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本课内容是继前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四、说教学方法 我觉得本课应该采用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 “观察——预测——实验——得出结论” 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采取复习导入的方式开始教学:上一节课
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简单明了,又能给学生留下悬念,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地被激发起来了。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个环节有两项实验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混合沙子和豆子,这个活动是铺垫;第二活动项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这个活动是重点。 我会让学生猜一猜混合后,沙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通过猜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的习惯,也让学生知道了猜测要有事实作依据。接下来,我让学生把从杯子里再分别取出一些沙和豆子倒在空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看看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没有?并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接着引导学生分离混合物。分离后,指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比较。有些学生会纠缠于某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混合过的沙子里有一点豆子碎渣等,这是值得肯定的严密细致的态度。但我要启发学生,这些现象只说明沙和豆子混合后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我觉得,这种分析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识。最后,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混合以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接下来,进行第二项实验活动: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我先让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将他们的预测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实验观察服务。接着,我借助课件,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并作示范。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的讲解过程要力求清楚明白。然后,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活动当中,我会注意控制课堂纪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实验做完后,学生要交流观察到的白糖的变化。在这里,我要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表达、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交流时,引导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交流。观察白糖的变化过程,首先是固体的白糖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成有焦味的黑色固体。这时我会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产生分歧,于是我会提醒学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来判断。我可以启发学生白糖能在水中溶解,引导学生用“溶解”的方法来判断它是不是白糖。结
果证明,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里,所以它不是白糖,这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我会着重强调,这种变化是特征、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黑色固体,科学家也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是---- 黑炭。紧接着,我会将教学活动引入到蜡烛燃烧的变化上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我会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小结并板书:加热白糖,蜡烛燃烧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两个实验的有序展开,学生的探究兴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第三环节的教学:总结特点。我会先由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引入“物理变化”这一概念;再由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引入“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接着,我会总结这两种变化的特点:物理变化只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而化学变化也常常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但关键的是它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小小葫芦娃教案
[教学内容] 听:小小葫芦娃 唱:一对好朋友
玩:律动:跟着琴声走 找朋友 游戏:大鼓和小铃 创: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的]
1.通过听赏剪纸片《葫芦兄弟》主题歌《小葫芦娃》感受七个葫芦兄弟团结一心,誓斗妖魔的豪情和决心,体会歌曲所表现的热烈、欢快、自豪的情绪。
2.让学生用活泼、欢乐的歌声演唱《一对好朋友》。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好品德。
3.通过游戏和律动巩固对音的强弱的感受,并能用小乐器及身体动作表现。 [教材分析] 一、《小小葫芦娃》
1.故事简介
十三集系列剪纸片《葫芦兄弟》是个传奇故事:白发老翁家的葫芦藤上长出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葫芦,七个葫芦变成了七兄弟,他们神力无穷。他们一个个单独去和危害人民的蝎子精、蛇精作战,竟纷纷被擒,小葫芦又被妖精用毒汁浇灌,成了黑心葫芦,认贼作父。最后他们还是团结一心,终于战胜了妖精。
2.歌词内容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簧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叮当当咚咚当当葫芦娃,本领大。 3.歌曲分析
主题歌《小小葫芦娃》热烈、欢快,情绪高昂。不断推进的旋律赞美了葫芦娃的豪情和本领。童声明亮清晰的歌声更体现了葫芦娃欢快、激昂的个性。生动活泼的衬词使葫芦娃可爱的形象更栩栩如生。
二、歌曲《一对好朋友》
歌曲《一对好朋友》是一首带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2/4拍,D徽调式。曲调优美,节奏跳跃,风趣地刻划出两位小朋友在放鸭、放牛后回家路上的欢乐心情。教唱时,速度不宜太快,结束句的倚音要唱好,衬词唱得要有童趣。
[教学内容]
一、听听《小小葫芦娃》 二、律动:跟着琴声走 [教学过程]
一、神气地“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律动:跟着琴声走
跟着律动音乐或教师学生弹奏有强弱对比的乐曲,让学生跟着琴声走一走或做动作。
如:重步走与踮步走。大象走与老鼠走。大胖子走与小瘦子走。大的动作与小的动作等等,用形体动作表现强、弱不同的乐句。
这一律动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乐曲或根据学生情况即兴弹奏强弱对比的乐句,以培养学生灵敏反应及对音乐的感觉。
三、听听:《小小葫芦娃》
1.导--生动地介绍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葫芦兄弟》的传奇故事。带领学生朗读《小小葫芦娃》的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使聆听更具吸引力。
2.听--仔细地聆听,边听边想。
3.想--歌曲歌颂了谁?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听了后想到了什么? 4.动--跟着音乐拍拍手。跟着歌曲一起唱一唱。跟着乐曲做几个刚劲有力的韵律动作。
5.看--有条件的可播放剪纸片录像片断,让学生视听结合,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6.反复聆听,加深印象,记住旋律。 四、教师小结,师生告别,听琴离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