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旧城更新发展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9卷第3期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v。1.29 N。.3 2010年9月 J.Xi an Univ.of Arch.&Tech.(Socia1 Science Edition) Sep.2010 【建筑文化】 中国旧城更新发展研究 郭 汝,邢 燕,刘宁斌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44) 摘要:针对中国旧城更新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回顾中国与发达国家旧城更新发展的历史,进而以中国及 发达国家的两个相关案例作比较。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旧城更新发展状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 行分析,以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中国旧城更新在理论、方法及措施研究等方面提供启示。 关键词:旧城更新;以人为本;公众参与 中圈分类号:TU 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10)03—0056一O4 Research on the Updating Development of Old Cities in China GUO Ru,XING Yah,LIU Ning—bin (Hena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Pingdingshan 46704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urban updating development in both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Two cases of them have been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ese urban updating development in hopes to achieve people—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offer re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ory,method and measures. Key words:urban updating development;户P0 Z 0r Pn £ 0 ;public participation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经历了内部社会经 但是这些政策随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科学性 济转型和外部环境推动的双向、激烈演进过程, 受到质疑;再次,在市场和政府干预都未能奏效 城市外部空间的扩张和内部空间的重组在同时 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政府开始引导居民开展自助 进行,反映在空间形态上,即城市建设可以分为 式更新,但是政府控制下的更新进程很快偏离了 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快速巨变中的中国城市, 居民的真实意愿,并引发不同利益主体与政府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旧城更 间的纠纷[1]。 新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 各地政府比较重视借助市场手段来促进旧城更 熟,同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使得中 新的进度,但市场机制的效率优势并没有得到正 国一些地区在城市更新举措上做了大量建设性 确的引导和发挥,反而其内在缺陷与旧城更新中 的探索,在运用市场手段的同时,注重提升城市 的公共利益常常发生严重的对立;其次,为了弥 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并注重对原住民利益的 补市场机制的缺失,有的地方将旧城更新重新定 保护。但整体而言,中国旧城更新的整体水平并 义为政府亲自主导、排斥市场机制的政府行为, 不高,大拆大建式新城换旧城的更新手段屡见不 收稿日期:2O1O—O3一l1 作者简介:郭汝(1981一),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村镇规划。 第3期 郭汝等:中国旧城更新发展研究 鲜。针对中国目前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 问题,本文拟采用与发达国家比较的研究方法, 市,政府在旧城更新中推行的规划行为极易与市 场主体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发生碰撞,进而改变规 划干预的既定方向,影响更新规划蓝图的实现。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旧城更新大多缺乏对城市历 对中国旧城更新的发展演变及现实中所存在的 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旧城更新未来发 展在理论、方法及措施研究方面提供借鉴。 史文脉的尊重,缺乏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地 方特色以及地方风情的深入研究,在商业利益和 一、国内旧城更新发展简介 其他因素的驱动和影响下,许多城市中的文化遗 产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北京四合院数量 建国初至2O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发展思 想贯彻了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过程,中国城市建 设基本是在政府的全面干预下开展进行的,城市 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生产,项目集中于城市 新区。由于当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市问题太 多,对旧城更新的政策只能是“充分利用、逐步改 造”,所谓f日城更新主要是改造一些棚户地区的 危房简屋,同时增添一些最基本的市政设施,以 解决居民卫生、安全、合理分局等最基本的生活 问题。20世纪9O年代后,中国在旧城更新理论 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突破,各地旧城更新逐渐进行 了大规模、快速化旧城更新,这一时期在中国旧 城更新过程中,虽然城市空间职能结构、居住环 境及质量等问题得到一些改善,但也产生了大量 负面影响,如原住民家园的失却、社会网络的断 裂、城市特色正在消失等等[2]。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 高,旧城更新的理论、方法及措施进一步发展,在 中国一些地区,旧城更新工作程序由过去的封闭 式走向开放式,改造模式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拨 款,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形成国家、地方、 企业、金融界等多渠道、多层次投资体系,出现政 府、单位、开发企业、合作组织与私人共同参与旧 城更新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日益 受到关注,但其过程性及效果尚不明显。 中国各地政府主导下的旧城更新对于改善 居民物质生活环境、解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 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中国传统规划机制 决策效率较高、便于集中资源突破旧城更新难题 的优越性,但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民 主化管理进展迅速,尤其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 的不断减少、广州原有岭南骑楼建筑风格的逐渐 消失、改造后原住民利益的损失等,诸如此类现 象,对于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都是一种遗憾。下 面就以上海新天地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说明。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 的西北角,太平桥地区初建于2O世纪早期,有自 然街坊23个,占地52公顷,基本上都是完好的具 有浓郁传统风貌的石库门弄堂。开发前有人口7 万多,在太平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被界定为 历史文化保护区。到了90年代,整个太平桥地 区建筑破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不 足,整个地区亟待更新。1996年5月,卢湾区政 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署了改造意向书,准备实施 太平桥地区的改造。 上海新天地于1999年初开工建设,2007年6 月全部建成,目前,营业场所已对外开业。新天 地亦古亦西的建筑风格和经营特色让人耳目一 新。从其脚手架尚未完全拆落的那一刻起,各路 明星、艺术家、企业家、银行家、驻沪外交官纷至 沓来,流连忘返。国际模特儿大赛、时装表演、日 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新闻发布会等 时尚文化活动,纷纷选择在上海新天地登场亮 相。 新天地保留、改造、新建共计5.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整个工程共耗资14亿元,其中6.7亿 用于该地区近万居民的动迁安置,剩下的7亿多 资金有3亿用于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户 均拆迁补偿仅为2O万元,这种补偿金额使得原 住民难以在原址居住,被迫搬迁。“新天地”在改 造前纯粹是传统居住性街坊,共有1 950户居民, 改造后他们全部外迁,这里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旅 游型街区[a]。 5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二、发达国家旧城更新发展简介 在国外,各地旧城更新的发展现状及水平不 尽相同,以发达国家为例,其近现代旧城更新理 论指导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在以 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 大规模、激进式更新的二战前期至西方后工业化 前夕非理性阶段和在“人本主义”、可持续发展思 想影响下,以强调功能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以 社区规划和多元参与为主要特征和方式的后工 业化时期理性阶段[4]。 目前,发达国家旧城更新更加注重人的尺度 和人的需要,其重点从转向社区环境的综合整 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及居民参与下的社区邻里 自建,以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促进邻里和睦 为主要目标的“社区规划”已成为发达国家旧城 更新的主要方式。其旧城更新研究的内容所涉 及的方面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方面,同时还有政 策、社会、经济、技术等 ]。 发达国家的旧城更新最初主要集中在对贫 民窟的拆除重建上。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旧城更 新的重点已从全拆重建的模式转变为逐步拆建 和改善修复的模式上。到目前为止,大拆大建模 式几乎被发达国家摒弃,正如Eisner S等在1960 年美国住房法颁布后谈到的,“对更新区域内住 户的重新安置从整个范围内清除转换到逐步修 复上……需要全拆重建的项目几乎全部被调整 到只用于商业建筑的发展商,仅仅只有很小的一 部分是针对住房建设的,而这正是1949年通过 的旧城更新法规的最初打算”_6j。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进入稳 定阶段,其旧城更新多以小规模、渐进式的形式 出现,并注重旧城更新中利益相关人的交互参 与,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设计部门、实施机 构、社区、公众代言人和NGO等。对于旧城更新 本身而言,交互式参与的目的是根据各利益相关 者在项目中对利益的诉求,使其在旧城更新中发 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为旧城更新项目更理性、更 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旧金山的Yerba Buena中 心再开发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Yerba Buena靠 近海边,长久以来一直是工业区、码头区,属于蓝 领劳工的活动圈,环境破败、犯罪率高,成为与之 一路之隔的旧金山金融区旁的环境毒瘤,综合协 调各方意见,在兼顾商业利益与社区文化权利的 前提下,该地区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积极引导 NGO参与开发过程,采取混合开发的方式,跨越 14个街区,耗资20亿美金,以会展中心、儿童教 育文化园区、艺术文化园区、商业开发以及社区 住宅为主轴,此外还包含古迹保护等内容。整个 更新项目带来了产业升级,使之转变为金融、商 业、文化区,增加了地区经济的活力,也为当地居 民造就了大量商机和工作机会。用地功能的逐 步完善带来的是建筑和景观渐进式的生长,与许 多一次性规划和集中建设性的旧城改造项目相 比较,这种空间生长方式的结果更加微妙和动 人【 。 三、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上海新天地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作 为首要目的的,通过“政府+企业”的参与模式自 上而下地完成旧城更新的全过程,虽然取得了商 业上的成功,但原住民的利益及原有的城市肌理 和旧城风貌都无法得到保障;而以Yerba Buena 中心再开发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旧城更新案 例是采用政府与市民合作的参与模式,通过自上 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旧城更新 整个过程,并积极引导NGO参与旧城更新过程 当中,在完成旧城空间更新的同时,形成了新的 城市中心区,同时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为 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见表1)。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及国外发达国家旧城更新理论 与实践的分析比较,并借鉴国内外其它相关案例 的积极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也是中 国旧城更新在理论、方法和措施等方面科学发展 的必然方向。 第3期 郭汝等:中国旧城更新发展研究 59 (1)旧城更新不应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放在 更多地充当执行者的角色。 ’ 首位。旧城更新应以保护为前提,没有保护的更 (4)注重文化传承。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 新是目光短浅的,是破坏性的发展,旧城更新应 应反对大拆大建,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有 与周边环境结合,从整个相关区域及整座城市出 形和无形资源,在传承和发扬了民族精神的同 发,不应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从而系 时,又推动了本地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并实现 统考虑旧城更新的措施和对策,以点带面,全面 其良性循环。 优化和调整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布局。 (5)倡导全民参与。旧城更新的参与主体不 (2)旧城更新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 应仅仅是政府、NGO和企业,其它社团及全体市 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各级政府作为旧城更 民也应积极参与到旧城更新中来,使得旧城更新 新的主导者,应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投入一定 真正变成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行为。 资金及出台相关政策去扶持旧城更新。另一方 面,政府应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培训,激发市民 五、结 语 参与的积极性,让市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参与旧 城更新的全过程,使市民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真正 本文通过国内外旧城更新发展历程研究及 发挥主体作用。 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比较,指明了中国旧城更新在 (3)积极引导NGO参与旧城更新过程。 理论、方法及措施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 NGO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 中国目前旧城更新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借 缩写,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 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中国旧城更新应该立足 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 于旧城本位,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 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按照 公众参与的方式,探索保持社区活力、延续城市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在某些方面,NGO相比于政 文脉的发展方向,以追求社会公平、文化传承和 府更能有效的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政府虽然是 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这才是中国旧城更新 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但是部分公共产品由NG0 发展的必然之路。 来生产效率更高。在旧城更新过程中,NGO应 参考 文 献 [1]郭湘闽.走向多元平衡:制度视角下我国旧城更新传统规划机制的变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I-2]李建波,张京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3(5):68—71. Is]程大林,张京祥.城市更新: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70—73. [4]COUCH C.Urban Renewal:Theory and Practice[M].Hampshire: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90. Is]李瑞,冰河.中外旧城更新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动向[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114一l18. [6]EISNER S.The Urban Pattern[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3. [7]易骞,彭琼莉.叶巴・贝那中心与渐进式城市更新[J].世界建筑,2003(11):7o一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