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引导
范文引导——注重“抄”的艺术
“读写结合”历来被认为是学习语文的一条经验,小学作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就是采用“范文”引路,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例文成了束缚学生个性习作的“紧箍咒”,学生习作惟例是从,从而引来了质疑批评,使我们的教师以为呈现例文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泼掉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给泼掉了,例文逐出了习作的教学视野。其实,选择好时机,以全新的面貌呈现范文,同样可以发挥例文的巨大效应。
优秀的范文就如同数学课本上的例题一样,如果能够好好的加以利用,便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掌握同类题材作文的写法,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该如何使用好范文,使学生从中受益呢?
首先,要掌握好范文的使用时机。
所谓范文,其作用便是示范引导,当然不能“事后诸葛亮”,在作文教学结束之后的讲评课上,再点名批评警告,提醒某某同学的作文是抄的范文,以后注意云云,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且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毫无裨益,别的学生修改的都是自己的作文,他的“范文”已经非常优秀了,如何动笔修改?
所以,范文最恰当的使用时机,当然是在作文开始写作之前。
其次,多种形式分析范文,学习写法。
(一)运用课文,指导习作。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无论是布局谋篇、语言文字,还是所包含的思想精髓都是首屈一指的。
每一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往往都是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即便是相应的单元课文中找不到习作范例,但只要有心,在整册书中也是可以挖掘到所需要的内容。
如《观潮》一课课,作者细致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后的情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述了听到江潮发出的声音和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使他们懂得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把这一方法用到习作中去。
再如《五彩池》,作者用一连串比喻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泉池的形态各异,体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尤其是描写上的独具匠心。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便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景物的描写方法,使他们在习作中懂得用平时学习积累到的词语对景物进行描绘,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景物写活,展现景物的美丽与可爱。
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学作文。
(二)范抄例文,赏评写法。
在作文课上,老师出示一篇优秀范文,师生共同分析,学习写作方法,无意是最好的范文应用方式,但是,由于作文课时间紧张,读通要求、审明题意、确定内容、独立习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走下
来,中间能够插入范文解读的空隙,便小得可怜了。所以,大多数的作文课上,范文引导这一环节,是被略去的。
老师们不妨转变方式,布置学生在作文课之前范抄例文,将范文的指导作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前置内容,范抄例文。
要想拥有更充足的作文时间,指导出精彩习作,建议老师们提前几天便将习作内容告知学生,让他们有所准备,准备什么?抄——对,抄!抄什么?当然是抄范文。
如,教学“一件感人的事”事,便可以提前几天将习作内容布置下去,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范抄例文了,学生从自己手头的作文指导书籍中,选取此类优秀例文,抄写在阅读积累薄上。
范文抄写的内容可以多样:短小精悍的美文可以建议学生通篇抄写;篇幅较长的文章则可以摘抄精彩段落;我最提倡的一种范抄方式,是摘抄能够交给自己作文方法的例句、例段。
2、赏析范文,学习表达。
为抄而抄、是范抄例文的失败。抄的目的当然不为充实学生的阅读积累簿,而在于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抄下范文之后,这一作业并没有结束,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的几步。
具体运用过程如下:
(1)独立赏析,体验表达。
学生既然选抄了这篇文章,那么,他所抄写的文章必然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下一步的工作,便是对文章的赏析了。
赏析什么?怎样赏析?在教学之处,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否则,“范抄”边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赏析方法,等学生学会赏析之后,便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了。
还以“一件感人的事”,课本中便有极其优秀的课文可供解读,如《金色的鱼钩》,以此文为例:赏析重点有二: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片段?作者运用何种方法让读着感动?
(一)赏析精彩的动作描写。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落泪的原因为何?我的表现反衬出什么?)
(二)赏析精彩的神态描写。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皱纹舒展、一丝笑意展现了老班长怎样的心情?)
(三)赏析精彩的心情描写。
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好像塞了铅块似的”写得精彩,精彩的原因?)
(四)赏析精彩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为什么会称他“老”班长?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五)赏析精彩的心里活动描写。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六)赏析精彩的人物对话。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一个省略号代替了老班长多少未曾说完的话!这两句对话为何
让你感动?)
由此可见,本文是通过事件来述说“感动”的,而事件是由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出来的。
学生对范文的赏析可能不会如此透彻,个别学生甚至会不愿意动脑赏析,跟老师“捉迷藏”,在学生没有形成主动赏析的意识之前,老师可做硬性规定,如 “所抄范文的精彩词句”、“从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例文当中的优秀之处”等,待学生形成习惯之后,便可以不加约束,放手让学生独立赏析文章了。
(2)集体赏评,积累表达。
在独立赏析范文之后,集体的赏评也是“范抄例文”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集体赏评的形式很多,可以班内交流,可以小组评价,可以学习伙伴互助……通过这一环节,达到“美文共赏,表达方式的交流共融”这一教学目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能一味放任自流,要跟踪指导、组织评价,总结写法。
(三)年级不同,方式有所区别。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分析,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范文应用方式,应该有所区别。
1、低年级范文的应用,应该注重“范写”的指导。
毕竟,刚开始走路阶段的孩子还是需要一点搀扶和帮助的,否则,在日积月累的惧怕里会失却写的欲望。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范文,不能把它原封不动地让学生来照搬,如果仅限于依样画葫芦的仿写,有可能僵化学生的创作热情。
范写的训练方式包括仿句、仿段、仿篇三种方式。仿句仿段都是为了给仿篇作准备。先句、再段、后篇,这是范写的顺序。教师应该依据这个顺序,循序渐进,由低到高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一)范写句子。通过范写,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句式结构特点、建立句子的概念。
(二)范写段落。课文中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都可用来进行范写。通过范写,使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三) 范写篇章。主要是从结构和写法上进行模仿,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组织和结构,弄清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2、中高年级的范文抄赏,则应重在“写法”的指导。
以《桥》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的,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即作者是运用何种写法的三
大表达特点:
(1)简练的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2)精到的拟人。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3)紧张的环境。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4)出色的外貌。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5) 出色的悬念。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
(6) 精彩的对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
“抄”为“写”服务,“抄”是前提,“学”为目的。赏析范文,即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
学生自主学习表达方式,又可以积累精彩词句,陶冶情操,应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当然,“范抄“要与日常的阅读积累有机结合,阅读无意识的积累,“范抄”是有意识的培养,二者结合,教学效果更佳。
总之,“范抄”适度用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