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如何才能有话可说?

来源:华佗健康网


作文,如何才能有话可说?

高德华

原创于: 2011-10-15 08:32:06

标签: 教育,写作

(按语:此文是本人应某网站之约写的一篇稿件,后投《中华语文网》,该网是中国第一语文门户网,名师荟萃,写手如云。本文是9月15日投入教师博客的,发出后,我一直未看结果,前两天上去看看,竟然进入了最热文章,目前尚列“一月点击排行”的第一名。现转发于此。)

据我了解,现在学生普遍畏惧作文,怕写作文。之所以怕,是因为拿起笔来无话可说。前不久,有位学生家长跟我聊到孩子的作文问题时说:“我的儿子五年级了,作文一直写不好,他感到没什么好写的,我跟儿子说,作文要作,就是要作假,写假的;可儿子说,作文要写真的。究竟是写真的好还是写假的好?”笔者曾参加过全国初中学生创新作文大奖赛的评审工作,发现写情感类的作文多,且50%以上的写母亲。这实际上也是无话可说的一种表现,因为只有母亲他(她)最熟悉、写得最多,如写别的就感到无话可说了。

那么,作起文来,怎样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呢?要做的当然很多,但关键是三点:一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二是要善于虚实相生;三是要善于夹叙夹议。

先说观察生活的问题。观察生活,就是要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的变化。有的孩子只顾埋头读书,低头走路,就是抬头走路,也不留心观察路前路边的变化。比如,不久

前,家人告诉我,我家住宅楼东边的一混凝土的搅拌场搬走。这个搅拌场是个大污染源,家里因此每天都有擦不尽的灰尘,很是头痛。获悉这个“眼中盯”被拔掉,十分高兴,便打电话邻居以吐快慰之情。不料,接电话的是其孩子,是个初中生。我问他注意到搅拌场搬走了这事没有,他说没有。事实上,这孩子每天放学回家,走到小区前面的巷子里,迎头就是不到两百米远的高大搅拌机、数层楼高的圆柱形水泥塔和堆积如山的碎石场,这个已发生了一个多月的巨大变化,这孩子竟浑然不觉。这样的巨变都熟视无睹,身边的细小变化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关注了这个变化,写一篇环保方面的作文还会无话可说吗?事实上,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同太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大小变化,笔下的素材,定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再说虚实相生的问题。前面说到那个家长问作文是写真的好,还是写假的好。其实她说的是实与虚的问题。她的假就是说虚构、虚拟。我的回答是,全真不好写,全假更不行,实实虚虚,虚实相生才好。托尔斯泰的“直接写某个人,绝不典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复制真实生活,文章就会索然无味;如果一味编造荒诞离奇的情节,同样使读者反感。只有像鲁迅那样“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笔下的人物才能成为鲜活的典型。需要说明的是,写“虚”是允许合情合理、艺术加工的“虚构”与“虚拟”,但绝不是违背情理、高大全式的“虚假”。我有个朋友,是湖北省作协会员,有不少作品在《小小说》上发表,他将其集结成册,要我写了篇序言,我发现他在作品中虚实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我在评点他的文章中写道:“经作者改编的古典人物形象,在这部小说集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人物大多出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如焦大、猪八戒、武松等等,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如华佗、扁鹊等。作者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这些人物跨越时空,来到现实世界,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做个‘识时务’的俊杰。其用意是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并收到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自己的见闻和感悟,转换视角,虚拟角色,走进新奇别致的写作空间。

最后,说说夹叙夹议的问题。中小学生写作文的一个通病就是叙而不议。事实上,夹叙夹议,不仅能使文章有话可说,显得丰满,还能使文章思想升华,主旨明确,尤其是考场作文,阅卷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会给出一个好的分数。夹叙夹议的确能使文章大为增色。比如毛泽东一生读过十多遍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夹叙夹议的典范之作。该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书中随处可见的“光曰”,就是司马光在发议论。笔者对夹叙夹议也情有独钟。比如,笔者有位同事,41岁时身患肝癌而逝世。在他逝世后,我写了篇文章《想念光曙》(被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刊用)。文中记叙了光曙同志在医院里检查出有明显的肝硬化症状后,未到医院住院治疗,却参加了一场紧张的防洪抢险战斗。那是一场殊死的搏斗。那两天江汛在涨,却酷阳似火,工地上既无水喝,又无粮食,身体健壮的人都感到饥渴劳累到了承受的极限,而光曙这个已病入膏肓的人,却在那里背了两天一夜的土。文章夹着议论:“光曙啊,两天的超负荷劳动,这对于一个严重肝病者意味着什么?难道你不知道?你一定知道,那两天别人支付的是力气,你支付的却是生命;光曙啊,你做到了,当国家和人民处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你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总之,做到了上述三条,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