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基于课程的结构优化视角

来源:华佗健康网
编者按院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端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努力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国家基础课程,凸显个性化校本课程,开拓综合性全育课程,整合资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该校以课程融合为突破口,以“集体优化课堂”的教学范式为抓手,在英语学科、数学学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提出要实现由“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培养和提升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探索和实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课程领导力,促进了学校的高品质发展。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

基于课程的结构优化视角徐华【关键词】课程统整;结构式优化;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远猿猿【文献标志码】粤【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61-03【作者简介】徐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校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台湾中正大学蔡清田教授认为,“统整”就现“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建设是“融会贯通”,是指构成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教育生态环境,革新教育质量观,架构新型评价有其关系,而且可透过个别部分之间的紧密联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人的素养提升教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统整”系指将育教学品质,这是教育的应然回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在“优化课程结构样态”方面,笔者认为:核或经验,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心素养是统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优化课程结它不只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组织形态,更是一种构样态的行动指南。所以,必须强化课程意识,教育理念。咱1暂

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转变质量观念,打破传统课程标准以学科知识到:教育培养的是大写的“人”,是“活”在当下、体系为中心的编撰思路,建构基于国情、校情的面向未来的人,是主动全面发展、适应终身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指导各学科各学段目的人。学校教育所提供的核心动力源是课程,打标的设置、知识的编排,建立新型学业质量评价破课程改革的思想壁垒,优化课程结构样态,实体系,在实施层面,可着力于三个维度。61名校课改二〇一九年第三期一、优化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学校虽有一些培养人的校风校训,但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内化为师生行为,没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更没有跟教育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导致教育的终极目标比较模糊,整个课程设计像一个“拼盘”,无法建立整体的联系。在课程标准的制订或修订过程中,我们理应关注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称为“课程领域”,强调每个课程领域可以给核心素养带来什么贡献,而且对各领域学习的描述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期望学生在其中的经历与体验,不应有过分细碎的知识铺陈。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基础教育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培养学科专家,而是强调学生通过以课程为载体的学习来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从而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一种健全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优化基础课程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提出课程要实现“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进行课程统整的试点改革。比如,我们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学习内容等优化统整为“道德品质、人文情怀、科学技术、体育健康、艺术审美”等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正好和核心素养提出的“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审美情趣”相照应。我们学校的课程统整改革,并不是改变现有国家课程的学科分类,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力度,核心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建构。优化后的国家课程突出“整体育人”的62基本理念,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升课程潜移默化的整体育人目标。二、凸显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如何落实到位?笔者认为,除了国家课程的优化整合之外,校本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校办学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秉承学校办学理念,以学校教育文化为精神引领,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打造学校课程育人的个性化名片。从研发系列化校本教材,构建研践体系,到成立学科整合研究小组;从建设主题互动平台,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基地讲学”“家校结合”“社区联动”等社会活动,再到设计以校史乡情、人文风貌、地理物产等主题化研究性学习实践等活动,以此涵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人格的自由与完整。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一直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统整学校的课程体系,把校本课程“公民教育读本”的开发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对校级社团、班级社团活动进行二度开发,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探索与规划,契合“公民教育文化”,建构“公民教育课堂”,开发“公民教育系列课程”。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社团课程———品德教育、体验实践、活动育人等为创新的课程系列专题教育活动。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端目标,确立了“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建设要以国家课程纲要和标准为依据,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理念为指导,一方面渗透在社团课程的活动之中,让活动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合力。三、开拓综合性课程———全育课程综合素养是面向未来的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学校课程建设必然也应走向实现学科的跨越、边界的融合,可以谓之“综合性全育课程”,即显化师生、环境、氛围等一切教育组件,融合学校教育场一切教育元素,建构没有边界的全育体系,以“全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丰盈学生的童年历程,滋养精神气质,培养“有志气、有志向、有志趣”的未来人,成就“全人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的育人指向、课程视野、评价标准、教育目标等都应该发生相应转变。学校应该拥有对课程融合的自主权,大胆打破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使课程更好地为学校育人服务。笔者所在学校提出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家国情怀、修德博学、审美雅趣、身心健康、学会生活”等五大素养,遵循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回答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到底是为了“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针对我们提出的五大素养,我们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融合改革,实施几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科技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别出心裁,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科学馆,利用科学馆里的动漫设备进行阅读内容的重现,在现代媒体技术的视频观看中,学习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这就是语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巧妙创新融合,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体现了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再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德育主题系列活动都是在我校公民教育课程基地学科教室进行。基地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也是思想品德学科与综合实践学科的融合。我们学校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前瞻规划,探索优化课程结构的有效路径,穿越僵化的学科与知识界限,实践诸如“全课程阅读”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贯通及形式融合,实践正式课程资源与非正式课程资源的融会贯通,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域的无痕接轨。比如我校《宁中家长报》办报三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架构“全育”大课程体系,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以多元共生的公民教育大课程体系培育具有综合素养的人,助力其走向适应当下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钟启泉教授说:“核心素养是对当今时代的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它凸显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归结为知识的堆积、技能的训练,而首先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克服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咱圆暂

面对全球视域下各国形形色色、相继出台的核心素养模型,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要关注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文化环境,更要结合校情、学情建立起适洽的核心素养模型,并以此指导学校的课程统整,同时应关注相应评价体系的架构、师资核心素养的提升等,以课程的结构式优化催生人的内生革命,成就教育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1]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5-9.[圆]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