如:洋红、柠檬黄、普蓝等。 B、颜色以薄不宜厚,落笔后应以透出前色为宜。 C、忌反复多次涤抹,应保持简洁概括的笔触痕迹,尤其是“深、浓色”最好一次到位,并尽量用深颜色调大量水分表现浅色调,以达到透亮的效果,真正使水彩有如“冬潭积水”的视觉感染力。 (二)水彩画的工具材料 水彩颜料、水彩纸、水彩笔、调色盒、盛水器、画夹、画凳、海绵等。 1.水彩颜料: 从原料上分为动物、植物、矿物、化学合成。分为锡管装与干块状两种。 常用水彩颜料有下列几种,按顺序排列:柠檬黄、中黄、朱红、深红、玫瑰红、青莲、群青、普蓝、黑、中黄、桔黄、土红、赭石、熟褐、茶褐、草绿、翠绿、深绿 (初学者最好按颜色顺序排列,避免混乱,养成色系的好习惯,有助于色调的掌握。) 颜料分为国产、进口两大种,有成套(12色、24色、36色……),有单管的可自行选择。 2.水彩纸: 它是一种专用纸,分为粗纹、细纹和各种大小厚薄不同的规格。较为理想的水彩纸以洁白、坚实、纯净不过分光滑,有适度的吸水性,并有一定的厚度。纸的肌理对画面的影响甚大,有些效果是靠纸的肌理产生特殊效果的,国产保定产水彩纸较好。 最低要用150克以上的纸,纸面不宜太光,因为纸光滑而颜色固定不牢。 3.画笔 笔有水彩笔、水粉笔、中国画笔三种可供选择 水彩画对笔的要求是能饱含水分,并富有弹性。 笔分有圆头,方头两种形式。 4.调色盘 2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分为塑料和搪瓷两种 5.画夹,画凳,盛水器,海绵凳附带用 (四)水彩画的基本技法 不同的工具材料适用于不同的画种,都有使用和控制的特定技法,学习和继承发展前人的技法,是学习水彩画的一个重要课程。 1.水彩画的调色 水彩画颜色的调配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法: (1)混合法:把不同色相的颜料在色盘中调和水稍加波动,不完全调匀,即画到画面去,使其趁湿混合,形成需要的色彩。 具体调色时应注意三点:A,调色种类不宜太多,不然色性和色度均会减弱,甚至浑浊;B,冷暖不同颜色调和时,不宜等量相调C,颜料不宜调的过浓,应保持一定的透明度。 (2)用合法:在画纸上直接调配所需的颜色,使之相互渗透或永和,这种调色较为生动,变化丰富,色彩也比较鲜明,使用画大面积的色块。 (3)叠加法(重置法):即在有底色的画面上,再加上别的颜色,有意将第一遍颜色画的暖一些,待全部干后,用较冷的颜色薄薄地罩上一层,是冷色中透着一些暖意来,以丰富色彩。如:画天空,基本色调时淡蓝色,但有阳光感,可先话一层天空的颜色,有避免了天空的单调,有表现一定的阳光感和空气感。 (4)并置法(空间混合)运用色点和小色块,将不同色相的颜色,经水调和直接并指在画面上,只要色彩关系正确,同样可以达到表现对象的目的,时画面色彩更为鲜明,产生一种闪烁跳动的感觉,增强色彩的光感,印象派画家善用此法,如:莫奈,西斯莱。 2.基本技法: 水彩画技法多种多样,但依水彩画用水调色的特点来分大体上可分两类。 (1)干画法:干画法只在干底上着色。 干画法是指在色干透后,利用水彩透明的特性,再加上第二遍色,待干后再加第三遍颜色….直至完成,其特点,步骤文档,便于控制水分,可以画的深入充分,不受时间的限制。 但一般加到第三、四遍为宜,再多,其透明性和色彩的饱和度分受到直接影响,3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一般画面的主要形象,近处,实处和亮处多用这种方法。 其缺:缺乏水的滋润感,叠层多了,颜色会变脏,不透畅,失去画种的特点,干画法在作画中要求笔豪饱满,并注意到色彩覆盖后搜长生的特定效果, (2)湿画法:湿画法时在湿底上着色。或连续着色,一气呵成 湿画法宜用一表现朦胧的意象、远处,虚处。暗部,柔和光法的物体以及雾云,天空静水的倒影等。 湿画法大致可分为五种: A湿重叠法,是湿画法中常见的方法,它时根据造型的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水分,在前一遍色未干时加色,一般后一遍色的含湿量要小于前者,一遍控制形体,适宜表现形体圆滑,质地平滑,细腻,明暗接近的物象,如彩釉瓷器上等 B湿接法,是指趁湿连接着色,时颜色相互渗透,浸润,宜于用于表现育才,水果之类的景物,这种画法最宜于速写性的表现作品,有一气呵成和生动活泼色未有点,岁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请客即使的形象极有好处,这种画法大体一次完成,不作过分加工。 C破色法,是饱含水分的浓色或淡色趁签一遍色未干时冲泼上去后喷洒上去,以浓破淡。可以产生呢个一些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 D晕染法,是通过渲染时色彩产生从深到浅,从明到暗的方法宜于用于表现云彩水果之类的景物。 E 沉淀法,充分分利用水彩颜料中能形成颗粒状沉淀的色彩,加多量的水调和后在纹理较粗的纸上作画。这种方法对表现大面积的天空后蚌精色较为有利,能表现出空气感和色彩的激励效果。 采用此种犯非法应注意三个反方面:a .调色水分要足,纸的表面附上一层薄薄的水和颜色,b.挑选集中易于成点的颜色,如:群青,土黄,土红,湖蓝等,c.表面纸较粗,着色时应将画板倾斜至15度,角度不宜太大,也不宜平放。 (3)干湿异用法,在作品中大部分情况时混合使用,以求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但有所侧重,干湿画法结合使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归纳起来大致上应时:先湿后干、远湿近感、宾湿主干、软湿硬干、虚湿实干。即作画开始时铺大调子多用湿画法,画远景和次要的部分,以及柔软光滑的东西也也以湿画为宜,虚实差别,尤以虚的部分用湿画法,实的部分用干画法比较恰当。 4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技法时为了表现对象,同时贯穿着作者的意图、想法,流露着作者的感情,也于作者的风格及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切不可为技法而技法,生搬硬套的运用,所以要灵活运用。 3.水彩画的用笔 水彩画的用笔,应据水彩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充分吸取中国书画用笔的成就,中国画用笔,强调一个“写”字,运笔要求有偏正顺逆、轻重疾徐的变化,达到沉着痛快、自然、圆滑厚重、刚柔并济。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有反映作者性情的效果,而以板、刻、结、薄、腻、浮滑、软弱为病。用笔是和作者的形式风格没紧密关联的,为塑造形象的同时讲究用笔,无疑是一种更是上层次的艺术追求,时艺术上更加成熟的标志。 用笔要注意亮点:1.要注意用笔的韵律感,2.要注意用笔的力感。一般而论,各种形态的用笔都应包含或隐或现的力感,它能起到加强作品生机的作用。 用笔的基本方法: (1)铺大体色调,大色块时,笔端水分宜多不宜少,概括性强,舍弃一些细小的东西,用笔宜大不宜小。 (2)虚、远的部分,笔触减弱,如近地平线的天空,远景和背景布之类,近处,实体部分笔触明显,如近景与光暗有关的山石、树木、建筑之类的物体。 (3)注重明暗块面结构,用笔宜方步宜圆,才能表现体积感。 (4)侧锋与扁笔,利于分清块面,中锋与圆笔刻画的较厚重。 (5)用笔有虚笔、实笔之分。 (6)用笔的走向大部分时根据形体结果来安排。 用笔时很复杂的,不可能用文字说清楚,更不能规格化。应在实践中领会,灵活掌握。 (五)水彩画的方法步骤 水彩画的创作,即不宜急于求成,也不能慢条斯理。因水彩画落笔后较难修改,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起稿阶段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画稿准确详细才能为着色创造良好的条件。 水彩画写生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构图、着色、调整充实4个阶段。 1.准备阶段 5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首先包括工具材料的准备、画纸的装裱、再就是包括对描绘对象的精神准备。认真的观察对象,考虑如何表象、表现什么、突出什么、减弱什么等。通过认真观察、分析、酝酿,判定表现方法。我国古代画家十分抢点“立意”或“意在笔先’.要做到胸有成竹”。 2.构图起稿阶段 构图亦叫“章法”。用水彩画的透明度的特性,起形应准而轻。铅笔应用B\\2B即可,尽量不要用橡皮去擦画面,以免伤到纸。 3.着色阶段 水彩画的着色程度一般为:先浅后深,先湿后感,就干湿运用而言,一般是远湿近干,暗湿明干,虚湿实干,先深后浅,先浓后淡,多用于湿画法。 4.调整充实阶段 深入细节处理,对画面整体调整,签字落款,裁剪画面然后装裱。 (六)水彩画常见的弊病 1.生,是指色彩生硬,用色太单纯,也称“火” 或“娇”。“生”时纯色用的不当,并不是画面上不能用纯色,没能把握整体色调,只盯局部的固有色,所以越画越鲜,是纯度色彩过纯,应理解色彩的规律,特别时补色的关系,用具有明度、纯度、冷暖关系的色彩来表现对象。注重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脏,画面浑浊不明快,原因是a.色彩关系中的冷暖色和纯度色区别不大造成的。b.上色遍数过多,反复修改。c.在调色时,目的不明确,各种颜色混合过多。 3.跳,即由于过分强调某宜小部分的色彩,是它脱离了整体明暗关系和纯度关系,进而时所画之物没能处与它所在的空间位置上。也有的是局部的形画的过细,破坏了应有的空间距离。可以用洗涤或罩染等方法来调整。 4.松,主要是指在上色时所画形体该圆不圆,该方不方,水色泛滥,形体输送,即常说的“跑形了”。主要原因是水分掌握不好,在水的控制中耐力不够,细心不足。运用湿画法不当也容易“跑形”。 5.花,也就是琐碎、平均对待,许多小局部刻画过细,对比太强,就会出现花琐碎的毛病,破坏整体效果。必须从全局出发,加以调整,删繁就简,减弱对比。罩染是改变上述状况的有效方法。 6.灰,水粉画很容易画灰,所以“灰”就是缺乏应有的明度对比。该深得不深,6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该浅的不浅;该暗的不暗,该亮的亮不起来。这和用水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水多,颜料也要多,才能避免干湿的明度变化太大的毛病。 水彩画需要做到充分而不腻简洁而不空。 7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风景水彩部分 第一节 水彩风景概述 一、水彩风景概述 风景画是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描绘对象的绘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开始时仅作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更趋成熟。西方的风景画的出现,比我国晚得多,早期也是作为人物的背景或陪衬,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自然景物才成为绘画的独立题材。 水彩风景画,始于德国而成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由于水彩风景画工具简便,携带方便,材料价廉,写生速度快捷,长于表现雨雾朦胧、大雾弥漫、小桥流水的景色,或者转眼即逝的万里彩霞、旭日东出、日落西山等自然景观,因此不少画家外出写生喜欢以水彩形式描绘自然风光。另外,水彩风景轻松,赏心悦目,中外爱好者越来越多,并喜欢以此来装饰居室。中外艺术史上专攻水彩风景的画家不乏数人。我国中、小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美术课中也有水彩风景的内容。各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和建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及美术院校的教育专业等,都设有水彩风景课。 二、水彩风景画的特点 水彩风景画与水彩静物画大不相同,其一是水彩风景在户外,视野开阔。大千世界、一望无边、五光十色、包罗万象 、内容丰富,而水彩静物则在室内,内容人为,可多可少,色彩可红可绿。其二是水彩风景在户外,光线变化无常,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晴雨雪, 刮风下雨,变化多端。一日之内早、中、晚各不相同。其三,光感强,明暗反差很大,光色的相互反射影响也大,调子更趋明朗,时间性很强。而静物在室内,光线稳定,可以慢慢分析、比较,从容作画。由于以上种种原由,所以水彩风景写生比水彩静物写生难度大,要求高。水彩风景写生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有较快的写生速度,有较丰富的水彩技巧和应变能力。 要求临摹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临摹中注意干、湿技法的掌握 (二)层次、虚实关系的处理 (三)色调的控制,冷暖色调之间的关系 (四)对画面的构图,主题的理解 (五)水彩工具、材料、技法的应用。 8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静物写生部分 静物写生是水彩画学习的初级阶段。它是通过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描绘,来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在加深对色彩和水彩画的认识的同时,提高审美意识和表现技巧。增强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把握能力和对对象的表现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水彩静物写生在静物的选择、组合及构图上,与其它画种的色彩静物写生并无二致,只是在选择静物时,若能兼顾到适宜水彩画特性表现的静物当然更好。 (一)方法步骤: 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多而灵活,这里介绍常见的二种。 1、整体入手的方法: 整体入手的方法从总体上讲,就是首先考虑全局,着眼于大效果,从最浅的颜色入手,整体铺开,从大到小,从粗到细,最后收拾调整的作画方法。这种画法的好处在于有整体的意识统摄作画的全过程,易于达到整体的谐调感。但它亦有自身的局限性,这就是不容易深入进去,并且在反复的色块叠置中,容易使色彩灰暗、发脏、发焦,失去色彩的生动性与新鲜感。具体的步骤如下: A、 用铅笔或极淡的单色(群青、赭石)勾出物体的轮廓。 铅笔起稿一定要轻,自己能够辨认即可。笔痕过重,会破坏画面的最后效果。 B、铺大体色:着眼于整体,铺出各物体的基本色。 这一步要快一些,尽量将自己的新鲜感受画出来。不要受细节变化或杂乱现象的干扰,保持对对象整体的感受。同时,上色要留有余地,太过就难于进行下一步。 C、大体塑造:将对象的形体关系和色彩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大体上塑造,初步具有对象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这一步同样要强调大体,营造出整体在空间、体积、色彩、主次、虚实上的变化,确立画面的总体效果,让对象立起来。 D、深入刻画:对对象的局部,生动的细节进行详尽的刻画,充实效果,获得生动感,增强感染力,画龙点睛。 尤其要注意的是深入刻画一定要有控制,当精画的则精画,当简画的则简画,有主有次,有祥有略,这样才不至画平、画板,保持画面的生动性。中国画论中“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见解对对象的刻画也是适用的。 9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E、调整、收拾: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画面,对有碍于整体效果的物体或局部进行适合整体关系的调整。对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遗漏或差错进行弥补收拾。 对于初涉水彩画的学生来讲,多作一些整体着手方法的练习,可以培养我们整体意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2、局部入手的方法: 具有一定绘画经验的人,尤其喜欢这种作画的方法。局部入手的方法是指从画面的某一个局部开始上色,然后一部分接着一部分地展开,直至全画的完成。最后作适当的调整、收拾。由于这种方法是局部完成的,所以它既容易画得深入、充分、生动,但又容易画得平均而缺乏主次,造成画面的死板和失去整体的和谐感。如此,对于画面的整体设计和适当的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否有很强的整体意识是这种画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其大体步骤可分三步: A、勾轮廓:同整体着手方法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最好用铅笔起稿,并注意稿子的准确性。 B、 刻画:选择某一个局部开始进行刻画,并逐步扩展开来,直至完成所有物体。也可一个物体画完之后,再画另一个物体,一个接着一个地画完。 C、 调整、收拾:同整体着手方法的同步要求相同。 局部人手的方法最好从画面上自己最感兴趣,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开始。这样容易建立其自己作画的感觉和兴趣,而使整个的作画过程变得顺畅一些。 10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风景写生部分 第一节:取景、构图和景物的选择 1、选景、大自然是美的。但也并不什么地方都可以入画,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正是由于客观的大千世界、广阔而庞杂 ,如像金沙、混杂一样,我们必需经过筛选和淘洗,选景的过程就是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一般来说,选景要注重选择近、中、远层次分明,黑、白、灰调色较为明显,主体物较突出,富于节奏感,色调倾向较为明显的景色。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以及练习的目的来选景,不要贪多求全。如地面景物很好,就选画地面景物为主,少画一些天空;如果天空云朵优美动人,也可以描绘天空,少画地面。即使是选择景物一角,只要表现自然生动而富有情趣,同样也能给人美的感染。选景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①从学生自身审美角度去选取景物 ②从逆光、侧光、正面光等不同光线和阴天、晴天、一年一晚,及各种气侯多变的条件下选景。 ③在取景时预先估计到构图均衡统一的问题。 ④在表现景物深远的空间感方面,取景时宜适当选择近、中、远三景的画面。 ⑤取景着眼于对比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画面上的明与暗、疏与密、动与静、冷与暖、虚与实、软与硬、高与低、远与近、强与弱等都属于对比范围。 ⑥取景还需选择较好或较典型的角度去描绘。 风景写生开始阶段很重要,选景时,首先熟悉周围环境,最好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选景,免得提一大堆画具到处转。 2、构图 构图问题,涉及到画者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修养,反映其概括取舍和组织画面的能力,是风景写生成败的重要因素。 风景画构图主要是取与舍和画面均衡关系,主题要明确。主题一般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和透视线交汇处。透视线和地平线的高低,对一幅画主要是描绘什么起很大的作用。大面积的天空容易产生空间感,使人感到天高云淡、心情舒畅。略带俯视的构图是西方风景画常用的手法,这样的构图以中远景为主,而抬高地平线,这样景物充实、生活环境反映上体实在。下面几个构图要点在实践练习中要把握好。 ①构图要突出重点,不要在构图时企图把看到的一切罗列到画面上来。这样会11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使主题不突出、零散、吃力不讨好,由于画面东西太多而画不完,显得粗糙、呆板。 ②作建筑风景画时一定要在画初稿时注意透视的准确。待上了颜色之后,再修改就困难了。首先是要确定画面上的地平线位置,倘若你想省略掉地面上的一些东西就把地平线放低些;要省去天空部分就把地平线放高些。确定地平线后,建筑物所有主要部位都要根据透视规律,尽可能画得选型准确。 ③在构图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取舍。首先要突出主体、同时有些破坏画面效果的细节可以删去,有些主要配景上的物体(如树、山等),也可以根据需要移动位置。 在写生中,学习时多画些小素描和小色彩稿练习。构图的最高要求为简洁、生动、画面均衡、突出主题。 第二节:风景画的写生特点 1、概念:以自然景物(包括建筑)为描绘的对像的绘画。 2、风景画的主要艺术特点是:研究气氛、情调和意境。 气氛:指一幅画应具备一定的季节、时间、气侯、地域的光线特点和合乎情理的自然组合规律。 情调:是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表达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情绪。 意境:对于风景画来说,是审美的更高层次,“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画家对所描绘的景色总会倾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意境就是这种景与情的有机结合。 与静物、人物写生相比,风景写生有以下的特点: 1、视野广阔:室内空间范围是有限的,由室内走到室外,大自然是那样无边无际,使人视野豁然开朗。 2、内容繁杂: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3、光色多变:由于太阳光源与其他光源对地面照射角度和距离不同气侯的变化季节的更迭等等,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因而光色、景物就产生了不同的气氛和情调。 4、层次深远:由于景物存在的空间的不同,就有了前后层次和深远的问题。在平面的画幅上表现它是风景写生中又一特点。 第三节:室外光色变化一般规律 1、 因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光色变化。时间是依据太阳光与地球形成的角度位置而定的,由于光源的位置变化直接影响着景物的光色。因此有早晨、中午、傍晚、12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夜等较明显的差别。 2、 因季节不同而产生的光色变化。 一年四季,由于太阳距地球有远有近,光照有长短、强弱的差别,植物有周期性的生长规律。 3、因天气影响而产生的光色变化。 阴、晴、雨、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不同的天气有其各自的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染和联想。如雨天,雨天的光色特点和阴天类似,云层高低而浓,加上雨帘,使得景物更加模糊,只有地面积水处及建筑的受光面因雨水对光的反射而发亮。天空灰暗,但接近远景部分的天空反而倒比较亮。 第四节:空间距离的表现 空间距离是根据形体透视原理和空气色彩的透视变化,表现出景物之间的远近层次关系,使人在平面的绘画上获得立体的,有空间深度的感觉。风景画视野广阔,近景与远景距离的空间无法比拟,远远超过了视觉的广度。空间距离的表现在风景画中是至关重要的。 1、要处理好景物形体的透视关系: 必须按焦点透视法则来处理形的透视。透视画不准,必然会影响空间距离的表达。 2、理解色彩透视规律: 由于物体与我们的距离有远有近,色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由此可以概括出生活环境中色彩强弱变化的规律: ① 距离点越近,色彩感越强,反之则弱。 ② 原色比间色强,暖色比冷色强。 ③ 色彩对比大的强,对比小的弱。 3、利用主次、浓淡和虚实加强空间感。 景物远近及主次在视觉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因而构图上常把主体物安排在视域中心范围内作重点刻划,其它部分则适当概括。在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将主要与次要、虚与实结合起来处理,将有助于空间距离的表现。 第五节 色调与意境 风景写生是接触各种复杂的外光作业,对观察、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关13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系,很有好处,也是学习水彩画技法的重要课题。技法始终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在风景画中,十分讲求色调和气氛,这与形成一定的意境是密切相关的。 掌握色调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从冷暖色性上观察处理: 在构图的时候,画者对眼前的景物首先有一个色调的判断。画者一开始就要抓住这种主调,并有意识地加强画面的色调效果,以便更好的为主题服务。 2、从色彩纯度上去观察处理: 景物的色调从纯度上去看,有时是十分鲜明的调子,有时则是灰色调。我们要加强或减弱这种对比关系。灰色调处理得不好就很闷,其原因主要是纯度变化不够;鲜明的调子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色相不统一,若有一定的灰色在里面起作用,使色彩稳定在特定的色调中会使画面更为鲜明,更有变化。 3、从色彩对比来观察处理: 色彩的明暗对比,如果对比的地方太多,就显得零乱、不统一,甚至影响主题的表达。在风景画中,除分清近、中、远三景的层次面外,天空、地面(水面)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假若天空与地面在明暗、色度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那么景物就象悬在空中一样。甚至正看倒看都可以,连天地都分不出来,这种失误是不该发生的。 第六节 风景画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树 画树,首先要体会它的生长之势,每棵树的姿态面貌是不相同的。树有很多种类特征也各有差异。它是由树叶、树枝、树根有机地组成的。树叶生成在树枝上,由无数叶片汇集在一起,它的基本形状象一把“伞”,因此,树枝不能随意画过“伞面”。树会是从树干分出来的,枝叶围绕在树干的前后、左右,画的时候不能仅画一个平面,只看到左右分开的树叶,忽视了前后的枝叶。树的干、枝、叶都有疏密粗细,上下不同的节奏感。树干可以说是一系列高低透视不同的圆筒形连实体。因此,要注意它的透视变化,同时要画出它的体感,并注意到树上枝叶的投影,才能画得生动。树根与地面的关系,也应变得清楚。不能象插在地面上那样生硬。 二、建筑物 画建筑物主要注意两点: 14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①是形的安定,没有倒坍,歪斜的感觉。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看建筑物的结构和透视上是否画的正确。 ②分块、分面的明确性,建筑物光暗界限很清楚,轮廓分明。画的时候,要从主要明暗面对比入手,避免为窗户、屋面上的瓦垅等细节所搅乱。抓住主要的,然后处理局部和细节。 三、天空 天空在风景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表现季节、阴晴、天气等特征。它的明暗色度的变化,影响着大地上的各种物体,而形成一种气氛,支配着整个画面的色调。 画天空应注意它的色彩冷暖性,同画蓝天空,若普蓝成分多了,便有阴沉的感受。阴天、雨天的天空是灰色的,也要辨别一下是冷灰,还是暖灰。为表现天空深远的感觉,高处与接近地平线的低处色调变化也是很微妙的。在一般情况下,天空与远景应趁湿画好,使水分衔接自然、避免生硬。 四、水面倒影 水是透明的液体,反射、折射、透射力很强,水面在静止的时候,犹如一面镜子,倒影很清楚,它的色调与天空的调子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差别。 静止的水,倒影十分清楚,画倒影时,其明暗色度对比,略比实景差一些,不那么强烈倒影的轮廓亦比较模糊。 动的水面,要观察它动的规律,才能很好的掌握它。由于角度不同,甚至将倒影分割开来了,拉长了,用笔要依据波浪的特征,画出倒影的特征,活泼而多变化,才能充分表现水的动荡不停的感受。 五、路面及大块平地 路面及大块平地若处理不好,不仅没有平远感觉,反而象竖起来的一堵墙一样,很不理想。画的时候,应将近处与远处,左面与右面的明暗色度比较一下,找出差别。 画路面与大面积的平地要随时与天空的明暗色调作比较,避免类同,可利用树木或建筑物的投影来充实,或安排一些车辆,点景人物等,使单调的东西不感觉单调。 六、点景人物 风景画中所谓“点景人物”,是以景物为主,适当地、合理地安排一些人物活15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动,以增加气氛、效果。不适当、不合理的、不要随便乱加。 画点景人物注意人物与其它景物的大小比例和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人物着重简练的笔法、画出它的动态,不要将点景人物刻画得十分仔细。 总之,点景人物要精心考虑,不亦到处乱加。风景画中的点景人物用色很讲究,一幅比较沉闷的画面,如果有几个穿漂亮服装的点景人物出现,顿时画面响亮起来。画时不仅要注意动态,还要适当注意疏密关系。风景画中点景人物一般安排在中景或远景。 第七节:风景写生的艺术处理方法 室外风景写生其优点是真实地观察分析景物各种特征与色彩、把握特定的环境与色光及特定的时空中的景象,增加对大自然的感受,从中得到启示,丰富学生们形象积累、深化感情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师造化的过程。其缺点是很可能出现自然主义倾向,巨细不遗,依样画葫芦,而疏于概括取舍和艺术处理。所以在风景写生练习的后阶段,穿插讲授一些风景写生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艺术处理能力。 1、风景写生画面的调整加工处理 在室外进行水彩画风景写生,毕竟受到时间、气候、环境、技法熟练程度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每张作业达到预想效果或完整完美的地步,因此回到室内进行适当的整理加工是必要的。室内可以较为从容地进行思考,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限制,将画面效果向理想的境地处理。在处理时,色彩关系是调整的重要方面,如明确色调的类型,概括地加强整体倾向,以改变某些不和谐的局部琐碎变化,或因时间变化因素带来的光色关系捉模不定的结果。如补充许多来不及描绘的局部与细节,又可根据整体需要减弱某些刻画过头的形体,又可根据整体需要减弱某些刻画过头的形体,甚至删除个别多余的对象,如繁杂的树林与不协调的建筑等,或添加少许有用的对象,如点景人物、动物等。整理加工所采用的技法,要与原来画面保持均衡和谐。 再一种是根据原作重新作画,是一种特殊的整理与加工方式。实际上它已带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可以完善构图,变色变调,精雕细刻,但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直接感受去画,并尽量保留原作上的精彩部分与生动之处。 2、风景写生画面的艺术语言处理 16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客观世界的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一幅水彩风景写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绘,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表现手法,选择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展开多层次的表现。与全因素照片式的再现,这类写生画面的效果往往更具特色。如印象派画家在平凡的教堂、杨树、草垛、流动河水中,画出绚丽多彩的光色之诗。我们水彩画风景写生也能像他们一样对同一对象、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的不同瞬间表现出色调变幻的精妙微差,而不一定要对形体一味细致刻画。水彩画风景写生也可以像巴比松画派或列维坦的画那样具备更强烈的作品意识。在讲究的构图中形与色结合紧密,并在抒情的氛围中体现出某种主题性意义。对类型较为单一的景物作专题性描绘,也是极具形式感的表现方法。 3、风景写生画面的情调与意境处理 风景写生的艺术处理与静物、人物相比更为强调情感的表达,更为讲究意境的体现。 水彩画景物的选择,构图的形式语言运用、色彩的概括与夸张处理、笔法与水和彩的运用,都可以为情感抒发具体有效的成份。如凡高画的麦地、教堂、夜空中暗示出一种炽热的生命意识象征。其中,色彩因素与情感表达的联系尤其密切,重点是根据立意与感受进行适度的夸张甚至变色,使色彩的表情作用得到更有力地显示。如将整体色调概括为同类色相,使人的视觉得到单纯平静的情绪体验,将对比超过常见情景的程度,或给景物涂上违背常理的色相;可将灰色调画得明丽欢快,冷色调不那么沉静或暖色调不那么热烈,使得到奇异的情趣感染。意境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一般所说的画面情调的表达,是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它源于古代文人画家使绘画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表现“畅神”、“怡情”的思想,讲究以情构境、托物铭志、它的构成以空间境象为基础,通过对景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高度。 水彩画风景写生承负起太多的艺术境界,思想内涵或文化精神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将可以从巴比松画派、印象画派、英国水彩风景画、东从魁夷的风景及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获取丰富的情调与意境的处理手法。 备 注
17
生命科学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