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争论的故事》优质课教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优质课教案

授课题目: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解放路小学三(

授课者:

2011年3月12日 1)班 王荣红 射阳县洋马小学

《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荣红

时间:2011年3月25日 地点:解放路小学 执教者:王荣红 级别:集团校竞赛课

内容:《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争论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讲的是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读出争论的语气,并练讲这个故事。 2、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工具书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如“争论不休”、“不以为然”等。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一个引导者。依据这一理念,课堂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

角色朗读,练讲故事,说话训练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探究、发现、创新的舞台。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走进文本,进而超越文本。由此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指2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其余的学生在本子上听写)

充饥 味道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评理

2、结合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课文讲的是哥哥和弟弟为怎样吃大雁而争论的事,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

二、读好对话,练讲故事。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的轻声读故事,用“——”线画出哥哥的话,用“……”画出弟弟说的话。 (1)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 (2)指导朗读对话。

A、出示“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哥哥的这句话强调要怎样吃大雁?板书“煮”。 指导朗读。

弟弟同意哥哥的做法吗?(不同意)

B、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

才好吃。”

指导读好反问句“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练习换种说法,通过比较,认识反问语气的强调作用。 指导读好弟弟的话,相机板书“烤”。

同桌一人当哥哥,一人当弟弟,练习相互争论。指同桌朗读。 过渡:弟弟说得有理有据,哥哥同意弟弟的话了吗?(不同意)文中哪个词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理解“不以为然”。

出示“然”的三种解释,让学生结合语境想想选择哪一种解释。 哥哥的话中也说明了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哥哥的话。

C、出示“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指名读,议。

这句话该怎样读,用什么语气读,引出“大声争辩”。

指多名学生读出语气D、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引读这句话。 指导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3)出示四句对话,分小组读。(一、二组读哥哥的话,三、四组读弟弟的话。)

(4)出示书中插图,推荐两名学生再现当时兄弟俩争论的场景。 师:这只还没射下的大雁到底要怎样吃呢,兄弟俩就这样“争论不

休”(板书:争论不休)

引导理解“休”及“争论不休”

2、师引读:“兄弟俩就这样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飞得无影无踪了。”

相机理解“两全其美”

3、师:同学们,这就是争论的故事,有趣吧,你们一定想把它讲给他人听,那么就让我们合上书,试着讲一讲,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就更精彩了。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练讲故事(可以带上课本) 师生评价

结合评价,再指名上台练讲故事。 三、畅谈感想,深化故事。

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吗?(板书: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学生畅谈

2、课文中的盛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她的学生也纷纷发表了很多感想,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3、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同学们的感想,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盛老师这“赞许的目光里会说些什么呢?”

四、欣赏原文,感受文化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出自古代作家刘元卿的《应谐录》,

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范读原文

争 雁

昔(xī)人有睹(dǔ)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yuē):“获则烹(pēng)。其弟争曰(yuē):“舒雁烹(pēng)宜,翔雁燔(fán)宜。”竞斗而讼(sòng)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pēng)燔(fán)半焉(yān)。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yǐ)。——刘元卿(qīng)《应谐(xié)录》

师: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段话中哪句话是我们课文中讲兄弟俩争 论不休,请老人评理的那部分内容吗? 五、激发争论、升华道理。

1、师:同学们,寓言故事短小生动,寓意深刻,今天杨老师也带来了许多寓言故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你们想看吗?想看哪一类呢?

预设一:同学们争论,师笑看。

师总结:很遗憾,仅有的一点时间,让我们同学争论没了,不过我们学校图书室里有许多寓言故事书,课后同学们可以借来看,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我们牢牢记住:(指板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先把事情做起来,永远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预设二:同学意见一致。

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课文学得好,而且真正用到实际生活中,善于抓住时机,没有浪费时间,一起来阅读故事。(事先备好一则寓言故事)

《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

作为一名乡镇小学语文老师,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很激动,紧张三天的准备,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课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再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

备课时,教案反复修改,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

1、本想在公开课上寻找点与众不同的方式,于是备课开始,我就准备用表演故事的形式来促动学生读好对话。第一次试教,发现这个要求对于三年级学生是超标了,太高了。学生连人物的语言都没法读记住,更谈不上加上动作、表情表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围绕目标读好对话,我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一半了。于是我就放低要求,简单一点,着力指导学生读好对话。采用了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同桌分角色读,指名现场再现情景读……)让学生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尤其是反问句语气的指导,是我这节课读的一个重点。后来我发现,的确如此,反问句读好了,人物争论的语气也就读出来了。

2、苏教版课后习题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这篇课文中好几个成语要让学生理解,怎样做更好呢?如果总是老师讲学生听,那就太枯燥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且也不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于是在教学“不以为然”时,我先让学生明白哥哥的不同意就是“不以为然”,哥哥的话中“你这话不对”就是“不以为然”的意思,明白了词的意思,“然”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再让学生从字典中三个选

项中选择正确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词我也是让学生自己结合语境从而理解了,这也是第二学段理解词语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讲故事,再一次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然后我先让学生说说听故事的感想,学生的感想是我没有想到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心动不如行动……”我明白了学生真正走进了故事。学生的能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习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4、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争论的内容,是我最得意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明白“无论做什么事,要抓住时机。”的真谛所在!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

课堂上为完成讲故事这一教学任务,在教师故事还没教结束就让着急让学生练讲,上台讲,显得很仓促,教学环节显得不够流畅。

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到位,激励性的语言苍白无力。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没能进行深入的方法指导,显得过于肤浅。

教学中还有许多的细节处理得不够恰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