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州中学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来源:华佗健康网


温州中学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 卷

第I卷(共36分)

一、(3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丛冢(zhǒng) 拗(ǎo)开 褴褛(lǚ) 两讫(qì) ....B.惬(qiâ)意 觇(chān)视 瞥(piē)见 干瘪(biě) ....C.城垣(yuán) 偏裨(bì) 癖(pǐ)好 掎角(jǐ) ....D.打烊(yàng) 惫(bâi)懒 睿(ruì)智 惭怍(zu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气慨 誊写 寒伧 面面相觑 B.攫取 黯淡 亵渎 兴高彩烈 C.放诞 瞋视 撕打 焕然一新 D.窥探 夙愿 瘐毙 逆情背理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风流:风韵)

B.自此每谈及往事 ,公子必感激流涕,十娘亦曲意抚慰。(曲意:虚情假意) ..

C.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不尴尬:鬼鬼祟祟,不...正派)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风骚:姿容俏丽)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

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② 老栓也向那边看,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 了似的,向上提着。

③ 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 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洗地板。

④ 今年南方某省高等院校招生2.5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 与去年持平。 A.贯注 提住 穿着 大概 B.贯注 捏住 系住 大致 C.灌注 提住 系住 大概 D.灌注 捏住 穿着 大致 5.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为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 )

( )

① 根据观察的结果,凡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 在

( )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

C.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合理制定计划,就必须深入基层,仔细调查,改变目无全牛的工作作风。

D.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正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风气得以改善。 6.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五金厂一方面能急车辆厂之急,主动送货上门,保证材料供应;另一方面,车辆厂也及时把提高原件质量的意见提供给五金厂,使五金厂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B.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C.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在上星期获得圆满成功,极大地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D.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是干脆掉头而去?

B.战国时代,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至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C.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D.为方便群众“五一”乘车,日内将开辟红庙至动物园,前门、东大桥、丰台、北太平至颐和园、香山至卧佛寺六条游览路线。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剧本《人间喜剧》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守财奴》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B.《药》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以“药”为题,既揭示了主题,又概括了情节发展,同时也是小说明暗线索的交点。

C.《项链》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品,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合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D.《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它领起了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家喻户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被称为“第一才子书”。

9.《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贾宝玉不满史湘云大谈“仕途经济”,赞言林黛玉从不说这种“混帐话”,以下对黛玉听后反应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赞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 )

A.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

A.此段运用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手法,反映了黛玉的思想和情感。

B.黛玉的“喜”、“惊”是因为她和宝玉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而宝玉又对她一片真情,也看出林黛玉对宝玉的一往情深。

C.黛玉的喜、惊、悲、叹四个方面,表现了黛玉听了宝玉话后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D.黛玉的悲叹含有对男女爱情不自由的封建社会的反抗,她担心宝玉变心而去爱宝钗。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殒(yǔn)首 万乘(shâng ) 强(qiáng)近 智者乐(yào)水 ....B.拔擢(zhuï) 洗(xiǎn)马 铿锵 (jiāng) 窆(fá)临其穴 ....C.漱涤(dí) 深邃 (suì) 酾(sī)酒 举酒嘱(zhǔ)客 ....D.匏(páo)樽 愀(qiǎo)然 枕藉(jiâ) 不省所怙(h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请选出下列各句中“然”的用法不同其他的一项 ( ) A.宋荣子犹然笑之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奚以知其然也 ..

1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荀子·劝学》 ..B.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比权量力 ..

C.若夫乘天地之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

13.下列各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 A.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品德足可成为一国之君,能力能够征服一国的人。 B.辩乎荣辱之境

----辨明荣和辱的界限。 C.彼其于世也,未数数然也 ----他对于世人,没有要求什么。 D.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虽然在德行方面很奋勉,但还是有所依靠的。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走路,形容柔弱)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突然得到) ..D.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抚慰) .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判断正确得一项是

( )

①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也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④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A.长吾女与汝女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18.选出与“寂寥而莫我知也”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C.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 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第II卷 (共74分)

二、(12分)

19.请将下列文言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2分) (2)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2分) 20.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2)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4)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4分)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

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

“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21.“迟疑”与“焦急”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2分)

22. 作者用了“钻石项链”、“宝物”来称呼同一挂项链,物称的前后变化有何用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2分)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做“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

答:

答:

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谁也没有看过真正圆东西,即使是圆规划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出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圆满?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23.第1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概述作者“着迷”的原因。(2分)

24.第3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根据文意,分项概括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4分)

答:

答:(1) 25.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请概述其中所表达的观点。(2分)

2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

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

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

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谁也没有看过真正圆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E.本文语言富于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

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浓郁,易引起共鸣。 四、语言运用(6分)

27.下面这首小诗借“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选择另一事物表达你对相同话题或另一话题的思考。(3分)

一片瓣,是一凝生命;

剥落生命,你苏醒了燕语和莺啼。

(2)

答:

答: 28.请为下列被打乱逻辑的句子排序。(3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个中原因纷繁复杂。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答:正确顺序: 五、作文(40分)

29.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拉伯雷《巨人传》中有一则故事,巴奴越在要不要结婚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结婚吧,失去自由,不结婚吧,又会孤独。

个体与类的分裂早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个体既要与类认同,但又不愿完全融入类之中而丧失自身。

等待是期望拥有,而等待的美丽却又在苍老中失落。 愿望是企盼幸福,而愿望达成的一瞬即是愿望湮灭的一瞬。 人生之“困”往往而在。请以“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温州中学二00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36分,每小题2分) 题号 答案 1 C 2 D 3 B 4 B 5 A 6 D 7 B 8 D 9 D 题号 答案 二、(12分) 19.(4分)

10 D 11 D 12 A 13 B 14 C 15 C 16 B 17 C 18 B (1)(2分)我因为命运不济,很早就遭遇不幸。我出生六个月时,父亲就离我而去。 (2)(2分)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20.(8分)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三、(16分)

21.(2分)不矛盾。迟疑:怕佛来思节夫人不答应,愿望便不能实现。

焦急:觅到的激动;急于想借的渴望;怕借不到的担忧、焦急。

22.(2分)路瓦栽夫人开始发现项链时注意到它的用料和品类,因用“钻石项链”;后得到

佛来思节夫人允诺而借走项链,欣喜若狂,项链自然成了她的“宝物”。物称变化既符合人物心态,又使语言有变化。

23.(2分)按常理,月是圆的,也用来象征团圆和完美,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

来解释,个中缘由,实耐人寻味。

24.(4分)(1)“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2)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着美丽 25.(2分)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

因而要多一份豁达,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喜悦。(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 26.(4分)(B)(E)

A错在“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 C错在所说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的表述,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不是由“天残地缺”的神话中发现;

D错在“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的表

述,应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有其残缺”。 五、(6分) 27.(3分)略。

28.(3分) ④②①⑤③⑥ 六、(40分)

29.略。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温州中学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语 文 答 题 卷

第I卷(30分)

一、(36分,每小题2分)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题号 答案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II卷 (74分)

二、(12分) 19.(4分)

(1)(2分)

(2)(2分) 20.(8分)

(1)

(2) (3)

(4) 三、(16分)

21.(2分)答:

22.(2分)答:

23.(2分)答:

24.(4分)答:(1)

(2)

25.(2分)答:

26.(4分)( )( ) 四、(6分)

27.(3分)

28.(3分)正确顺序: 五、(40分)

29.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