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要: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但当前高校 人文教育存在诸多缺失。为加强人文教育,应采取以下路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增 加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缺失;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我国社会甚为流行,同时,一些 社会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躲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也为其所染,出 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价值混乱和学业失败等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由此人们呼唤大学 人文 教育的回归,以弥补片面追求科学教育造成的缺陷。基于此,本文以人文教育的内涵为思考 的出发点,探讨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提出加强人文教育的路径。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出自中国传统典籍《易·贲卦·象传》,文中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 明以止 ,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说,天文就是讲自 然界 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刚柔相济、强弱相宜、阴阳相错对立统一的关系,观察自然界,就可以了 解 、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人文就是“文明以止”,即光明、公平、正确地处理人际之间 和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借指由社会发展而成的能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伦理、风俗和制度等 ,观察社会上的各种关系,运用人文文化,就能“化成天下”。在西方,“人文”一词的英 语词汇为“humanism”,即指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有一点可以肯 定 的是,西方的人文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其“人文”的对应物不是“天文”,而是“神文”, 其背景是中世纪的神学传统。这种人文主义意欲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尊 严和个体价值,特别突出了人的理性力量。它企图打破形形色色的强加给人的外在权威(诸 如 宗法、宗教、祖先、皇帝等),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地位。我们所说的“人文”兼有“关乎 人文 ”和“人文主义”的意思。关于什么是教育,学界有着不同的界定,研究者杜时忠先生认为 ,“教育 可以看做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活动,这是对教育最宽泛和最无具体内容、从而也是最起码的 界定”。这是我们分析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它旨在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包括以下三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文学科教育,基本内容是传授人文知识。第二个层次是人文方法教 育,基本内容是讲解人文方法。第三个层次是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容是培养人文态度,陶 冶人文品格,探求人生的理想、意义和价值,关注人及其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人文 素质,这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所在。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回顾不同 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几乎都能找到同一时期社会发展观的影响。高等教育也曾经沦 为 政治工具,而后又过分强调其经济功能;也曾经在经历了在规模上的跃进之后在数量 和 质量的天平上摇摆。实际上,我们在区分“增长”和“发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后,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比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 作为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要素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 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 中心。高等学校要反对目中无“人”的思想,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学校一切工作都 要为学生服务,把培养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 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贯穿在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四个层 面 承载着发展观的基本诉求。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以 及重新确立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无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经历了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的过程后,发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充分幸福,却伴生着许多新的灾难和麻烦,如资源掠夺性开采、生态环境 的日益恶化、国际关系依旧紧张和充满危机等。人们经过反思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不能完全解 决人的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因此,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希望用人 文精神重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映在我国的高 校教育中就是纷纷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强调人文学科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对科技至上教育价值观的批判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开始逐渐占据大 学教育的阵地。然而,发展到现在,这种科技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在近些年来受到了严峻的挑 战。人们发现,科技发展的结果虽然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感到 贫乏与空虚。这种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结果,会使人类对于价值的判断发生偏差,忽视人与 自然的和谐和生命的价值。于是,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复苏,人文教育重新得到重视。

三、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1.教育方法陈旧

当今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危机,那就是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侵袭,而高 校人文教育变得越来越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先生认为,“当前的教育现状就是人文 精神的缺失,以及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质,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 题”。人文精神的缺失,实质上是教育被彻底工具化的必然结果。反思我们

的教育现状可以 发现,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对人文精神认识不足,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一篇题为《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的文章,该文认为,“从小 学到大学,频繁的考试,重视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突出问题。…… 当代的教育者以考试为指挥棒,催逼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则学会背记提纲,以取得高分 的 应试技巧,而不作真正思考,便顺利地升级和升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师生就是在你 来我往、周而复始的考试和应试中度过的”。这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和想象力的发展,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其缺乏最起码的人格修养。应试教育 对人文精神的漠视,不仅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也偏离了我国教育的目标。

2.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缺失

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和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正暴露出我国当代 青 年人教育中严重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也是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教育的一种 表现,以至 于影响到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其后果是严重的。人文精神是维系教育乃至于国家命运的一 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培养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过程。遗憾的是,我国的优秀文 化 观念和生活理念被以科学技术为主的以学历取人的用工制度和为大学选拔精英的 高考制度以及培养高分低能和提高升学率的教育理念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3.教学内容片面

我们现在把高等教育的性质定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上。我国高校大多是教学功能型的, 我们没有把高校当做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这种情况不仅在理工类大学或者专业中存在 ,也在文科类大学甚至人文专业中存在。文学系教给学生的大多是文学知识 ,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写作、阅读和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秘书、 语文教师、编辑和记者等等,大学文科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我们把价值 观人生观教育仅仅理解成是政治教育,在人文学科中没有充 分重视爱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没有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没有教 学生以爱美的心,没有教给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由、幸福和人生。还有许 多教学内容是不符合 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的。例如,文艺理论教材中的阶级论命题、暴力斗争意识、阶级仇恨意识 、个体服从意识等等,对革命时期的内涵与和平时期的内涵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